柴房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全經260字,是《大品般若經》600餘卷中全部般若的精義所在,故名為《心經》。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自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傳譯,成為影響中國文化、世俗的重要佛學經典,此經文約義深,妙義珠識者眾。《心經》易於念誦,特別適合初學,自古至今持誦者眾多。歷代書法家諸如王羲之、歐陽詢、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多有抄錄,多以楷書、行書為主,以示莊重,有當代草聖之稱的明國于右任以行草抄寫《心經》,不失優雅空靈。遍觀歷代書家作品,寫至最後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呵。」都另起一行,以揭示心咒,即為佛的梵文咒語真言,是每個經文的精要所在,顯示其神妙不可言說的意蘊。
柴房柴燒《心經》書法系列作品,皆由青年書法家曾一銘虔心書寫,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謹,筆法圓熟。結合茶器造型特點、柴燒落灰變化,既豐富了柴燒窯變的自然之美,彰顯書法筆墨的雅致韻味,又充分契合《心經》所傳遞的佛義經典。作品呈現優美秀雅、空靈跌宕的藝術形象,傳遞給受眾莊重、圓融、靜穆的感知體驗。
生活就是修行,廟堂即在心中。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面對掛礙和煩惱,有的人天生生性豁達,有智慧解脫內心的困厄,有的人則易受外界所惑,《心經》的佛義在於指導我們用心感受生活,正如蔡志忠所言,「心就是佛,佛就是開悟的自己,每個人都應該點燃心中的黎明,想通了生命的真理,成為自己身心的主人。」佛陀透過「心經」教導我們如何正確使用我們的心,令心寂滅不生妄想妄念,以達到寂靜的智慧彼岸。達摩說:「外在情境只是純然情境,沒有淨垢分別。但由於我們的自我主觀,生心分辨情境的好壞善惡。」
柴房一直以來以傳播傳統文化為己任,創作柴燒《心經》書法系列,正是源於感知「心經」的精神力量,籍此作品的創作既帶給柴燒茶器愛好者審美的享受,書法的藝術感染,也通過茶道和「心經」傳遞「禪意澄明」「無意識界」的生活態度,達到智慧的彼岸。
心經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
心經·金色火痕柴燒壺
·
手寫金字·藝術書法系列
·
手寫銀字·藝術書法系列
圖文原創來源於柴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