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談論什麼?

2020-10-17 sophie早

對於死亡,我在標題中用談論一詞,是因為這個話題值得我們在人生歷程中不斷地提起,思考,並且每個人的思考都是有價值的。人類思考的進程就像蜘蛛織網,思想就像人類一點一點吐出的蛛絲,這些蛛絲構成一個密密麻麻,縱橫交錯的網格。一顆水珠落下來,依靠每根蛛絲的承接力,蜘蛛網沒有破碎。水珠在陽光下閃出光芒,蜘蛛網變得水瑩瑩的,美麗極了。

出於對蛛網的欣賞和對死亡的好奇與恐懼,我在下文中陳列一些有關死亡的實例和思考,以供諸君參考。

不同的死法。

在情慾中死去——《失樂園》

有很多的影視文學作品都會有愛人共赴死亡的情節,大都僅象徵性地崇仰愛情至純至高。然而日本情愛大師渡邊淳一在《失樂園》表達出一種觀點:現代社會無論多麼文明,人類自身終究是動物,我們的構成部分為雌性和雄性,在情慾中死去是一種最完美的死法。死亡是愛的升華,乃至無限。

《失樂園》講述的主人公久木,在工作的變動而導致事業失意,和妻子也處於不冷也不熱的麻木狀態的時候,偶然間認識了書法老師凜子。凜子的丈夫是個工作狂,對待她的時候很冷漠。雙方都處於沒有愛情的家庭婚姻之中,他們都無法抗拒情感的誘惑,很快,「婚外情」的漩渦就將凜子和九木二人捲入在內。他們不顧公司,家人,社會的指責,擺脫一切的倫理束縛,任欲情的烈火熊熊燃燒,體驗失去樂園的痛苦,享受得到樂園的欣慰。最終,男女主角以交媾的姿態死去。

「早晚有一天你也會對我膩了。」

「殺了我,直接殺了我。」

「因為活著才遇見你,知道了許多美妙的事情,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可是,我們卻要死了。」

「對,因為有這麼多一身裝載不完的美好回憶,已經夠了,已經沒有任何遺憾了,對不?」

「那我們就這樣去死吧,像現在這樣死,和你在一起,這樣全身都連在一起,我一點都不怕。」

「我們就這樣緊緊抱著死,絕對不要分開。」

渡邊淳一在《愛的流放地》中也寫道:「愛就是欲望,欲望就是死亡,就也是死神。就像因為有死亡,藝術才會存在一樣。正因為有死,人才會去愛。愛由死亡來完成,升華,乃至無限。」在渡邊淳一寫的另一部小說《淚壺》改編成的電影中也體現出了這句話:男主人公雄介在妻子愁子死後,把愁子的姐姐朋代當成了替代品,二人陷入了痛苦,糾葛,甜蜜,折磨的感情中最終選擇用死亡來換取永恆的愛情。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道:「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在情慾中死去,在某一層面來說,是在極致動物性的感官刺激中死去,而這種死法帶著原始情慾意味顯得很誘惑和色情;從某一層面,是愛的升華,人根本是雌性動物與雄性動物,永恆即是兩者愛的結合。

尊嚴地死去——《amour愛》

導演麥可哈內克2012年自編自導的影片《amour愛》獲得了當年的金棕櫚獎,本片的兩位老戲骨分別是威尼斯影后和坎城柏林雙料影帝。片子語言是法語,影片風格也極具法式電影的細緻和典雅。愛,似乎天生就是法國的標籤之一。

Anne和Georges是一對有教養的退休音樂教師,他們的女兒Eva也是一個音樂工作者,目前生活在國外。可是有一天,anne突然中風,隨後偏癱,臥床不起,漸漸地anne喪失語言能力,喪失之前的一直追求與維護的自尊和個人意志,喪失生的意願,最後Georges將Anne窒息而死。在將Anne換上喪服,整理好床鋪後,自己也躺在沙發上永久地睡去了。

女兒勸他把安妮送去醫院或者其他療養院,他強烈反對,說:我像你一樣愛著你媽媽,而且我不認為她是我的負擔。你放心,我會照顧好她的。

一次用餐中,georges問到自己的形象,Anne微笑著說:「有時像個怪物,但卻很溫柔。」Georges笑著說,「再請你喝一杯。」

「小時候,我特別不情願的被媽媽送到一個在城堡裡的夏令營。每一天,老師讓我們標記自己的收穫,畫上小花表示很高興,畫上星星表示很糟糕。結束時,我的本子裡畫滿了星星。」

畫滿星星的孩子叫喬治,後來他學著鋼琴,長大成人,結婚生女。最後,小時候在本子裡畫滿星星表示不愉快的喬治,最後在病榻邊放滿小花。

當看到Georges的最後做法沒我有感到絲毫的意外,甚至覺得Anne會感謝Georges。一個優雅了一輩子的女人,不僅大小便失禁,被護工當做小孩一樣對待,就連她的學生也向她們表達可憐之情,女兒也不斷地哭泣和指責。

即使她盡力在維護尊嚴,但是她已經無力對抗衰老與疾病了,她嘴裡能說出來的單詞只有翻來覆去的——「疼」。這時候的她已經不是她,疾病在奪走她,甚至也奪走了她的愛人。georges在看到Anne如耍無賴般把水吐出來,動手扇了她一耳光,不過當即他意識到自己的粗魯,哭泣著說對不起。這次之後他意識到再這樣下去他會變得更加猙獰,喪失尊嚴,而早已破碎尊嚴的Anne活著並不是幸福的。所以他之後不想讓任何人去看望Anne,甚至是女兒Eva,最後他將Anne用枕頭窒息而死。

我認為,Georges並沒有殺死Anne,而是讓她永遠保持著自我地存活在歷史中,他不讓衰老奪去Anne的尊嚴,也是為了讓anne完整地永存在世上。

假如我們失去了人的尊嚴,或者自由,那麼我們算活著嗎?只有軀體還在呼吸,就像植物人一樣,還算一條生命嗎?如果讓我選擇,請你看到我已經沒有尊嚴的時候,帶我入天堂吧。生活若無新意,那早已死亡在昨日,我不貪念累贅的情感,物質,但願活一日,便激活一點腦神經。

自殺

自殺,帶著如同與死亡接吻一般浪漫光環。有無數的作家,詩人,藝術家,科學家,人們自殺。川端康成認為自殺是一種藝術行為,加繆認為是一種逃避行為,還有人認為是一種完成。

  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下去。——太宰治

  可我心之所向是黑夜,鮮血和死亡。——三島由紀夫

  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了,死就是生。——川端康成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海明威

2016年初,出版過兩本史學專著、被稱為「史學研究天才少年」的18歲高三學生林嘉文,以墜樓的方式告別了黑夜和這個世界,半年前,他患上抑鬱症,死前,他留下遺書:「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像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最終的離去不僅是感性地對抑鬱、孤獨的排解,也是種變相地對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

隨著年歲的增長,愈發理解羅曼羅蘭「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的內涵,甚至把這句話當做勵志語不斷給自己加油打氣。

我們有千萬種理由去死,但是我們仍有千萬種理由去活。現在,我還願意熱愛生活。

不同年齡段的死亡—死即是生。

人在不同階段死亡,會產生不一樣的感悟嗎?並不一定。有人活了100歲,卻還沒有年輕人想得通透;有人僅僅活了30多歲,但是留下了大作品,帶來了進步;有人在40歲時重新過起20歲的生活,有人10歲,就承擔成年人一樣的家庭重擔。生命的厚度並不隨著時間的累積,自然而然就增加。更何況生命的厚薄之分,也難以界定。

但是假如我們對生命,對死亡持模稜兩可的態度,認為世界是主觀的世界,那就很有惰性思考之嫌了。或許你想說,思考死亡重要嗎?大多數人都不會思考死亡的,而且思考也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例如不會改善我的財務狀態,讓我考試考高分,讓我找到伴侶。我的回答是,重要。就像事實對我們來說重要嗎?就算知道了事實,我們也很難改變它,而且還有可能因為比別人知道更多的事實而更難以面對現實生活,所以有大量的人把「難得糊塗」奉為人生準則,你好我好大家好就好了嘛。

然而,作為一個總是看不清事實的普通人來說,你不斷地追求事實,首先能很好地意識到你被階級,被社會壓迫的命運,其次,能不斷地拓展你生命的深度,我指你不再局限於個人肉身,而首先對人生命進行思考,然後對整個人類,社會,自然,宇宙進行思考。

人們總是選擇性地理解世界,好讓自己生活得更如意,甚至會屏蔽掉不同的觀點及意見,對他人的選擇嗤之以鼻。誠然,有可能他的選擇是很適合他的,而且由於他的背景,他的選擇會優於大部分的人,但是他應該能夠接受不同的選擇,為他人的生命鼓掌,每個人都在努力創造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本身就很優秀,不是嗎?

死亡,就像是人們追尋生命意義中的一個標杆尺度,它指導著生。正如佛洛依德的觀點,人不但有愛的本能(性本能),也有死亡的本能,每個人的身上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衝動。這個死亡的本能設法要使個人走向死亡,因為那裡才有真正的平靜,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和掙扎。這是因為人的生命是由無機物演化而成,從大自然、從黑暗溫暖而平靜的子宮而來,所以生命一旦開始,一種意欲返回自然、天人合一、回歸無機的傾向隨之而生,這就是死亡本能的來源。所以,人永遠處於趨向永生、也渴望死亡的永恆矛盾平衡之中。

向死而生

世界衛生組織在瑞士日內瓦總部曾發布一份報告,這一聯合國專項組織的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大約100萬人死於自殺,相當於差不多每40秒鐘一人自殺。」每天還有無數的人死於謀殺,疾病,災害。我們自己也隨時隨地在與死神擦肩而過。

死亡這個議題值得我們一直思考,希望我們在死亡最後一刻,從容面對。

早nim的階段性思考結果:

想要存錢去看世界———世界雖大,身邊的生活也很值得細細探尋——-希望能夠帶著尊嚴死去!——希望能增加對死的理解後死去——啊~反正我現在不想死,死神你不要理我,不要找我,不要喜歡我啦~~/(ㄒoㄒ)/~~

相關焦點

  • 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每段關係無論是甜蜜或者痛苦,都在新的體驗和旅途裡獲得新生,也許我們無法說明什麼才是愛情,時間在變,人心也在變,如琢如磨,到底我們在談愛情的時候是在談論什麼呢?今天我來談談自己對於愛情的一些拙見。沒有承諾的承諾,愛情就無法繼續。
  • 當我們在談論成長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於是,改變發生 - 當我們在談論成長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那麼,成長一事,我們便少了重要的認知,而我們自己的生命也會少了很多可能性。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是通過成長來塑的。可這樣的成長,並不是隨時間消耗而來的,這只是一個人的自然生長而已,不會給我們帶來自己想要的價值感。那麼,當我們在談論成長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呢?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這項有關「死亡」的公益實踐,最初源於一次心血來潮的聊天。她做了12年醫生,見識太多死亡。醫生的宗旨是救死扶傷,她常常需要與死亡對抗。有一次,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會,談論起死亡,大家的想法慢慢改變了羅點點對死亡的看法,死亡不應該「不依不饒」,「我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最終『工業化』地死去。」
  •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中途轉而去了銀泰的新華書店,沒有什麼興趣打量熙熙攘攘的店堂,熟知書籍更新的姿勢,並不是慢騰騰,而是不對版,有幾個人一直在自拍,與書籍的合影,我閃躲出門,惡狠狠瞥一眼灰濛濛的天空,零下幾度,雪又被錯過了。馬爾克斯和村上都會說,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有可能村上是在致敬卡佛,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實際上造句的本能逃不脫意義本身的泥沼。
  • 當我們談論「生活美學」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可是,當我們談論「生活美學」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什麼?什麼是「生活美學」?簡單來說,生活美學其實是現代人在生活物質基本滿足下,所產生的一種精神需要。我們現代每一個人都在拼命的追求物質,以至於忙到沒有時間去感知周遭的事物,不再關注花謝花開,鳥叫歡鬧……「忙」即心靈死亡,對周遭沒有任何感覺,審美變得浮而不華,精神世界也變得空虛。如何讓自己慢下來,找到一種美的生活方式?
  • 「一周新書推薦」我們談論死亡的時候,就是在談論我們的孩子
    四部作品在風格和內容上各具特色,但依然聚焦於死亡、戰爭、復仇、命運等主題,從中不難看到雅歌塔自身經歷的影子。例如,在組成《噩夢》的25個故事片段中,不少人物的形象——孤兒、妻子、失業者、工人等——皆可以從雅歌塔和她周圍的人們身上找到原型;自傳體小說《不識字的人》更是以赤誠的文字為讀者揭開了雅歌塔真實的流亡人生。
  • 故宮研究員羅文華:當我們談論遺蹟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人文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當我們談論遺蹟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不只是遺蹟留存下來的文物,而是人和文化。」談及中國石窟寺如何文旅融合,讓更多觀眾享受考古發現的成果時,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羅文華這樣告訴記者。多寶塔(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圖)在羅文華看來,從事文博工作的專業人士在為觀眾講解的時候,不能片面地說佛教誕生於什麼時候,什麼時候引進,而是應該解釋一個遺蹟背後的人群、人群帶來的文化信仰。
  • 當我們談論六朝史時,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
    在讀書之餘,我時常會想:是什麼吸引自己關注六朝史?自己幻想中最理想的六朝史研究應該是怎樣的?換句話說,六朝史的魅力何在?什麼樣的研究才最能夠展示出這種魅力?再或者,套用雷蒙德•卡佛的句式:當我們談論六朝史時,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卡佛的小說《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譯林出版社,2010年),我沒有看完。
  • 當我們談論「西方」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文 / 北遊1我可以十分肯定的說,大多數中國人在談論「西方」以及它背後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今天這篇文章,可以糾正一些常見的誤解。2既然「西方」和古羅馬和古希臘關係並不大,那麼我們所說的「西方」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最為靠譜和權威的定義,來自美國法學家、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哈羅德·伯爾曼。
  • 打遊戲|當我們談論仙劍,我們在談論什麼
    村上春樹同志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裡說了好多有的沒的關於跑步的事。他說,真的紳士,不談論別離了的女人和已然付出去的稅金,他又說這是他編的,很抱歉,原話應該是真的紳士,只談論死庫水和《仙劍奇俠傳98柔情版》(以下簡稱《仙劍1》),很抱歉,這是我編的。
  • 古村落:當我們談論豐陽時,我們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豐陽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當我們談論豐陽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一間古廟、二條古街三間祠堂、四座門樓」豐陽古村始建於南唐末年,吳敬元卸甲隱居於此,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紫氣長輝門樓光華復旦門樓當我們談論豐陽時我們談論的不僅是它的外在更是它的歷史與文化時光流逝,美食依舊,古村猶在。於豐陽而言,美食與歷史,傳承與發展,皆不可或缺。
  • 房間裡的大象,我們可以談論死亡嗎?
    房間裡的大象,我們可以談論死亡嗎?對於人們而言,死亡和對於死亡的恐懼,一時間不再顯得那麼遙遠。但是,與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不同,在這些突發的天災人禍來臨時,沒有人可以說自己做好了完全的準備,不論是在生理還是在心理層面。因此,我們可以反思,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時,我們將失去什麼,又應該如何看待死亡?死亡——房間裡的大象?
  • 現代神話學|當我們談論表演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筆者作為劇評人參與了「戲劇評論工作坊」,而此次12小時不停歇、與會者們爭論不斷的工作坊的主題,是一個非常模稜兩可的疑問:當我們在談論表演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換句話說,作為觀眾、作為創作者、作為演員本身,我們看待「表演」的方式如果是不同的,那有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
  • 《遙遠的嘆息》:當我們談論閱讀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普裡希文在大自然和人類之間做著翻譯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像人們透露出許多人世間的哲理。不要忘記,「他的原野上還有瑰美奇麗的野草,還有沾著溫柔露珠的花瓣……」我們每個人,在談論這些作家的時候,在自己的心裡,都有著一幅他的畫像。大師們都是豐富的,人類所具有的情感,在他們的筆下都有流露。當我們的情感之弦在與他們的某處文字共鳴時,畫像就添上了一筆。
  • 當我們談論英國「脫歐」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英國「脫歐」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英國脫離歐盟是否是必然趨勢?世界格局將如何演變?全球化進程是否受阻?全文6222字,閱讀約需12.5分鐘 新京報記者 錢雅卓 欒若曦 編輯 樊一婧 馬瑾倩 劉夢婕 校對 吳興發 張彥君歷時四年、三位首相,一波三折後,英國「脫歐」這場大戲終於要落下帷幕。
  • 當我們談論「現代藝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現代藝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現在談的現代藝術(Modern Art)通常是指從19世紀70年代前後開始出現的一段時期內的藝術運動。   時間線有些跳躍,讓我們回到現代藝術的開端:19世紀70年代。在當時,除了對於繪畫「平面性」的宣示以外,對於筆觸等等「繪畫特有」特徵的直接體現也是這場運動的重點之一,其中的代表正是印象派。
  • 談論「兼愛」的時候,到底在談論什麼?
    於是問題來了,「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時候,到底在談論什麼?「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語出《墨子·兼愛上》。墨子(墨翟)是先秦時期和儒家並稱兩大顯學的墨家學派創始人。是以我們若真欲隨墨子之後以尋求上帝,則我們所尋得之上帝,必如墨子之流,既刻薄而寡恩,又精打而細算,開口言小利,閉口言大利之上帝。而由此更進一步,則更有陷於多神論之危機性」。張、黃、何的說法多為儒生和基督徒的偏見,因為偏見而產生誤讀,兼愛就與禽獸畫了等號。
  • 年末讀書小結︱當我們談論六朝史時,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
    在讀書之餘,我時常會想:是什麼吸引自己關注六朝史?自己幻想中最理想的六朝史研究應該是怎樣的?換句話說,六朝史的魅力何在?什麼樣的研究才最能夠展示出這種魅力?再或者,套用雷蒙德•卡佛的句式:當我們談論六朝史時,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卡佛的小說《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譯林出版社,2010年),我沒有看完。
  • 宋慧喬宋仲基離婚|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王爾德告訴你,你也是個迷人的可人兒》可惜「刻薄」的奧斯卡·王爾德還說過這麼一句話:什麼是離婚的主要原因?結婚。所以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呢?「 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 當我們談論男高音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卡魯索帕瓦羅蒂高音C之於男高音,究竟意味著什麼?比如我演《卡門》的時候,我是第一部唱法國的戲,法語也不懂。但當時的導演,也是法國人。他聽我唱完之後,他說你可以到法國掙大錢了,你唱的每一句我都懂。我說我自己不懂。」——魏松魏松義大利、法國、德國有著各自深厚悠久的歌劇文化,而隨著十九世紀民族樂派的興盛,俄國和捷克相繼湧現了偉大的歌劇保留劇目。到了二十世紀,強勢的英語也開始進入世界歌劇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