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裝版《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以屠岸的權威譯本為底本,經譯者全新修訂,用中國傳統的繁體直排、宣紙精印、線裝函套方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供圖)
法國象徵派畫家奧迪隆·雷東創作於1904至1908年間的油畫《花叢中的奧菲利婭》,取材於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許暘
儘管譯文已爐火純青,是公認的權威譯本,但屠岸依然說:「如有機會,我還將再進行修訂,這是我一輩子的工作。」
他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但名片上卻始終印著三個「頭銜」:詩愛者,詩作者,詩譯者。
他從不以「翻譯家」自稱,卻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這是國內翻譯行業的最高榮譽。
從上世紀40年代在上海的一家舊書店偶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因熱愛而翻譯,到1950年出版第一部中文全譯本,再到之後幾十年間不斷琢磨、修訂,屠岸的譯本陸續被近10家出版社出版,累計印數逾60萬冊。
明天,為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上海圖書館、上海人民出版社主辦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線裝珍藏本新書首發暨詩歌朗誦會將在滬舉行,屠岸特地從北京趕赴上海,親自用英文吟誦莎翁原詩句;同一天,思南讀書會2016世界讀書日主題活動聚焦「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從翻譯看東西方文化交流」,屠岸作為嘉賓,將與讀者分享他在翻譯十四行詩時的點滴收穫。
天才莎士比亞在「作繭自縛」的十四行詩格律中遊刃有餘,這嚴謹的自由令人著迷
有一種說法,文學經典的譯本,生命只有30年,頂多50年,因為譯入語不斷發生變化,要「與時俱進」,必須要有新譯本來代替。屠岸深以為然,此前他數次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談到,對於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不斷修訂,是他「一輩子的工作」。在莎士比亞的百餘首十四行詩中,他尤其偏愛第十八首、二十九首。不妨來看一下早期第十八首的翻譯和後來的修改。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決不會凋枯,你永遠不會喪失你美的形象;
死神誇不著你在他影子裡踟躕,你將在不朽的詩中與時間同長;早期譯本裡的「凋枯」、「喪失」、「踟躕」,在最新版本裡分別改為了「凋敗」,「失去」、「徘徊」。
細細品讀,不難發現,改動過後的詩句更有韻律感,用詞上也更合乎現代常用語習慣。
「一般來說,詩的格式越嚴謹,給詩人自由發揮的餘地就越小,然而天才的莎士比亞卻能在這『作繭自縛,的格律中遊刃有餘,揮灑自如,而且音調鏗鏘悅耳,非常適合朗誦。尤其是每首詩的最後兩行,常常既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又自成一聯警句格言。」屠岸傾心於這種「嚴謹中有限的自由」。
十四行詩作為一種為歌唱而作的抒情短詩體裁,源於義大利民間,文藝復興初期盛行於整個歐洲,有十分固定的格式,就像中國格律詩。在屠岸看來,作為一位詩人,莎士比亞的偉大在於,他對傳統十四行詩形式作了大膽革新,將十四行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三個四行詩,第二部分為一個兩行對句,按四四四二排列,每行十個音節,採用抑揚格五音步的韻律。這樣的格式被後人稱為「莎士比亞式」。經他改造後的十四行詩換韻更加頻繁,音韻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