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岸:從事翻譯不是為了謀生 是對繆斯的崇拜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前不久,著名翻譯家、詩人屠岸剛剛過了90壽辰。沒有張羅慶祝,沒有到外面辦酒席,只是在家裡搞了一次家庭聚餐,三個子女及外孫女、重外孫女都來了,四代同堂其樂融融。屠岸吃了一點長壽麵,就算是為自己慶祝了。

  雖然年事已高,但屠岸的氣色仍很好。回想幾十年前的往事,他的記憶仍然清晰。說起自己這一代翻譯家取得的成就,老人謙和而真誠地說:「我們從事翻譯,不是為了謀生、解決生計,而是對繆斯的崇拜、對詩歌的奉獻,是生命中的一種事業。」

  譯莎翁 只為悼念亡友

  屠岸的書房四壁陳列書架,觸目皆是中外詩選。他的書桌上放有去年的新版《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這本詩集譯成中文已有60多年。提起翻譯詩集的往事,老人說:「我在上海交大求學時,跟我最好的同學叫張志鑣。1943年他到了重慶,我送他上路。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上海,卻得了嚴重的肺結核。」他動情地說,後來好友病情惡化,年僅26歲就英年早逝。

  英國大詩人彌爾頓寫過一首名詩《力悉達斯》悼念大學同學,屠岸也想寫一首詩悼念亡友,又覺得自己的才華和功力不夠,於是就轉而翻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這部詩集大部分詩作都是莎士比亞送給一個朋友的,我就借花獻佛,翻譯過來送給張志鑣。」他說,1950年《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初版,扉頁上有一題詞:「譯獻已故的金鹿火同志」,金鹿火即亡友姓名最後一個字「鑣」的分解。這個秘密只有屠岸自己知道。

  1950年,屠岸參與創辦《戲曲報》,到胡風家去約稿,胡風對戲曲不熟,問屠岸最近忙啥,他就說在翻譯十四行詩。「當時我覺得出版不合時宜,解放之初社會上革命氣氛很濃,跟莎士比亞詩的浪漫氣息有點格格不入。我對胡風說譯莎翁詩只能作為資料保存。」可是胡風卻告訴他,這些詩作是影響人類靈魂的作品,對今天的讀者有用,對明天的讀者也有用。在胡風的鼓勵下,詩集很快得以出版,初版印了兩千冊,博得好評。

  國內翻譯歐洲十四行詩,卞之琳是先行者之一。1964年,屠岸對自己的譯本做了修訂,並寫了譯後記,送給卞之琳審閱。時值「文革」前夕,出版詩集已不可能,卞之琳就將譯稿放在自己家裡。「文革」結束後,卞之琳告訴屠岸,他在「文革」中雖被抄家,但譯稿仍保存完好,這令屠岸感激不已。此後,這本詩集曾多次出版,每次出版前,屠岸都會認真修訂。

  誦濟慈 獲得生的勇氣

  屠岸翻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曾影響了很多人,即使是在十年浩劫期間,也有手抄本悄悄在民間流傳。對屠岸來說,在五七幹校勞動時,每當感到苦悶時,他就背誦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和濟慈的《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等詩作。濟慈是他最喜歡的詩人之一,「我為什麼喜歡他的詩,因為他用美來對抗惡。」屠岸說,那時濟慈的詩成了自己的精神支柱,使他獲得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屠岸就開始翻譯濟慈的詩作,但之後中斷了數十年。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他才花了三年時間譯成《濟慈詩選》。屠岸曾兩度遊歷倫敦濟慈故居,還去過濟慈的墓地,並把譯本鄭重地贈給故居管理處。他還寫過一首詩《濟慈墓畔的沉思》,詩中寫道:

  你所鑄造的、所有的不朽之詩

  存留在「真」的心扉,「美」的靈府,

  使人間有一座聖壇,一片淨土,

  夜鶯的鳴囀在這裡永不消逝。

  「翻譯濟慈的詩難度很大,不僅要用中文譯出原作的韻律、節奏,還要譯出原作的神韻,達到形式和內容的合一。」屠岸說,自己在翻譯時都會反覆朗誦原作,用心體會,反覆琢磨、推敲,最終才會定稿。他早年在出版社工作,只能業餘時間翻譯,離休之後,才得以集中時間翻譯。有時興致高,他會連夜譯詩,白天睡覺。近年,屠岸又出版了《英國歷代詩歌選》上下冊,以一人之力譯介英國歷代152位詩人的580多首詩,這幾乎耗費他畢生的精力。

  不過,翻譯詩歌的稿費很低。屠岸感慨,自己的前輩和同輩翻譯家,如王佐良、袁可嘉、查良錚等人,翻譯詩歌完全是出於事業心,是為了對詩歌的奉獻。相比之下,今天年青一代詩歌翻譯家仍有一批,但成就突出者極少。「現在社會太浮躁,翻譯沒有豐厚的稿酬,發表了也沒幾塊錢,沒有人願意把精力放在這上面。」他無奈地說,年青翻譯家一定要有奉獻精神,把翻譯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看待,不能當作遊戲、小玩意兒。

  論創作 口水詩不算詩

  屠岸走上詩歌翻譯、創作的道路,有其家學淵源。他的母親曾是常州女子師範學校首屆畢業生,古典文學造詣甚高。早年間,屠岸曾翻譯出版惠特曼的《鼓聲》,則是得益於胞兄的幫助。在家裡,他的夫人方谷繡也是一位詩人,夫妻二人經常一起翻譯、創作,兩人合作翻譯出版過英國詩人斯蒂文森的《一個孩子的詩園》,這部兒童詩集在英國家喻戶曉。

  屠岸的子女也都愛好文學。前幾年,他家每周都會舉辦家庭詩會,「我的三個子女和外孫女、外孫,每周來家裡朗誦、研討詩歌,有中外詩人的詩作,有翻譯的作品,也有朋友寫的或自己寫的作品,古今中外的詩歌都有。詩會名叫『晨笛』,原是外孫的名字,寓意朝氣蓬勃的意思。」屠岸笑道,現在由於人總是到不齊,家庭詩會就停止了。

  最近剛出版的《狄金森詩歌選》,收錄了美國大詩人狄金森200多首詩歌的譯作,這是屠岸和小女兒章燕合作的成果。「章燕現在是北師大外文學院教授,她在大學裡也是學英語專業的。我和女兒經常合作,她譯一些詩,我來修改、加工,互相探討怎麼翻譯會最好。」他坦言,自己歲數大了,原來特別想翻譯彌爾頓、濟慈更多的詩,現在可能做不到了。國內目前還沒有彌爾頓、濟慈的中文版全集,在他看來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如今,屠岸每天工作六七個小時,讀書看報與翻譯、寫作各佔一半時間。「翻譯要有悟性,但可以訂計劃,每天可以譯一點;但創作靠靈感,沒有靈感沒法寫詩,所以創作沒法訂計劃。」他謙遜地說,看到別人的翻譯,跟自己的譯作比一下,自己不自滿但有自信。但對於詩歌創作,屠岸直言自己還缺乏一些天賦。

  說起當下詩壇一些怪現狀,屠岸語氣略有批評。他認為,不管是自由詩還是格律詩,詩歌還是要講究一點韻律形式感,否則就變成了散文。「現在出現的梨花體、口水詩,還有人提出口號,要顛覆崇高、理性,只想留個名聲,但他們的那些作品根本不是詩啊!」在他眼裡,中國詩歌是要變化的,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真善美,離開了這個「宗」,就變成假惡醜了。

  人物小傳

  屠岸,1923年生於江蘇常州,本名蔣璧厚。1942年至1946年肄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他於1941年開始發表作品,其譯著有《鼓聲》《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濟慈詩選》《約翰王》《英國歷代詩歌選》等,並著有詩集《屠岸十四行詩》《啞歌人的自白》《深秋有如初春》《夜燈紅處課兒詩》等。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相關焦點

  • 莎士比亞紀念日 詩人屠岸:從莎士比亞裡找繆斯
    在莎士比亞紀念日前夕,《書鄉周刊》走訪了兩位老先生:一位是93歲的老詩人、翻譯家屠岸,他在六十年前翻譯出了中國第一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全集,至今仍沉浸在繆斯的世界裡;另一位是72歲的朱尚剛,他的父親朱生豪曾在炮火連天、艱難病苦的情境下譯出了中國第一部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如今他默默守護和繼承著父親的事業。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和莎翁結緣,卻演繹出同樣溫情感人的故事。
  • 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著名翻譯家屠岸
    中國網12月2日訊 記者馮竹 12月2日9:30中國外文局舉行中國翻譯協會「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暨資深翻譯家表彰大會」。中國翻譯協會授予著名翻譯家草嬰、許淵衝、屠岸、沙博理、李士俊5位先生全國翻譯行業最高榮譽獎「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屠岸,常州人,1923年生。1942—1946年肄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 翻譯家、出版家屠岸逝世 享年94歲
    【財新網】(記者 劉爽爽)據人民文學出版社消息,2017年12月16日下午5點,詩人、翻譯家、出版家、文藝評論家屠岸,在京逝世,享年94歲。  屠岸一生著述頗豐,有詩集《萱陰閣詩抄》《屠岸十四行詩》《啞歌人的自白》、散文詩集《詩愛者的自白》、文化隨筆《傾聽人類靈魂的聲音》、文學評論集《詩論·文論·劇論》、散文集《霜降文存》、口述自傳《生正逢時》等。  他從少年時代開始寫詩、翻譯,代表譯作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莎士比亞歷史劇《約翰王》《濟慈詩選》等,《濟慈詩選》譯本曾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翻譯獎。
  • 名人書房·屠岸:繆斯派來的天使(圖)
    這間書房是屠岸先生寫詩、譯詩的自在天地,也是祖孫三代朝拜繆斯,讀詩、吟詩的樂園。以外孫「晨笛」的名字命名的家庭詩會,在過去的許多年裡,曾給這個詩書人家帶來無盡的歡樂。白話詩的朗讀,如清泉流淌;古體詩的吟誦,似笙簫悠揚;而那書聲停歇時的討論,又是那樣熱烈與親切……  屠岸先生誠樸和藹,是一位儒雅睿智的長者。但是,在他平易的外表下卻蘊藏著一種堅定的鬥爭精神。他一生追求真詩,也追求真理。
  • 譯者||93歲屠岸翻譯莎翁,與原詩貼心擁抱
    他從不以「翻譯家」自稱,卻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這是國內翻譯行業的最高榮譽。大學期間,屠岸是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積極參與文學創作與翻譯活動,寫新詩,翻譯惠特曼詩集《鼓聲》。70多年前,屠岸家住在如今的上海淡水路復興中路,附近有一家叫「古今書店」的舊書鋪,只有窄小的一開間門面,由父子倆打理,維持著艱難的小本經營。課餘期間屠岸常去看書,也淘些廉價的舊書。
  • 莎士比亞詩歌翻譯中的文化取向:屠岸和辜正坤比較研究
    王心,天津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學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學翻譯研究。 內容摘要:譯者主體性決定譯者文化取向,進而影響譯者的翻譯策略、譯作的語言表達。我們研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 12 首及屠岸和辜正坤的漢譯本(含修訂本),受益頗多。
  • 評論|屠岸身上最閃耀的不止於「首位完整翻譯莎翁十四行詩」
    2013年3月23日,由中國翻譯協會推出的文化系列紀錄片《翻譯人生》。該片共拍攝了中國30位翻譯家的故事,首集就是屠岸。由此大概可以看出主流翻譯界對其貢獻的肯定。但對年輕的詩歌寫作者和譯者來說,相比於這些,緩緩流淌的文本閱讀體驗可能更具實感。
  • 淺談屠岸先生翻譯《莎士比亞十四行》
    讀屠岸先生翻譯《莎士比亞十四行》文\長洲一騷人屠岸先生翻譯莎氏十四行之得失屠岸翻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功名卓著,久聞大名。對於詩歌翻譯者以及讀者來說沒有完美的譯本。這幾乎是翻譯界的通識。屠岸先生譯文的某些用詞不夠優美也是事實,我考慮是因為屠岸先生力求用詞精準而不得已為之罷,有道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另一方面因為行文追求簡練,所以某些章節的節奏就容易有窘迫感、生硬感,造成很多英語中的抒情氣韻無法模擬,英語的那種韻律感無法完全轉換,這也是有人詬病屠岸先生譯文的原因。
  • 屠岸:來世,我還做詩人 | 紀念屠岸先生去世
    著有《萱蔭閣詩抄》《屠岸十四行詩》《啞歌人的自白》等,譯著有惠特曼詩集《鼓聲》《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等。2010年獲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屠岸生於1923年,自幼家學深厚,受母親的影響熱愛詩歌,幾十年來筆耕不輟,寫詩、譯詩,還從事出版,挖掘好書,三方面均有建樹。此外,他還熱衷繪畫,興趣廣泛,既博又專。
  • 93歲屠岸翻譯莎翁,與原詩貼心擁抱(1)
    (資料圖片)本報記者 許暘儘管譯文已爐火純青,是公認的權威譯本,但屠岸依然說:「如有機會,我還將再進行修訂,這是我一輩子的工作。」他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但名片上卻始終印著三個「頭銜」:詩愛者,詩作者,詩譯者。他從不以「翻譯家」自稱,卻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這是國內翻譯行業的最高榮譽。
  • ...93歲翻譯家屠岸撰新序-屠岸 1950年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翻譯家...
    上世紀30年代起,十四行詩被梁宗岱、方平、梁遇春等陸續譯介到中國,但直至1950年,才有了第一部中文全譯本,這就是由屠岸翻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屠岸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他不以「翻譯家」自居,卻獲得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的中國翻譯行業最高榮譽「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從1950年譯本問世以來,60多年間,每逢新版,屠岸都要參考各種國外版本,逐字逐句重新修訂。
  • 國內首位完整翻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翻譯家屠岸先生逝世
    12月16日晚近10點,封面新聞記者從人民文學出版社獲悉, 2017年12月16日下午5點,著名詩人、翻譯家、出版家,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總編輯屠岸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4歲。屠岸先生是著名的詩人、作家、翻譯家、出版家,1923年生於江蘇省常州市,原名蔣壁厚。自幼家學深厚,並受母親影響熱愛詩歌和文學創作。他從少年時代開始寫詩,到現在八十年筆耕不輟。
  • 詩人、翻譯家、出版家屠岸逝世,他的一生與詩歌纏繞
    著名詩人、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出版家,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總編輯屠岸,2017年12月16日在京逝世,享年94歲。 屠岸,原名蔣壁厚,1923年生,江蘇常州人。早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194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屠岸:用生命與詩魂擁抱
    屠岸說,他願意按照母親教的調子完成誦讀若干遍的任務。「我好像是在唱山歌,對文章的內容則『不求甚解』,只是覺得能夠從朗誦中得到樂趣。」但長大後「反芻」這些詩文,越來越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含義,成為終生的精神財富。在母親的教誨下,屠岸從小掌握了古詩詞的遣詞造句方法和平仄格律,這為他以後從事舊體詩和新詩創作以及十四行詩的翻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最"中國"莎翁詩集在眾籌網站上線 93歲翻譯家屠岸撰新序
    最"中國"莎翁詩集在眾籌網站上線 93歲翻譯家屠岸撰新序2016-2-18 04:16:10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施晨露 選稿:成昭遠 上世紀30年代起,十四行詩被梁宗岱、方平、梁遇春等陸續譯介到中國,但直至1950年,才有了第一部中文全譯本,這就是由屠岸翻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屠岸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他不以「翻譯家」自居,卻獲得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的中國翻譯行業最高榮譽「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從1950年譯本問世以來,60多年間,每逢新版,屠岸都要參考各種國外版本,逐字逐句重新修訂。
  • 著名詩人屠岸逝世 曾翻譯中國第一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全集
    2017年12月17日訊,著名詩人、翻譯家、出版家,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總編輯屠岸昨日在京逝世,享年94歲。屠岸,原名蔣壁厚,1923年生於江蘇省常州市。自幼家學深厚,並受母親影響熱愛詩歌和文學創作。屠岸一生著述豐厚,有詩集《萱陰閣詩抄》《屠岸十四行詩》《啞歌人的自白》《深秋有如初春》《夜燈紅處課兒詩》,散文詩集《詩愛者的自白》,文化隨筆《傾聽人類靈魂的聲音》,文學評論集《詩論·文論·劇論》,散文集《霜降文存》,口述自傳《生正逢時》等。1950年,屠岸翻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全集。
  • 屠岸 用生命與美擁抱詩魂
    人物檔案:屠岸,著名詩人、翻譯家,歷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總編輯,中國散文詩學會顧問屠岸說,他願意按照母親教的調子完成誦讀若干遍的任務。「我好像是在唱山歌,對文章的內容則『不求甚解』,只是覺得能夠從朗誦中得到樂趣。」但長大後「反芻」這些詩文,越來越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含義,成為終生的精神財富。在母親的教誨下,屠岸從小掌握了古詩詞的譴詞造句方法和平仄格律,這為他以後從事舊體詩和新詩創作以及十四行詩的翻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屠岸的「綠色郵筒」
    (董卿採訪屠岸,這位「央視一姐」在溫雅沉靜的老詩人面前,只是一枚小姑娘)
  • ...百餘場讀書活動吸引市民欣然前往,93歲翻譯家屠岸現場「譯詩」
    後來,考入上海交大的屠岸住在如今的淡水路復興中路,附近有家叫「古今書店」的舊書店,他在書店看到一冊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英文原版,那是1904年倫敦德拉莫爾出版社出版的夏洛蒂·斯託普斯注釋本。「莎士比亞的語言在英語中屬現代語言,但他的現代語言和那個時代的語言還是有些差距。看了注釋,我更能理解詩的內容了,就產生了翻譯的想法。」
  • 詩園裡安息——敬悼詩人屠岸
    2007年,在和李晉西共同完成《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漢自述》的採寫之後,我們選擇的第二個採訪對象就是詩人、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和文學出版家屠岸。後來,我在寫給他的一封信中說:「從你自述的幾十年歷史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你的學識、修養以及在詩的創作和翻譯方面的成就都是不同凡響的。……起碼在我認識的領導中,你是獨一無二的,也是特別令人感動和敬佩的。」  說「獨一無二」,並非客套。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領導過我的幾位社領導,即社長、總編輯和《當代》雜誌主編,先後有嚴文井、韋君宜、秦兆陽、屠岸、孟偉哉、陳早春、聶振寧、劉玉山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