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屈原《橘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2021-01-16 中小學家長通

創作背景:《九章·橘頌》當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學者認為是詩人任外交官出使齊國時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為枳」的說法)。在他遭讒被疏、賦閒郢都期間,即以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名作《橘頌》。屈原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橘頌注釋:

後皇嘉樹,橘徠(lái)服兮。橘啊,你這天地間的嘉美之樹,生下來就適應這方水土。後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嘉:美,善。橘徠服兮:適宜南方水土。徠,通「來」。服,習慣。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稟受了再不遷徙的使命,便永遠生在南楚。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稟性、天性。

深固難徙,更壹(yī)志兮。根深蒂固難以遷移,那是由於你專一的意志啊。壹志:志向專一。壹,專一。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葉兒碧綠花兒素潔,意態又何其繽紛可喜。素榮:白色花。

曾枝剡(yǎn)棘(jí),圓果摶(tuán)兮。層層樹葉間雖長有刺,果實卻結得如此圓美。曾枝:繁枝。剡棘:尖利的刺。摶:通「團」,圓圓的;又一說,同「圜」(huán),環繞,楚地方言。

青黃雜糅(róu),文章爛兮。青的黃的錯雜相映,色彩喲簡直燦若霞輝。文章:花紋色彩。爛:斑斕,明亮。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表皮顏色鮮明,內瓤雪白瑩潔,好似可以賦予重任的人。精色:鮮明的皮色。類任道兮:就像抱著大道一樣。類,像。任,抱。

紛縕宜修,姱(kuā)而不醜兮。氣韻芬芳儀度瀟灑,顯示著何其脫俗的美質。紛縕宜修:長得繁茂,修飾得體。姱:美好。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讚嘆你南國的橘樹喲,幼年立志就與眾迥異。嗟:讚嘆詞。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你獨立於世不肯遷移,這志節豈不令人欣喜。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你深固其根,難以遷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廓:胸懷開闊。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你對世事清醒,獨立不羈,不媚時俗,有如橫渡江河而不隨波逐流。蘇世獨立:獨立於世,保持清醒。蘇,甦醒,指的是對濁世有所覺悟。橫而不流:橫立水中,不隨波逐流。

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你堅守著清心謹慎自重,何曾有什麼罪愆過失。閉心:安靜下來,戒懼警惕。失過:即「過失」。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你那無私的品行喲,恰可與天地相比相合。秉德:保持好品德。

願歲並謝,與長友兮。願與橘樹同心並志,一起度過歲月,做長久的朋友。願歲並謝:誓同生死。歲,年歲。謝,死。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橘樹善良美麗而不淫,性格剛強而又有文理。淑離:美麗而善良自守。離,通「麗」。梗:正直。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即使你現在年歲還輕,卻已可做我欽敬的師長。少:年少。師長:動詞,為人師長。

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橘樹的道德品行可與伯夷相比,我要把橘樹種在園中,作為榜樣。行:德行。伯夷:古代的賢人,紂王之臣。固守臣道,反對周武王伐紂,與弟叔齊逃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古人認為他是賢人義士。置:植。像:榜樣。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卜居、漁父、九歌·禮魂、九歌·東皇太一、思美人、九歌·湘君、九歌·雲中君、橘頌、悲迴風、抽思、九歌·湘夫人、惜往日、懷沙、天問、遠遊、惜誦、涉江、九歌·山鬼、大招、招魂、九歌·國殤、哀郢、九章、九歌、九章之三 哀郢等。

《橘頌》由[小孩子點讀]APP - 小學家庭輔導專家,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先秦屈原《九歌·山鬼》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屈原簡介: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
  • 先秦屈原《懷沙》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此詩寫作時間大約可以定位屈原臨死前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屈原流放中懷念長沙的詩作,大約作於到達長沙之前,而在《九章·哀郢》之後,是屈原決心自殺的預告。 屈原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 先秦屈原《九歌·湘君》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屈原簡介: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
  • 花間讀詩:《橘頌》屈原,要的就是這一種精神
    《橘頌》屈原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首詠物詩就是一首借詠物來言志的佳作,據說是他少年時期的作品。 橘樹,這種在中國南方普遍種植的果樹,有一個最大化特點,就是不能移植,移到北方就結成苦澀的枳。這種獨立不遷的個性正是屈原所追求的。也是他一輩子都不能改變的情懷,這種情懷可以說是愛國,也可以說是故土難離的情懷。讀懂《橘頌》,就不會說屈原愚忠了。
  • 《橘頌》與《漁父》裡的屈原
    如今再讀《楚辭》,通過《橘頌》「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我又品味到了橘象徵著屈原對故國的專一與深情,及其矢志不渝與遺世獨立的人格魅力。以橘寓己的屈原,讓他在《漁父》裡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與眾不同與不流於俗的形象更加地深入人心,讓我更理解了他的那份「寧赴湘流,葬於魚腹之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的孤高傲岸及赤子之心。
  • 端午思屈原,為什麼《橘頌》是一篇偉大的作品
    【編者按】端午節即將到來,又令人想起了屈原。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學者史傑鵬(筆名:梁惠王)新書《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詩詞二十講》中一篇講解屈原《橘頌》的文章,看梁惠王如何解讀屈原的這首詩。所以,屈原的《橘頌》很可能是一篇課堂作文。我們想像一下,在公元前320年左右,高中生兼語文課代表屈原坐在課堂上,然後語文老師來了,宣布:「今天的兩節語文課,我們寫作文。」然後拈起一截粉筆,在黑板上寫下碩大的兩個字:橘頌。「下課鈴響後交卷。」老師說,同時用粉筆擦敲敲黑板。
  • 宋代蘇軾《浣溪沙·詠橘》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屈原《橘頌》「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香霧噀(xùn)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qiè)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摘下一個剝開之後,香味噴人,初嘗新橘,汁水齒舌間如泉般流淌。據說,吳地產的橘子女孩子剝後,手上三日仍留有餘香。 噀:噴。清泉:喻橘汁。吳姬:吳地美女。
  • 平江與《橘頌》
    《橘頌》是屈原作品《九章》中的其中一首。它是一首託物以言志,詠物以抒情的辭作。詩的前半部分緣情詠物,以描寫為主;後半部分緣物抒情,以抒情為主。兩部分各有側重,而又互相勾連,融為一體。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從各個側面描繪和歌頌橘樹,塑造了橘樹的美好形象,橘樹的形象是屈原用以激勵自己堅守節操的榜樣。
  • 唐代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我像屈原一樣喜愛這天生的美樹,不學李衡那樣把柑樹當作木奴來謀利。楚客:指戰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屈原愛橘,曾作《橘頌》,對桔樹的美質作了熱情的讚頌。皇樹:即橘樹。木奴:指柑橘的果實。唐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綠粽新菱實,金丸小木奴。」「不學」句:說的是李衡種柑謀利的事。
  • 唐代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chún)羹(gēng)?就如《橘頌》中的高品格之人,誰會貪戀故鄉風物之美呢?橘頌:《楚辭·九章》篇名,戰國楚人屈原作。誰:一作「惟」。欲:一作「與」。蓴羹:用蓴菜烹製的羹。不願論簪(zān)笏(hù),悠悠滄海情。
  • 兩漢曹操《卻東西門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轉蓬:飛蓬,菊科植物,古詩中常以飛蓬比喻徵夫遊子背井離鄉的漂泊生活。長與故根絕,萬歲不相當。從此永遠離開自己的根,萬年難相會各在天一方。不相當:不相逢,指飛蓬與本根而言。奈何此徵夫,安得驅四方!狐死歸首丘:屈原《哀郢》中有「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首丘,頭向著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來的一種說法,用以比喻人不該忘記故鄉。
  • 唐代劉禹錫《賞牡丹》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牡丹:著名的觀賞植物。古無牡丹之名,統稱芍藥,後以木芍藥稱牡丹。一般謂牡丹之稱在唐以後,但在唐前,已見於記載。國色:傾國之色。原意為一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絕,豔麗高貴。
  • 唐代柳宗元《汨羅遇風》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楚國大夫屈原憂憤國事後人常臨汨羅江憑弔屈原。柳宗元三十三歲時因參與「永貞革新」失敗而貶為永州司馬(今湖南零陵)。在永州司馬這個閒職上任滿十年,十年之後,又被發配到更遙遠的邊荒之地的柳州。此詩可能就作於南行的途中。
  • 包「橘粽」著古裝讀《橘頌》 重慶大學生這樣過端午
    該校柑桔研究所研究生們自發組織,用柑桔果肉和部分橘皮,自創並親手製作「橘粽」;部分學生身著漢服,手系象徵吉祥的五彩繩,執竹筒,行古禮,誦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名作《橘頌》,以特殊的形式紀念屈原,過一個洋溢著濃濃家國情懷的傳統端午節。  「橘粽」在外觀上與市面上的普通粽子並沒有兩樣,但是粽葉包裹的是以糖漬金橘與糯米混合而成的餡料,黏韌而富含金橘特殊的香氣,別具風味。
  • 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先秦諸子之文皆可視為文學作品,但文學是以寄生狀態存在。屈原標誌著中國文學自覺時代的到來。屈原帶著源自南方沃野的新鮮血液,猛然楔入華夏文明腹地。     中國第一個獨唱的詩魂痛哭登場——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八方有靈,四顧茫然,自言自語,綿綿無盡。
  • 屈原故裡楚辭吟誦會現場記:面朝大江 詩在民間
    湖北日報訊 圖為昨日,「詩在民間——屈原故裡楚辭吟誦會」現場。 身穿潔白唐裝的秭歸縣一中教師向清德,虔誠吟誦屈原《橘頌》:「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臺下,來自寶島臺灣的著名女詩人古月,聽著這傳誦千年的詩句,忍不住潸然淚下。昨日下午,一首首或激昂滿懷、或溫柔恬靜的詩歌在秭歸屈原祠的上空迴蕩,這裡正在舉辦第五屆中國詩歌節「詩在民間——屈原故裡楚辭吟誦會」。百餘名詩人齊聚屈原故鄉,以吟誦會的方式展現詩歌的美好,讓詩歌在民間「唱響」。
  • 《楚辭》︱愛國詩人屈原最浪漫的詩篇
    至於這二十五篇是否都是屈原的作品,後世學者有不同的意見,不過最可信的二十篇能確定是:〈離騷〉、〈天問〉、《九歌》和《九章》中的〈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以及〈橘頌〉。其實「九歌」一名由來已久,它代稱古老的樂章,在眾多先秦典籍中不乏記載,比如《尚書‧大禹謨》、《山海經》也曾提及過「九歌」之名,但需要分清楚,這些上古典籍中所說的「九歌」並不是指屈原所寫的〈九歌〉。
  • 宋代段克己《滿江紅·雨後荒園》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掇取一把菊花足夠娛樂,誰還可以像屈原那樣用菊花做晚餐呢。到現在狼藉不堪鮮花掉落沒有人去憐惜。 律:原為定音的儀器,後指古樂的十二調。無射:亦作亡射,十二律中的陽律之一;古以十二律與十二個月相對應,秋九月律應無射。英英:鮮豔貌。盈把:掇取一把。夕餐:屈原《離騷》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詩句,故云。三閭:指屈原。他曾為三閭大夫。狼藉:亦為狼籍,亂散不堪狀。
  • 宋代文天祥《端午即事》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我想要從屈原那裡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遼海阻隔太過遙遠。 靈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這裡指屈原。三湘:指沅湘、瀟湘、資湘(或蒸湘),合稱「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帶。隔:間隔,距離。遼海:泛指遼河流域以東至海地區。
  • 宋代陸遊《哀郢二首》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此地為戰國時楚故都郢,他觸景生情,懷古傷今,遂嚮慕屈子,慷慨悲歌,以屈原《哀郢》為題,寫了兩首七律,以抒發自己熾烈的愛國情懷。陸遊簡介: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