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屈原《懷沙》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2020-11-25 騰訊網

創作背景:

此詩寫作時間大約可以定位屈原臨死前,是詩人的絕命詞。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屈原流放中懷念長沙的詩作,大約作於到達長沙之前,而在《九章·哀郢》之後,是屈原決心自殺的預告。

屈原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懷沙注釋: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初夏的天氣盛陽,草木都已經長得茂盛。

傷懷永哀兮,汩(cú)徂南土。

我懷著內心的深沉的悲哀,匆匆踏上這南國的土地。

汩徂:急行。

眴(shùn)兮杳杳,孔靜幽默。

眼前一片蒼茫,聽不出絲毫聲響。

眴:同「瞬」,看的意思。

鬱結紆(yū)軫(zhěn)兮,離愍(mǐn)而長鞠。

我九曲的迴腸纏著悒鬱的愁緒,我遭到患難啊,是這樣地窮愁困厄。

紆軫:委曲而痛苦。離慜:遭憂患。鞠:困窮。

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撫念我的情感,反省我的初志,又只好把難言的冤屈壓抑在心底。

刓(wán)方以為圜(yuán)兮,常度未替。

方正的被刻削得圓滑了,正常的法度卻沒有變易。

刓方以為圜:把方的削成圓的。刓:削。圜,同「圓」。常度:正常的法則。替:廢也。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如果轉化初衷,改道而行,那是正直的君子所鄙棄的。

易初:變易初心。本迪:變道。

章畫志墨兮,前圖未改。

守繩墨而不變易,照舊地按著規矩。

章:明也。志:記也。

內厚質正兮,大人所晟。

內心充實而端正,自有那偉大的人物稱善讚美。

巧倕(chuí)不斵(zhuó)兮,孰察其揆正?

巧匠倕還沒有揮動斧頭,誰能看得出曲直和規矩?

倕:人名,傳說是堯時的巧匠。斵:砍,削。

玄文處幽兮,蒙(méng)瞍(sǒu)謂之不章。

黑色的花紋放在幽暗的地方,盲人說它沒有紋章。

矇瞍:瞎子。章:文彩。

離婁微睇(dì)兮,瞽(gǔ)謂之不明。

離婁微閉著眼睛,盲者說他的目盲。

離婁:傳說中的人名,善視。睇:微視。瞽:瞎子。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白的要說成黑,把上面的倒置下方。

鳳皇在笯(nú)兮,雞鶩翔舞。

鳳凰關進籠中,雞鴨卻舞蹈翱翔。

笯:竹籠。鶩:鴨子。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玉與石混淆在一起,有人拿來一鬥而量。

夫惟黨人鄙固兮,羌不知餘之所臧。

那些黨人就是這般地鄙陋愚固啊,他們又怎能理解我心之所善。

臧:同「藏」。指藏於胸中之抱負。

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

責任大,擔子重,卻陷於沉滯,不被重用。

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賢能的人雖然懷瑾握瑜,被逐困窮又怎能獻示於人。

瑾、瑜:均美玉。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村裡的狗群起而狂吠,只因為它們少見多怪。

非俊疑傑兮,固庸態也。

小人們非難和疑忌俊傑,是他們庸夫俗子的本性。

文質疏內兮,眾不知餘之異採。

我舉止清疏而內質樸實,他們當然不懂得我的異彩。

材樸委積兮,莫知餘之所有。

有用的材料被丟積在一邊,人的才華就是這樣被掩埋。

委積:丟在一旁堆著。

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

我仁之又仁義之又義,忠誠老實以充實自己。

重華不可遻(è)兮,孰知餘之從容!

舜帝已死不可再生,有誰來賞識我這樣的氣宇。

遌:遇。

古固有不並兮,豈知其何故!

自古來,賢聖不必同時,這到底是什麼緣分?

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

夏禹和商湯已經遠隔,就追慕也不能再世。

邈:遙遠。

懲連改忿兮,抑心而自強。

抑制著心中的憤恨,須求得自己的堅強。

離閔而不遷兮,願志之有像。

身遭不幸,只要我不變節,就會找到我所嚮往的聖人。

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

迴路北上去尋找歸宿,日已昏昏,天色將暮。

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

姑且吐出我的悲哀,生命已經到了盡頭。

大故:死亡。

亂曰:

尾聲:

浩浩沅湘,分流汩(gǔ)兮。

浩蕩的沅水湘水呵,每天每日地奔流不息。

汩:指水流疾貌,或為水的急流聲。

脩路幽蔽,道遠忽兮。

長遠的路程陰晦幽蔽,是遙遠而蠻荒的旅程。

脩:長。

曾唫(yín)恆悲兮,永慨嘆兮。

不斷地嘔吟悲傷,永遠地嘆息悽涼。

唫:同「吟」。此下四句據《史記》補入。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

世間上既沒有知己,有何人可以商量。

懷質抱青,獨無匹兮。

我為人誠心誠意,但有誰為我佐證。

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伯樂呵已經死了,千裡馬有誰品評?

焉:怎麼,哪裡。程:量也。

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

各人的稟賦有一定,各人的生命有所憑。

錯:同「措」,安排。

定心廣志,餘何畏懼兮!

我要堅定我的志趣,決不會怕死貪生。

曾傷爰(yuán)哀,永嘆喟兮。

無休無止的悲哀,令人深長嘆息。

曾:同「增」。爰哀:悲哀無休無止。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世間混濁無人了解我,人心難測,沒有人可以聽我表敘。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

人生一死不可迴避,但願世上沒有什麼使我矜惜。

愛:吝惜。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請記下這件事吧,後進諸君,我將永遠以先賢為榜樣而前行!

類:楷式,法。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

離騷、卜居、漁父、九歌·東皇太一、九歌·禮魂、橘頌、天問、惜誦、九歌·雲中君、思美人、抽思、九歌·國殤、悲迴風、涉江、九歌·山鬼、懷沙、遠遊、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惜往日、大招、招魂、九章、九歌、哀郢、九章之三 哀郢等。

《懷沙》由[小孩子點讀]APP - 小學家庭輔導專家,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先秦屈原《橘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九章·橘頌》當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學者認為是詩人任外交官出使齊國時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為枳」的說法)。在他遭讒被疏、賦閒郢都期間,即以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名作《橘頌》。屈原簡介: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
  • 先秦屈原《九歌·山鬼》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屈原簡介: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
  • 先秦屈原《九歌·湘君》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屈原簡介: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
  • 唐代李白《江上秋懷》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颯(sà)颯風卷沙,茫茫霧縈(yíng)洲。颯颯秋風捲起沙瀑,蒼蒼茫茫的沙霧籠罩江洲。黃雲結暮色,白水揚寒流。黃雲漫天,暮色蒼莽,江中白水揚起寒流。惻愴(chuàng)心自悲,潺湲淚難收。靜夜思、古朗月行、望廬山瀑布、贈汪倫、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夜宿山寺、峨眉山月歌、獨坐敬亭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長歌行、雙燕離、戰城南、荊州歌、遠別離、大堤曲、俠客行、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夏日山中、客中行 / 客中作、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梁甫吟、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 唐代李益《隋宮燕》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貞元十六年(800),作者李益曾客遊揚州,見到當年煬帝的行宮遺蹟,便寫下了這首懷古詩。 李益簡介: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
  • 宋代蘇舜欽《滄浪靜吟》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伯夷叔齊恰逢周朝盛世尚且餓死,三閭大夫屈原遭貶放逐自沉汩羅。 二子: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和叔齊。三閭:指屈原,他曾任三閭大夫之職。 我今飽食高眠外,唯恨醇醪(láo)不滿缸。 我如今飽食終日,高枕無憂。唯一的遺憾便是這清澄的美酒太少,不能盛滿大缸。
  • 唐代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懷》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在司空山的一年多時間裡,李白寫下了《舒州司空山瀑布》和《避地司空原言懷 》等作品。李白簡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
  • 宋代陸遊《哀郢二首》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此地為戰國時楚故都郢,他觸景生情,懷古傷今,遂嚮慕屈子,慷慨悲歌,以屈原《哀郢》為題,寫了兩首七律,以抒發自己熾烈的愛國情懷。陸遊簡介: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
  • 宋代陸遊《病起書懷》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病起書懷》 病起書懷注釋: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裡客江幹。 病體虛弱消瘦,以致頭上的紗帽也顯得寬大了,孤單一人客居在萬裡之外的成都江邊。 病骨:指多病瘦損的身軀。支離:憔悴;衰疲。孤臣:孤立無助或不受重用的遠臣。江幹:江邊;江岸。
  • 唐代李白《關山月》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裡指戍邊兵士的妻子。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贈汪倫、獨坐敬亭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月下獨酌四首·其一、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峨眉山月歌、宣城見杜鵑花、枯魚過河泣、渡荊門送別、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北風行、玉階怨、秋登宣城謝脁北樓、短歌行、赤壁歌送別、野田黃雀行、春日歸山寄孟浩然、贈錢徵君少陽、塞上曲、秦女卷衣、書懷贈南陵常贊府等
  • 兩漢曹操《卻東西門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轉蓬:飛蓬,菊科植物,古詩中常以飛蓬比喻徵夫遊子背井離鄉的漂泊生活。長與故根絕,萬歲不相當。從此永遠離開自己的根,萬年難相會各在天一方。不相當:不相逢,指飛蓬與本根而言。奈何此徵夫,安得驅四方!狐死歸首丘:屈原《哀郢》中有「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首丘,頭向著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來的一種說法,用以比喻人不該忘記故鄉。
  • 唐代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春日京中有懷》大約作於長安二年或三年(702或703年)的春天。唐代洛陽為東都。因此,寫下了這篇《春日京中有懷》。   杜審言簡介: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漢族,中國唐朝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鹹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
  • 唐代杜甫《百憂集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百憂集行》這首七言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當時,杜甫棲居成都草堂,生活極其窮困,只有充當幕府,仰人鼻息,勉強度日。杜甫的主要作品有:絕句、絕句、房兵曹胡馬、望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石壕吏、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其六、春望、贈花卿、潼關吏、新婚別、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飲中八仙歌、狂夫、前出塞九首·其六、贈衛八處士、登樓、月夜、絕句·江碧鳥逾白、垂老別、麗人行、絕句漫興九首·其九、天末懷李白
  • 唐代劉禹錫《賞牡丹》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牡丹:著名的觀賞植物。古無牡丹之名,統稱芍藥,後以木芍藥稱牡丹。一般謂牡丹之稱在唐以後,但在唐前,已見於記載。國色:傾國之色。原意為一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絕,豔麗高貴。
  • 宋代陸遊《雪夜感舊》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長久不用的綠沉槍,鎖子甲都積滿了塵土灰沙,對著雪灑昏燈寒夜長,仰天嘆氣淚落一行又一行! 綠沉金鎖:軍人用的綠沉槍和黃金鎖子甲。代指從軍打仗的生涯。 陸遊的主要作品有: 臨安春雨初霽、遊山西村、示兒、長相思·面蒼然、除夜雪、讀書、鵲橋仙·華燈縱博、幽居初夏、謝池春·壯歲從戎、鷓鴣天·家住蒼煙落照間、病起書懷、金錯刀行、鵲橋仙·一竿風月、夜泊水村、秋思、文章、木蘭花·立春日作、烏夜啼·紈扇嬋娟素月、示兒、長相思·雲千重、卜算子·詠梅、冬夜讀書示子聿
  • 唐代張謂《同王徵君湘中有懷》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當時同遊的王徵君寫了一首《湘中有懷》詩,張謂這首《同王徵君湘中有懷》即為其唱和之作。 張謂簡介: 張謂(?--777年) 字正言,河內(今河南泌陽縣)人,唐代。天寶二年登進士第,乾元中為尚書郎,大曆年間潭州刺史,後官至禮部侍郎,三典貢舉。其詩辭精意深,講究格律,詩風清正,多飲宴送別之作。
  • 唐代王維《秋夜獨坐/冬夜書懷》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秋夜獨坐 / 冬夜書懷注釋: 獨坐悲雙鬢(bìn),空堂欲二更。 獨自坐著悲傷雙鬢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將近二更。 堂:泛指房屋的正廳。欲二更:將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 宋代林逋《小隱自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我非常欣賞古代畫家的作品。那裡面描繪的多半是樵夫漁夫。 憐:喜愛。樵漁:漁父樵夫,這裡指隱於水邊林下的隱士。 林逋的主要作品有: 宿洞霄宮、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小隱自題、詠秋江、自作壽堂因書一絕以志之、點絳唇·金谷年年、相思令·吳山青、山園小梅二首、聞靈皎師自信州歸越以詩招之、百舌、葑山、送史宮贊蘭溪解印歸闕、僧有示西湖墨本者就孤山左側林蘿秘邃間狀出、送遂良師遊天台、春日懷歷陽後園遊兼寄宣城天使、復賡前韻且以陋居幽勝詫而誘之
  • 唐代杜甫《陪裴使君登嶽陽樓》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我從此就要更改我原來的念頭不再像屈原那樣去南行。 「敢違漁父問」:怎麼敢違背漁夫的關問呢?引自《楚辭》:「屈原既放,遊於江潭,漁父見而問之。」「從此更南徵」:從此之後就要更改原來的念頭不再去南行了。引自《離騷》:「濟沅湘兮南徵。」
  • 唐代柳宗元《汨羅遇風》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楚國大夫屈原憂憤國事後人常臨汨羅江憑弔屈原。柳宗元三十三歲時因參與「永貞革新」失敗而貶為永州司馬(今湖南零陵)。在永州司馬這個閒職上任滿十年,十年之後,又被發配到更遙遠的邊荒之地的柳州。此詩可能就作於南行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