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巖茶課堂
丨作者:李麻花
《1》
上禮拜試十二金釵,遇到一泡奇種。
衝泡後,揭開蓋一聞,火氣還在。
按茶農小姐姐的說法,它剛下焙還不足月,略帶火氣倒也正常。
不過我聞過香氣後,覺得它很像水仙。
蓋香是細純的花香,隱著淡淡的木質香氣,湯水亦是細滑型的。
然而在湯水裡,它的醇比不過水仙。
相反是湧出了較重的苦味,極苦。
一同試茶的小姐妹們,剛嘗了一口茶湯就紛紛皺起了眉,表態說這茶太重口味。
最後的結果是,那泡佚名的奇種雖然水醇帶回甘,有微弱生津。
綜合眾人的喝茶口味,還是遺憾的請它出了局。
《2》
那泡苦重的奇種,讓人留下一堆疑惑。
然後有人問了,奇種是什麼?
奇種,它是武夷巖茶裡的奇特型品種。
它不是具體的一種茶,而是一大類的茶。
論來源和資歷,奇種可是武夷山的土著民。
早在水仙、肉桂、大紅袍還沒在茶圈江湖裡掀出風浪時,人家就已經存在了。
當然,提到奇種的另一個名字,大家會更好的理解。
奇種的接地氣名稱,叫做菜茶。
菜茶們在碧水丹山的武夷山裡已生長多年,甚至早在武夷山人開始嘗試做茶時,它就已經存在了。
歷經千年,屹立不倒。
不過作為活化石般見證歷史變遷的菜茶們,品種的形狀卻悄悄改了樣。
它們因為自然繁殖,被各種蝶啊蜂啊授粉過後,生出的下一代血統不純。
茶樹的有性繁殖,後代大多由種子萌發生成。
而在過去的年代裡,由人工專門培育的品種少。
所以,當茶樹延續了三、四代,上十代過後,本身就會發生讓人驚訝的變化。
早芽種的,晚生種的、個頭高的、個頭矮的、葉片寬的、葉片窄的,葉色偏白的,芽葉略紫的,完全沒有兩個是長得一模一樣的。
可見,經數百年的自然更迭後,能預料到這些靠有性繁殖出來的品種,已經從基因深處就發生了改變,徹底的變成了和原料完全不一樣的新品。
連品種屬性都改變,自然不能再叫從前的名字。
但這些靠植物有性繁殖出來的品種,爹媽不清,沒法登記上戶口本。
久而久之,這些土生土長出來的茶樹,就成了沒有名字的佚名氏。
茶農們為了區分這些「相見不相識」的茶樹,只好統一的稱呼它們,叫「菜茶」。
至於「奇種」,則是武夷山人對它們的高大上稱呼。
《3》
菜茶,是武夷山最有資歷的老品種。
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
其中經過無數年的大浪淘沙後,菜茶裡有不少品種被歷史的車輪湮沒了,再無聲音。
然而,來源自菜茶的茶樹品種們,也有不少有出息的後輩。
認真的從巖茶的族譜裡劃分,菜茶可以分為兩脈。
一脈是無名氏。
一脈是有名有姓的,有幸被茶農發現,經扦插栽培,代代呵護下來的。
由原來土生土長的野孩子,被人精心的呵護進了茶園裡,成為了家生子。
歷史悠遠,紮根已久的武夷菜茶,它們作為原始品種,裡面有著豐富的茶樹品種資源。
經過反覆的選育,讓特定品種獲得穩定特徵後。
根據品種風格,香型滋味,茶樹形態,葉態,葉色,發芽遲早,種植地點等等,給這些品種們安上名字。
稱其作金柳條、瓜子金、嶺上梅、千裡香、向天梅……
這些茶正式上了戶口,自然不能再將它們視為無名之輩。
它們又有了新的統稱,叫做名叢。
武夷名叢裡,如今發展最好,混跡各大山場,遍布在各地茶葉店的,當屬肉桂。
但大眾對武夷名叢更為熟知的是一個組合——四大名叢。
在麻花的心裡,四大名叢堪比是巖茶裡的四大天王。
當下版本的四大名叢,由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妖組成。
鐵羅漢的當歸藥香和醇湯,白雞冠的草藥香,水金龜的梅花香,半天妖的馥鬱花香。
各有各的絕招,成為巖茶界常青樹般的組合。
《4》
奇種和名叢之間,糾纏很深。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係密到不可分。
武夷巖茶的品種,歷來是百花齊放的壯觀。
但從這幾年的市場情況看,除了水仙肉桂大紅袍,越來越多剛入門的朋友,分不清巖茶還有這麼多的品種了。
去年冬天時,拿一泡大紅袍的親兒子,九龍窠的北鬥去招待外省來的老友。
沒想到的是,他在喝了這麼多年大紅袍後,竟然還沒聽說過有北鬥的存在。
忽然間就特別的感慨,這到了現在,和大紅袍有千絲萬縷血緣關係的北鬥,已被列入名叢行列許多年。
但提到武夷名叢的整體影響力,還是遠比不過當紅的肉桂。
從市面上的「各種肉」來看,品種的變化未免太過單調和乏味。
這對歷來以茶樹品種多元化著稱的茶葉產區而言,樹種失傳,是件很悲哀的事。
認不出名字的奇種們,消失在了歷史煙塵裡。
而許多珍貴型的名叢,在市面上極為稀缺,難得一見。
為了保護這些瀕臨滅絕的茶樹品種,有識之士們在不斷的挽救它們。
從已知的名叢的母樹上折枝,選出合適的茶地,扦插培育繁殖,以保它們不被失傳。
相比挽救有名有姓,能查出來龍去脈的名叢。
挽救奇種的困難度,太大。
要花很多年的時間去等待。
從不知名的奇種裡扦插後,要等小苗成熟,看樹型,葉形,發芽規律,聞香氣,從文獻資料記載裡,找出類似的記載和介紹。
反覆的對比,多方的確認,才能重新確定它的名字。
這段曲折的經歷,適用一句名言。
不要等到錯過了,才知道珍惜!
《5》
武夷名叢,來自奇種。
但它也有可能,因保護不力,種植面太窄,被人遺忘等種種原因,重新再退回到奇種裡。
失去了它的名字,消失在茶界的江湖。
據傳,當初的慧苑坑內有上千種茶樹,鬼洞更是被稱為茶樹品種的博物館。
但今天,它們已經泯然為「奇種」一脈,沒有名字傳承。
說起來,也是件讓人特別可惜的事。
喝武夷巖茶,麻花覺得不同的品種,在山場工藝做的好的情況下,皆有它的特色。
有時候,在喝乏了水仙肉桂後,忽然間換一泡新花樣,會讓人有豁然開朗之感。
武夷巖茶裡的三千弱水,要是長期只取水仙肉桂飲。
那這些落單的奇種和名叢們,未免太可惜。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cunguchen2020)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