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藝術家和科學家萊奧納多·達·文西逝世500周年,義大利、法國、英國、美國、西班牙等地紛紛舉行紀念活動向這位大師致敬,達·文西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詩歌以及光學、數學、解剖學、天文學、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等藝術和科學領域的探索和成就令人驚嘆。
達文西自畫像
19世紀著名文化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在其經典巨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描繪為一個「人」和「世界」的發現的偉大時代。宗教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影響衰落,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價值並探索周圍的世界。而人、自然及兩者的關係正是達·文西畢生藝術和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就此而言,他無疑是時代之子。
達·文西於1452年出生在佛羅倫斯共和國轄下的芬奇鎮。佛羅倫斯是一個富庶的手工業和商業城市,也是人文主義文化和自然主義藝術的搖籃。彼時,在美第奇家族的創始人老科西莫·德·美第奇的積極斡旋下,義大利五大邦國在1454年籤訂了著名的《洛迪和約》,使義大利半島享受了半個世紀的珍貴和平。城邦間的大規模衝突停止,較量從刀光劍影的戰場轉向外交、慶典和贊助文化藝術。
芬奇鎮
宮廷、城市政府、主要的世俗和宗教團體以及家族和個人紛紛通過贊助藝術工程展示其身份、地位、財富並提升其名望,慷慨贊助藝術甚至被建構成統治者的一種必備美德。
15世紀的義大利尚不存在專門的藝術學校,藝術家通常是在傳統的手工作坊中成長起來的,達·文西亦不例外。1466年,14歲的達·文西跟隨父親來到佛羅倫斯後,即被送入當時享有盛譽的安德烈亞·韋羅基奧作坊學藝。達·文西在這裡不僅學會了多種藝術技能,而且接觸到新興的藝術理論。這種理論是15世紀早期佛羅倫斯一批精英藝術家率先提出並實踐的,其代表人物是人文主義者和藝術家萊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
在1435年撰寫的《論繪畫》中,阿爾貝蒂重新界定了繪畫藝術的本質和畫家的身份。他主張繪畫不是一門技術,而是以人文學科和知識為基礎的學科。最出色的繪畫是表現了豐富多樣的人物、運動、情感和風景的宗教或歷史敘事畫,只有這種畫才能激發觀眾的情感和心理共鳴。相應地,畫家應具備修辭學、歷史和文學知識,要研究人體的運動和構造,並通過學習數學和透視法在二維平面上建構三維空間。
達·文西可以說是阿爾貝蒂藝術理想的化身。他的畫以宗教主題為主,但具有顯著的人性化和世俗化特徵。達·文西早期與老師合作的《基督的洗禮》及獨立繪製的《天使報喜》、《荒野中的聖哲羅姆》、聖母子像以及《三博士來拜》草圖都表現了這一點。
《天使報喜》
15世紀晚期的義大利政治版圖基本上被大大小小的新君主國主宰。在君主的宮廷,對文學和藝術的贊助既是君主美德的體現,也是奢華和優雅的宮廷生活必不可少的點綴。在佛羅倫斯共和國,其實際統治者洛倫佐·德·美第奇不僅大力贊助文學藝術,而且利用「藝術外交」打造宮廷間的政治聯盟,提高個人的國際聲望。將佛羅倫斯的藝術品和藝術家作為「禮物」贈給其他國家是其「藝術外交」的主要內容。
1481年,達·文西奉洛倫佐之命前往米蘭為盧多維科·斯福爾扎公爵效勞。盧多維科的宮廷聚集著一批傑出的歷史學家、詩人、藝術家和科學家,安布羅斯修道院圖書館和米蘭附近的帕維亞大學也是重要的科學文化中心,這些均深刻影響了達·文西在科學方面的研究。
達·文西在給盧多維科的自薦信中列數了自己的十多項才能,包括軍事工程、武器設計以及建築、雕塑和繪畫等。
1489年,達·文西正式進入宮廷,直到1499年。其間,他為盧多維科的情人畫肖像(即《抱銀鼠的女子》和《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並在感恩聖馬利亞教堂的食堂繪製了著名壁畫《最後的晚餐》(1495-1498年),還作為建築顧問參與了城市規劃和米蘭主教堂圓頂設計。在此過程中,受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的建築理論的啟發,他開始探索人體比例與建築和整個宇宙的關係,著名的《維特魯威人》由此誕生。其中,一個四肢伸展站立的裸體男子與一個正方形和圓完美內接。此外,他還製作了盧多維科父親的青銅騎馬像模型、組織了多場盛大的宮廷慶典並為其設計道具、服裝和機械裝置。
多樣的藝術工作使達·文西的視野不斷拓展。除了藝術,他開始深入研究數學、光學、解剖學和工程學等領域。他主要靠實踐獲得知識,也從宮廷學者和帕維亞大學的教授那裡獲得幫助。此外,他還盡力購買或借閱相關書籍來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得益於100多年來人文主義者對古代手稿的搜集以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達·文西閱讀了許多重要的文學、軍事和科學著作。
1494年,法國軍隊入侵,義大利再次陷入戰爭的泥潭。為鑄造青銅騎馬像準備的70噸青銅熔鑄成了大炮,達·文西製作的黏土模型也被法國士兵毀掉。1499年,法國人捲土重來並佔領米蘭,盧多維科被囚。達·文西被迫離開米蘭,在曼託瓦和威尼斯短暫逗留後,於1500年回到佛羅倫斯。
在佛羅倫斯的6年是達·文西的另一個多產期,他創作了多幅經典名畫,如祭壇畫《聖母子與聖安妮》草圖(1501年)、肖像畫《蒙娜麗莎》(1503年)和市政廳的歷史題材壁畫《安吉亞裡之戰》(1503-1505年)等。在創作這些畫的同時,他還研究水文水利工程、幾何學等。此時,達·文西在藝術和科學領域的成就已獲得普遍認可,義大利和外國的君主、貴族爭相以獲得達·文西的服務或作品為榮。
《蒙娜麗莎》
1506年,達·文西再次前往米蘭,之後又去了羅馬、法國,並於1519年在法國去世。從1506年直至去世,除了為贊助人和朋友畫了少數幾幅宗教畫和神話畫外,達·文西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修改舊作及科學研究。其中,《蒙娜麗莎》一直被達·文西帶在身邊並不斷修改。畫中,人物身體起伏的曲線、以煙霧法表現的輪廓線模糊的五官、瀑布般垂下的柔軟髮絲和略帶憂鬱的神秘微笑,與背景籠罩在霧靄中似真似幻的山巒、河流和樹木遙相呼應,人與自然由此融為一體。
正如英國藝術史家貢布裡希在《藝術的故事》中指出的,在中世紀,從事繪畫、雕塑和建築的藝術家通常被社會精英視為卑微的手藝人和體力勞動者,藝術家對自身的認識也很少超出這一範疇。藝術實踐則被視為技術,而非創造性活動。到文藝復興時期,隨著人文主義者對古代著作尤其是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的《自然史》的發現和閱讀,人們對藝術和藝術家的認識開始發生變化。
《最後的晚餐》
按照老普林尼的記載,在古代,繪畫不僅是貴族子弟必備的知識,也是一門藝術,傑出的藝術家會受到帝王們的普遍尊敬和禮遇。從14世紀開始,以彼特拉克為首的一些人文主義者率先接受了這種新藝術觀,並將其傳播給藝術家和君主、貴族等社會精英。到達·文西生活的時代,此種觀念在藝術家和社會精英中已廣為流傳,並激發了藝術家們對科學和藝術的熱情。從這一角度來講,達·文西既體現同時又促進了「傳統的手藝人向近代藝術家」的轉變。
(作者:劉君,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系副教授)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15日 14版)
責任編輯:王子墨
本期編輯:常瑩 孫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