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字底「辶」怎麼寫?這3個方法讓書法入木三分

2020-12-06 衿池書畫

走字底「辶」是由古漢語中「辵」字演變而來,意思是走走停停,常與行程、運動等詞彙有關。根據現代漢語字典統計,帶有走字底「辶」偏旁部首的漢字多達218個,由此可見走字底「辶」在漢字書寫中是較為常見的。

但是很多初學者認為要真正寫好走字底並不容易,有時候一幅作品常常會因為走字底而成為敗筆,那麼走字底「辶」究竟該怎麼寫?今天,我們就從這3個方法入手,來談談如何寫好走字底,如何讓自己的書法作品入木三分!

一,認識筆畫構成

很多初學者認為走字底「辶」是一個2畫的偏旁部首,是由「一點」和「3加一捺」組合而成。甚至很多人在實際書寫過程中也將它寫成「3加一捺」。其實不然,在傳統筆法中,走字底「辶」是由3畫組成,分別是:側點、橫折折撇、平捺。那麼,這三種筆畫有著怎樣的結構特點呢?

側點:永字八法中說「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意思是書寫側點要像鳥獸斜飛而下,既要有靈動之氣又需要矯捷氣勢,正所謂「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飄逸之中方見灑脫,矯捷之中方見氣勢。

橫折折撇:在漢字結構中「橫折折撇」並非一個獨立的偏旁部首,但人們在書寫習慣上常常將它作為一筆完成的基本筆畫。它既不像「3」那樣圓潤飽滿,也不像「廴」那樣稜角分明,從整體間架結構上看「橫折折撇」同時具備橫鉤、橫折撇等筆畫特點,而又不盡相同。

平捺:永字八法中講到「捺為磔,筆鋒開張也!」意思是捺筆要寫得氣勢如虹、剛毅有力,尤其楷書的捺筆更需如此。筆力內聚,外形開張才鏗鏘有力,加之平捺較為開展舒暢,與本身結構中的側點、橫折折撇相結合,無疑增加了整個字體的剛勁、氣勢。

二,學習筆畫技法

所有的理論學習都是為寫好書法而打基礎,因此無論我們如何解讀屬於自己的「書法理論」,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寫出滿意的書法作品。即便如此,書法理論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準確的、真實有效的書法理論才能指導書法創作和實踐活動。因此學習基本筆畫技法,也就成了書法學習的重中之重,尤其像走字底這樣較難掌握的偏旁結構,更是如此。

怎樣寫側點:走字底「辶」的側點和我們上一期講過的寶蓋頭的右點是相似的,這種側點的斜臥筆法都是源自永字八法的筆法精髓。書寫側點時毛筆要露出筆尖,中鋒逐漸向右下方側壓,直至粗筆,再向右下方略微扭轉筆鋒,漸行漸提,出現收尖,然後果斷逆鋒收筆,側點的「鳥之翻然側下」便油然而生。

怎樣寫橫折折撇:首先,走字底的橫筆與其它結構的橫筆明顯不同,以古人書法為例,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在傳統書法中,走字底的橫筆大都呈現右上方傾斜的方法。橫筆與第一個折筆之間呈現銳角,類似於傳統筆畫「橫鉤」的寫法;兩個折筆以及短撇之間圓潤過度,類似於「S」的寫法。

書寫橫折折撇時:要筆尖斜切,露鋒起筆,向右上(20~30°)行筆寫出短橫後,向右下按壓、頓筆,再向左下折筆,漸行漸細,第一折筆的長度應與短橫相當,且行至末端後向右下寫出第二折筆,兩折筆間要圓潤過度,寫出纖細、絲帶,不要變換筆鋒,第二折筆略長,漸行漸濃,行至右下角後圓潤過度再向左下角撇出,漸行漸細,直接撇向下一筆「平捺」。

與今天印刷字體的橫平豎直不同,傳統書法中的走字底頗有曲折神韻,這一點在古人的書法作品中尤為顯著,從一定程度上講,這種筆法充滿了藝術的動感和活力。

怎樣寫平捺:在永字八法中,捺筆又稱為磔筆,磔的本義是古人用快刀劈祭祀用的肉品,用它來比喻書法筆法,則給人一種鋒利、急促、蓄勢強勁之意。書寫平捺時:要逆鋒輕落,略微向左回筆後右出,漸行漸重,要一波三折,沉著有力,筆鋒自然,末尾要略帶仰勢,寫出刀鋒後果斷收筆。

三,探索筆畫組合

掌握具體的筆畫書寫技法只算是書法學習的入門技巧,有時候即便我們將單個的筆畫寫得駕輕就熟,但總覺得書法水平依然沒有多大提高,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筆畫組合」。書法獨居抽象藝術的特點,有些偏旁結構有其特定的位置關係,有些筆畫高一點、低一點、密一點、疏一點的效果截然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日的學習中不斷積累,從前人的書法作品中探索筆畫組合。

01間距和諧。漢字書法有其特定的審美標準,每個字的間架結構、疏密高低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並非隨意創新,這一點對於書法初學者來講尤為重要。譬如今天我們所講的走字底,側點、短橫、平捺之間的等距關係常常是很多初學者所忽略的。

02角度分明。雖然書法講究橫平豎直,但由於書寫習慣以及審美標準的不同,即便是像「一、丨」這樣的筆畫也不一定要寫得水平或垂直。翻閱歷代法帖,橫筆略微上揚、豎筆略微左凸,幾乎是一般規律。而且走之底的短橫夾角、結構偏移更加突出,能夠掌握這種「角度分明」自然對我們初學書法大有助益。

相關焦點

  • 草字頭「艹」寫不好?試試這2個方法
    草字頭「艹」是現代漢語中最常見的偏旁部首之一,根據《康熙字典》統計,帶有草字頭「艹」的漢字多達986個,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我們學習和工作中的常用文字。草字頭看似簡單,但要真正寫好卻並不容易。很多朋友反映自己的草字頭「艹」總是寫不好,那麼今天我們就從古人書法入手,來談談如何寫好草字頭「艹」。如果你在平時的書寫中對草字頭還不夠得心應手,不妨試試這2個方法,或許對你的書法學習大有助益。一,掌握筆畫順序。
  • 名師沈金加書法微課堂 | 隸書的基本筆畫走字底
    名師沈金加書法微課堂 | 隸書的基本筆畫走字底 2020-04-29 2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寶蓋頭「宀」寫不好?看了這2個方法茅塞頓開!
    寶蓋頭「宀」是現代漢語中最重要的偏旁部首之一,據統計現代漢語中包含寶蓋頭的漢字多達170個,因此寶蓋頭「宀」結構的文字在工作學習中是比較常見的。此前有人給筆者留言說自己的寶蓋頭「宀」很難寫得稱心如意,希望我們能夠推送一期怎樣寫好寶蓋頭「宀」的文章,今天我們就從以下2點來探討如何寫好書法中的寶蓋頭「宀」。一,認識筆畫組成。寶蓋頭是一個簡單的偏旁結構,是由側點、豎點、橫鉤3個基本筆畫組合而成。側點在書法上又稱之為「斜點」,永字八法中講到「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 《書法問集》607、顏體的走字底為什麼說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這個詞用在很多方面,書法方面並不是專指「顏體走字底」。 【一波三折並不是「顏體走字底」專有的,原意多指隸書,顏體的「捺」確實很有特色。】 顏體走字底,也叫做」平捺「,可以看成如下視圖。
  • 毛筆書法中走之旁「辶」的寫法及其在字中的結構安排
    走之旁是半包圍結構的偏旁,嚴格來說應該叫走之底,「辶」是由辵(chuò)字變化來的。辵字的本意就是行走的意思。所以含有走之底的字多與行走、移動有關,也因此含走之旁的字特別多,比如「遠、近、這、道、逾「等等,這又是一個構字能力比較強的偏旁。
  • 每日典故 | 入木三分
    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解釋:衛夫人知道後,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筆訣》,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遮住我的名聲。」晉帝時,祭祀北郊,更換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書寫,筆法入木三。王羲之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 JT叔叔教瑩瑩寫書法
    所以我就開口問了: 「叔叔,你書法好不好?」 「噢,不好。」 「因為我有點想要練習寫書法啦。」 「那我教妳啊。」 「你都說你寫不好了,還要教我喔?」我斜眼看他。 叔叔頗認真的說:「不是教妳『寫書法』,是教妳『莊子心法』。」  >### 設計「進步」的結構 叔叔接著說:「妳也知道,我非常能夠了解一件事:要怎麼樣去架構『進步』這個東西。這件事情,我是『比較』行家的。」 然後叔叔立馬跑去書房把跟書法相關的資料都抱出來給我看。
  • 還在默默練字沒有方法嗎?看完這「練字四步法」快速get√
    今天我們就用「第二屆超正經網絡書法大賽」獲獎選手「熊字餅」的進階史為例也帶你走一遍練字最簡單的路這句話出自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並序》,我們要如何在百日的時間裡,掌握正確的方法,使練字有效果呢?一、看幾本書法類書籍練習書法之前可以先去馬大大的小賣部裡,買幾本關於書法的理論或者實用性書籍。
  • 書法中的「臨摹」(上)臨和摹的認識
    書法學習中,臨摹是所有書家基本上都繞不開的坎。或者說也是體會書之法度的唯一方法。「臨摹」一詞在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中有具體敘述:「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覆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榻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簡而言之,臨和摹是兩件事情,「臨」是把字帖放在旁邊,照樣子寫。「摹」是用薄紙覆其字帖上,一筆一畫寫。今人所說「臨摹」大多是指前者,而摹寫使用的人反而很少了,大多用在兒童學字上反而運用比較廣泛。
  • 知乎專欄怎麼寫文章 知乎專欄寫文章方法【步驟詳解】
    知乎專欄怎麼寫文章?知乎專欄寫文章方法。近日,知乎全新上線了新功能---「知乎專欄,隨心所寫,自由表達,開始寫文章」。眾多混跡知乎的朋友都知道,知乎是個專業精英人士聚集之地,現在知乎新上線的寫文章功能,這意味著我們不但可以在知乎上互動討論、發布問題,還可以寫自己的專題和稿子了。那麼知乎專欄怎麼寫文章?讓小編告訴大家知乎專欄寫文章方法吧。
  • 書法典故:入木三分
    王羲之像過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總要將自家的店號起個吉利的名字,例如什麼「廣源記」啦,「茂源記」啦,「康泰記
  • 「韓」姓寫出來真好看!書法名家寫「韓」字!
    韓氏圖騰「韓」姓韓姓,晉國六卿之一,為後宋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韓虔為得姓始祖。在中國的分布,在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佔韓姓總人口的35.6%,其次分布江蘇、遼寧、安徽、山西、黑龍江、陝西,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韓姓人口。
  • 「如何寫好字」硬筆012平捺:平捺需要這樣寫(配套視頻)
    學習書法是有方法的:1、培養興趣和堅定意志2、學會讀帖、幕帖、臨帖、背帖3、重視結構方法的學習4、重視整篇練習5、學以致用詳情可以參看下面連結:如何學好硬筆書法 I 第二講:學好硬筆字的方法與建議上一講我們一起分享了011斜捺的寫法,具體連結如下:「如何寫好字」硬筆011斜捺:斜捺掌握這3步就搞定(配套視頻)今天我們一起來跟大家探討一下筆畫「平捺」的寫法:(教學視頻連結在文章末尾)節奏:速度:慢--慢--快方向:從左到右,捺腳微彎運筆過程:
  • 「腳後跟痛」多和3種病有關!怎麼緩解?請記住7個方法
    這次文章,我就和各位朋友說說腳後跟痛的常見因素,以及緩解方法。為什麼會出現「腳後跟痛」?一般來說,長時間行走/站立都可能誘髮腳後跟疼痛,這種疼痛多能自行緩解。對於一些其它身體問題引發的腳後跟痛,可能就需要額外處理了。
  • 書法知識:如何寫好「四點底」
    因此我們在平日的學習工作中總會遇到與四點底相關的文字,很多人總說「四點底」很難寫,今天我們就從四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寫好「四點底」。一,重心連續。反覆臨摹對比古人書法,我們發現四點底的結構布局以該字體的結構重心為原點,分別向四點底的四個方向呈發散狀布局。這一點也可稱之為「重心穩定」,與其它結構的字體一樣,帶有四點底的字體更是如此,只有真正把握好其重心關係,才能將它寫得遊刃有餘。二,起落如一。
  • 書法小故事——王羲之與「入木三分」
    他寫的字既秀麗,又很蒼勁,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麗的字會顯得柔軟,而蒼勁的字則顯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脫塵出俗,二者兼善,可見得他書法的功力之深,這恐怕不是天生具備,而是靠後天勤學苦練而得來的。(王羲之作品《蘭亭序》欣賞)成語「入木三分」出自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 楷書書法基礎結構,辶偏旁和大字部首,五分鐘多學兩種書法結構
    我們針對這樣的走之偏旁,今天介紹的主要它半包圍住的內容,他們的結構是如何布局的,這裡面有一個相對書法口訣「之辶中字於上略大而下小」。之辶中字,指的就是我們說含有辶偏旁字的內部結構。上略大而下小,指的辶內部的結構如有上下結構的情況,上半部分一般比較大,下半部分一般就比較小。比如我們提到遠字,還字。那麼為什麼這樣呢?
  • 「衛」姓怎麼寫?6位書法名家寫「衛」字!
    衛氏圖騰「衛」姓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約六十七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左右。衛宏著作有《漢舊儀》四篇,據史籍《後漢書》記載,內容是記述前漢時期西京的雜事,又著賦、頌、沫七首,歷史名家寫的「衛」字董其昌-行書敬世江-行書宋高宗-草書王羲之-行書
  • 硬筆書法 | 練字沒有訣竅,但有方法!(純乾貨)
    我們在初始狀態下,連什麼是好字都不知,便看太多的「我體字」,極有可能被誤導。你有沒有感覺到,有些字你怎麼寫都寫不好?有沒有感覺到,某些字從認識它們那天起寫了這麼多年,連它們偏旁部首究竟應該佔多少比例都不知道?你的小學語文老師從未告訴你什麼比例結構,只是曾經讓你謄寫該字500次?有沒感覺到有的字,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寫出來會令自己都覺得想說:「唉」!
  • 王羲之書法「入木三分」的故事
    他博採眾長,開創了一種獨具一格的書法風格,被後人喻為"書聖"。王羲之在三十三歲時寫的"蘭亭集序",以及三十七歲時寫的"黃庭經",一向被譽為書法藝術中最好的小楷範本。原來王羲之在題詞的時候,非常專注,他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了筆尖,使墨跡滲入到了木頭三分深的地方,已經無法輕易刮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