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字底「辶」是由古漢語中「辵」字演變而來,意思是走走停停,常與行程、運動等詞彙有關。根據現代漢語字典統計,帶有走字底「辶」偏旁部首的漢字多達218個,由此可見走字底「辶」在漢字書寫中是較為常見的。
但是很多初學者認為要真正寫好走字底並不容易,有時候一幅作品常常會因為走字底而成為敗筆,那麼走字底「辶」究竟該怎麼寫?今天,我們就從這3個方法入手,來談談如何寫好走字底,如何讓自己的書法作品入木三分!
一,認識筆畫構成
很多初學者認為走字底「辶」是一個2畫的偏旁部首,是由「一點」和「3加一捺」組合而成。甚至很多人在實際書寫過程中也將它寫成「3加一捺」。其實不然,在傳統筆法中,走字底「辶」是由3畫組成,分別是:側點、橫折折撇、平捺。那麼,這三種筆畫有著怎樣的結構特點呢?
側點:永字八法中說「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意思是書寫側點要像鳥獸斜飛而下,既要有靈動之氣又需要矯捷氣勢,正所謂「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飄逸之中方見灑脫,矯捷之中方見氣勢。
橫折折撇:在漢字結構中「橫折折撇」並非一個獨立的偏旁部首,但人們在書寫習慣上常常將它作為一筆完成的基本筆畫。它既不像「3」那樣圓潤飽滿,也不像「廴」那樣稜角分明,從整體間架結構上看「橫折折撇」同時具備橫鉤、橫折撇等筆畫特點,而又不盡相同。
平捺:永字八法中講到「捺為磔,筆鋒開張也!」意思是捺筆要寫得氣勢如虹、剛毅有力,尤其楷書的捺筆更需如此。筆力內聚,外形開張才鏗鏘有力,加之平捺較為開展舒暢,與本身結構中的側點、橫折折撇相結合,無疑增加了整個字體的剛勁、氣勢。
二,學習筆畫技法
所有的理論學習都是為寫好書法而打基礎,因此無論我們如何解讀屬於自己的「書法理論」,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寫出滿意的書法作品。即便如此,書法理論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準確的、真實有效的書法理論才能指導書法創作和實踐活動。因此學習基本筆畫技法,也就成了書法學習的重中之重,尤其像走字底這樣較難掌握的偏旁結構,更是如此。
怎樣寫側點:走字底「辶」的側點和我們上一期講過的寶蓋頭的右點是相似的,這種側點的斜臥筆法都是源自永字八法的筆法精髓。書寫側點時毛筆要露出筆尖,中鋒逐漸向右下方側壓,直至粗筆,再向右下方略微扭轉筆鋒,漸行漸提,出現收尖,然後果斷逆鋒收筆,側點的「鳥之翻然側下」便油然而生。
怎樣寫橫折折撇:首先,走字底的橫筆與其它結構的橫筆明顯不同,以古人書法為例,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在傳統書法中,走字底的橫筆大都呈現右上方傾斜的方法。橫筆與第一個折筆之間呈現銳角,類似於傳統筆畫「橫鉤」的寫法;兩個折筆以及短撇之間圓潤過度,類似於「S」的寫法。
書寫橫折折撇時:要筆尖斜切,露鋒起筆,向右上(20~30°)行筆寫出短橫後,向右下按壓、頓筆,再向左下折筆,漸行漸細,第一折筆的長度應與短橫相當,且行至末端後向右下寫出第二折筆,兩折筆間要圓潤過度,寫出纖細、絲帶,不要變換筆鋒,第二折筆略長,漸行漸濃,行至右下角後圓潤過度再向左下角撇出,漸行漸細,直接撇向下一筆「平捺」。
與今天印刷字體的橫平豎直不同,傳統書法中的走字底頗有曲折神韻,這一點在古人的書法作品中尤為顯著,從一定程度上講,這種筆法充滿了藝術的動感和活力。
怎樣寫平捺:在永字八法中,捺筆又稱為磔筆,磔的本義是古人用快刀劈祭祀用的肉品,用它來比喻書法筆法,則給人一種鋒利、急促、蓄勢強勁之意。書寫平捺時:要逆鋒輕落,略微向左回筆後右出,漸行漸重,要一波三折,沉著有力,筆鋒自然,末尾要略帶仰勢,寫出刀鋒後果斷收筆。
三,探索筆畫組合
掌握具體的筆畫書寫技法只算是書法學習的入門技巧,有時候即便我們將單個的筆畫寫得駕輕就熟,但總覺得書法水平依然沒有多大提高,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筆畫組合」。書法獨居抽象藝術的特點,有些偏旁結構有其特定的位置關係,有些筆畫高一點、低一點、密一點、疏一點的效果截然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日的學習中不斷積累,從前人的書法作品中探索筆畫組合。
01間距和諧。漢字書法有其特定的審美標準,每個字的間架結構、疏密高低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並非隨意創新,這一點對於書法初學者來講尤為重要。譬如今天我們所講的走字底,側點、短橫、平捺之間的等距關係常常是很多初學者所忽略的。
02角度分明。雖然書法講究橫平豎直,但由於書寫習慣以及審美標準的不同,即便是像「一、丨」這樣的筆畫也不一定要寫得水平或垂直。翻閱歷代法帖,橫筆略微上揚、豎筆略微左凸,幾乎是一般規律。而且走之底的短橫夾角、結構偏移更加突出,能夠掌握這種「角度分明」自然對我們初學書法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