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多年,我國樓市在城市化、人口紅利、金融、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如火如荼」的發展了近20年,在此期間,大多數人感觸最深的就是房價的「持續增長」,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從1998年-2019年期間,我國的平均房價漲幅約5倍左右,像是上海、深圳等一線發達城市,漲幅更是達到了10-20倍左右,所以,在這個時期,也被很多專家學者稱之為「閉眼買房」都可以賺錢的時期。
說實話,用「閉眼買房」這四個字來形容過去樓市的買房狀態是非常貼切的。何為「閉眼買房」?簡而言之,就是買房是不需要經過「思考」的。我認為這裡面有兩層深意。
其一,買房是不需要經過「思考」的,因為,在樓市「上漲」期,地段、樓層、戶型、甚至包括產品(高層,多層,公寓等)都是次要因素,只要是經濟實力允許,就可以走進售樓處去買房,只要是「買」,一般情況下,房子都會「升值」。
其二,買房是不允許購房者「思考」的。在過去的樓市,有一句俗語,叫做「今年不買房,一年又白忙」,這句俗語也被各大開發商當作樓盤宣傳的廣告語,這句話雖然看起來比較扎心,但是,卻也真實地反映了過去樓市的發展趨勢,可能這次不買,等下次要買的時候,就要多花「一大筆」錢。房價「漲幅」快,購房競爭大,那些精打細算、拖拖拉拉的購房者可能會成為「吃虧」的人,還不如那些「閉眼買房「的人,來得實在。
這樣的買房狀態可能對於一些並未參與買房的人來說是很詫異地,動輒上百萬的房子,怎麼感覺和在菜市場搶「打折菜」的狀態差不多?這裡面就牽扯到買房的兩個原因。
1 買房的必要性。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房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居住場所,而是與婚姻,子女教育,養老,落戶,醫療等社會屬性有著密不可分關聯的一種存在。
2 買房可以使財富增值。在房價「上漲」期,買房也就意味著財富的積累,買的房子越多,也就代表著家庭財富越多,並且,在此期間,買房是「穩賺不賠」的一種投資方式。
因為這兩點原因,所以,產生了買房的必要性和積極性。除此之外,還有經濟因素,即便是房子很重要,買房有很多好處,但是,如果經濟實力不允許,那麼,一切都是白扯。
這裡,就要感謝房地產的「高槓桿」運行模式。不要以為「高槓桿」是開發商獨有的,其實,購房者也「樂在其中」。那就是:貸款買房。
一方面,開發商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大量的資金,開發商品房住宅項目,壯大房企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購房者也可以憑藉著低首付投入到買房當中,本來100萬的房子,採用貸款買房的方式,30萬就可以搞定了,這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還是可以承擔的經濟壓力。
凡此種種,才造成了樓市的「火熱」,才造成了「閉眼買房」的現象。
但是,近年來,樓市調控成為了房地產發展的「主旋律」,這樣一來,房地產的發展開始發展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房價不再「快速增長」。尤其是從今年開始,相關部門的一顆「重磅炸彈」,讓很多專家發出感嘆:樓市被「斷水、斷糧」了!
此話怎講?經濟學家黃奇帆曾說過,資金就是房地產的「水源」和「糧食」,房企之所以能夠大肆地建房,快步地發展,是因為房企「背了一個銀行」。言外之意,就是房企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大肆建房是因為有源源不斷地資金支持。這些資金或來源於銀行、或來源於其它金融機構等等。
但是,在今年地8月底,住建部和央行聯合召開房地產座談會,制定了「三道紅線」,分別是: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簡單來說,就是要求房企「降負債」「去槓桿」,這樣一來,房企的融資就會受阻,再加上,還有大量的債務需要償還,這難道不是「斷水,斷糧」嗎?
要知道,能夠滿足「三道紅線」要求的房企少之又少,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除了極少數的房企滿足條件以外,其餘,絕大多數的房企都不滿足「三道紅線」的要求。如果你今年比較關注樓市,你會發現,從9月份開始,樓市的「打折促銷」活動頗多,有的房企搞打折,有的房企送車位,有的房企送汽車,為什麼會這樣?這不是房企」良心發現「,而是「三道紅線」壓力之下,不得已而為之,畢竟,這現在的樓市背景下,唯有「自救」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而「自救」的最優方案,則是「以價換量」。
為此,有專家分析,未來3年,可能是剛需買房的「好時機」,為什麼這樣說?根據政策要求,「三道紅線」並不是立刻讓房企把「高負債」降下來,而是給到了一個緩衝期:3年。讓房企在3年之內,把「高負債」的問題解決掉。根據監管部門給出的時間,在2023年6月30日值錢,所有房企要滿足「三道紅線」的要求範圍。也就是說,在這3年間,房企都會承擔「降負債」的壓力,也可以理解為,「以價換量」的措施,至少會在樓市存在3年。
關於這樣的看法,你是如何理解的?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