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興:當年被賈平凹寫進小說出名 如今靠寫賈平凹致富

2020-08-27 鋒利傳媒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正在央視播出。其中的《賈平凹》一集講述了這樣一個細節:賈平凹以他的同班同學劉高興(本名劉書徵)作為小說《劉高興》的主人公,講述這個商洛農民一心想當省城西安市民,卻又不得不拉著板車走巷串戶叫賣蜂窩煤,過著最底層的生活。小說讓劉高興走紅後,他不再騎三輪車拉煤球,而是在老家棣花鎮古街開了一家書房,成了文化商人,還創作出版了《我與平凹》的紀實小說,過上了比較富裕的老年生活。

7月23日晚,劉高興在接受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採訪時笑說,「我和賈平凹的關係,就是魯迅與他筆下的閏土。只是閏土到晚年沒有事業,也沒有成就。而老賈給我弄了這個平臺後,我就在上面蹦彈。他寫西安城裡的劉高興,那我就寫棣花鎮農村的賈平凹,講述我與他的童年趣事。到目前,我靠這本書賺了12萬塊錢,終於從一個體力勞動者變為了腦力勞動者。」

賈平凹(左)與劉高興

《劉高興》故事有虛構 性格很貼合

北青報:2007年賈平凹創作出版的小說《劉高興》,以您為原型,隨之又被拍成電影。您一下子成了社會熱點人物。現在回頭看,您覺得這本小說裡塑造的劉高興和現實當中的您是否一樣?

劉高興:賈平凹以我為原型的這部小說,確實把我寫火了。我成了棣花老家小有名氣的人物。雖然這裡面有好多故事情節是虛構的,但是對我脾氣性格、為人處世方面的刻畫還是相當實際的。

那是1994年,我已是四個娃娃的父親。為了供他們讀書,養活這個家庭,我離開商洛老家,到省城西安討生活。最開始拉人力架子車,在城中村裡走巷串戶叫賣蜂窩煤。平均一天拉一車蜂窩煤,一車有500個,總共700多斤左右。早上出門,到了下午賣得剩下小半車,我就躺在人家門口屋簷下睡覺。有買蜂窩煤的,就會把我叫醒;沒有買的,我就一覺睡到夕陽西下,這才拖著車子回到家裡。

當時我住的是煤場門市部免費提供的一間石棉瓦搭的十平米左右的小棚屋。很多時候,我自己燒煤做飯。這樣省吃儉用,我一個月能存300元錢,比打小工受人家管教要自由的多。但也很辛苦的,衣服脊背處,兩道長長地黑色的勒痕。肩膀部位,也因時常託著木板給客戶家裡送蜂窩煤而一團黑。

就這樣起早貪黑地幹了七八年後,我將架子車換成了可以騎的三輪車,效率比以前高了很多,也沒那麼累了。這時煤價、人工運費也開始上漲,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一年能賺7000多元。但是這點錢對於一大家子的開銷來說,仍是杯水車薪。老賈在小說裡說,劉高興一心想當個城裡人,要過那種體面生活,時不時會去吃一碗20元錢的羊肉泡饃。但是現實情況是,我根本吃不起的,至多在大街上買個蔥花餅,所以這一點是比較虛誇的。

我在西安的時候,也很少與老賈見面的。他是個大忙人,整天忙寫作、忙採風,不敢隨便去打攪他的。況且我又穿得破衣爛衫的,一個草根農民,和省城大作家身份、社會地位差別還是很大的,我有自知之明的。

只是有一次有一事需要老賈幫忙,我就去找了他。當時他母親做了薺菜餃子招待我,我的碗裡的餃子還未吃完,老賈卻已將茶几上放著的那碗餃子扣到我碗裡。他說我飯量大,怕我吃不飽,讓我多吃點,搞得我不好意思。就這樣,那頓飯我總共吃了40個餃子。也是這一次,老賈跟我聊了好久時間,了解到我在西安拉蜂窩煤的生存狀態,為他日後創作小說《劉高興》收集到了創作素材。

《我與平凹》至今賣出去4000本賺了12萬塊錢

北青報:《劉高興》一書出版後,給您以後的人生帶來了哪些改變?

劉高興:這書捧紅了我,也讓我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要當一名有知識有文化的農民。於是我選擇了充電,去上夜大,到西安文理學院讀書,成了年齡最大的農民學員。後來老賈的《秦腔》斬獲茅盾文學獎,棣花鎮老家修建起了《秦腔》裡的清風古街,並搞成了文化旅遊景區。就這樣我看到了發展機遇,選擇了回鄉創業。

既然老賈可以寫在西安城裡賣苦力的我,那我也可以寫他在棣華農村的那些童年往事。我1951年出生,比他大一歲,我們一個院子裡耍大,一起生活了19年。喝著同一個井的水。況且我們還同一個「媽」,因為我媽跟他媽同名同姓,都叫周小娥。小時候,我們一起追逐打鬧,都不敢互相爆粗口、喊家長的名字(笑)。

我創作的《我與平凹》紀實小說在2015年與讀者見面。這其中,我自己寫的有八九萬字,剩餘的七八萬字是報刊雜誌刊登過的賈平凹的文學創作事跡。當時有正規的出版社想找我出這本書,但是說須徵得賈平凹本人的同意,要籤個協議才行。我一聽這麼麻煩就算了,乾脆自己找印刷廠幫我做成資料,不在市面上公開發行,只在清風古街旅遊景點當作紀念品兜售,一本50元。到現在我已賣出去4000本,賺了12萬塊錢。我將這些錢除留一部分在家裡建書房之外,其餘的都給兒子在城裡買房做填補了。

賈平凹的性格就像石頭那樣堅硬,有個性,也有韌性,能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我和他的關係,就像魯迅和他筆下的閏土那樣,只是閏土到晚年沒有事業,也沒有成就。而老賈一手捧紅了我後,我也從一個體力勞動者變為了腦力勞動者,終於過上了比較體面的晚年生活。

賈平凹說他沒有我這樣的快活和幽默

北青報:賈平凹如何評價您創作的《我與平凹》這本書呢?您最近一次和他見面是在什麼時候?

劉高興:我的這本「書」印出來後,我給老賈也送了十本。他看了後評價很高,說,『「高興,如果三十多年前你上了大學留在西安,你絕對是比我好幾倍的作家。如果我去當兵回到農村,我現在即便也進城拾破爛,我拾不過你,也不會有你這樣的快活和幽默。」

我最近一次見到他,是在去年臘月二十九,他回棣花鎮老家給父母上墳掃墓。他和他弟弟等家人在家門口站著說話,我碰巧碰見了他。他上來就緊緊握著我的手,和我寒暄了幾句。還請我到他家吃雜麵。我看他趕著要去上墳,所以沒再打攪他。

書房每年遊客過萬 靠賣字賺了3萬多元

北青報:那除了您創作的這本書,您還靠哪些文創產品為生呢?您的書房生意怎樣?

劉高興:我將這本《我與平凹》和老賈寫的《劉高興》小說放在一起捆綁搭售,賣得很不錯的。我會給前來參觀的遊客用毛筆籤名售書,蓋上我的公章。另外我也寫書法買字,一幅字300元到500元不等。這幾年光書法字畫我就賺了3萬多元。往年每年都會有上萬遊客來我這裡遊逛,我整天忙得顧不上吃飯,給他們講述我與賈平凹的故事,也講我們棣花鎮的風土人情,直到關門歇業我才能坐下來吃飯。

今年新冠疫情鬧得遊客少了2/3,我閒得沒事,就練書法,臨摹《蘭亭序》《千字文》等等。最近一兩個月疫情好轉,遊客漸漸多了起來。我現在每天能接待100來人。

這兩天,隨著《文學的故鄉》紀錄片在央視的播出,有好多遊客說看到了鏡頭裡的我,還有的要跟我合影留念。就這樣,鏡頭裡我一個當配角的,卻在這書房裡成了主角。這還得感謝老賈,讓我又一次出名。這就是要「哥倆好」,好一輩子。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張恩傑

編輯/弓立芳

編審: 蘇立峰

相關焦點

  • 賈平凹談創作計劃:一直想寫一部有關文革的小說
    2007年9月中旬後平常的十幾天,對著名作家賈平凹來說,有著他一生都無法忘卻的苦辣酸甜。他說:「因刻苦寫作而受傷手指的疼痛以及失去母親的傷悲,令我刻骨銘心。」  「我把15萬字的初稿改得面目全非,感覺不到位就推倒重來,結果把手寫傷了。這是我多年來修改次數最多、最折騰的一部小說。」現在賈平凹的右手中指已經嚴重變形,不僅磨出了一個大坑,皮下也有淤血。
  • 賈平凹《高興》英文版全球發行 小說致敬中國第一批農民工
    8月23日,亞馬遜宣布在其全球14大站點發行中國作家賈平凹小說《高興》的英文版《Happy Dreams》,紙質書和電子書同步發行,這是亞馬遜第一次為中國作家的作品英文版舉辦全球性的首發活動。 《高興》由賈平凹歷時三年而成,這本於2007年出版的小說,描寫了一位名叫劉高興的陝西農民進城打工的故事。
  • 我和賈平凹的關係就是魯迅與他筆下的閏土
    其中的《賈平凹》一集講述了這樣一個細節:賈平凹以他的同班同學劉高興(本名劉書徵)作為小說《高興》的主人公,講述這個商洛農民一心想當省城西安市民,卻又不得不拉著板車走巷串戶叫賣蜂窩煤,過最底層生活的故事。小說讓劉高興走紅後,他不再騎三輪車拉煤球,而是在老家棣花鎮古街開了一家書房,成了文化商人,還創作了《我和平凹》的紀實小說,過上了比較富足的老年生活。
  • 賈平凹:講好大時代裡的中國故事
    賈平凹日前在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世界文學其實就是翻譯文學,翻譯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架起了橋梁。  賈平凹發表於2007年的小說《高興》英文版日前由亞馬遜以紙質書和電子書同步發行的方式,介紹給183個國家的讀者。作為又一部走出國門的中國當代小說,《高興》描寫了一位名叫劉高興的陝西農民進城打工的故事。賈平凹將其與2005年出版並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秦腔》稱為「姐妹篇」。
  • 一支筆寫盡俗世 賈平凹的小說世界為何這般「殘酷」
    有人稱,賈平凹是中國當代文壇的一個符號。可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當年也經歷過多次退稿;很多人不知道,雖以小說著稱,卻也有人誇他散文寫得更好。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甚至評價過,如果不是因為有盜版的因素,它應該是中國銷量最大的小說之一。  賈平凹似乎並沒有因為《廢都》受挫。在此後的日子裡,他的創作觸角更大幅度延展開來,寫出了《病相報告》《秦腔》《白夜》等小說,讀者也因此認識了胡方、江嵐和農民劉高興們。  他還相繼拿下了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重要獎項。當年被退稿的小青年,終於成為了大作家。
  • 賈平凹:在骯髒中乾淨地活著
    他觸發了老賈寫小說的興趣,於是有了《高興》這部長篇小說。  記者(下簡稱「記」):在你小說的後記中,我知道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劉高興有他的原型,是你的同學。  賈平凹(下簡稱「賈」):對,他本人叫劉書禎,迫於生計來西安打工,找不到工作就去拾破爛,現在改送煤了。  記:就是他觸發了你寫這個群體的衝動?
  • 阿妮 ‖ 我和賈平凹
    2018年10月多,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馬上到來,秋收秋播工作進行完結,洛南平臺要我寫寫賈平凹老師,其實,我和賈平凹老師,在棣花古鎮,只見過一次面 聽他的大名,是在上學後,能看小說時,就認識了他,接地氣的文字,誘惑著我,就是文人說的鄉土文學,寫農民就是給農民看,貌似大土,實為大洋,這些東西實實在在的吸引了我。 沒想過他是大文豪,作協主席什麼官職,只知道這些文字和自己胃口,看了舒服就是了。那次去棣花古鎮,見了劉高興老師,看見他筆下的人物,真的很好很像。
  • 賈平凹《高興》的聲音:在不乾淨的地方乾淨地活著,活得很有尊嚴
    這是我讀小說的興趣與初衷,我會努力在小說裡找到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存的天地。賈平凹的小說我只選擇讀了三本,這三本書卻給我展現三個不同的精神世界。《廢都》是最受爭議的小說,也是流傳時間最久的小說;《暫坐》是視角最鮮明的小說,也是未來最具藝術魅力的小說;《高興》是最真實的小說,也是賈平凹寫得最艱難的小說,因為它抓住了城市的脈絡。
  • 不寫正經東西的賈平凹,遭《紅樓夢》翻譯者羞辱,以吝嗇著稱文壇
    「我不寫正經東西,一寫正經東西人就廢。」自陝西文人賈平凹說出這句話後,他在文學這條路上可一直處於吃苦和被嘲笑的狀態,甚至很多同行當眾吐槽他丟了文人的風骨。不過呢此書因為涉及了很多那方面的故事,很多同行明裡暗裡都有些不滿,認為賈平凹丟了文人風骨、靠寫情色作品出名。
  • 阿妮:我和賈平凹
    2018年10月多,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馬上到來,秋收秋播工作進行完結,洛南平臺要我寫寫賈平凹老師,其實,我和賈平凹老師,在棣花古鎮,只見過一次面,匆匆忙忙,他只跟領導說話,我也沒和他說上話,只是我看到了他。
  • 賈平凹小說世界為何這般「殘酷」,他經歷的事有多少人知道?
    11月初,一間寬敞的會議室裡,賈平凹端坐在桌前,安靜聆聽評論家、作家們的發言。因為「著名作家」的身份和作品的高產、暢銷,他時不時就得在這樣的場合亮個相。有人稱,賈平凹是中國當代文壇的一個符號。可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當年也經歷過多次退稿;很多人不知道,雖以小說著稱,卻也有人誇他散文寫得更好。在幾十年中,賈平凹用一支筆,幾乎寫遍了俗世生活的形形色色。
  • 賈平凹為什麼要擠進書畫圈?難道寫小說不掙錢嗎?與名利都有關
    蘇東坡是文學家,他不僅寫字,而且還對書法有重大研究,創立了「宋尚意」的書法局面,魯迅也是文學家,但他出名仍是文學,並不是以書法家而出名的,但他的書法水平卻非一般人能比擬的。這樣的例子很多,因為書法本身就是文化人「把玩」的事情。
  • 賈平凹寫《廢都》:草稿被人當手紙用,懷疑自己寫的是「臭小說」
    賈平凹對於自己的作品,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我不寫正經東西,一寫正經東西人就廢。」這句話在他寫《廢都》時體現得淋漓盡致。賈平凹心裡有自己的計較,這本書中寫的有女人。就像《紅樓夢》中賈寶玉說過的話:「女人都是水做的骨肉」,他也覺得女人是水做的,朋友給他聯繫的地方是個水庫管理站,這讓他心潮澎湃,簡直是「雪中送炭」呀!水庫水多,女人也是水,有水的地方創作這書一定是相得益彰。
  • 丹鳳曬曬:賈平凹和很傷他的故鄉
    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寫城市只寫西安,寫鄉村只談商洛——以商洛這個小地方的人文歷史,地域變革特徵,輻射全國鄉村,讓人們有「窺一斑而略全貌」的感受。商洛是他的根據地,是血脈地,是凝結了鄉愁,盛放了靈魂之所。故鄉永遠行走在心中。他把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塗抹進了文字裡,展示給了世人。
  • 賈平凹:我不寫正經東西,一寫正經東西人就廢
    賈平凹曾說過:「我不寫正經東西,一寫正經東西人就廢。」賈平凹在當下中國文壇無論收入、成就,還是聲譽都名列前茅,被譽為「鬼才」。他出生在陝西丹鳳縣的農村,初中時又因時代影響而迫不得已輟學務農。或許是這種在農村長期瑣碎生活的特殊經歷,讓賈平凹的文筆特別細膩,在創作時把細節表現的活靈活現。
  • 賈平凹、莫言靠寫小說沒賺錢,寫的字卻一字幾萬元
    其實除了古代的書法,現代的書法也一樣非常值錢,特別是那些名人的書法一個字就可以賣到幾萬元,賈平凹、莫言等知名作家就是其中的代表。賈平凹是我國著名的作家,發布了許多文學作品,屢次獲得大獎,在國內知名度極高,被譽為「鬼才」,甚至被普遍認為他是當代中國少數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文學家之一。
  • 賈平凹為什麼要寫《廢都》?《廢都》給賈平凹帶來了什麼?
    賈平凹聯想到當年父親被打成另一派的遭遇,瞬間體味到了世態炎涼是什麼感受。《廢都》由此成了賈平凹最受爭議的作品,也由此成了此後困擾賈平凹十幾年的一塊心病。今天人們很難想像,《廢都》其實是賈平凹在流浪中完成的,他先是在一個水庫上寫,跟著守水庫的人生活,幾乎與世隔絕,用40天完成初稿後,又跑到了朋友家,誰管飯他就繼續寫。可以說賈平凹寫廢都是下筆千言,一氣呵成,作者寫得暢快,讀者看起來也暢快。
  • 賈平凹:把普通人寫飽滿,才能寫出這個時代
    也可以說為小說創作迸發出了靈感。」身處中國社會的改革浪潮中,創作如此豐富的長篇小說,賈平凹說自己靠的是深入生活、堅持創作自己感興趣的題材,將自己對農村城市化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和怪相的思索融入每一部作品。長篇小說《暫坐》,就是以西安為背景,講述的是一個欲望的城市,和在這個城市裡的一群中年女子在追求經濟獨立、精神自由、瀟灑、時尚的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困境中展現出的複雜人性。
  • 賈平凹:把普通人寫飽滿,才能寫出這個時代
    身處中國社會的改革浪潮中,創作如此豐富的長篇小說,賈平凹說自己靠的是深入生活、堅持創作自己感興趣的題材,將自己對農村城市化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和怪相的思索融入每一部作品。長篇小說《暫坐》,就是以西安為背景,講述的是一個欲望的城市,和在這個城市裡的一群中年女子在追求經濟獨立、精神自由、瀟灑、時尚的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困境中展現出的複雜人性。
  • 賈平凹字畫都「很醜」,一幅還賣幾十萬,賈平凹卻說愛買不買
    有不少人都很喜歡他的作品,尤其當年那本《廢都》,曾經是多少人的睡前讀物、書櫃珍藏,這本書不僅故事本身很接地氣,情節描寫也很真實生動、裡面一長串的方框更是神奇又有趣,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無盡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