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曾在太平間睡覺的經歷,成就了他充滿戾氣的文筆

2020-12-18 李富貴想嫁蘇東坡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作家有著一生的影響,童年對世界的印象是一張白紙在複印機裡一下複印下來一樣,而我後來所做的工作不過是在局部做一些修改。」

這是餘華在寫出作品《活著》後,所說出的一段話。

餘華的童年,去過最多的地方,就是醫院。因為,餘華的爸爸是一名醫生,他常常走在醫院的各個角落裡,看著各色各樣的人。

很快,他便習慣了醫院的消毒水味,習慣了看著忙裡忙外的人群,更是習慣了看著一桶桶血肉模糊的東西從手術室中提出來。

餘華家對面就是太平間,很多個夜晚,餘華都能夠聽到悽慘的哭聲。「那幾年裡我聽夠了哭喊的聲音,各種不同的哭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聽了不少。」有時,餘華甚至會跑到太平間裡睡上一覺,因為他說,太平間是很涼爽的。

很多次餘華在接受採訪時提起那座醫院,語氣都是淡漠的。也許在這裡,他看慣了新生和死亡,看慣了鮮血和冷漠,而這也影響了他對生命、生活的態度。

活著的意義

在寫出活著之前,餘華的文筆充滿了戾氣,文章也是充滿了血腥和暴力,體現出了多次死亡,在他的短篇小說中,曾寫死了29個人物。他前期的小說,受童年的影響是很大的,而《活著》這篇小說,雖然也體現出了死亡,但與之前有些不同,這一次更得多,是體現「活著的意義」。

在這篇小說中,主人公福貴年輕時本是地主家的少爺,念過三年私塾,結果嗜賭成性,流連青樓,揮霍家產。 後來,隨著巨大的社會變革, 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的經受著苦難,所有的親人、朋友都先後離他而去,最終僅剩下一頭老牛與暮年的福貴相依為命。

明明是說「活著」,但是看著富貴的悲慘人生,「活著」就好像一個殘忍的玩笑。福貴的前半生是何等荒唐,後半生又是何等悲涼。而文章中也拋給我們一個問題:為何善者不得善終?

雖然是寫「活著」,但是餘華在書中卻用到了大段來描寫有關死亡的畫面:一開始富貴的父親在家中遭到巨變後半夜上茅坑摔死; 兒子友慶跑去給縣長夫人輸血,被活生生地抽死在了醫院;女兒鳳霞在生孩子大出血死在了同一所醫院裡;女婿二喜在一次工地事故中被兩塊水泥板活活壓死…

作者對於這些死亡的描寫大多帶有一種荒誕的氣息。而餘華之所以能夠將這些死亡的畫面描寫如此「引人入勝」,我想跟童年的那間醫院是離不開的。

作家格非就曾言之鑿鑿地說:「真正使他受益的是他父親的那座醫院。」

除了童年的經歷,他在寫這篇小說的時候,餘華正在經受著各種苦難,他正一次次地目睹著妻兒老小先後離他而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活著》問世了。

《活著》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

並在1998年,獲得義大利文學最高獎: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活著》甚至打破了純文學的銷量記錄。

在臺灣出版了二十多年來暢銷不止,刷新臺灣記錄;在美國出版10年後,每年依舊可以賣出4000冊,一個中國作家的書能夠賣1000冊就極難的了;在西班牙, 第一年出版就印刷了4次

「我們活著,同時在孕育死亡。」

其實,《活著》寫出了那麼多的死亡,並不是想要告訴人們,生活究竟有多麼的殘酷,而是告訴人要直面現實生活,努力地活著。

人生下來就是一個在慢慢死去的過程, 勇敢的人並不是沒有害怕, 而是願意樂觀地面對結局,若是人們無法控制死亡,那不如堅強地活著。

正如餘華所說:「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的確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小說,我們在書中不僅僅看到的是福貴堅忍地活下去,更多的是我們對人生的思考與理解。

那是一種對生命的追問,對當時冷酷社會現實的剖析,對個人命運在冥冥之中註定的分析

僅需28元,一頓午餐錢,就可以讓我們找到活著的意義。

相關焦點

  • 餘華的《活著》:曾在太平間睡覺的經歷,成就了他充滿戾氣的文筆
    兒子抽血去世了,女兒難產而亡,老婆得了軟骨病去了,女婿被水泥板砸死了,身邊的人陸續過世,福貴親自埋了自個的家人,最後只剩餘那隻與福貴重名的牛「福貴」陪著他。本書充滿了磨難的氛圍,絕望始終是在下一刻,磨難如同一根頭髮去承擔三萬斤的重量,但它就是沒斷。
  • 《活著》餘華:在太平間長大,曾被連續退稿,8部作品竟寫死29人
    關於作家餘華,我們應該都聽說過,作為當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影響深遠,那麼他本人又有什麼故事呢?從小在太平間長大1960年,餘華出生於浙江杭州。從小就住在父親分的一套職工宿舍裡,這個宿舍的地理環境很特殊,因為對面就是太平間。有一年夏天,天氣格外炎熱,餘華還跑到太平間睡了個午覺。這樣的童年經歷,讓生離死別在餘華的筆下顯得是那樣的微薄和冷酷。
  • 餘華:童年在太平間睡午覺,8部作品寫死29人,連做夢都在殺人!
    提到作家餘華,可能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可能在讀者的眼裡,他的寫作風格偏於敘述化,讓人讀起來有一種超越文字的真實的感覺,也因此受到了很多讀者的歡迎。不過,很少有人知道,他有著這樣的文筆是因為什麼。餘華的童年其實並不幸福。他出生於浙江的一個小家庭裡,他的父親是一名牙醫,按道理來講,他應該過著平淡的生活,但是,他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工作,舉家搬到了一個叫做海鹽縣的小地方。而餘華的人生也就因此改變。
  • 餘華:童年在太平間睡午覺,8部作品寫死29人,連做夢都在殺人
    提到作家餘華,可能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可能在讀者的眼裡,他的寫作風格偏於敘述化,讓人讀起來有一種超越文字的真實的感覺,也因此受到了很多讀者的歡迎。不過,很少有人知道,他有著這樣的文筆是因為什麼。他出生於浙江的一個小家庭裡,他的父親是一名牙醫,按道理來講,他應該過著平淡的生活,但是,他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工作,舉家搬到了一個叫做海鹽縣的小地方。而餘華的人生也就因此改變。
  • 餘華:太平間長大,高考落榜,從牙醫到作家,他8部小說寫死29人
    餘華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但餘華背後的那些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都是半自傳的小說,書中很多故事都是餘華自己的親身經歷,然而餘華在8部小說中寫死了29個書中的人物之後,餘華最終「涅槃重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寫出了《活著》。
  • 餘華:「我在醫院太平間睡過午覺」
    但當時的餘華絕對是憂愁和苦悶的,他覺得一輩子都要去看別人的口腔,這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這個小鎮青年的最大願望就是進入縣文化館工作,因為他經常見到文化館的人在街上遊蕩,他喜歡這份遊手好閒的工作。為了進入縣文化館工作,他寫作。彼時,餘華還不知道這份拔牙的人生經歷,對他以後的寫作影響有多大。當時他只是想離開。
  • 餘華:在太平間長大,連續5年投稿被退,卻把張藝謀推上職業巔峰
    《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人在漫長的時光中,如何掙扎地、拼盡全力地活著,這背後的創作靈感來源於餘華的童年生活,那時的餘華,在太平間長大。餘華:在太平間長大,連續5年投稿被退餘華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一家人住在縣醫院的宿舍裡,從家門到廁所,中間隔了一個太平間,在餘華的記憶中,他常常跑去太平間睡覺,因為那裡的水泥床涼快。
  • 他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了29人,他的作品憑什麼能成經典?
    他在太平間長大,瘋狂熱愛小說,高考落榜從醫他,就是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60年代,浙江海鹽縣的某醫院裡,總能看到兩個小男孩四處遊蕩。他們哪兒都去:診室、病房、手術室、太平間……。
  • 《活著》餘華:在太平間睡過覺,連續5年被退稿,8部作品寫死29人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這種充滿戲劇性的悽慘,在餘華的小說裡用生動真實的手法表現出來,讓所有人看了都為之感到悲憫。因為童年的一切見聞,幫助餘華成為了一位擅長描寫苦難的作家,同窗好友莫言稱讚他是:「殘酷的天才」。《活著》餘華:在太平間睡過覺,連續5年被退稿,8部作品寫死29人1960年,餘華出生於浙江杭州。在餘華還不到1歲的時候,全家搬到了一個叫做海鹽的縣城。
  • 作家餘華:前期小說充滿血腥和暴力,娶完嬌妻風格大變,一飛沖天
    中國的文學批評家洪治綱教授在出版的《餘華評傳》裡,列舉了餘華在1986年至1989年期間創作的八部短篇小說,裡面非自然死亡的人物竟然多達二十九個。餘華也曾在回憶那段時期的創作時說到:「這都是我從二十六歲到二十九歲的三年裡所幹的事,我的寫作在血腥和暴力裡難以自拔。白天我在寫作的世界裡殺人,晚上我在夢的世界裡被人追殺。」
  • 餘華:守著太平間長大,從牙醫改行作家,寫死29條人命後,火了!
    餘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是當代作家。父親華自治、母親餘佩文是他名字的來源。餘華跟魯迅是老鄉,魯迅跟他自己經歷相似,魯迅學過醫,餘華在寫作前也當過醫生。其實餘華學醫不是偶然,因為他父親是一名不錯的牙醫,在餘華不滿周歲的時候,從杭州來到海鹽縣工作。
  • 餘華:前期作品充滿血腥暴力,娶完嬌妻風格大變,版稅賺了1550萬
    從《活著》之後,餘華的風格開始轉型了,從暴力與血腥轉向充滿溫情和愛意。有人說這是因為寫《活著》的時候餘華娶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嬌妻,後來還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是婚姻和家庭改變了餘華,消散了他心中的戾氣。對此,餘華只是回覆:「人生和寫作其實很簡單,一個夢,讓一個記憶回來了,然後一切都改變了。」
  • 餘華: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為何能寫出《活著》?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向死而生」,我認為餘華就是這樣的人,在早年的生活中,他不止一次的「死」過了,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都是半自傳的小說,書中很多故事都是餘華自己的親身經歷,然而在寫死了29個書中的人物之後,餘華最終「涅槃重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寫在了這本《活著》之中。
  • 先鋒派作家:餘華,太平間裡的生生死死
    敬佩作家餘華,是從他作品《我十八歲出門遠行》開始的。小說是社會的鏡子,怪誕、荒謬、詭秘,在《我十八歲出門遠行》裡已經初見雛形了。餘華假借」我「的視角,一位十八歲不經世事闖蕩江湖的青年人視角,毫無顧忌地描繪社會的醜惡,故事的原型是報紙上有關蘋果遭搶的新聞。短篇小說《我十八歲出門遠行》很短,十來分鐘足矣讀完,我也不在此贅述,但它實在值得一讀。
  • 無數本苦難小說的背後,餘華:我在醫院太平間睡過午覺
    一直以來,凡讀過餘華小說的朋友,大多都會認為,餘華和他父親的關係應該是非常緊張的,因為在他的小說中,許多男主人公的父親,下場都異常的難看。,究竟經歷了什麼?,以致後來一度跑到太平間睡午覺。他們住的宿舍,廁所就在對面太平間的隔壁,每次去上廁所,就得經過太平間。他曾無數次看到裡面的景象,只有一張乾淨整潔的的水泥床。廁所和太平間周邊種著的樹木長得異常茂盛,所以就算炎夏,裡面也是涼爽非常。某個夏日他被熱醒,看著草蓆上被汗水浸透出的人形,他走進了對面的太平間,躺在了那張涼爽的水泥床上面。
  • 無數本苦難小說的背後,餘華:我在醫院太平間睡過午覺
    一直以來,凡讀過餘華小說的朋友,大多都會認為,餘華和他父親的關係應該是非常緊張的,因為在他的小說中,許多男主人公的父親,下場都異常的難看。譬如《活著》裡福貴的父親,《兄弟》裡李光頭的父親,《在細雨中呼喚》中孫光林的父親,都毫無例外的在糞坑中喪命。
  • 《活著》的作者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他經歷了什麼?
    餘華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因此,他從小在醫院長大,對酒精和馬爾弗林的味道習以為常,對太平間毫無恐懼,而在成年後,因為他一直沉浸在小說閱讀中,高考落榜,所以父母就將其安排到了醫院做牙醫,而且一拔就是五年。
  • 餘華:太平間長大,被連續退稿5年,他用8部小說寫死了29個人
    但是有時候,餘華躲在田野裡,父親可能在做手術沒有來,他就在那裡睡著了。醒來之後發現父親沒有來找自己,就只好灰溜溜地回家了。1970年,醫院給餘華的父親分了一套職工宿舍,餘華全家人再次搬家。而這次搬的地方直接影響到了餘華後來的寫作風格,因為新家的對面就是太平間。
  • 《活著》餘華:在太平間長大,遭連續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29人
    一、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餘華小時候的家境還算可以,他的父親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想當一名外科醫生,所以舉家搬到了一個叫海鹽的小縣城。因為當地急缺醫生,餘華的父親很忙,他小時候很少見到父親,後來醫院給餘華的父親分了一套職工宿舍,而這次的搬家,直接影響了餘華後來的寫作風格,因為新家的對面就是太平間。
  • 餘華《活著》:直擊人生的苦難,才是活著的意義,活著就有希望
    這是餘華在《活著》中的感慨,是啊,你自己感受到你活著的意義與偉大,你才真正地活著。從小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因父親的外科醫生夢,搬家一次又一次,最終來到了醫院的職工宿舍,新家對面就是太平間。餘華隔三差五就能聽到太平間悽慘的哭腔。這樣的經歷也讓餘華對生命和血肉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後來,每天放學餘華都往醫院跑,慢慢地就喜歡上了酒精和福馬林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