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什麼?有一種說法是「愛智慧」,這就是一個動作行為,一種思維活動。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哲學就是「智慧」,這裡認為哲學是一種客觀存在。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教授宋志明先生說「哲學就是沒有哲學的哲學。」不管哲學是一種思維活動還是一種客觀存在,都體現了人類對生命的熱愛,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
記得宋志明教授曾在慕課《薪火傳承·中國傳統哲學通論》的六集課程中,他高屋建瓴的對中國哲學源頭、中國哲學的流變、中國哲學的精髓、中西哲學的區別等做了精彩的講述。課上一個學生問他,現代的哲學精髓是什麼?老先生笑笑說目前的哲學靠各位的努力了。老先生的意思已經不言而喻。
現代的哲學思潮,不是把現代批判的一無是處,一味的希望回到過去,對人類的過去大加讚美;要麼就是大力讚美現代,極力批判古代,有些朋友甚至對傳統文化不屑一顧,嗤之以鼻,恍惚那都是糟粕。對於東西方的問題也是一樣,有的朋友就是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而有的朋友又把國外批評的一無事處。
但實際上這樣看問題是欠妥當的。記得易學大師傅佩榮教授說過這樣一件事。一個男子特別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唐裝,他希望人們都穿唐裝。他問傅佩榮同意他的觀點嗎?傅教授說,熱愛傳統文化很好,但不一定僅僅體現在服飾上。那男子聽了傅教授的回答後,很不滿意,批評傅教授不懂中國傳統文化。唐裝固然好,但那是符合唐代時期的服裝風格。如果現代快節奏的社會,人人都穿唐裝在工廠上班、開車、坐地鐵……這樣方便嗎?可行嗎?現代服飾的簡約美也許更適合快節奏的現代人。
再比如,古代女子做家庭主婦,男主外,女主內,那也是古代農耕時期男耕女織的一種最合理的選擇。但今天這種分工顯然已經不完全適合時代特點。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為女子走出家門,踏入社會提供了廣闊天地和視野。所以,一味強調讓現代的女子像過去那樣做家庭主婦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現代的男子也更欣賞獨立自主的女子。
因此,一味的照搬過去,妄想回到過去,恐怕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對解決實際問題的並沒有好處。人性的弱點之一是:面對當下的煩惱,希望回到過去,這實際上除了徒增煩惱,並無實際意義。
我是在批判過去的哲學智慧嗎?並不是,我只是想說,學習古代智慧的同時,一定要結合當下的時代特點。每個時代都有其時代特點,就算是聖人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萬世師表的孔子,他當時只讓男子入學,還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亦」。現代許多人想盡辦法解釋說我們錯解了孔子。其實,大可不必,為何非要把他說的那麼完美?這完全是畫蛇添足。這是孔子的錯嗎?當然不是。這是時代的局限性,或者說時代的必然選擇!後來民國的王鳳儀創辦女校,補了孔子的缺。這不能說王先生比孔子偉大,一切都是時代的選擇。
同樣,一味批判古人的智慧,更是狂妄自大,不可理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幾千年來薪火相傳,經久不衰,甚至可以說中國哲學的智慧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智慧。宋志明教授,以為中國傳統哲學有以下幾大特點:一、自強不息;二、事實就是;三、辯證思維;四、以人為本;五、內在超越;六、有容乃大。宋教授簡潔精煉的概括出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就比如《易經》被譽為萬經之源,群經之首,最早提出的「陰陽」辯證說更是奠定了中華傳統哲學的基礎。
一味的批判傳統文化會讓我們失去根基,失去精神信仰。實際上現代人的許多問題,正是摒棄了中國傳統哲學而導致的,在此不展開論述。
因此,一味讚美過去,批判現代;一味讚美現代,批判過去,同理對於東西文化也如此。其實都偏離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特點。只有客觀的面對現實,結合當下的時代特點,順時而為,才能中正的解決實際問題。這也符合古老的《易經》裡的中庸思想和順時而為。就比如孔子一心要恢復周禮,回到過去,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曾勸告他,順勢而為,但他不以為然。最終一生奔波,求而不得。最後終於知天命,潛心學術,領悟了大哲學家老子的智慧。
也許,一個真正的當代哲學家,應該是能精妙的把握中庸思想,博古通今,中西合璧。並且能夠結合時代特點,充分應用中華傳統哲學的智慧解決當下的問題。有放眼全球的視野,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格局,以此啟迪思想,點燃智慧,喚醒人類酣睡的靈魂。但中庸哲思在實際應用中又是最難把握,不是光看書就可以把握其要妙的。可以說中庸是人生最高智慧的應用,也是哲學的最核心的精髓,需要用心靈去感知。因此,真正的哲學正如宋志明教授所認為的那樣:哲學的智慧不是光靠書本就能學到,要靠心靈交集才能感悟到。所以讀書學習最怕拘泥僵化,不知變通,最終也就百無一用。(2020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