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頂級智慧是什麼?兩個字

2020-09-03 寧靜道子說

哲學是什麼?有一種說法是「愛智慧」,這就是一個動作行為,一種思維活動。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哲學就是「智慧」,這裡認為哲學是一種客觀存在。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教授宋志明先生說「哲學就是沒有哲學的哲學。」不管哲學是一種思維活動還是一種客觀存在,都體現了人類對生命的熱愛,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


記得宋志明教授曾在慕課《薪火傳承·中國傳統哲學通論》的六集課程中,他高屋建瓴的對中國哲學源頭、中國哲學的流變、中國哲學的精髓、中西哲學的區別等做了精彩的講述。課上一個學生問他,現代的哲學精髓是什麼?老先生笑笑說目前的哲學靠各位的努力了。老先生的意思已經不言而喻。

現代的哲學思潮,不是把現代批判的一無是處,一味的希望回到過去,對人類的過去大加讚美;要麼就是大力讚美現代,極力批判古代,有些朋友甚至對傳統文化不屑一顧,嗤之以鼻,恍惚那都是糟粕。對於東西方的問題也是一樣,有的朋友就是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而有的朋友又把國外批評的一無事處。


但實際上這樣看問題是欠妥當的。記得易學大師傅佩榮教授說過這樣一件事。一個男子特別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唐裝,他希望人們都穿唐裝。他問傅佩榮同意他的觀點嗎?傅教授說,熱愛傳統文化很好,但不一定僅僅體現在服飾上。那男子聽了傅教授的回答後,很不滿意,批評傅教授不懂中國傳統文化。唐裝固然好,但那是符合唐代時期的服裝風格。如果現代快節奏的社會,人人都穿唐裝在工廠上班、開車、坐地鐵……這樣方便嗎?可行嗎?現代服飾的簡約美也許更適合快節奏的現代人。

再比如,古代女子做家庭主婦,男主外,女主內,那也是古代農耕時期男耕女織的一種最合理的選擇。但今天這種分工顯然已經不完全適合時代特點。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為女子走出家門,踏入社會提供了廣闊天地和視野。所以,一味強調讓現代的女子像過去那樣做家庭主婦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現代的男子也更欣賞獨立自主的女子。


因此,一味的照搬過去,妄想回到過去,恐怕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對解決實際問題的並沒有好處。人性的弱點之一是:面對當下的煩惱,希望回到過去,這實際上除了徒增煩惱,並無實際意義。

我是在批判過去的哲學智慧嗎?並不是,我只是想說,學習古代智慧的同時,一定要結合當下的時代特點。每個時代都有其時代特點,就算是聖人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萬世師表的孔子,他當時只讓男子入學,還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亦」。現代許多人想盡辦法解釋說我們錯解了孔子。其實,大可不必,為何非要把他說的那麼完美?這完全是畫蛇添足。這是孔子的錯嗎?當然不是。這是時代的局限性,或者說時代的必然選擇!後來民國的王鳳儀創辦女校,補了孔子的缺。這不能說王先生比孔子偉大,一切都是時代的選擇。


同樣,一味批判古人的智慧,更是狂妄自大,不可理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幾千年來薪火相傳,經久不衰,甚至可以說中國哲學的智慧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智慧。宋志明教授,以為中國傳統哲學有以下幾大特點:一、自強不息;二、事實就是;三、辯證思維;四、以人為本;五、內在超越;六、有容乃大。宋教授簡潔精煉的概括出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就比如《易經》被譽為萬經之源,群經之首,最早提出的「陰陽」辯證說更是奠定了中華傳統哲學的基礎。


一味的批判傳統文化會讓我們失去根基,失去精神信仰。實際上現代人的許多問題,正是摒棄了中國傳統哲學而導致的,在此不展開論述。

因此,一味讚美過去,批判現代;一味讚美現代,批判過去,同理對於東西文化也如此。其實都偏離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特點。只有客觀的面對現實,結合當下的時代特點,順時而為,才能中正的解決實際問題。這也符合古老的《易經》裡的中庸思想和順時而為。就比如孔子一心要恢復周禮,回到過去,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曾勸告他,順勢而為,但他不以為然。最終一生奔波,求而不得。最後終於知天命,潛心學術,領悟了大哲學家老子的智慧。


也許,一個真正的當代哲學家,應該是能精妙的把握中庸思想,博古通今,中西合璧。並且能夠結合時代特點,充分應用中華傳統哲學的智慧解決當下的問題。有放眼全球的視野,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格局,以此啟迪思想,點燃智慧,喚醒人類酣睡的靈魂。但中庸哲思在實際應用中又是最難把握,不是光看書就可以把握其要妙的。可以說中庸是人生最高智慧的應用,也是哲學的最核心的精髓,需要用心靈去感知。因此,真正的哲學正如宋志明教授所認為的那樣:哲學的智慧不是光靠書本就能學到,要靠心靈交集才能感悟到。所以讀書學習最怕拘泥僵化,不知變通,最終也就百無一用。(2020年3月15日)

相關焦點

  • 洞悉機會之書《時機》,要想成大事,往往要先突破「兩個字」!
    洞悉機會之書《時機》,我反覆讀了好多遍,總算悟到了一個道理,要想成大事、賺大錢,往往要先突破「兩個字」!人無時無刻都在做著選擇,小到晚餐吃什麼,大到買什麼房,買什麼車,不同的選擇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後果,所以選擇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可以聽天由命,但有多個選擇的時候,卻會讓我們猶豫不定,尤其是在面對人生重大選擇時,選擇錯了,可能就會有一種非常壞的結果,而選擇好了,可能又會有一種非凡的人生,如何做選擇是很多人要面對的問題,尤其對於賺錢投資就更是如此,其實無論如何去選擇
  • 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
  • 《道德經》:做人做事的頂級智慧——「三寶」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是老子道家學說中,對「道」的最好詮釋,其中「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所謂三寶,更是蘊含著做人做事的頂級級智慧。正是因為他偉大,所以才不具體像什麼。如果「道」真的具體像什麼,那「道」就顯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可以執守並且保全「道」: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既然老子說,三件法寶可以執守並且保全「道」,那麼人生在世,若要獲得成功,就必須讀懂堪稱人生寶典的「三寶」,所蘊含的做人做事的頂級智慧。
  • 人生最大的成功,莫過於曾國藩說的兩個字,參悟透了一生好運不斷
    他認為,人生最大的成功,莫過於「守拙」這兩個字。守拙」並不是愚笨,而是大智若愚,懂得如何「守拙」才能做什麼都順利,才會走向人生的巔峰,悟透這兩個字,你的一生會好運不斷,事業有成!一、心頭明白,表麵糊塗「守拙」的第一步就是難得糊塗。做人不能太過聰明,有的時候心中明白就行了,糊塗一下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 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才算是人生的「頂級享受」?
    「享受」這個詞給人的感覺總是那麼的遙不可及,短短的兩個字,更是讓無數人拼紅了雙眸。有人認為天天吃海參鮑魚,住在豪宅裡,身邊每天香車美女相伴,這就是人間的頂級享受。吃喝玩樂,這個叫享受,但不是「頂級享受」,這只是人的欲望最初級的表現。
  • 喜寶是「頂級撈女」?不,其實她的一生無非敗給了這兩個字
    有人說有什麼媽媽就教育什么女兒,可設身處地去體會她們的日子,貧窮讓一個人唯一的目標就是活下去,一個單身女人,省吃儉用把女兒撫養成人,不管在哪一個社會階段,日子都是不好過的,似乎除了缺錢,沒有其他更難熬的事。
  • 智慧,始於無知;人生,需要主動
    有一天,在寺廟院子裡的一棵菩提樹下,小和尚盤坐在老和尚身邊在參悟什麼是智慧,而老和尚的身旁放著一個榆木疙瘩,這個榆木疙瘩是做什麼用的呢? 當小和尚靜坐在菩提樹下,參悟著什麼是智慧。 沒多久,他跟老和尚說出來第一個見解:「上知天文地理,通曉五行八卦是智。」
  • 佛法:人生路上最大的困難,只有這兩個字!
    無論你是否學佛,人生的路上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我們可以找到造成我們困難與煩惱的原因,從根本上解決掉人生路上最大的困難,就可不再受苦,從痛苦中解脫。佛陀當年正是因為發現了困難的根,以及找到了解脫苦難的方法,所以佛覺悟了,不再承受痛苦與煩惱。
  • 道德經:順應自然的「無為」,才是人生的頂級智慧
    當提到「無為」這兩個字的時候,人們最先聯想起來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作為全書的最核心觀點,我們都知道所謂的「無為」並不是說要求人們什麼都不做,而是要做合理的事情,在出謀劃策上,《道德經》似乎也堅持著「無為」的觀點,以不變應萬變,才是最高的計謀。
  • 人到中年簡單點,不爭,不辯,不炫耀,才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
    走著走著,我們就會明白心寬似海,風平浪靜,不爭不辯不炫耀才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笑過,哭過,痛過,樂過,經歷了風雨,走過了坎坷,體會了人情冷暖,感受到了世態炎涼,漸漸明白了,做事,盡心盡力就好;做人,問心無愧就好。有些人,有些事,看輕,看淡,還是算了吧,該翻篇的翻篇,爛事不往心裡去,小人不往心裡放,過去的事交給歲月,將來的事從容面對。
  • 到底什麼才是智慧?怎麼樣才能擁有人生的智慧
    最近參加一次新品發布會,在會上創始人提出了一個對智慧的理解,其中智慧就是對自己的探索和認知,這個觀點一下震撼到了我,一直以來的所有的問題仿佛一下有了方向,感覺自己的人生一下子就不焦慮和迷茫了。那我們今天討論一下,到底什麼是智慧,在我看來,智慧就是能夠看到問題的本質,知道問題的根源在哪裡,通過解決問題的本質,根源的問題,來達到我們的目標,這就是智慧。看似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似乎我們一直都是在做一個愚蠢的人。
  • 張磊:我人生的巨大財富主要來自於兩個字,大多數人卻經常忽略
    他的新書《價值》給出了答案,在書中張磊曾提到過,他人生的巨大財富主要來源於兩個字,我看了之後發現大多數人卻經常忽略這兩個字。這個兩個字便是價值,很多人都聽過這兩個字,卻經常忽略,毫不在意,殊不知這簡單的兩個字蘊含著巨大的財富可能性。
  • 人生的智慧,說透道盡,也就這兩個字
    因為爭不過別人,所以說捨得小利,交個朋友,這真的是一種智者的智慧而不是愚者的藉口跟安慰嘛?其實,捨得捨得,說到底就是一種爭跟不爭。捨得,是一種人生的智慧。人生就是這樣,有輸才有贏,有退才有進,有舍才有得。學會捨得,方得人生的喜悅跟快樂。——編輯 扶風商品引導語:裝飾畫 星雲大師 手寫 《捨得》高清複製品,可懸掛於玄關、客廳、辦公室以自勉。
  • 《大道至簡》出版 解密全球頂級CEO商道智慧
    【基本信息】書名:《大道至簡:全球頂級CEO商道智慧》作者:餘勝海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定價:39.00元出版日期:2011已出版《創業非常道》、《企業家大敗局》、《解密中國頂級CEO》、《草莽生長》、《海歸創業贏天下》、《變革時代》、《解密華為》等10餘部。曾榮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首屆中國博客大賽十佳博主"稱號,他的作品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深受讀者好評。【內容簡介】這是一部飽含全球經營大師人生哲理和商道智慧書。
  • 道德經:藏巧於拙,才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
    在我們的人生中,所經歷的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順境和逆境,也會經歷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甚至有可能使我們墜落在低谷,而引起這個低谷的成因一般可以總結成兩個方面,一個是天意,另一個就是人為。在《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彰顯出了為人處世的智慧,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發,這句話就是: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要將聰慧藏在愚笨之中,明白但不需要過分的表現出來,活於濁世之中不要太過清高,懂得以退為進,這樣才是安身立命、保存自身的有用法寶。
  • 《金剛經》的人生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其中又蘊藏著怎樣的智慧呢?想搞清楚這些問題,應該先看看原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個字的含義,雖然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發」是從無到有,以前沒有,現在發起;「生」有追究其本源的意思,只要說生,就一定有根,沒有根怎麼生呢?所以用「生」,意思就是說,這個清淨心,我們本來就有,是我們的本能,現在需要我們做的,只是恢復我們的本能,恢復我們的清淨心而已。下面就是講如何生清淨心了。
  • 曾仕強:算命風水算什麼?易經的3大頂級智慧,讓你少走10年彎路
    曾仕強:算命風水算什麼?易經的3大頂級智慧,讓你少走10年彎路《易經》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高深莫測的一個存在。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在學《易經》, 但是大多停留在佔卜算命看風水的層面,並沒有通達《易經》的真義。那麼,《易經》到底是一門什麼樣學問呢?
  • 兩個字
    人們都喜歡議論這個世界上最動聽的三個字是什麼,卻鮮少去在意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動聽的兩個字。如果有幸能夠一起相伴到老,那就等到有一天不想再創造什麼記憶的時候,我們就一起來尋找這些時光裡的點滴吧!兩個字,比起「我愛你」,這兩個字好像更有吸引力。算自己的偏執,還有一種執念,也是關於未來一種彷徨與迷茫。
  • 隨筆:「人生」這兩個字,透著孤單
        那時的我也曾在想,人這一生,經歷了喧雜,看慣了繁華,到底還在執著些什麼呢?   只是我想,我應該是高估了自己,或者是說,低看了人生!    因為「人生」這兩個字,從本質裡就透著孤單呢!
  • 學佛可以提高人生智慧
    佛經對佛教的定義就是兩個字:「教」和「證」。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傳講的,或是經過釋迦牟尼佛加持和開許,然後由菩薩們寫下的經論,如藏傳佛教的《丹珠兒》和《甘珠兒》;證,是指個人的修證,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