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打破卡拉揚神話了(圖)

2020-12-13 搜狐網

  真令人難以置信,老怪物居然又回來了。走遍巴黎任何一條大馬路,廣告牌上到處都是他那雙眼緊閉冥思苦想的神態,這神態曾令他的樂手們迷惘繼而憤怒。在家門口的唱片店,他那些大牌公司包裝的大盒套裝和根據幾首之前未發表的作品錄製的新唱片,幾乎把現場錄音的大師們擠下了貨架。

  從薩爾茨堡、琉森到柏林、維也納,全世界的音樂節和交響樂團都在紀念他的百年誕辰,連日本都響徹了「記住!卡拉揚08」的口號。今年無論你朝哪裡看,赫伯特·馮·卡拉揚都在古典日程的首位,因為整個行業都在全力以赴保證他的首要位置。

  比起其他藝術形式,古典音樂簡直是周年紀念的囚徒,音樂季策劃多數根據死去的作曲家而定,2006年是莫扎特,去年是格裡格和埃爾加,接下來就是梅西安。不過以作曲家為核心總還能激發一些新想法和新作品,但把一個過世的指揮推出來則根本沒有創造性的價值,頂多喚起一種無謂的英雄崇拜罷了。

  死神面前人人平等,但對於那些死時富有的人來說,他們還有機會買到不朽。沒有一個古典音樂家去世時比卡拉揚更有錢,哪怕帕瓦洛蒂也趕不上。卡拉揚於1989年7月去世,遺產總額高達2億英鎊,而唱片版稅直到今天仍源源不斷流進他第三任妻子艾麗葉特的腰包——她曾經做過Dior的模特,最近剛出版了一本回憶錄。

  卡拉揚是史上錄音最多的指揮,名下有900餘張唱片,其中包括5套貝多芬交響曲(單聲道版、立體聲版、視頻版、數字版和超強視頻版),唱片大牌DG公司三分之一的收入由他而來。他一手遮天,將伯恩斯坦、索爾蒂、哈農庫特、巴倫博伊姆和其他潛在對手都擠出了薩爾茨堡和柏林。正是在這兩座「要塞」中,他肆無忌憚地將藝術商業化,令文化倒退。

  卡拉揚鄙視現代主義,對大部分在世的作曲家和歌劇作品避之唯恐不及。他的價值觀完全屬於納粹時代,結合了對新技術的狂熱和對英雄式藝術的偏愛。不論從哪個方面看,他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卡拉揚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生於薩爾茨堡,在希特勒掌權前一直苦苦尋找事業機會。當猶太人和左翼音樂家遭到驅逐後,27歲的卡拉揚成為納粹帝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1938年更被戈培爾譽為「神奇的卡拉揚」。他血統純正,長著淺色頭髮、面部輪廓清晰、目光炯炯,一直是納粹文化的招牌青年,直到他後來不識好歹地同一位有猶太血統的女人結了婚。

  戰後,他被EMI的瓦爾特·萊格(WalterLegge)召到倫敦,同新成立的愛樂樂團錄製唱片。面對來自戰時敵方英國的樂手們,卡拉揚施展出渾身解數,用魅力和技能打造出了一支世界級的樂團,他的標誌就是線性美,用審美取代意義。有些人被這種完美的幻覺迷惑,但許多評論人還是清醒地意識到了他的音樂會在智性上的貧乏。

  當倫敦的樂手開始攻擊他「無法原諒」的傲慢時,卡拉揚已經踏上輝煌的徵途,他即將成為柏林愛樂的終身指揮,併兼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薩爾茨堡音樂節的總監。從未有哪位大師掌握過如此大權,到他臨終前逐漸辭去各種職務時,給古典音樂留下的卻是陰險、反動、反民主的巨大影響。

  現在人們「慶祝」的正是這種終身成就,媒體只能用柔光聚焦,用整體的模糊記憶去粉飾宣傳。在巴黎看到卡拉揚這種煽動性的姿態讓我很驚訝,因為希特勒統治時期,卡拉揚正是在這裡指揮了納粹黨歌《高舉旗幟》。更讓我吃驚的是自學成材的捷吉耶夫和西蒙·拉特爾也稱卡拉揚為導師,好像在暗暗覬覦他的權力似的。

  在周年紀念的背後,是兩部明顯的引擎。一部是艾麗葉特·馮·卡拉揚基金,為一些活動買單;另一部是曾經風光無限的唱片公司,現在想把堆積成山的卡拉揚產品推銷到新市場:中國和印度。不過這很可能就是他們最後的「天鵝之歌」。

  拿Decca發行的卡拉揚與維也納愛樂錄製的系列唱片來說,我一聽到他的霍爾斯特《行星組曲》中那種宇宙力量就感到振奮,但是很快又為格裡格的《培爾·金特》裡那種無精打採、自我陶醉的大起大落而感到煩躁。卡拉揚有種趨同音樂的傾向,他壓抑不同的音樂個性,使它們全部屈從於他的線性美。聽多了卡拉揚就好像一個月天天吃麥當

  勞,有一種膨脹的味覺麻木的體驗。我懷疑那些今年第一次聽卡拉揚的人,大約會被他的千篇一律驚呆的。

  很多人都在奇怪,為什麼古典音樂這個巨大的跨國產業會同氣連枝推動一個人的復興,而這個人沒有任何原創性,沒有留下任何思想,不能代表任何高尚的人類價值。赫伯特·馮·卡拉揚在道德和創造力上都一無是處。他的神話無法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作者為英國著名音樂評論家、《旗幟晚報》專欄作家

  2008-02-28 總第 273 期

相關焦點

  • 「卡拉揚之聲」,何以成為傳奇
    今年是奧地利指揮家卡拉揚逝世30周年。這位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指揮家用獨特的指揮理念締造了「卡拉揚之聲」。  卡拉揚曾面臨兩種藝術風格的激烈碰撞,他既把握了德奧指揮傳統的珍寶,又開啟了新的時代。30年後再聽卡拉揚,「指揮帝王」的神話色彩漸漸消失,他締造的傳奇卻終將不朽。
  • 紀念卡拉揚111歲誕辰:最值得聆聽的一套卡拉揚唱片
    」——赫伯特·馮·卡拉揚卡拉揚,全名赫伯特 馮 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出生於奧地利的首府薩爾斯堡。這裡曾誕生過世界上最偉大的天才作曲家 —— 莫扎特。而卡拉揚是奧地利著名的指揮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和導演。
  • 打官司認父 德國姐妹宣稱是卡拉揚私生女
    據外電報導,德國一對姐妹日前聲稱,她們是奧地利當代最傑出的指揮家卡拉揚的私生女。有關人士估計,卡拉揚在1989年去世時不動產價值超過了1.5億英鎊。在此之前,除了被揭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納粹黨黨員外,卡拉揚的名聲一直很好。
  • 穆特:卡拉揚的精神一直陪著我(圖)
    下半場,穆特和樂團奉上了維瓦爾第的《四季》,當年她與恩師卡拉揚合作時,卡拉揚親自為她彈奏羽管鍵琴,相信那也成為眾多樂迷心目中的經典《四季》。受當年卡拉揚的影響,此次穆特演繹的《四季》張力十足,繁花似錦、林間鳥鳴、電閃雷鳴……成立基金會發掘新秀演出前,穆特與媒體見面,當提起已故恩師卡拉揚時,她的聲音和神情裡多了一抹傷感。
  • 卡拉揚《女武神》的完美復刻
    20世紀60年代,日後的「指揮帝王」卡拉揚正引領著柏林愛樂一路高歌猛進,他始終有個夢想,要打造一個更加純粹(或者可以理解成在藝術上完全由他的意志所主導)的並且具有節慶意味的藝術節。於是在1967年春天,薩爾茨堡復活節藝術節應運而生。卡拉揚為復活節藝術節定下了三個基調:由柏林愛樂樂團擔任駐節樂團、演出以德奧音樂作品為核心、要搞歌劇。
  • 卡拉揚的背影
    「karajan」這個地名,據考證乃屬希臘,也就是說,卡拉揚有希臘血統,至於是不是德意志貴族就很難考證了。  1908年4月5日,卡拉揚出生於薩爾茨堡新城河濱的一座帶庭院的漂亮房子裡。現在這座房子就位於連接老城與新城「主橋」的橋頭一側,庭院裡有一尊卡拉揚揮棒指揮的塑像。在他1989年7月16日去世前,薩爾茨堡的卡拉揚痕跡一度重於莫扎特。
  • 奧地利紀念著名指揮家卡拉揚誕辰100周年(圖)
    1908年4月5日,世界著名指揮家卡拉揚誕生新華網維也納4月5日電(記者劉鋼)今年4月5日是世界著名音樂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誕辰100周年。當天,奧地利以各種方式緬懷這位指揮大師。奧地利總統菲舍爾以及各界人士出席了在卡拉揚誕生地薩爾茨堡市舉行的紀念儀式。他們在致辭中高度讚揚卡拉揚為奧地利及世界音樂界作出的巨大貢獻,並堅信卡拉揚的影響將會長久存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卡拉揚的中國之旅
    作為聞名世界的指揮家,卡拉揚在舞臺上活躍了60多年,與包括德國柏林愛樂樂團在內的許多世界頂尖樂團都有過合作。1979年10月,應中國政府邀請,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樂團在北京進行了三場演出,為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留下了一場精神盛宴,也留下了他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  卡拉揚其人  對於全世界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卡拉揚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也是一個傳說般的存在。
  • 中國人眼裡的卡拉揚
    雖然西方有音樂評論家認為,卡拉揚激情四射的指揮已經不再流行,人們現在更喜愛清新、能反應作品原貌的演繹,而卡拉揚激情的演繹已經到了影響樂曲本身的程度,但這樣的觀點絲毫不能影響這位「指揮皇帝」在中國樂迷心中的地位。對大部分中國樂迷來說,卡拉揚是引導他們進入古典音樂殿堂的啟蒙老師。上海徐匯中學的高三學生張殷帆將自己的大部分零花錢都用在購買卡拉揚的光碟上了。
  • 卡拉揚版《女武神》將迎亞洲首演 致敬指揮大師卡拉揚
    「卡拉揚可以說是99%的指揮家的偶像,而他對華格納的詮釋更是堪稱典範,有幸在北京國際音樂節指揮1967年卡拉揚版的《女武神》,可以讓香港管弦樂團以及觀眾感受到卡拉揚的存在。」荷蘭指揮家、香港管弦樂團總監梵志登在日前舉行的《女武神》發布會上說。
  • 說起卡拉揚來北京演出
    一九八九年七月十七日,全世界古典音樂指揮界的巨匠,赫伯特.封.卡拉揚在去世後的三十六小時就被秘密地下葬了。這晚卡拉揚身上穿的是深湖藍色的運動裝,而在場的也不足十個人。在卡拉揚遺孀埃列特的帶領下,舉行了這場簡而又簡的世紀葬禮……如此這般的簡單儀式,是絕對違背一般常理的。然而卡拉揚兒子般的管家佛郎西斯科後來說:「這是大師想要的!」。卡拉揚自幼生在農村,在奧地利一舉成名之後,他便集聚了奢華富有之表象。
  • 柏林愛樂卡拉揚學院樂團首次來中國 杭州聽眾有福了
    7月8日下午,杭州城市的「文化金名片」杭州愛樂樂團與「古典音樂燈塔」柏林愛樂卡拉揚學院在杭州大劇院舉行籤約儀式。杭州愛樂樂團黨支部書記李亮與柏林愛樂卡拉揚學院院長彼得·瑞格鮑爾代表雙方進行籤約。據悉,雙方今後將積極推動中德兩國之間的音樂交流及文化活動,卡拉揚學院將在優秀人才的培養和提升上為杭州愛樂樂團提供大力支持。
  • 「下輩子我可能變成一隻鷹」——百年卡拉揚
    2008年4月5日,是音樂家卡拉揚誕辰100周年,音樂界將2008年定為卡拉揚年。 柏林愛樂人人是大款    長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威在剛來到柏林的時候,曾打算貸款購買一處住房。當他在售樓處亮明自己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樂手的身份時,房產公司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的貸款請求。
  • 郎朗:1979,人人都想綁架卡拉揚
    指揮家小澤徵爾,小提琴家斯特恩、梅紐因,指揮大師卡拉揚、戴維斯先後來到中國演出,掀起了國內古典音樂的熱潮。我記得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伯樂,就是我當時學鋼琴的時候,這個人姓白,現在跟我關係也很好。白老師原來是瀋陽空軍文工團的指揮。當時我還沒出生,所以我也不知道這事。
  • 卡拉揚指揮巴赫作品
    卡拉揚指揮巴赫作品 儘管卡拉揚非常敬仰巴赫此視頻收錄了巴赫的《第三布蘭登堡協奏曲》和《管弦樂組曲第二號》,卡拉揚兼任羽管鍵琴演奏與指揮。在《組曲》中擔任長笛獨奏的是卡爾海因茨·措勒,他曾多年連任柏林愛樂樂團長笛首席。該錄像攝製於1967-1968年,巴黎普萊耶爾音樂廳。
  • 卡拉揚-《莫扎特:晚期交響曲》
    如果說莫扎特是音樂的精靈,似有若無,卻福至心靈,那麼卡拉揚便是這道心靈之福的佩劍使者。他守護莫扎特的遺珠,以精妙絕倫的技藝,無比虔誠而嚴格地,把這其中的純粹靈潔毫無保留地傳遞出去。
  • 在薩爾茨堡追尋卡拉揚的腳步
    阿尼夫在阿爾卑斯山脈溫特山的山腳下,這裡到處是農田,每天早上打開窗,就會有淡淡的馬糞味道飄入,坐在露臺上,看著不遠處的山脈和看似不遠處的夕陽,你或許就能理解,為什麼卡拉揚後來選擇在這個小鎮上定居了。卡拉揚,世界上被公認最好的音樂家之一,他是薩爾茨堡繼莫扎特之後又一位在這裡出生的重要音樂家。也是因為他,薩爾茨堡音樂節的名氣扶搖直上,他親自指揮了音樂節長達三十餘年。
  • 卡拉揚與蕭士塔高維奇第十交響曲
    由此我不禁想到指揮大師卡拉揚同蕭士塔高維奇第十交響曲的特殊關係。在我們這個被評論家稱為患有錄音「全集熱」的時代,卡拉揚生前從未謀求過指揮蕭士塔高維奇的全部交響曲,雖然他本人曾多次指揮演奏和錄製過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交響曲全集。像對待馬勒的交響曲一樣,他只挑選那些他能充分理解和完美表現的作品。蕭士塔高維奇全部15部交響曲,他甚至僅僅演奏過一部交響曲,這就是第十交響曲。
  • 湯沐海是如何成為卡拉揚學生的
    「卡拉揚當時在薩爾茨堡。按慣例他總是在比賽結束時才到柏林向獲獎選手頒獎。比賽期間他是不出場的。  「聽說出現爭執,卡拉揚當即表示他會提前到柏林。在第二輪比賽時先聽一聽我的指揮再說。  「第二輪比賽共有近十人。賽前抽籤,我抽了個第一。於是我上臺指揮。
  • 卡拉揚 世界還在看他的手勢
    為了紀念卡拉揚百年誕辰,今年奧地利薩爾茨堡復活節的音樂活動將完全以他的生平為主線(卡拉揚出生在薩爾茨堡,和莫扎特是老鄉),一些唱片公司將通過重新發行唱片來慶祝這100周年。卡拉揚的遺孀、生前的第三任妻子埃麗特不得不再次面對媒體的關注,眼淚汪汪地回憶這位已經離開她將近20年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