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33句經典,讀完豁然開朗(附「二十六史」及作者名)

2020-12-11 中式大美生活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皆用統一的紀傳體編寫。

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約前2550年),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

1921年,《新元史》被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然而,多數地方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

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文末附全部書名及作者)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33句史書經典,讀完讓你神清目明。

01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吃一塹,長一智,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鑑。

02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人生一世,無非是在追求名利,自古如此。

03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再聰明的人,也有失誤的時候;再愚笨的人,也有成功的時候。

04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烈傳》

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真心、善意的。

05

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史記·李斯列傳》

慈愛的母親有敗家的孩子,嚴格的家庭裡沒有刁滑而兇悍的奴僕。

06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商君列傳》

依賴品行立足的人越來越興盛,依賴武力讓人順服的人會逐漸走向消亡。

07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能夠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夠說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說出怎麼做的人不一定能做得好。

司馬遷

08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想法再好,也不如切實行動。

09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漢書·高帝紀上》

順應道德的人才會昌盛,不遵從道德的人必然滅亡。

10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漢書·成帝紀》

過而能改,就是好樣的。有了過錯,而不悔改,這就是過錯。

11

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漢書·韋賢傳》

留給兒子滿滿一筐黃金,不如教他讀書。

12

福善之門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

和睦,是獲得福分和親善最好的方式。而內部分離,則是最大的災禍和兇險。

13

千人所指,無病而死。--《漢書·王嘉傳》

品行惡劣,受到眾人的譴責,沒有病也會羞愧而死。

14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漢書·揚雄傳》

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

15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項籍傳》

先出擊就能制服敵人,隨後迎戰只會被控制。

班固

16

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後漢書·王符傳》

聰明人捨棄短處,發揮長處,以此來取得成功。

17

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後漢書·劉般傳》

希望從渾濁的源頭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體有筆直的影子,這都是不可能的。

18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後漢書·第五倫傳》

用行動來教育的,別人會跟著做;用空話來教育,只能導致爭吵。

19

牆高基下,雖得必失。--《後漢書·郭太傳》

高聳的大牆,其基礎卻低矮不堅實,這樣的牆就算建成了,也一定會倒塌。

20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楊震傳》

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21

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馬援傳》

大丈夫立志,越是處境困難時越是堅定不移,越是年老,其志向越是雄壯。

22

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三國志·鍾會傳》

明智的人,在危險還沒形成時就能預見到,在災禍還未發生時就會有所覺察。

23

書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無傷也。--《三國志·三嗣主傳》

對於讀書這件事,唯一擔心的是人們不喜歡它。多讀點書,總歸是沒有壞處的。

24

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符登傳》

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25

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

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朋友。任何事情一旦過度,就會走向反面。

26

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晉書·宣帝紀》

長久積累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一天做了壞事,很快就會傳遍各地。

27

全一人者德之輕,成天下者功之重。--《晉書·武帝紀》

成全一個人功不足道,拯救天下人功德重大。

28

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隋書·文帝紀》

君子在社會上立足成名,需要修養的品行很多,但誠和孝是最重要的。

29

成敗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紀》

成功與失敗互為因果關係,世事不會一直太平安寧。

30

居高而必危,每處滿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傳》

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險意識,東西滿了就要防止它溢出來。

31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

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帽;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和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

32

聚如丘山,散如風雨,迅如雷電,捷如鷹鶻。--《元史·郝經傳》

(用兵之道)聚集在一起時如山丘一樣不可撼動,分散時如風雨無處不在,行動像閃電一樣迅速,動作像鷹鶻一樣兇猛。

33

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明史·湯和傳》

有長遠打算的人不應為眼前的一點怨言而擔憂,做大事的人不必顧及一些細微瑣事。

附:二十六史及作者

《史記》:西漢司馬遷

《漢書》:東漢班固

《後漢書》:南朝宋 範曄

《三國志》:西晉陳壽

《晉書》:唐朝房玄齡等21人

《宋書》:南朝梁 沈約

《南齊書》:南朝梁 蕭子顯

《梁書》、《陳書》:唐朝姚思廉

《魏書》:北齊魏收

《北齊書》:唐朝李百藥

《周書》:唐朝令狐德棻

《隋書》:唐朝魏徵

《南史》《北史》:唐朝李延壽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北宋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

《宋史》《遼史》《金史》:元朝脫脫等

《元史》:明朝宋濂等

《明史》:清朝張廷玉等

《新元史》:清朝柯劭忞

《清史稿》:民國趙爾巽主編

圖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這麼多說法?
    關於歷代的正史,大家最常講的是《二十四史》,但是《二十五史》和《二十六史》也是有的,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說法呢?清代乾隆皇帝欽定出了"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 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
    你通讀過二十四史嗎?你通讀過十三經嗎?」說明黎先生認為通讀過二十四史和十三經就有一定「狂」的資格了,足見其難。3213卷,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最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為什麼?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四千萬字要讀多久才能讀完?
  • 到底有多少人讀完過「二十四史」?韓寒的牛皮,成為經典笑話梗!
    所以我看網上,時不時有雅人追問:有沒哪個牛人,能把那堆「二十四史」讀完,甚至讀過許多遍的?黃永年要知道,「二十四史」足有四千萬字,這是啥概念呢?搬句套話,差不多就是「學海書山」。可較真求證起來,「二十四史」或說並世所有「正史」,真正讀完一趟甚至多遍的,的確不乏其人。主要齊集在清代康乾以來大咖中。讀完所有正史的,就我眼目所及,明之前文獻不見有人申明、或揄揚。只是遲至17、18世紀,整套的正史讀完的,開始陸續出現,並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
  • 給自己定個小目標,配齊一整套中華書局出版的「二十六史」
    作者 | 江久苓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淘書的快樂時光# 還有86天就是陽曆新年了,準備給自己定個新年小目標,配齊一整套中華書局出版的「二十六史」。二十四史的發行量巨大。收集起來不難。品相好,版次佳的,收集起來就很吃力。像《史記》,《漢書》,《三國志》一版一印能淘到手,全憑緣分。發行量少的同時,價格也很昂貴,對於收集前幾套史書版次要求,淘書時就隨緣吧
  • 到底有多少人讀完過那堆「二十四史」?韓寒的牛皮,成為經典笑話梗
    所以我看網上,時不時有雅人追問:有沒哪個牛人,能把那堆「二十四史」讀完,甚至讀過許多遍的?豐澤園書房,佔數最多的,據說就是「二十四史」所謂「二十四史」,是過去中國人,對所有皇家欽定的「正史」的簡稱。從漢代《史記》,到清初修纂的《明史》,共有24部。時間線索上,起自蒙昧傳說的黃帝(約前2550年),直到大明崇禎17年為止(1644年),皇皇五千年文獻。
  • 真的會有人讀完「二十四史」嗎?韓寒的牛皮如今成為經典笑話
    「二十四史」,歷代讀書人都是不敢掉以輕心的,能讀則讀,開卷必有益,但是要讀完這「二十四史」是個非常繁雜的大工程的,很多圖書館裡面都有,但是你看到基本都是擺列到慢慢一大柜子,就像是一堵厚重的宮牆。就算是在古代,古人無書不讀,但是能夠有條件並且真正讀完所有正史的,還是屈指可數的,要知道「二十四史」有足足四千萬字,據統計,假設一個人每天讀數萬字,一年讀365萬字,他也需要將近11年才能將「二十四史」全部讀完一百年,而從現在看來,歷史上能真正做到且有條件完成的人真的不多,歸咎起來主要是這幾個原因:第一是因為「二十四史」
  • 從《史記》到《明史》,二十四史是如何「擴編」到如此龐大的規模
    我國的第一部史書並不是二十四史的老大《史記》,而是《尚書》。《尚書》的作者是諸子百家。不過,這一大堆牛人寫出的《尚書》,沒有進二十四史的編制,而是去了比較基礎的陣營「四書五經」。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開啟了我國史書的傳奇。
  • 二十四史系考1:被稱為中國正史的史書,你都了解嗎?
    被稱為中國正史的"二十四史」並不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概念,而是一個逐漸形成的概念,指的是由歷代編撰的二十四本史書。在三國時期,還只有「三史」的概念,發展到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了「二十四史」為正史。這才有了「二十四史」的概念。
  • 能讓你知過去的「二十四史」指的是那些書
    二十四史不是一部史書,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正史的合集,是24部史書的總稱。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是研究中國曆更的唯一正規記載。
  • 書讀完了:讀完4部經典,基本掌握中國文化
    只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經史子集卷帙繁浩;僅稱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便有數千萬字,一個人很難通讀一遍,遑論其它。普通人皓首窮經,實不能讀完古人智慧遺珠。但要基本掌握中國文化,也並非全無捷徑。只要熟讀以下四部經典,即可融匯貫通、豁然開朗。其一曰《易經》。《易經》為群經之祖,萬法之源。其成書號稱歷經伏羲、文王、孔子不斷完善,所謂易歷三聖。
  • 通讀《二十四史》的不是韓寒,而是黃宗羲和他們!
    在網上,甚至有人會說自己讀完了《二十四史》,甚至讀了很多遍。《二十四史》這本書是過去的人對所有皇家欽定的「正史」的簡稱,這本書從漢代開始,記載到清代,從《史記》到《明史》一共有二十四部,論字數,據統計約有4700萬字。它涵蓋了中國五千年的文獻,是研究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歷史重要的文獻。如果說,想要了解古代中國,那麼是很難脫離開這本書的。
  • 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附清史稿》289冊全集打包
    ,簡裝本是三冊,空一號;遼史採用精裝本三冊,簡裝本是五冊,空兩號)點校本二十四史289·[清]趙爾巽等·附清史稿(全四十八冊)·第四十八冊·卷五二三至卷五二九·傳(中華書局1977).pdf點校本二十四史288·[清]趙爾巽等·附清史稿(全四十八冊)·第四十七冊·卷五一二至卷五二二·傳(中華書局1977).pdf點校本二十四史287·[清]趙爾巽等·附清史稿(全四十八冊)·第四十六冊
  • 《二十四史》的作者及簡介
    《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四本正史的統稱,他們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 二十四史之一《周書》8句千古名句,經典睿智,值得一看!
    二十四史之一《周書》8句千古名句,經典睿智,值得一看!   《周書》為《二十四史》之一,內容上記載了自周孝閔帝元年(公元557年),下迄靜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共25年的歷史,為令狐德棻主編而成,其內容共分為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無志、表,共五十卷。
  • 二十四史之一《周書》的4句千古名句,經典睿智,值得一看!
    中國歷史典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其中以「二十四史」為最盛。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最早追溯到人文初祖的黃帝時期,最晚止於明末朱由檢時期,共計有3229卷,大約4000萬字。今天子曰帶來的就是二十四史之一《周書》的4句千古名句,經典睿智,句句道出人生,值得一讀!一、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周書·君陳》釋義:黍稷泛指五穀,明德為美德。五穀雖然能發出香味,但是它的美味並不是最香的,真正能夠發出香氣的是一個人的美德。
  •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孝、二十四史等,為啥喜歡用二十四這個數字?
    二十四史,是中國封建時代的官方史書的簡稱二十四史,是中國封建時代的官方史書的簡稱,不過,不包括《清史稿》。因為,《清史稿》之所以稱之為稿,其意思是說,還未最終審定完善。二十四史,也是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從《二十四史》來看,二十四這個數字也不神秘。把《清史稿》加上為二十五史,再加上一個《新元史》為二十六史,也是說得通的。過分糾結二十四這個數字,是掉井裡了,是神秘主義思想作祟,只有那些江湖術士,才會熱衷於這麼幹。因為什麼呢?因為,只有神秘兮兮,才能吸引信徒的關注。其實,你就是極力主張什麼二十四美人、二十四劍客,甚至二十四大盜,也是可以的哦。
  • 《清史》,什麼時候可以出版,讀完《二十四史》得多長時間?
    二十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的來歷早在漢末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三史」的概念了,「三史」通常是指《史記》、《
  • 二十四史全譯
    歷時十三年,二百多名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古籍研究所專家,二百多名古籍編輯、校對、製作人員,經反覆斟酌、修改,統一體例、精心校對,始竟其功。全書五千萬字的譯稿不斷完善,每一部史書的譯文都整體修改三次以上。出版前,原文、譯文近一億字的書稿共計精校十二遍。  全譯本  《二十四史全譯》將紀、傳、志、表全部翻譯,內容不加刪減。
  • 讀懂《菜根譚》經典10句,人生豁然開朗
    《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其中透著禪的意蘊,藏著道的機鋒、儒的義理,讀後使人氤氳蒙蔽的心靈豁然開朗。今天,跟著隱娘一起讀《菜根譚》經典十句,讓心靈豁然開朗,遇見最好的自己。
  • 《二十四史》六句經典名句,以史為鑑,受用終生!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一、過而不改,是謂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