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不是一部史書,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正史的合集,是24部史書的總稱。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是研究中國曆更的唯一正規記載。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
止,前後歷時四千多年。後來在北京大學叱吒風雲的傅斯年據說七歲時就聽中過舉人的爺爺講完了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包含著大量的歷史資料。它不僅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而且還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的階級鬥爭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實生活情況。
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隨著歷史的發展,又相繼出現了「十史」「十三史」「十七史」。清朝乾隆年間,經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就被「二十四史」所專有,其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下面是全部二十四史的內容。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
《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
《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1921年,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人,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