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書籍介紹
《宋書》,「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首尾六十年的史實。南朝梁沈約撰,全書一百卷,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
沈約根據何承天、徐愛等所著宋史舊本,旁採註記,撰續成書。紀轉部分成於南齊永明六年,諸志當成於隆昌元年之後。全書以資料繁複而著稱,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為研究劉宋一代歷史的基本史料。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
沈約在宋時曾撰《晉史》,未成。當時流行的諸家《晉書》,記述典章制度的極少。他在《宋書》諸志中的敘述,往往上溯到魏晉,可以補《三國志》等前史的缺略。
禮志把郊祀天地、祭祖、朝會、輿服等合在一起,樂志詳述樂器,記載樂章,都是較好的體例。州郡志對於僑州郡縣的設置分合記載簡略;律曆志詳細記載楊偉《景初歷》、何承天《元嘉歷》、祖衝之《大明曆》全文,從中可反映當時自然科學水平。特設符瑞志,從遠古敘起,既乖體例,又荒誕不經;缺食貨與藝文兩志,亦是該書的缺點。
2. 作者簡介
沈約,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徵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於元嘉末年被誅。
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諡例》、《宋文章志》,並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沈約在南朝的劉宋、蕭齊和蕭梁都曾任重官,所以在為齊武帝撰《宋書》時,曾經因為武帝曾在宋朝皇帝任官職而避諱了很多從宋孝武帝到宋明帝時期的史實。民國史學家蔡東藩曾認為《宋書》諱莫如深。
沈約暮年,身體消瘦。著名詞人李煜詞中有「沈腰潘鬢消磨」一句,指的便是沈約。後來,明代詩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帶三圍恨沈郎」之詩句,這個細腰男子指的也即沈約。
3. 書籍價值
《宋書》在反映時代特點方面是很突出的。比如《宋書》的傳,與以前正史相比,就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特點。
第一,創立家傳的形式。以前史書列傳所記人物,一般不附記傳主後人之傳,而《宋書》則改變此例,開以子、孫之傳附父、祖之傳的先聲。故《宋書》所記人物,多為門閥地主,而且把門閥士族所重視的家傳也引入正史了。如《宋書》卷四十二《劉穆之傳》,後面就附有「長子慮之」、「慮之子邕」、「穆之中子式之」、「式之子瑀、「穆之少子貞之」、「穆之女婿蔡佑」等人的傳;卷七十七《沈慶之傳》,後面附有「子文叔」、「慶之弟劭之」、「慶之見子僧榮」、「僧榮子懷明」、「慶之從弟法系」等傳。這種家傳式的列傳,在《宋書》裡是不少的。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地主居於統治地位,社會風氣崇尚門第、家族史和譜系之學在史學上的反映。
第二,創《索虜傳》以記北魏史事,正如北齊人魏收撰《魏書》以《島夷傳》記南朝史事一樣。這是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在史學上的一種特殊的反映。第三,在類傳中增立《孝義傳》,提倡「孝行」、「孝廉」。這是魏晉統治者鼓吹「以孝治天下」的遺風。
4.版本優勢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由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初年在張元濟主持下推出的影印版的「二十四史」。期間張元濟耗費巨資搜訪宋元善本,通過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攝影製版技術,歷經十餘年的努力而完成這項工作。
因各書底本多殘缺不全,不得不通過許多版本相互參校、補綴而成,猶如僧侶之「百衲衣」,故名之曰「百衲本二十四史」。
百衲本對殿本、局本中的謬誤有所匡正,對歷史研究的功績有目共睹,影響深巨,曾被史學界一致公認為「中國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國史學上的一座豐碑,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