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書籍介紹
《魏書》,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實共一百三十卷。
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時,就曾由鄧淵編寫代記十餘卷,以後崔浩、高允等繼續編寫魏史,都採用編年體。太和十一年,李彪參加修史,始改為紀傳體,大概編寫到拓跋弘統治時代。以後,邢巒、崔鴻等先後編寫了高祖(元宏)、世宗(元恪)、肅宗(元詡)三朝的起居注。
北魏原有鄧淵所撰《代記》、崔浩所撰《國書》等編年史,和李彪、崔光改修的紀傳體史書等,為魏收取材所資,今皆亡佚。南朝著作如沈約《宋書》等,魏收當亦得見。他於天保二年奉詔撰魏史,五年完成。雖有高隆之任總監,房延佑等六人協助斟酌,主要由魏收執筆。
《魏書》的重要性所在,即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正史」中第一部專記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著作。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的史書是記載漢族的歷史,其實自《史記》、《漢書》開始,歷代「正史」中都有少數民族歷史記載的專篇。
2. 作者簡介
魏收,字伯起,北齊鉅鹿下曲陽人,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他在二十六歲時就擔負「修國史」的工作。
東魏時,他擔任過一些重要官職,但始終兼任史職,負責修史。北齊天保二年,他正式受命撰魏史——這距他開始接觸有關魏史的工作,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當時,文宣帝高洋對他說:「好直筆,我終不作為太武誅史官。」
魏收撰《魏書》,可以直接繼承、借鑑的文獻並不多。據他自己說,可資參考者,主要有鄧淵的《代記》十餘卷,崔浩的編年體《國書》,李彪改編年體為紀、表、志、傳綜合體國史等,但這些都不是完整的成品;再就是邢巒、崔鴻、王遵業等撰孝文帝以下三朝《起居注》和元暉業撰的《辨宗室錄》;其餘就是當時還能見到的有關譜牒、家傳。
3. 歷史風波
《魏書》的撰成,在北齊統治集團中卻掀起了一陣陣軒然大波。有人說,《魏書》「遺其家世之位」;有人說,「其家不見記載」;也有人說,《魏書》記事「妄有非毀」,等等,一時間鬧得「群口沸騰」。這場風波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一是北齊皇帝高洋、高演、高湛都相繼過問此事;二是在十幾年中魏收兩次奉命對《魏書》作了修改;三是於「眾口渲然」中《魏書》被有些人稱作「穢史」。這最後一條,影響所及,直至於今。
那麼,以今天的眼光怎樣看待《魏書》所引起的這場風波呢?
第一,在那個時代,死人的歷史地位直接關係到活人的現實利益,這比封建社會任何其他時期都更為突出。門閥地主對其家世、郡望、先人的職位才這樣敏感,這樣關心。《魏書》的風波,不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地主直接幹預史書編撰工作的一個突出例子罷了。
第二,不論是當時的人以《魏書》在記述門閥地主家世時的某些「不實」為理由。還是後人以《魏書》回護北齊而詆毀東魏為口實,把《魏書》稱作「穢史」,都是不妥當的。
4.版本優勢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由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初年在張元濟主持下推出的影印版的「二十四史」。期間張元濟耗費巨資搜訪宋元善本,通過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攝影製版技術,歷經十餘年的努力而完成這項工作。
因各書底本多殘缺不全,不得不通過許多版本相互參校、補綴而成,猶如僧侶之「百衲衣」,故名之曰「百衲本二十四史」。
百衲本對殿本、局本中的謬誤有所匡正,對歷史研究的功績有目共睹,影響深巨,曾被史學界一致公認為「中國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國史學上的一座豐碑,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