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籍介紹
《陳書》,二十四史之一,由唐代姚思廉所撰,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陳書》內容比不上《梁書》那樣充實,本紀和列傳都過於簡略,《陳書》的最大特點就是:短。
它是二十四史裡篇幅最小的一部,只有十六萬字左右,如果只是大略的的看一下具體的情節構架,不到一天就能讀完。作為一本史書,又為何如此短呢?原來,陳朝封建政權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沒有特別的建樹,或許與此有關。
《陳書》的史料來源除陳朝的國史和姚氏父子所編舊稿外,還有陳《永定起居注》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等歷史材料和他人撰寫的史書。
二、作者經歷
姚思廉,唐朝初期史學家,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姚思廉的父親姚察於陳朝滅亡後到隋朝做官,全家遷到了北方,因此《唐書》中的《姚思廉傳》稱其為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縣)人。因為姚思廉的父親姚察在陳時期任吏部尚書,著陳梁二史,因此他自幼習史,後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讀。在唐朝李淵稱帝後,又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的學士。
姚思廉在撰寫史書的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著成了《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為二十四史之一。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三、目錄簡介
《陳書》含六卷本紀,三十篇列傳,總共三十六篇,大致如下(中間略,不作詳細例舉):
【 本紀 】
卷一·本紀第一高祖上
卷二·本紀第二 高祖下
卷三·本紀第三 世祖
卷四·本紀第四 廢帝
卷五·本紀第五 宣帝
卷六·本紀第六 後主
【 列傳 】
卷七·列傳第一 高祖章皇后世祖沈皇后 廢帝王皇后 高宗柳皇后 後主沈皇后張貴妃
卷八·列傳第二 杜僧明 周文育 子寶安 侯安都
卷九·列傳第三 侯瑱歐陽頠子紇吳明徹裴子烈
卷十·列傳第四 周鐵虎 程靈洗 子文季
卷十一·列傳第五 黃法抃 淳于量 章昭達
卷十二·列傳第六 胡穎 徐度 子敬成 杜稜 沈恪
卷十三·列傳第七 徐世譜魯悉達周敷荀朗子法尚周炅
卷十四·列傳第八 衡陽獻王昌南康愍王曇朗 子方泰方慶
卷十五·列傳第九 陳擬 陳詳 陳慧紀
……
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熊曇朗 周迪 留異 陳寶應
卷三十六·列傳第三十 始興王叔陵 新安王伯固
四、版本優勢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由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初年在張元濟主持下推出的影印版的「二十四史」。期間張元濟耗費巨資搜訪宋元善本,通過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攝影製版技術,歷經十餘年的努力而完成這項工作。
因各書底本多殘缺不全,不得不通過許多版本相互參校、補綴而成,猶如僧侶之「百衲衣」,故名之曰「百衲本二十四史」。
百衲本對殿本、局本中的謬誤有所匡正,對歷史研究的功績有目共睹,影響深巨,曾被史學界一致公認為「中國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國史學上的一座豐碑,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