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居於城市遠郊的一隅,那裡靠近一所大學,我覺得那裡環境似乎更幽靜,靜謐,有點像城鄉結合部的味道。在那裡你能看到高樓大廈,樓房遍布,車水馬龍,但也能看到阡陌小道,綠樹濃陰,桑梓農田。
春暖花開的時節,我常常站在樓房上面,看朝陽日出,山嵐霧氣,看遠山的繁花似錦......
夜晚的時候,我總是能聽到不知道從哪裡傳來的蛙聲。它們的聒噪聲不顯得吵鬧,常常伴著我入眠,進入美妙的夢鄉。
後來,我就尋思著,這到底是哪裡傳來的蛙聲呢?在這鋼筋水泥樓房遍布之處。我想知道。白天,我終於查找弄清了蛙聲的來源。原來,在我樓房下面是一塊空地。我猜想原來是一塊田地吧,而現在呢,似乎正要進行開發了,要打基礎建房子了。而在一個低洼的角落,春天漲水,就積滿了水。而那,正是青蛙們的生存樂園。只是它們不曾想到的是,它們最後的家園馬上就要消失了,它們馬上就要讓位給人們了。
我依然覺得,這詩意來的是那麼矜持、堅強。
這夜晚裡聒噪的充滿詩意的蛙聲也把我帶到了故鄉、鄉土童年。
我小時候生長在農村,每年春天到來,在明媚的陽光下,在乾濕相間的田地裡,總能聽到陣陣的響徹村莊、田野的蛙聲。那蛙聲叫醒了春天,也叫醒了農民伯伯。那預示著農民,要開始一年的等待期盼豐收的辛勤勞作了。
夜晚,和親人懇談到很晚才睡覺。窗外月在中天,地上亮白如霜,當我躺下開始入眠的時候,只有那聒噪卻不覺得吵鬧的蛙聲,陣陣入耳,聲聲入耳,伴著我進入美好的夢鄉!我不經意想起辛棄疾的一句詩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但願,這良辰美景,一定是個豐收年!
你也曾經生活在農村,鄉土嗎?你也曾這樣聽過蛙聲嗎?這麼多年,你有多久沒有真正聽到「蛙聲」了呢?
這麼多年,你快樂、幸福嗎?
如果快樂幸福,為什麼而感到快樂幸福呢?
如果不快樂幸福,又是為什們呢?
我最早聽到「詩意地棲居」是在我中學的時候。但那時候,我並不懂得其深刻真正的涵義。
如今,我似乎更懂了!
我更覺得,詩意地棲居,就是一種幸福!就是一種人生的幸福!
「詩意地棲居」,這本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這句話更完整表達是「人,詩意地棲居」。這是海德格爾引述詩人荷爾德林的一句詩來表述闡述其哲學思想。
那麼,詩意棲居,如何詩意地棲居?詩意棲居,為何讓人感到幸福呢?詩意棲居有些什麼內涵要義呢?我想來談談。
首先,我想,所謂「人,詩意地棲居」,更多是一種精神性而不是物質性的棲居。
詩意地棲居,它需要物質,以物質財富為基礎,但不惟物質財富,否則就變味了。詩意地棲居,它更多的是尋找和獲得一種精神心靈的超然、慰藉、愜意、安詳,乃至歸依,是一種精神性的勝利和超越法則的一種棲居。一言以蔽之,詩意地棲居,就是尋找一種精神的家園。總之,詩意地棲居,是自我尋求精神超然、樂觀、愉悅和慰藉以及最重要的——超物質重精神的一種自我精神超越和勝利法則的棲居。
其次,詩意地棲居,就是一種藝術化的棲居。
詩意地棲居,藝術是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藝術,就缺少了靈魂、缺少了主體,更缺少了價值意義!藝術,對於詩意棲居的作用就在於——可以起到畫龍點睛、妙筆生花、錦上添花的作用。而這些藝術包括音樂、繪畫、思考寫作、舞蹈、手藝創作等等。藝術是什麼呢?藝術就是一種審美的、超現實的事物。審美,人人具備,即便一個乞丐也會懂得一朵花的美麗漂亮。所以藝術審美的作用在於讓人進入一種超現實主義、虛幻主義以及麻醉主義,它能夠升華人生,所以能夠給予人以愉悅、快樂、慰藉和幸福。總之,詩意地棲居,就是藝術化的棲居;而真正藝術化的棲居,又何嘗不是一種詩意的棲居呢?
第三,詩意地棲居,就是一種以孤獨為樂的棲居。
孤獨可能是享受,寂寞可能是無聊。什麼是孤獨呢?孤獨就是屏蔽異己的人和事,無須面對異己的人和事而去敷衍,附庸,做作和不快,卸下面具而保持率真、自在、從容、愜意、清淨及其獲得快樂。孤獨何以是快樂的?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能真實體味自己的存在,才能找回自己、看清自己、認識自己;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覺得萬物真切的存在,仿佛萬物有靈,仿佛萬物有情,仿佛萬物皆備於我,我與自然世界進行著某種交流、溝通、慰藉而充滿無限樂趣愉悅;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讓思想馳騁而又專一、專一而又馳騁而充滿了創造力進而使得生活變得有趣味、詩意。孤獨,就是遠離混雜、喧囂、熱鬧、大眾。所以嚴格來說,孤獨也不是絕對的獨處獨居,而是有可能志同道合相伴。總而言之,孤獨而詩意的棲居,就是獨樂樂,而不是眾樂樂。
詩意的棲居未必要回到「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故鄉,也未必是聽「蛙聲」那般刻板、膚淺了,詩意的棲居也不是硬要吟詩作對,或遊山玩水——但只要有詩意的心,幸福的情。如此即便身在都市鬧市也會有詩意,也會感到快樂幸福。正如所說「境隨心轉」。也恰如陶淵明所說「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當然了,有「地自偏」的桃花源和詩的遠方更好了。有詩意的心,幸福的情,如此一來,那麼何處不是桃花源呢?如何不快樂幸福呢?所以詩意的棲居,是一種幸福,是一種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