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這幾個字眼都深有感慨:
精神家園、心靈家園、詩意棲居心靈歸宿、安放心靈、安頓靈魂
只因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心靈無處安放,靈魂沒有歸宿,到哪裡都是流浪。
多麼渴望有詩意棲居之所。「人,詩意地棲居」這句話就像聖物一樣讓人感動和敬畏。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人,詩意地棲居》,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後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嚮往。其實,荷爾德林寫這首詩的時候,差不多已是貧病交加而又居無定所,他只是以一個詩人的直覺與敏銳,
意識到隨著科學的發展,工業文明將使人日漸異化。而為了避免被異化,因此他呼喚人們需要尋找回家之路。
這也正如他在《遠景》中所描述的:「當人的棲居生活通向遠方,在那裡,在那遙遠的地方,葡萄閃閃發光。那也是夏日空曠的田野,森林顯現,帶著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滿著時光的形象,自然棲留,而時光飛速滑行。這一切都來自完美。於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類,如同樹旁花朵錦繡。」 而同是19世紀的英國著名小說家伍爾夫也曾提醒女人們,要心想事成,至少得有「一間自己的屋子」,或許表明得更具體。由此不難理解,詩意地棲居亦即詩意地生活,而詩意則源於對生活的理解與把握,尤其是內心的那一種安詳與和諧,那一種對詩意生活的憧憬與追求。
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諸人所倡導的「詩意地棲居」,是旨在通過人生藝術化和詩意化來抵制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個性泯滅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所謂「刻板化」是指現代技術為了生產和使用的方便,把一切變得千篇一律。而「碎片化」則指人和自然脫節,感性和理性脫節,人成為被計算使用的物質,成為物化的存在和機械生活整體的一個碎片。
用清代學者王夫之的話來說,就是終日勞碌,「數米計薪,日以挫其志氣,仰視天而不知其高,俯視地而不知其厚,雖覺如夢,雖視如盲,雖勤動其四體而心不靈」。這類人往往迷於名利,與世沉浮,心裡沒有源頭活水,他們的大病是生命的乾枯,也即「生命的機械化」。所以海德格爾認為,有無詩意就是能否存在的標誌。一直很喜歡明朝歸有光的那一篇《項脊軒記》,其中有云:「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簌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雖然他的家境是貧寒的,所讀之書又大多是借來的,但這一種悄然中的「詩意地棲居」,無疑有著一種難得的靜雅之美。年輕時的林語堂帶著妻子廖翠鳳顛沛流離於各國間,即使窮得買不起一張電影票,也還可以去圖書館借回一堆書,兩個人守著一盞燈夜讀,樂趣自在其中。更用林語堂的話說,只要「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他們就「不亦快哉」!如果詩性智慧照耀審美人生,同時在「詩意地棲居」中使生命的本真存在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那人生的感動就不言而喻。
若更深入地計較,海德格爾在倡導「詩意的棲居」這一存在的至高境界時,其中的「詩」所具有的內涵已經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文學之「詩」了。而是一種被海氏提升了很高層次的、具有哲學意味的「詩」。這裡的「詩」除了包含文學審美意義上的詩意之外,更包括了人的主觀能動的構築和創造。這是人得以實現人生自我價值存在的重要途徑。
--------------------------------
《不可錯過!!!全球一億人點讚的能改變你一生的神文!》
寫給:活著累、迷茫、抑鬱、痛苦、悲傷、孤獨、絕望、自殺的人!
1. 這是極為特殊的歷史轉折期,物質文明發展到這一步註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靈魂空虛、物慾橫流,人們的精神墮入虛無主義,只能沉浸在金錢物質欲望和肉體感官刺激中,有各種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輕人也失去了純真的理想和純美的愛情。這絕不僅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劇,而是任何一種生命在文明發展進程中註定的悲哀。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該怎樣活著?——《重大人生啟示錄 前言》
2. 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你滿心期待著未來的某個快樂,未必理智認知到了它是短暫的而不會持久。人的一生的本質是痛苦,快樂只是曇花一現。
3. 我們總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遠活著,我想人們同樣會像害怕死亡一樣害怕永恆,或厭倦永恆。
4. 人們總愛追問人生的意義,其實人生本無所謂意義,因為存在先於本質,本質之前的存在是禁絕思考的。人生的無意義賦予了人的自由,倘若人生有一個註定的意義,那麼人人都如同一具機器。
5. 每個人都沒有絕對的道德底線,只是誘惑不夠。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經受得住集體的道德審判。我們要學會寬容,像諒解自己一樣諒解別人。
6. 我們誕生在這個世界是被迫的,這是最糟糕的事實。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觀是:生命的長度無需受制於肉體自然的衰敗,它應該是受你的心靈、你的快樂的需要而去自主選擇。
7. 給人帶來最大痛苦的欲望是男女之間的性和愛。而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想像和現實是不同的。你極其放縱著你的想像,卻不知那些想像中的快樂幸福僅僅只存在於想像中。在現實中親身體驗時,你便會殘酷地認識到現實和想像的巨大差別,現實是平凡的,根本不是想像的那樣燦爛和美妙。——想像和現實是不同的,現實世界是平凡的世界。8. 生命中有兩次讓人感到「生無可戀,死無可依」的悲傷,第一次是刻骨銘心的失戀;第二次是理想破滅,將要接受這一生平凡的事實。如果你經歷過,祝賀你已安然度過這深徹入骨的悲傷。如果你懂得了本書之前所述,便能明白,這刻骨銘心的痛苦實際上充斥著不存在的「想像」中的事物,充斥著對這個世界和他人錯誤的認知,如果此痛苦有十,則有九是不必承擔的。9. 一個沒有高貴精神世界的人不足以談真愛,真愛是靈魂層次發生的事情,多數人並沒有靈魂。一個有靈魂的人是覺醒的,它必然時刻領悟到他(她)和他(她)所愛的那個人都是宇宙中孤獨的生命,他(她)對她(他)的孤獨有著深深的悲憫和同情。
(摘錄自龔詠雨著《重大人生啟示錄》)
《重大人生啟示錄》如何閱讀更多?請進人生的意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