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所倡導的「詩意地棲居」是什麼意思?

2020-12-04 公益心理諮詢師諮詢

每次看到這幾個字眼都深有感慨:

精神家園、心靈家園、詩意棲居心靈歸宿、安放心靈、安頓靈魂

只因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心靈無處安放,靈魂沒有歸宿,到哪裡都是流浪。

多麼渴望有詩意棲居之所。「人,詩意地棲居」這句話就像聖物一樣讓人感動和敬畏。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人,詩意地棲居》,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後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嚮往。其實,荷爾德林寫這首詩的時候,差不多已是貧病交加而又居無定所,他只是以一個詩人的直覺與敏銳,

意識到隨著科學的發展,工業文明將使人日漸異化。而為了避免被異化,因此他呼喚人們需要尋找回家之路。

這也正如他在《遠景》中所描述的:「當人的棲居生活通向遠方,在那裡,在那遙遠的地方,葡萄閃閃發光。那也是夏日空曠的田野,森林顯現,帶著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滿著時光的形象,自然棲留,而時光飛速滑行。這一切都來自完美。於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類,如同樹旁花朵錦繡。」 而同是19世紀的英國著名小說家伍爾夫也曾提醒女人們,要心想事成,至少得有「一間自己的屋子」,或許表明得更具體。由此不難理解,詩意地棲居亦即詩意地生活,而詩意則源於對生活的理解與把握,尤其是內心的那一種安詳與和諧,那一種對詩意生活的憧憬與追求。

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諸人所倡導的「詩意地棲居」,是旨在通過人生藝術化和詩意化來抵制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個性泯滅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所謂「刻板化」是指現代技術為了生產和使用的方便,把一切變得千篇一律。而「碎片化」則指人和自然脫節,感性和理性脫節,人成為被計算使用的物質,成為物化的存在和機械生活整體的一個碎片。

用清代學者王夫之的話來說,就是終日勞碌,「數米計薪,日以挫其志氣,仰視天而不知其高,俯視地而不知其厚,雖覺如夢,雖視如盲,雖勤動其四體而心不靈」。這類人往往迷於名利,與世沉浮,心裡沒有源頭活水,他們的大病是生命的乾枯,也即「生命的機械化」。所以海德格爾認為,有無詩意就是能否存在的標誌。一直很喜歡明朝歸有光的那一篇《項脊軒記》,其中有云:「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簌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雖然他的家境是貧寒的,所讀之書又大多是借來的,但這一種悄然中的「詩意地棲居」,無疑有著一種難得的靜雅之美。年輕時的林語堂帶著妻子廖翠鳳顛沛流離於各國間,即使窮得買不起一張電影票,也還可以去圖書館借回一堆書,兩個人守著一盞燈夜讀,樂趣自在其中。更用林語堂的話說,只要「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他們就「不亦快哉」!如果詩性智慧照耀審美人生,同時在「詩意地棲居」中使生命的本真存在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那人生的感動就不言而喻。

若更深入地計較,海德格爾在倡導「詩意的棲居」這一存在的至高境界時,其中的「詩」所具有的內涵已經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文學之「詩」了。而是一種被海氏提升了很高層次的、具有哲學意味的「詩」。這裡的「詩」除了包含文學審美意義上的詩意之外,更包括了人的主觀能動的構築和創造。這是人得以實現人生自我價值存在的重要途徑。

--------------------------------

《不可錯過!!!全球一億人點讚的能改變你一生的神文!》

寫給:活著累、迷茫、抑鬱、痛苦、悲傷、孤獨、絕望、自殺的人!

1. 這是極為特殊的歷史轉折期,物質文明發展到這一步註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靈魂空虛、物慾橫流,人們的精神墮入虛無主義,只能沉浸在金錢物質欲望和肉體感官刺激中,有各種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輕人也失去了純真的理想和純美的愛情。這絕不僅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劇,而是任何一種生命在文明發展進程中註定的悲哀。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該怎樣活著?——《重大人生啟示錄 前言》

2. 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你滿心期待著未來的某個快樂,未必理智認知到了它是短暫的而不會持久。人的一生的本質是痛苦,快樂只是曇花一現。

3. 我們總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遠活著,我想人們同樣會像害怕死亡一樣害怕永恆,或厭倦永恆。

4. 人們總愛追問人生的意義,其實人生本無所謂意義,因為存在先於本質,本質之前的存在是禁絕思考的。人生的無意義賦予了人的自由,倘若人生有一個註定的意義,那麼人人都如同一具機器。

5. 每個人都沒有絕對的道德底線,只是誘惑不夠。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經受得住集體的道德審判。我們要學會寬容,像諒解自己一樣諒解別人。

6. 我們誕生在這個世界是被迫的,這是最糟糕的事實。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觀是:生命的長度無需受制於肉體自然的衰敗,它應該是受你的心靈、你的快樂的需要而去自主選擇。

7. 給人帶來最大痛苦的欲望是男女之間的性和愛。而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想像和現實是不同的。你極其放縱著你的想像,卻不知那些想像中的快樂幸福僅僅只存在於想像中。在現實中親身體驗時,你便會殘酷地認識到現實和想像的巨大差別,現實是平凡的,根本不是想像的那樣燦爛和美妙。——想像和現實是不同的,現實世界是平凡的世界。8. 生命中有兩次讓人感到「生無可戀,死無可依」的悲傷,第一次是刻骨銘心的失戀;第二次是理想破滅,將要接受這一生平凡的事實。如果你經歷過,祝賀你已安然度過這深徹入骨的悲傷。如果你懂得了本書之前所述,便能明白,這刻骨銘心的痛苦實際上充斥著不存在的「想像」中的事物,充斥著對這個世界和他人錯誤的認知,如果此痛苦有十,則有九是不必承擔的。9. 一個沒有高貴精神世界的人不足以談真愛,真愛是靈魂層次發生的事情,多數人並沒有靈魂。一個有靈魂的人是覺醒的,它必然時刻領悟到他(她)和他(她)所愛的那個人都是宇宙中孤獨的生命,他(她)對她(他)的孤獨有著深深的悲憫和同情。

(摘錄自龔詠雨著《重大人生啟示錄》)

《重大人生啟示錄》如何閱讀更多?請進人生的意義網。

相關焦點

  •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多年前,在火車上看過幾頁別人丟棄在茶几上的雜誌,裡邊有一篇海德格爾《人詩意地棲居》的文章,文中,海德格爾引用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人詩意地棲居,」的重要性。​​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海德格爾在荷爾德林詩境的基礎上豐富了這句話的內涵。
  • 詩意和「意思」
    最詩意的人往往最失意。  「人詩意地棲居於這片大地」,是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名句。據說哲學家海德格爾晚年每當吟哦這一詩句,都會淚流滿面。我不知道海德格爾為什麼要哭,大概是覺得「詩意地棲居」實在太難吧?荷爾德林的一生確實極為悽苦。在塵世間他一無所有,沒有一張自己的床,更沒有愛人。
  • 北島:詩意地棲居在香港
    而我們能做的是,如何激發他們打開心靈的空間,詩意的空間,創造與想像的空間。什麼是詩意?「詩意地棲居」,如今幾乎已成了房地產開發商的廣告用語,甚至和「豪華典雅,高尚至尊,歐式風格」之類的陳詞濫調混同。我想在這裡有必要重溫經典,看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到底是怎麼說的。
  • 海德格爾誕辰 | 人,詩意的棲居
    海德格爾之所以居住在那裡,是因為他認為那裡有一種獨特的節奏,一到了這個地方,他就受到了某種節奏的導引,開始思想,寫作。他的工作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在無聲的旋律牽引下不由自主地工作。但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一個標記,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你要退入自身你都可以這樣做。因為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我堅持認為: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我們在這樣一個語境下讀海德格爾的這篇《我為什麼住在鄉下》,就不會覺得難懂了。其實這篇文章,跟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其五》非常的接近。
  • 海德格爾對中國老子、荷爾德林的欣賞和推崇
    海德格爾一生評論過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但他只對荷爾德林與東方的老子給予過無尚的欣賞和最高的推崇,因為只有他們才是海德格爾心目中真正富有詩意的思想者。在蓋伊看來,海德格爾表達方式的晦澀和所提問題「存在的原義」的抽象,他應該是最不可能具有影響的候選人了,然而,現實卻是海德格爾的影響在那個時代的哲學家中是無與倫比的。特別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那些戰死於俄國與非洲的年輕德國士兵中,其背包中攜帶著荷爾德林與海德格爾著作者不可勝數。
  • 詩意的棲居與人生的幸福
    我最早聽到「詩意地棲居」是在我中學的時候。但那時候,我並不懂得其深刻真正的涵義。如今,我似乎更懂了!我更覺得,詩意地棲居,就是一種幸福!就是一種人生的幸福!「詩意地棲居」,這本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
  • 人如何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
    憨惄先生這裡所說的詩意人生的意思,並不是提倡身處困境卻一定要不切實際的痴痴妄想如何如何藐視困難、戰勝困難!而是要順應困難,知道這些困難的前因後果是什麼,知道這些困難的本質是什麼!荷爾德林《在柔媚的湛藍中 》寫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現實生活中的人究竟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當然也就談不上了解別人,自然也就不會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
  • 詩意的棲居
    只要心靈良善純真就會欣喜地神性自度神莫測而不可知?我寧願相信如藍天一般清澈神本是人的規尺人生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荷爾德林 人生的本質是詩意的, 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海德格爾把建築看成為「建造居住 思想」現象系統,居住指「和物品一起存在的狀態」,物品指天、地、死亡和神靈綜合的各種元素。棲居指始終處於自由之中,這種自由把一切都保護在其本質之中。
  • 生活在別處與詩意棲居:尋找人的精神家園
    人,詩意的棲居《人,詩意地棲居》,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後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34;,就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嚮往。其實,荷爾德林寫這首詩的時候,差不多已是貧病交加而又居無定所。相比之下,遠在美國瓦爾登湖畔的梭羅,則要幸運的多。
  • 世間充滿勞碌,誰能詩意棲居?
    「棲居」是棲息,寄居的意思,一度在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的筆下詩意起來,他們倡導「詩意地棲居」。人,應當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在享有充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精神家園也應該豐盈。就如同王小波所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 海德格爾:詩人的天職是「還鄉」
    海德格爾被譽為當代哲學大師,其思想博大精深,邈無涯際,許多人心嚮往之卻又不無懵懂,筆者也是其中之一。 讀上海遠東版《人,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被一句話深深感動:「詩人的天職是還鄉,還鄉使故土成為親近本源之處」。
  • 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存在」之思兼論陳修元詩集《回鄉》
    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我還年輕,和朋友一起逛書店,發現了《存在與時間》,厚厚敦敦地躺在書架上。一看價籤:4.20元,毫不猶豫地拿下。回去後便如饑似渴地開始了閱讀:「當你們用『存在著』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 德國的荷爾德林有詩云「詩意地棲居於世」……
    環境,作為一種先在的物質空間,是我們生存的物質依託和外部世界,環境不僅為我們的一切物質的、文化的、精神的實踐活動提供了物質條件,也給予了我們生命、生存、生活的保障,陽光、水、空氣、食物,以及世界生物圈中各種各樣珍貴的、難以再生的資源和巨大的財富,是我們生存之所必需,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 海德格爾《詩·語言·思》,「人詩意地居住」
    《詩·語言·思》共分為七部分:詩人哲學家,藝術作品的本源,詩人何為,建築、居住、思想,物,語言,「……人詩意地居住……」。《詩人哲學家》是一首詩,似乎是以「思」為主題。《藝術作品的本源》篇幅較長,對物、作品、真理、藝術進行了探討。其中分析梵谷的《鞋》這幅作品的文字似常為人引用。
  •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曹辛華:生活是艱辛的,只要有詩心,就是詩意地棲居...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曹辛華:生活是艱辛的,只要有詩心,就是詩意地棲居|度書三問 2020-05-08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海德格爾《人詩意地棲居》/讀懂這21句話,你也能把生活過成詩
    文|青檸讀海德格爾的《人詩意地棲居》這本書,是源於海德格爾下面這兩句詩:「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於大地之上」短短兩句,詩意而婉轉地道出了人生的意義和真諦,人生充滿勞作和艱辛,但即使如此,只要你能賦予生活以足夠的詩意
  • 在神秘意境中詩意地棲居
    (原標題:在神秘意境中詩意地棲居) 現代工業社會與人性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衝突
  • 人,當詩意地棲居
    人當詩意地棲居我很喜歡詩人顧城的一句話:「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這種喜歡幫助我悲憫地觀察自己和四周的生命,更何況這種觀察的方向和態度是如此的具有鼓勵的意義。詩歌和哲學都是相通的,它們試圖做出某種巨大的持續的努力,為了詩歌的精神和哲學的本質,詩人做出的貢獻和哲學家的付出都值得我們敬仰。
  • 海德格爾:當深邃的思想遇上詩意的人生
    這是生命的倒計時,是存在的倒計時,是自我的倒計時,在我們感受到痛苦和恐懼之時,真實的自我,就這樣出現在我們面前。無疑,海德格爾的這種看法,有一點悲觀。但我們無法否認,往往是悲觀和痛苦,將人們引向了深刻。
  • 從陶淵明、荷爾德林、高曉松到李子柒:遠方有詩和田野
    二、「詩意地棲居」是人類的共同夢想其實,老外也有田園夢,家家戶戶都要弄一個花園,就是最好的例子。就連超人,來到地球後,也要掉到堪薩斯州的肯特農場裡。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有一首詩,叫作《人,詩意地棲居》:當生命充滿艱辛,人 或許會仰天傾訴:我就欲如此這般?誠然。只要良善純真尚與心靈同在,人就會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測自身。神莫測而不可知?神如蒼天彰明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