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當詩意地棲居

2020-12-04 柳暗花明美文齋

向死而生的意義

馬丁·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500多頁,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都是一本厚重的書。我一直放在書架上,沒有通讀過,只是偶爾翻一下,或者取出來,託在手上,覺得如此深刻的經典,或許就以這種形式來陪伴我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的。

我不是哲學專業畢業的,從小所接受的一點人生哲學是父親教給我的,比如燒柴火的時候,看見我不斷往爐膛裡塞柴,濃煙滾滾,父親就會過來,用火鉗掏空爐膛,告訴我一句永遠記得的話:火用空心,人要真心。生活遠比書本來得真實,具有體驗的感動,前面四個字是科學,後面四個字是生活,科學的生活或者生活的科學就這樣常常由樸實的父母親交給我,終生難忘。

閱讀是洞悉事物的方式,像《存在與時間》這樣的作品即使我這一生也沒有辦法通讀,我也一點不會遺憾。我可以讀1000多頁的《薄伽梵歌》,或者沉醉於《藝術的故事》,700多頁的偉大作品的認真閱讀並非讓我刻意逃離海德格爾的世界,而是發現我能夠在能力範圍之內做自己的事情。這種肯定帶來了生存的確定性,海德格爾曾經鼓勵我們——

健行於寂寥的小徑

就此而言,我得感謝這個德國偉大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他一直談論存在,也就是你和我的現實,這會引起警覺,他一直在繞圈子,就生命和現實的關係,以至於順著這個令人焦急的圈子最後可以發現令人寬慰無比的事實:「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我一次又一次試圖翻讀《存在與時間》,一次又一次徹底放手,我學會了不去糾結於自己的局限性這樣一種智慧,該來的和該去的從來就不會擦肩而過,它們之間常常保持一絲回眸的微笑。時間對於人的生命來說,是確診死亡的高明醫生,結論早就有了,處方卻是快樂的。

人當詩意地棲居

我很喜歡詩人顧城的一句話:「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這種喜歡幫助我悲憫地觀察自己和四周的生命,更何況這種觀察的方向和態度是如此的具有鼓勵的意義。詩歌和哲學都是相通的,它們試圖做出某種巨大的持續的努力,為了詩歌的精神和哲學的本質,詩人做出的貢獻和哲學家的付出都值得我們敬仰。那麼,什麼是詩人和哲學家的努力所在?

記得貢布裡希《藝術的故事》一開始就指出藝術的歷史從來都是藝術家的歷史。後來我在閱讀貢布裡希關於梵谷關於康斯坦布爾的藝術的評論的時候,就意識到一個十分清楚的事實:詩人和哲學家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他們努力改變我們觀察自己和世界的眼光,努力改變我們急於修改和事物關係的一些基本原則,他們聯手對付因為缺乏思考的力量導致的生命困頓的現象,甚至由此而思考良心這樣的事情。

海德格爾就曾經深刻地論述良心,論述不幸是最好的老師,論述我可以明確地判斷造成他思考複雜局面的悲切之情。

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亦能感覺到詩意的生活。

看見了嗎?這是哲學思考帶來的力量,比如海德格爾,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引領我們不受時間沉默的壓抑,不受存在漫無邊際的寂寥的挾持。

印象主義畫家強迫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距離才可以欣賞藝術的精神,「梵谷是第一個發現斷株殘茬、灌木樹籬和莊稼地之美,發現多節的橄欖樹枝和深色的火焰般的絲柏的形狀之美的畫家。」

領受貢布裡希如此獨到的分析,不僅僅有利於我們如何走進梵谷的世界,更有利於我們就在自己故鄉的山坡,沉醉在早春的油菜花地裡,那是大地的釉彩,是專供具有藝術鑑賞能力的人類的作品,年復一年,如此恆久而令人不安。

故鄉處於大地的中央

造成時間壓迫的緊張感覺,來自於我們無法確定的自我肯定性,來自於我們不斷接受的由外面的事物控制我們自身存在的力量,前者的短促和後者的無可奈何,經由孔子關於流水的傷心思考而到達了詩意的巔峰。我們毫無差異,因為,歸宿感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變得如此重要。

我有一個叫做 John O'donohue的兩本書 ,他是詩人,也是哲學家,終其一生都在研究蘇格蘭文化,研究凱爾特人的精神生活,在《ANAM CARA》裡,他將歸屬感定義為生命的認同感,定義為回家感。如果能夠回家,我堅信每一個人都會淚流滿面,每一個人都會感恩戴德。

比起全部動物來說,人類更渴望家園。我試圖找到某種關於人類的深刻敘述,哪怕徹讀德日進的《人的現象》,我都覺得依賴於回家這樣的觸及心靈平靜的行為,始終是最近人情的注釋。我為此而驕傲於自己的深刻理解。

瓦爾特·本雅明是最能理解無論多麼遙遠的旅行其實就是急於歸家的返程,確信故鄉處於大地的中央,會嚴格意義上提醒我們,如何堅守內心的所在。不是四海為家,那種動蕩不安的現象永遠抵不過家就是四海的真實,我鼓勵我所有的朋友們,聆聽你內心的聲音,那個聲音如此靜謐,如此遼闊,如此親切,如此柔和。

作者:毛歌(韶山沖人)

相關焦點

  •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多年前,在火車上看過幾頁別人丟棄在茶几上的雜誌,裡邊有一篇海德格爾《人詩意地棲居》的文章,文中,海德格爾引用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人詩意地棲居,」的重要性。​​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海德格爾在荷爾德林詩境的基礎上豐富了這句話的內涵。
  • 北島:詩意地棲居在香港
    在《人詩意地棲居》一文中,海德格爾是從引用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開始的:「『……人詩意地棲居……』。說詩人偶爾詩意地棲居,好像還勉強過得去。但這裡說的是『人』,即每個人都在詩意地棲居,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一切棲居不是與詩意格格不入嗎?我們的棲居為住房短缺所困擾。
  • 人如何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
    憨惄先生這裡所說的詩意人生的意思,並不是提倡身處困境卻一定要不切實際的痴痴妄想如何如何藐視困難、戰勝困難!而是要順應困難,知道這些困難的前因後果是什麼,知道這些困難的本質是什麼!荷爾德林《在柔媚的湛藍中 》寫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現實生活中的人究竟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當然也就談不上了解別人,自然也就不會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
  • 詩意的棲居與人生的幸福
    我最早聽到「詩意地棲居」是在我中學的時候。但那時候,我並不懂得其深刻真正的涵義。如今,我似乎更懂了!我更覺得,詩意地棲居,就是一種幸福!就是一種人生的幸福!「詩意地棲居」,這本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
  • 詩意的棲居
    人,詩意的棲居(節選)在柔媚的湛藍中我寧願相信如藍天一般清澈神本是人的規尺人生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棲居的基本特徵就是這樣一種保護,貫通棲居的整個範圍。語言形成思想,而思想和詩歌是居住的必要條件。因此,居住是思想的需求結果,而不是世俗認為的物理需求的結果。如果僅從邏輯的維度構築一個物理的空間,而忽視了場所與人的意義關係,是難以創造出好的、人所認同的棲居之地的。
  • 「評論」城市,如何「詩意地棲居」
    城市,如何「詩意地棲居」許海兵「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曾幾何時,人們對城市的美好生活滿懷憧憬、趨之若鶩,以為可以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言「詩意地棲居」。然而,在諸多「城市病」的困擾之下,那些曾經對城市生活的美好嚮往,似乎都成為空中樓閣、鏡花水月。「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的價值在於為人服務,只有以人為本,城市發展才能合乎規律。
  • 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所倡導的「詩意地棲居」是什麼意思?
    每次看到這幾個字眼都深有感慨:精神家園、心靈家園、詩意棲居心靈歸宿、安放心靈、安頓靈魂只因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心靈無處安放,靈魂沒有歸宿,到哪裡都是流浪。多麼渴望有詩意棲居之所。「人,詩意地棲居」這句話就像聖物一樣讓人感動和敬畏。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人,詩意地棲居》,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後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嚮往。
  • 詩意地棲居,走近施託姆詩意小說
    可是,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懼,在一位德國作家筆下譜寫出了一篇篇詩意的小說。如果你嚮往詩意地棲居,如果你常與內心對話,如果你覺得一景一物總關情,如果你愛閱讀,那麼走近施託姆的詩意小說世界吧。可是寸有所長,施託姆詩意小說在我心中的地位,猶如宋詞在中國文學中地位。
  • 在神秘意境中詩意地棲居
    (原標題:在神秘意境中詩意地棲居) 現代工業社會與人性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衝突
  • 海德格爾誕辰 | 人,詩意的棲居
    他是這樣的描述他周圍的世界的:群山無言地莊重,巖石原始地堅硬,杉樹緩慢精心地生長,花朵怒放的草地絢麗而又樸素的光彩,漫長的秋夜山溪的奔湧,積雪的平原肅穆的單一。這種孤獨有一種獨特的原始魔力,它不是把人跟世界孤立起來,而是把整個的存在,拋入到所有到場事物本質而確鑿的近處,拋到了世界的近處。 之前我提到過「神聖空間」,說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神聖空間。其實,神聖空間,就是一種連貫的、有節奏有旋律卻又好像聽不見的背景音,能夠成為我們身體和心靈的導引和支持。如果你找到了這種背景音,那你也就找到了自己的神聖空間。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保亞:理性地生存,詩意地棲居
    那你說,我寧願做一個不用擔當的普通人,在母語寫作中,像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所說的那樣,詩意地棲居。你做不到。北大人的北大精神正在被期待。 什麼是北大精神?自由、包容、民主、科學、獨立、愛國等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是對理性的認同。 這裡的理性是針對愚昧而言。
  • 讓我們詩意地棲居
    這個世界啊,應該如海德格爾所言,該有「詩意地棲居」。劉曦林, 詩意地棲居, 25*23cm, Ink on rice paper 紙本水墨, 2005所謂存在的奧秘,正是中國的哲學傳統——詩意地生存呀。
  • 越·聚黃金一代 | 紅樓的寶黛,詩意地棲居在那個世界
    越·聚黃金一代 | 紅樓的寶黛,詩意地棲居在那個世界 2020-12-15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貴州黔西南:詩意棲居
    詩意地棲居,應該是一種美好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狀態。仰望星空,凝視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  幸運的是,黔西南既有小城市的安逸,也有大城市的豐富多彩,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綠樹成蔭……現今黔西南城市的街道,讓每一個生活在這裡和過往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了城市越來越乾淨整潔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業宜居宜遊。
  • 李裴:詩意地棲居——散讀劉華長詩《天弈》
    散讀數遍,釋然,感到的是閱讀的輕鬆和內心的激情,詩人筆下,已將描寫對象和內容,龐大而繁複的時空,轉化為一種富有個人特色和性格的詩意的體悟和文字,用審美心態融化了個人人生經歷和際遇,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中嘗試以「天弈」的閃光尋覓精神的家園,追尋著「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 生活在別處與詩意棲居:尋找人的精神家園
    人,詩意的棲居《人,詩意地棲居》,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後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34;,就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嚮往。其實,荷爾德林寫這首詩的時候,差不多已是貧病交加而又居無定所。相比之下,遠在美國瓦爾登湖畔的梭羅,則要幸運的多。
  • 世間充滿勞碌,誰能詩意棲居?
    「棲居」是棲息,寄居的意思,一度在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的筆下詩意起來,他們倡導「詩意地棲居」。人,應當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在享有充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精神家園也應該豐盈。就如同王小波所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 身處城市,如何「詩意地棲居」?答案藏在《花草樹木圖鑑大全》裡
    林語堂01 何為「詩意地棲居」?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格林貧病交加、流離失所的生活狀態下,創作出了《人,詩意地棲居》。劬勞功烈,然而詩意地,人棲居在大地上。我是否可以這般鬥膽放言,那滿綴星辰的夜影,要比稱為神明影像的人更為明澈潔純?大地之上可有尺規?絕無!」當工業文明飛速發展,當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荷爾格林敏銳地察覺到人正在不斷地被異化,科學技術的進步將無情地抹去人的個性,取而代之的,是呆板、單調、碎片化的生活狀態。
  • 詩意地棲居:讀武俊平先生《中國人文思想: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
    我們好多人疲於應付忙碌而充實的生活,或者頻繁地刷著手機打發無聊而沉悶的時光,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生命的意義。十幾年前,我正在讀研,接觸到一本哲學書籍,讓我學會了思考存在的價值。全書共分九個部分:帶著靈性去生活、你為什麼迷惘、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開掘生命的清泉、點亮自我的燈塔、愛——一生的課程、工作是美麗的、找回失落的單純之美、人生的旋律。從這些綱要可以看出,讀這本書將是一次直面自我、沉澱思考、催人覺醒的心靈旅程。
  • 像散文一樣行雲流水般,詩意地棲居
    於是,就想像散文一樣,行雲流水般,詩意地棲居。散文的行雲流水之意境,就像美妙的生活。寫景,抒情,狀物,或者無序的隨意識流想到即寫,都可以。有時候,生活中需要太多的循規蹈矩,偏偏有點本性不羈愛自由,所以也就喜歡上了這散文之「散」。一字一句,都是因為感覺。因為有感覺,一個個文字便有了生命力,鮮活而靈動,如同長了翼,可以輕舞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