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秘意境中詩意地棲居

2020-12-06 網易財經

(原標題:在神秘意境中詩意地棲居)

現代工業社會與人性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衝突,拉金是最先看透其困難所在的詩人之一。他的應對方法不是猛烈地抵抗(像搖滾樂的方式),而是將一切從容化為詩,在詩歌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不可侵犯的精神世界。

從中獲得快樂的藝術

英國詩人菲利普·拉金(1922—1985)生前即獲世人喜愛,但卻甘願過一種隱士式的生活。其詩集在英國一度十分暢銷,一本幾十頁的《降靈節婚禮》在出版後兩月內賣了三萬五千多本。英國官方曾想授予他桂冠詩人的頭銜,但被他拒絕了。他在二戰期間畢業於牛津大學,因口吃和高度近視等原因無法走上教席,最終在幾所大學的圖書館裡幹了幾十年。

拉金雖然受同代人喜愛,但是他的詩無法代表他那個時代的主流文化,甚至很難扯上關係。他的詩保存的更像一個與自己時代擦肩而過者——連冷眼旁觀都不太情願——的感悟和體驗。他終生喜歡爵士樂,搖滾樂精神在拉金的詩中只有微弱的回聲。就表現在他那些羨慕年輕人的新生活、贊成流行的性觀念並且點綴些許髒詞的詩之中,比如其名篇《高窗》。

拉金的詩之所以受大眾喜愛,與他遵從快樂原則寫詩有關。他把詩定義為那種使人們能從中獲得快樂的藝術。他以陌生化的眼光觀察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並從中喚醒那些在內心沉睡已久的感受。他的詩中包含兩種最基本的主題:莫可名狀的神秘意境和短暫而又陌生的日常體驗。前者被認為繼承自葉芝,後者則被認為受哈代影響。拉金將它們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一篇談到哈代詩集的文章裡,他說到自己如何在二十五歲的時候為了打發早晨的無聊時光而翻閱託馬斯·哈代的詩集,看到哈代運用提取自生活中的素材創作的那種獨特的詩——而不是像葉芝和T.S.艾略特那樣從古老的文代傳統中尋找靈感,立刻就被擊中了。

雖然拉金與金斯利·艾米斯是好友,有時也被看作同屬於英國憤怒的一代作家群,但是他並不真正憤世嫉俗,他只是喜歡諷刺(似乎是在補償自己的口吃)。而且他很熱愛生活點滴,特別是享受自己孤獨的生活:聆聽爵士樂和寫詩。

成功「嫁接」葉芝和哈代

雖然拉金的詩在尋找和運用題材上跟從哈代,但是他從葉芝那裡繼承的對神秘意境的探求之心絲毫未減。只是這些神秘的意境不再出自葉芝那種先驗的幻象(葉芝對某種神秘的象徵體系非常著迷),而是直接來自生活自身。拉金通常將對神秘意境的描述放在一首詩的結尾。可以拿他最受歡迎的詩《降靈節婚禮》舉例。

《降靈節婚禮》寫的是某個降靈節的早晨,詩人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乘火車出遠門,沿途小站不斷遇到舉行婚禮的人群,一開始他並沒怎麼注意,後來則完全被迷住了,為那一張張表情各異、一閃即逝的臉孔感動,雖然是婚禮,但是大家似乎都在保守著一個關於離別情緒的秘密。詩歌的結尾由兩句組成:「……這無常/旅途中的巧遇;它所容納的/全部能量,其存在會改善潛力/正準備釋放。火車慢下來了,/當繃緊的剎車釋放,一種/著陸的感覺在膨脹,像一陣密集的箭,/射出視野之外,在某地變成了雨。//」這個結尾就是描述由兩種體驗——路途巧遇生成的精神能量和由火車慣性造成的身體知覺——交叉混合而生成的神秘意境。這種莫可名狀的神秘意境也正是葉芝在詩裡努力描述的。應該說拉金將葉芝和哈代「嫁接」在一起的實踐十分成功。

類似的詩比比皆是,如《又大又涼爽的空氣》、《救護車》等。《這裡》一開始描寫了英國某個城郊小鎮雜亂的日常景象,其結尾是:「……這裡的樹葉在悄悄地變得稠密,/遮蔽了野花,水在無人知處快速流淌,/閃耀著光亮的空氣升起;/而穿過罌粟花淡藍的模糊區域/那塊土地突然終止在有身影和卵石的/海灘之外。這裡是未設防的存在:/面對太陽,沉默寡言,遙不可及。//」熟悉拉金詩的讀者會發現這個結尾與《高窗》的結尾相似,它們都是在描述一種與「無」有關的神秘意境。「……隨即到來的是/關於高窗的思索,而非詞語:/那塊透光良好的玻璃,之外,/是湛藍的天空,昭示著/空空蕩蕩、無從著落、沒有盡頭。//」

《降靈節婚禮》創作於一九五八年,《這裡》創作於一九六一年,《高窗》創作於一九六七年。如果我們再細緻地比較一下後面這兩首結尾意境相似的詩,我們還會發現發生在拉金詩裡的一個重要的轉變——那就是《降臨節婚禮》和《這裡》的開頭和中間部分都是一些用陌生化手法(從某個日常場景中提取一種混沌的、未加梳理的「第一印象」)描述的感性體驗,而《高窗》在結尾之前使用的是已經被概括得很簡練的理性經驗,即一些警句、箴言或是散文化的思辨,如:「……我不知道/四十年前,是否也有人看著我,/並以為,那就是生活;/不再有上帝,不用在黑暗中/為苦境而焦慮,也不必藏匿/你對神父的看法,他/和他的命運將順著長長的滑道一路滑行,/像自由的流血的鳥……」

類似的創作於一九七三年的《錢》也是由一串關於錢的思辨開始的「……你沒法將青春保存到退休,/無論怎樣把薪水存入銀行,你攢下的錢/臨終時不過用來買一把剃刀……」結尾處收束在一個神秘的意境中:「我聽見錢在歌唱。好像從偏野小鎮的/長長的落地窗往下望,/夕陽裡,貧民窟,下水道,/華美而瘋迷的教堂。極度悲傷。//」這裡存在一種從感性觀察向理性沉思的轉變,不過,進行理性沉思並非僅僅存在於詩人後期的詩作中,其實他一直在磨礪自己雄辯的口才。

具有高度自覺性的詩學意識

當然,拉金的詩並非僅僅只呈現這一種模式,他的詩也可分為幾種明顯不同的類型。不過,我們可以用一種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其統一性。他那種陌生化的觀察方式、對庸俗麻木生活的嘲諷,以及為捕獲一個神秘的意境而進行的不懈努力至少會有一個存在於一首詩中。拉金生前只發表了幾本詩集,死後人們又從他的私人文檔中整理出一些未完成的詩。據說他對自己的詩總是進行很多加工,而且還總是細心地記下時間。這說明,他心裡的確存在一個具有高度自覺性的詩學意識。因此,從這一觀念出發,如果我們把他所有的創作都看作有朝向一完美模式的努力,把他的詩看成是有一些接近於完成,一些處於未完成狀態,還有一些僅僅是萌芽也許並不太錯。

同樣是描述生活體驗的詩,哈代的詩裡那種老派的道德觀很難獲得我們贊同,而拉金的詩卻與我們特別親近。拉金逝世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對於網際網路帶給生活的巨大變化一無所知,但是閱讀其詩,相信很多人卻能從中找到很多共鳴,或者說同病相憐的感情。比如他的獨身主義、他對固定工作的厭惡、他與現實的疏離感、他對晨間與夜間不同孤獨的描述等等。這些都很有現代性。現代工業社會與人性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衝突,拉金是最先看透其困難所在的詩人之一。他的應對方法不是猛烈地抵抗(像搖滾樂的方式),而是將一切從容化為詩,在詩歌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不可侵犯的精神世界。

現實中,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雙重世界中,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教導人們如何更好地生活在物質世界這是商業廣告的職能,而詩人則告訴大家如何更好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倡導「人,詩意地棲居」,如果沒有大量獨具慧眼的詩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體驗到的詩意,那麼這句「詩意地棲居」就僅僅是一句口號。拉金是擁有這種慧眼的詩人中的一員,他的體驗獨特且廣泛,遍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本照相簿、一張銅版畫、一處風景、一座古建築、孤獨的窗簾、一段舊時光、一位陌生人、現實中的一瞥、早晨自己剛剛甦醒的那一刻等等。拉金用這些體驗構建出一首通向某個神秘意境的詩,引導讀者加入閱讀一首詩的旅程,並最終抵達一個令人興奮的處所。而且對於這種詩意棲居的方式。拉金不僅授人以魚,而且授人以漁。

張旋

本文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人詩意地棲居,」的重要性。讀著先哲精闢而詩意的論述,饒有興趣地跟著文字的意境反覆品讀了幾遍,此時的腦袋越發的清晰,安靜,仿佛忽略了車輪疾馳的雜音,閉上眼睛,滿腦子都是「詩意」的幻象,沉醉一路風塵。​​     個人理解,棲居是指人的生存狀態,詩意是指通過詩性的心靈的解放與自由,在嘈雜忙碌的生活狀態中剝離出一些過於傾注的清簡之外的「雜蕪」,使生活的節奏簡潔而明快
  • 北島:詩意地棲居在香港
    在《人詩意地棲居》一文中,海德格爾是從引用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開始的:「『……人詩意地棲居……』。說詩人偶爾詩意地棲居,好像還勉強過得去。但這裡說的是『人』,即每個人都在詩意地棲居,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一切棲居不是與詩意格格不入嗎?我們的棲居為住房短缺所困擾。
  • 詩意的棲居
    人,詩意的棲居(節選)在柔媚的湛藍中我寧願相信如藍天一般清澈神本是人的規尺人生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棲居的基本特徵就是這樣一種保護,貫通棲居的整個範圍。語言形成思想,而思想和詩歌是居住的必要條件。因此,居住是思想的需求結果,而不是世俗認為的物理需求的結果。如果僅從邏輯的維度構築一個物理的空間,而忽視了場所與人的意義關係,是難以創造出好的、人所認同的棲居之地的。
  • 人如何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
    荷爾德林《在柔媚的湛藍中 》寫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現實生活中的人究竟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當然也就談不上了解別人,自然也就不會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海德格爾、薩特或者其他人憑藉自己的哲思確確實實詩意地棲居在了大地之上,比如薩特雖然很有錢一生卻自奉甚簡,並不認為有什麼苦處,薩特的生活應該說有一種詩意,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詩意。如果要問薩特為什麼會以苦為樂?他恐怕回答不上來,因為他不懂《易經》。可見,如果一個人不能夠事先知道自己人生今後的詳細狀況,是不可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的。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保亞:理性地生存,詩意地棲居
    那你說,我寧願做一個不用擔當的普通人,在母語寫作中,像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所說的那樣,詩意地棲居。你做不到。北大人的北大精神正在被期待。 什麼是北大精神?自由、包容、民主、科學、獨立、愛國等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是對理性的認同。 這裡的理性是針對愚昧而言。
  • 詩意的棲居與人生的幸福
    我最早聽到「詩意地棲居」是在我中學的時候。但那時候,我並不懂得其深刻真正的涵義。如今,我似乎更懂了!我更覺得,詩意地棲居,就是一種幸福!就是一種人生的幸福!「詩意地棲居」,這本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
  • 「評論」城市,如何「詩意地棲居」
    城市,如何「詩意地棲居」許海兵「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曾幾何時,人們對城市的美好生活滿懷憧憬、趨之若鶩,以為可以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言「詩意地棲居」。然而,在諸多「城市病」的困擾之下,那些曾經對城市生活的美好嚮往,似乎都成為空中樓閣、鏡花水月。「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的價值在於為人服務,只有以人為本,城市發展才能合乎規律。
  • 品味經典詩意棲居
    在空暇的時間,讀書學習,品味經典,詩意棲居,也可慰藉浮躁的心靈,得到精神的升華。何為經典?經典是經過時間的沉澱與千淘萬漉的洗滌後留存下來的精品,它們是對人生的感悟,對人性的詮釋。文採在不刻意中顯現,情調在不誇飾中滲透。他們一路行走,留下一路芬芳美文,它有時如舒緩的小夜曲,讓我們如醉如痴;有時如催淚的悲情劇,使我們黯然神傷;有時如知己的家常話,讓我們為之傾倒;有時又如智者的經驗談,使我們得到真誠的人生指導,細細品味這些經典,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被包含其中的情感所感動。
  • 像散文一樣行雲流水般,詩意地棲居
    於是,就想像散文一樣,行雲流水般,詩意地棲居。散文的行雲流水之意境,就像美妙的生活。寫景,抒情,狀物,或者無序的隨意識流想到即寫,都可以。有時候,生活中需要太多的循規蹈矩,偏偏有點本性不羈愛自由,所以也就喜歡上了這散文之「散」。一字一句,都是因為感覺。因為有感覺,一個個文字便有了生命力,鮮活而靈動,如同長了翼,可以輕舞飛揚。
  • 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所倡導的「詩意地棲居」是什麼意思?
    「人,詩意地棲居」這句話就像聖物一樣讓人感動和敬畏。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人,詩意地棲居》,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後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嚮往。
  • 詩意地棲居,走近施託姆詩意小說
    可是,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懼,在一位德國作家筆下譜寫出了一篇篇詩意的小說。如果你嚮往詩意地棲居,如果你常與內心對話,如果你覺得一景一物總關情,如果你愛閱讀,那麼走近施託姆的詩意小說世界吧。可是寸有所長,施託姆詩意小說在我心中的地位,猶如宋詞在中國文學中地位。
  • 世間充滿勞碌,誰能詩意棲居?
    「棲居」是棲息,寄居的意思,一度在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的筆下詩意起來,他們倡導「詩意地棲居」。人,應當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在享有充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精神家園也應該豐盈。就如同王小波所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 延續五千年的詩意棲居地
    餘秋雨是這樣評價良渚的,「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文化遺址會這樣美麗,這樣地水草豐美,這樣地搭配勻亭」。這種如玉一般溫潤小巧的良渚文明,似乎就應當屬於這一方水土,屬於我們所在的江南。5000年以來,始終不變的是良渚文化的精神內核和詩意棲居的情懷。
  • 讓我們詩意地棲居
    我不覺得思維和理性可以完全從生活中剝離。僅僅依靠邏輯思辨和理性抽象是無法認識世界的。這個世界啊,應該如海德格爾所言,該有「詩意地棲居」。劉曦林, 詩意地棲居, 25*23cm, Ink on rice paper 紙本水墨, 2005所謂存在的奧秘,正是中國的哲學傳統——詩意地生存呀。
  • 人,當詩意地棲居
    人當詩意地棲居我很喜歡詩人顧城的一句話:「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這種喜歡幫助我悲憫地觀察自己和四周的生命,更何況這種觀察的方向和態度是如此的具有鼓勵的意義。詩歌和哲學都是相通的,它們試圖做出某種巨大的持續的努力,為了詩歌的精神和哲學的本質,詩人做出的貢獻和哲學家的付出都值得我們敬仰。
  • 越·聚黃金一代 | 紅樓的寶黛,詩意地棲居在那個世界
    越·聚黃金一代 | 紅樓的寶黛,詩意地棲居在那個世界 2020-12-15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裴:詩意地棲居——散讀劉華長詩《天弈》
    散讀數遍,釋然,感到的是閱讀的輕鬆和內心的激情,詩人筆下,已將描寫對象和內容,龐大而繁複的時空,轉化為一種富有個人特色和性格的詩意的體悟和文字,用審美心態融化了個人人生經歷和際遇,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中嘗試以「天弈」的閃光尋覓精神的家園,追尋著「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 貴州黔西南:詩意棲居
    詩意地棲居,應該是一種美好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狀態。仰望星空,凝視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  幸運的是,黔西南既有小城市的安逸,也有大城市的豐富多彩,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綠樹成蔭……現今黔西南城市的街道,讓每一個生活在這裡和過往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了城市越來越乾淨整潔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業宜居宜遊。
  • 身處城市,如何「詩意地棲居」?答案藏在《花草樹木圖鑑大全》裡
    林語堂01 何為「詩意地棲居」?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格林貧病交加、流離失所的生活狀態下,創作出了《人,詩意地棲居》。劬勞功烈,然而詩意地,人棲居在大地上。我是否可以這般鬥膽放言,那滿綴星辰的夜影,要比稱為神明影像的人更為明澈潔純?大地之上可有尺規?絕無!」當工業文明飛速發展,當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荷爾格林敏銳地察覺到人正在不斷地被異化,科學技術的進步將無情地抹去人的個性,取而代之的,是呆板、單調、碎片化的生活狀態。
  • 詩意地棲居:讀武俊平先生《中國人文思想: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
    全書共分九個部分:帶著靈性去生活、你為什麼迷惘、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開掘生命的清泉、點亮自我的燈塔、愛——一生的課程、工作是美麗的、找回失落的單純之美、人生的旋律。從這些綱要可以看出,讀這本書將是一次直面自我、沉澱思考、催人覺醒的心靈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