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是這樣評價良渚的,「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文化遺址會這樣美麗,這樣地水草豐美,這樣地搭配勻亭」。這種如玉一般溫潤小巧的良渚文明,似乎就應當屬於這一方水土,屬於我們所在的江南。
5000年以來,始終不變的是良渚文化的精神內核和詩意棲居的情懷。漫步其中恍然間會有時空交錯之感,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們邁開腳步用心去體驗。
北京時間2019年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實證中華五千年的良渚文明也真正得到了廣泛認可。
良渚古城是繼西湖、京杭大運河後杭州的第三個世界文化遺產。
良渚博物館
2008年,良渚博物院建成開放,由英國首席設計師戴衛·奇普菲爾德設計,外觀粗獷、大氣,灰白色牆面沒有任何裝飾,與美麗洲公園相映成趣。
良渚博物院也是國內唯一獲得世界「最佳公共建築獎」的建築。
良渚博物院建築的設計,是以「一把玉錐散落地面」為設計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個長條形建築組成,被稱為「收藏珍寶的盒子」。
展覽依託「水鄉澤國」、「文明聖地」、「玉魂國魄」三個展廳,全面立體真實地展示了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遺產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良渚玉器,在整個中國的玉文化歷史長河中也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造型精美、功能豐富,還開創了「葬禮於器」的文化傳統,連接了新石器文明與青銅文明,是東方價值觀的生動體現。
在良渚眾多出土的玉琮裡,有一件最大、做工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傳說中的的「玉琮王」。
這件玉器在去年曾上了《國家寶藏》併入選最終特展9大國寶之一,在節目中周冬雨化作良渚祭司守護華夏文明聖地,為大家講述國寶玉琮王的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
玉琮的入選理由是它見證了華夏先民神乎其技的智慧、經天緯地的信仰,見證了五千餘年前文明投射至中華大地的燦爛輝光。知來路,識歸途,揭開玉琮之上的霧靄,窺得中華文明多元起源的端倪,明了中華文明世代傳承的方向。
美麗洲堂
「美麗洲」是對「良渚」地名的最適合的現代漢語釋義。
美麗洲堂於2010年建成,這棟由日本設計師設計的教堂氣質清雅自然,質樸大方。
主體建築是「八」字形,將中國傳統的「硬山」式屋頂與國外先進的宗教建築設計理念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安寧幽靜的心靈歸屬感。
廣場上獨立的鐘樓高12m,上擎3m的十字架,車行通過緊鄰的國道即可由躍入眼帘的鐘樓小景感知美麗洲堂的位置,而頂部的鐘則是由義大利老字號鐘錶廠訂製的。
教堂不定期會有唱詩和禮拜活動,也有很多新人來此舉行婚禮。
美麗洲堂的椅子也是很妙的設計,椅背呈90度,能讓人不自覺的端坐,而長椅兩側天使翅膀的設計更為教堂增添了一份純淨與神聖之感。
良渚文化藝術中心
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曾造訪良渚文化村,為此處自然與人文環境所打動,由衷的說:「希望我設計出的產品,不會輸給這裡現有的建築和環境。」而一座包含良渚情懷的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就是他為良渚文化村呈獻的最好禮物。
遠看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巨大的幾何形屋頂在茂密的樹林中探出頭形成一幅抽象的畫面,村民親切地稱這裡為「大屋頂」。大屋頂作為城市級綜合文化運營平臺,全年已舉辦逾230場文化活動,孵化了如「大屋頂X西戲演出季」、「櫻花季」、「仲夏夜之夢」等眾多孵化城市文化的IP活動,成為杭州的網紅打卡地。
在設計理念上,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創造性地融匯了東方美學與西方建築理論,非常完美地表現了日本大師級建築設計師安藤忠雄「情感本位」的空間概念,整個建築非常注重人、建築與自然的內在關聯,為安藤近年來代表性作品之一。
安藤忠雄用簡單的語言創造豐富的空間,並且引入自然界的抽象元素,使空間體驗變得有感染力。屋頂的採光窗、延伸至屋面下的水面和水岸邊的櫻花道打破了清水混凝土封閉的印象,光、水、櫻花這三個元素也是安騰慣用的自然元素,這些元素非常融洽的融入到了建築內部。
結語
從良渚古國到良渚文化村,這片土地跨越5000多年卻越發光彩奪目、歷久彌新。如今終於可以揭開良渚的神秘面紗,一起走進它的前世今生。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