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酒性即人性
——對話一代酒神季克良先生(十三)
作者:吳燕妮
「我一生飲酒,卻從不酗酒。」
——季克良
「活著的酒與人的性格相似,有跌宕起伏,亦有良莠不齊。」
_-----季克良
道以顯器,酒就是道,是陰陽和合的產物。酒是一把雙刃劍,能使善著更善,使惡者更惡。但善惡還不是人的本性。
本性是什麼?
本性是生善惡的那個東西,是非善非惡,不二法門。本性就在那裡,本本然然,是生命的本來面目。
酒性就是人性,可以彼此相互認識, 往往一個能掌控酒杯的人,就能夠掌控自己的生命。
季老爺子一生愛酒卻不酗酒,從不走極端,超越了善與惡的對立面,意識始終凌駕於酒精之上。在認識酒的過程中,認識了自己的本心,又通過認識自己的本性,從而對酒有了超越常人的認知。所謂「酒在腹中,人在道中。」
他的心性十分柔軟,隨圓就方。達到這樣的境界,無論周圍什麼樣的人事物與他發生關聯,他都能用如如不動之心,與當下相應。都能與周圍的人事物保持高度的和諧。因此,他總給別人帶來平和安詳的踏實感,沒有咄咄逼人的壓人的氣息。
一個人的心靈達到這樣的境界,靠的不是理論知識,不是參禪悟道,而是在紅塵中吃過很大的苦,方才用慧眼識大千。
正是「吃得千般苦,方為人上人」。
他的一生,是以酒悟道,百鍊成鋼的一生。
他有生以來喝的第一杯酒,是1964年去茅臺酒廠報到途中,身上只剩下一塊多錢,他花了「三毛六」分錢,買了一兩茅臺酒,那種神秘的體驗,在無聲中蘊有聲,入杯柔靜,入腸洶湧,驚醒了內在的某種情感衝動,喚醒了靈魂中的先天密碼,從此造就了他苦難而輝煌的一生。
報到那天,他對茅臺廠的第一印象很差,酒廠沒有大門,生產車間很陳舊,酒庫也是簡單的磚木結構,廠區顯得十分荒涼。並且從茅臺鎮沒有到工廠的車子,他是深一腳,淺一腳,踏著石子和泥路走到廠裡。用一個詞形容當時的情景:「蒼涼」。
最大的問題是生產房有80%的閒置的,生產效益很差。產銷大概都在200多噸,虧損十分嚴重。
那時的艱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在他著作的《我與茅臺的五十年》那本書中記載:「那時候,窖期裡還要下鄉背糧食,還要踩曲子,還要去包裝。生產時間裡曲子自己拉,紅糧自己背,工具自己領,維修自己幹,酒自己交,窖泥自己挖,自己運,火自己找,毛髮自己拔,所有一切自己動手。」
我們可以想像,當一個人千裡迢迢,風塵僕僕從遠方趕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面對眼前「蒼涼」的情景,不能回頭,只能前行,那時候的絕望想必是輕而易舉的。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他在這裡一呆,就是五十六年。
人生如酒。他說,「苦」,是最開始300名員工慢慢滾動的雪球。「情」,是去一趟120公裡的差去遵義。都要在平正留宿一晚。「難」,是肩挑背抗的昨天。
但是,「苦難是最好的學校」,正是這些艱苦的磨鍊,反而修煉他的心性,增長他的智慧,最終讓他把茅臺的釀造技術發揚光大。
每當說起這些往事,就會進入忘我的狀態,他的自我早已給了茅臺,交給了萬物,交給了釀酒的,賣酒的,愛酒的人。是的!無私地給予比索取更有力量,他心靈的力量早已注入酒中,在生命的原初地帶,自始至終與酒保持著深度的連結。
他說:「看似一杯簡單的酒,卻是人五官的組合,有仁義禮智信的虔誠與厚度方可讓一個個細胞密碼復活,方可與微生物對話,拉家常,釀好酒。」
酒性即人性,好人釀造好酒。用這樣的一顆高貴的心靈釀造出來的酒,當你細細品酒時,自然可以感受酒的品級。
神秘的茅臺鎮啊!有著看不見的磁場,這種磁場具有強大的引力波,或者來自愛的力量。每一滴酒裡都融入了愛酒者的靈魂,方才復活了微生物中的細胞密碼。所以當有人問季老,茅臺為何成功,他只回答一句:「我們真心真意愛酒。」他說:「員工怎麼對酒,酒就怎麼對人。」他對於茅臺的愛是全部的,沒有一絲一毫保留。
他的一生,就是以酒悟道,明道的一生。酒仿佛是藥引子,是進入先天本性的載體。
一個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本性?
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向內觀照,直到無念花開。」也就是心靈清淨到了極致,到了至真至純的大美之境。所有修煉的法門,都是為了抵達這個終極歸宿。
「大隱者隱於市」,在茅臺複雜的環境中,面對欲望所,名利場,能夠坦然處理自我內部的裂變,何其難也?除非讓清淨的本性做回生命的主人,心才慢慢遠離了喧囂不再煩躁,逐漸清淨逐漸澄明。
是靜謐的工藝堅守,讓他一直專注茅臺的技術研發,因此他對於茅臺的工藝之路,堅持「一個環節也不能少,」「一個步驟也不能省」,咬住」發展快但急不得的」真理,在真正屬於個人的清淨空間裡工作。唯有選擇清淨,做事才可專心。
那天在北京茅臺大廈,很多人請他出去應酬,但他堅決地說:「我哪裡也不去,就在這裡吃工作餐!」。清淨在於捨棄。捨棄越多,內心越清淨,生命越具有韌性的智慧。
他生活中的「口頭禪」頗具特色。
喜歡說:「我不會,」「我不懂」,「我不敢」,「我不知道,」「我聽不見,」「我不會說」等等。
總之,沒有「我」的存在,能夠看出他的妄念很少,我想他已經達到了最大程度的清淨的目的。
在這些語言表達中,你看到的是自我的消融,無我才是真我。
「不聽,不看,不說」,心靈才能處於返聞內觀的清淨狀態,只有這樣的狀態,才能保持心靈的敏感度,看破事物的本質。人性迷失的根源是,總是六根不淨,喜歡向外追逐。
「活著的酒與人的性格相似,有跌宕起伏,亦有良莠不齊。」在他起伏跌宕的一生中,由於對清淨心的恪守,證悟了來自源頭的智慧。在對酒的參悟中,認識了自己的本性,因而才有了對酒的高維認知。同時在釀酒的過程中,又升華了對自己的認知,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酒一如,聖凡一致。
為了認識自己的本性,道家都不主張喝酒,「亂性多因縱酒,損真慎勿飲茶。」,道家修丹十戒的第五戒,就是戒酒。
但從養生的角度看,道家又贊成用酒,《修真十書雜著》中《次韻勸道歌》中《王承緒》說:「養疾扶衰在酒,酒乃白藥之處長。道門對酒的態度是:「可以喝,但不要過多過頻。」
道門主張:「神仙不禁酒,以能行氣壯神,然不過飲也。」在道教歷代仙真中,很多祖師高道與酒有著不解之緣。
他獨特的道骨仙風般飄逸的氣質,讓我總忍不住喊他:「老神仙!」。
總想像他與過去和未來的「釀酒神仙」們之間,一定會有著某種必然的關聯。
——2020,10,1
個人簡介
吳燕妮,國學學者,作家,詩人。燕妮道友會俱樂部創始人,「蛻變命運的心法」品牌課程研發者,她長期致力於「國學教育,組織與個人成長,女性成功,心靈療愈,文學創作等領域的研究。」現為香港作協副主席,倉央嘉措詩歌培訓學院副院長,陝西樓觀臺老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實學會理事,中國城市發展聯盟副秘書長,曾為貴州茅臺,煙臺張裕,首鋼集團,全國人大會議中心等上千家企事業單位做過演講。同時她創作了大量以國學文化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她的作品皆以悟道為魂,以遊歷世界各地的親身經歷為題材,目的是為了倡導「活在當下,喜悅自在」的生命狀態。她的悟道系列詩歌被業界譽為:「開創了道家思想浪漫主義文化的先河」。另外她多次獨自徒步行走川藏、尼泊爾、泰國等宗教聖地,對話過無數高僧大德,她把自己遊歷自然,與高人對話的真實心得都記錄下來,2018年正式出版《點亮智慧的心燈》新書三部曲:《燕妮悟道》《燕妮詩選》《燕妮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