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酒性即人性

2020-10-03 燕妮道友會

季克良:酒性即人性

——對話一代酒神季克良先生(十三)

作者:吳燕妮

「我一生飲酒,卻從不酗酒。」

——季克良

「活著的酒與人的性格相似,有跌宕起伏,亦有良莠不齊。」

_-----季克良

道以顯器,酒就是道,是陰陽和合的產物。酒是一把雙刃劍,能使善著更善,使惡者更惡。但善惡還不是人的本性。

本性是什麼?

本性是生善惡的那個東西,是非善非惡,不二法門。本性就在那裡,本本然然,是生命的本來面目。

酒性就是人性,可以彼此相互認識, 往往一個能掌控酒杯的人,就能夠掌控自己的生命。

季老爺子一生愛酒卻不酗酒,從不走極端,超越了善與惡的對立面,意識始終凌駕於酒精之上。在認識酒的過程中,認識了自己的本心,又通過認識自己的本性,從而對酒有了超越常人的認知。所謂「酒在腹中,人在道中。」

他的心性十分柔軟,隨圓就方。達到這樣的境界,無論周圍什麼樣的人事物與他發生關聯,他都能用如如不動之心,與當下相應。都能與周圍的人事物保持高度的和諧。因此,他總給別人帶來平和安詳的踏實感,沒有咄咄逼人的壓人的氣息。

一個人的心靈達到這樣的境界,靠的不是理論知識,不是參禪悟道,而是在紅塵中吃過很大的苦,方才用慧眼識大千。

正是「吃得千般苦,方為人上人」。

他的一生,是以酒悟道,百鍊成鋼的一生。

他有生以來喝的第一杯酒,是1964年去茅臺酒廠報到途中,身上只剩下一塊多錢,他花了「三毛六」分錢,買了一兩茅臺酒,那種神秘的體驗,在無聲中蘊有聲,入杯柔靜,入腸洶湧,驚醒了內在的某種情感衝動,喚醒了靈魂中的先天密碼,從此造就了他苦難而輝煌的一生。

報到那天,他對茅臺廠的第一印象很差,酒廠沒有大門,生產車間很陳舊,酒庫也是簡單的磚木結構,廠區顯得十分荒涼。並且從茅臺鎮沒有到工廠的車子,他是深一腳,淺一腳,踏著石子和泥路走到廠裡。用一個詞形容當時的情景:「蒼涼」。


最大的問題是生產房有80%的閒置的,生產效益很差。產銷大概都在200多噸,虧損十分嚴重。


那時的艱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在他著作的《我與茅臺的五十年》那本書中記載:「那時候,窖期裡還要下鄉背糧食,還要踩曲子,還要去包裝。生產時間裡曲子自己拉,紅糧自己背,工具自己領,維修自己幹,酒自己交,窖泥自己挖,自己運,火自己找,毛髮自己拔,所有一切自己動手。」

我們可以想像,當一個人千裡迢迢,風塵僕僕從遠方趕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面對眼前「蒼涼」的情景,不能回頭,只能前行,那時候的絕望想必是輕而易舉的。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他在這裡一呆,就是五十六年。


人生如酒。他說,「苦」,是最開始300名員工慢慢滾動的雪球。「情」,是去一趟120公裡的差去遵義。都要在平正留宿一晚。「難」,是肩挑背抗的昨天。


但是,「苦難是最好的學校」,正是這些艱苦的磨鍊,反而修煉他的心性,增長他的智慧,最終讓他把茅臺的釀造技術發揚光大。

每當說起這些往事,就會進入忘我的狀態,他的自我早已給了茅臺,交給了萬物,交給了釀酒的,賣酒的,愛酒的人。是的!無私地給予比索取更有力量,他心靈的力量早已注入酒中,在生命的原初地帶,自始至終與酒保持著深度的連結。

他說:「看似一杯簡單的酒,卻是人五官的組合,有仁義禮智信的虔誠與厚度方可讓一個個細胞密碼復活,方可與微生物對話,拉家常,釀好酒。」

酒性即人性,好人釀造好酒。用這樣的一顆高貴的心靈釀造出來的酒,當你細細品酒時,自然可以感受酒的品級。

神秘的茅臺鎮啊!有著看不見的磁場,這種磁場具有強大的引力波,或者來自愛的力量。每一滴酒裡都融入了愛酒者的靈魂,方才復活了微生物中的細胞密碼。所以當有人問季老,茅臺為何成功,他只回答一句:「我們真心真意愛酒。」他說:「員工怎麼對酒,酒就怎麼對人。」他對於茅臺的愛是全部的,沒有一絲一毫保留。

他的一生,就是以酒悟道,明道的一生。酒仿佛是藥引子,是進入先天本性的載體。

一個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本性?

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向內觀照,直到無念花開。」也就是心靈清淨到了極致,到了至真至純的大美之境。所有修煉的法門,都是為了抵達這個終極歸宿。

「大隱者隱於市」,在茅臺複雜的環境中,面對欲望所,名利場,能夠坦然處理自我內部的裂變,何其難也?除非讓清淨的本性做回生命的主人,心才慢慢遠離了喧囂不再煩躁,逐漸清淨逐漸澄明。

是靜謐的工藝堅守,讓他一直專注茅臺的技術研發,因此他對於茅臺的工藝之路,堅持「一個環節也不能少,」「一個步驟也不能省」,咬住」發展快但急不得的」真理,在真正屬於個人的清淨空間裡工作。唯有選擇清淨,做事才可專心。

那天在北京茅臺大廈,很多人請他出去應酬,但他堅決地說:「我哪裡也不去,就在這裡吃工作餐!」。清淨在於捨棄。捨棄越多,內心越清淨,生命越具有韌性的智慧。


他生活中的「口頭禪」頗具特色。

喜歡說:「我不會,」「我不懂」,「我不敢」,「我不知道,」「我聽不見,」「我不會說」等等。

總之,沒有「我」的存在,能夠看出他的妄念很少,我想他已經達到了最大程度的清淨的目的。

在這些語言表達中,你看到的是自我的消融,無我才是真我。

「不聽,不看,不說」,心靈才能處於返聞內觀的清淨狀態,只有這樣的狀態,才能保持心靈的敏感度,看破事物的本質。人性迷失的根源是,總是六根不淨,喜歡向外追逐。

「活著的酒與人的性格相似,有跌宕起伏,亦有良莠不齊。」在他起伏跌宕的一生中,由於對清淨心的恪守,證悟了來自源頭的智慧。在對酒的參悟中,認識了自己的本性,因而才有了對酒的高維認知。同時在釀酒的過程中,又升華了對自己的認知,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酒一如,聖凡一致。

為了認識自己的本性,道家都不主張喝酒,「亂性多因縱酒,損真慎勿飲茶。」,道家修丹十戒的第五戒,就是戒酒。

但從養生的角度看,道家又贊成用酒,《修真十書雜著》中《次韻勸道歌》中《王承緒》說:「養疾扶衰在酒,酒乃白藥之處長。道門對酒的態度是:「可以喝,但不要過多過頻。」

道門主張:「神仙不禁酒,以能行氣壯神,然不過飲也。」在道教歷代仙真中,很多祖師高道與酒有著不解之緣。

他獨特的道骨仙風般飄逸的氣質,讓我總忍不住喊他:「老神仙!」。

總想像他與過去和未來的「釀酒神仙」們之間,一定會有著某種必然的關聯。

——2020,10,1

個人簡介

吳燕妮,國學學者,作家,詩人。燕妮道友會俱樂部創始人,「蛻變命運的心法」品牌課程研發者,她長期致力於「國學教育,組織與個人成長,女性成功,心靈療愈,文學創作等領域的研究。」現為香港作協副主席,倉央嘉措詩歌培訓學院副院長,陝西樓觀臺老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實學會理事,中國城市發展聯盟副秘書長,曾為貴州茅臺,煙臺張裕,首鋼集團,全國人大會議中心等上千家企事業單位做過演講。同時她創作了大量以國學文化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她的作品皆以悟道為魂,以遊歷世界各地的親身經歷為題材,目的是為了倡導「活在當下,喜悅自在」的生命狀態。她的悟道系列詩歌被業界譽為:「開創了道家思想浪漫主義文化的先河」。另外她多次獨自徒步行走川藏、尼泊爾、泰國等宗教聖地,對話過無數高僧大德,她把自己遊歷自然,與高人對話的真實心得都記錄下來,2018年正式出版《點亮智慧的心燈》新書三部曲:《燕妮悟道》《燕妮詩選》《燕妮文集》。

相關焦點

  • 季克良:生命的支點
    直到近20年後的今天,創作與酒神季克良的系列對話文章,真可謂:「奇緣不負天聚」。 言歸正傳。 季克良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經歷了這種與整體的分離之殤。他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季克良原本姓顧,家中排老五,因幼時家貧,被過繼到季家。 他的生母非常難過,人最脆弱處,是捨不得,捨不得每天無法見到自己的親生骨肉,世間所有的母親都能體會與孩子分離時的那種相思之苦。
  • 季克良:身世
    季克良的母親的前夫是顧錫爵的弟弟,顧錫爵是季克良母親的大伯子,也就是母親的兒子是顧錫爵的伯父,顧錫爵的兒子應該稱呼母親為嬸娘。 幼年的季克良就是在這樣一個複雜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他別無選擇,只能在顛沛流離的世間,暗自尋覓一處不起眼的角落安放自己幼小的心靈。
  • 季克良:幸福的真諦
    季克良:幸福的真諦——吳燕妮與酒神季克良的高維智慧對話(三十四) 作者:吳燕妮「當我完成茅臺萬噸目標的那一天 ——季克良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在我沒有和季克良進行這個對話之前,由於本人長期研究禪道文化,尤其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所以會大談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會固執地認為,所謂的幸福是一種純粹的內在感受,是僅僅屬於靈性層面的滿足。 但是面對季克良這樣一個實幹的英雄,我發現自己曾經對於幸福的詮釋,是那麼地蒼白無力,不得不重新審視關於幸福的真諦。
  • 季克良:以酒明道
    季克良:以酒明道—吳燕妮與酒神季克良的高維智慧對話(二十八) 作者:吳燕妮 季克良說:「能從至少七個角度證明茅臺酒是健康酒」,他還說:「茅臺酒是藝術品」。 季克良的成功,是把酒注入靈魂之中。釀酒是他的道場,品酒是他的修行。無論釀酒與品酒,都是他「修心煉性」「以酒明道」的過程。 他成功的基石,來自「看,聽,查,嘗,議」的五種修煉功夫,通過日復一日的五種修煉功夫,修煉了心性。 「看,聽,查,嘗,議」的五項修煉 一:看。
  • 一代釀酒宗師季克良:曾經的窮小子,造就了茅臺5000億帝國
    一代釀酒宗師季克良:說到白酒,很多人首先想到茅臺。如今輝煌無比的茅臺,也曾面臨著產能不足,常年虧損的困局。茅臺能形成今天的局面,完全得益於一個男人:一代釀酒宗師——季克良。在那個貧乏的年代,作為家裡的第五個孩子,三歲時,他被送給膝下無子的姑姑撫養,取名季克良。季克良似乎與酒有著天生的緣分:他的生父姓顧,日常勞作之餘,就喜歡釀酒。酒香成了年幼的季克良與酒的初次連結。貧窮和困苦的環境,培養出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 《讀懂季克良先生的高維智慧》
    讀懂季克良先生的高維智慧作者:吳燕妮茅臺酒的勾兌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 ——季克良第一次到茅臺的品酒車間,看到牆上掛著茅臺集團原董事長——季克良先生的書法作品:「茅臺酒的勾兌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忍不住駐足沉思:不知世界上哪種商品敢於稱為「藝術品」?我從這句話中,讀出了一個智者的高維認知。藝術是什麼?它是通神的橋梁。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一代釀酒大師——季克良先生的高維智慧。
  • 季克良:茅臺酒工藝傳承做到三點最重要!
    「第二故鄉讓我體現了人生價值」仁懷茅臺這個第二故鄉,對於早期的季克良來說,「有工作了,我能夠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季克良說,但是慢慢地到了後來,第二故鄉讓他體現了人生價值。「我是1964年初到茅臺,交通非常不方便,從企業來講,我感到規模又小,又虧損,產房有80%的空置。」
  • 仁懷市酒文化研究會換屆,季克良擔任名譽會長
    8月13日,仁懷市酒文化研究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釀酒大師季克良受聘名譽會長,白髮蒼蒼的他在會上發表講話,其精彩觀點引發全場掌聲雷動。季克良發言 季克良向大會的勝利召開表示祝賀。 季克良說,作為一名一輩子在仁懷與茅臺酒,與醬香酒打交道的老同志,想藉此機會為大家分享三個觀點。 一是離開了茅臺鎮,釀造不出茅臺酒,同樣,離開了茅臺鎮,生產不出仁懷醬香酒。季克良說,他1992年就講過離開茅臺鎮釀造不出茅臺酒,那時候茅臺酒銷售收入2個多億元,現在仁懷的醬香酒銷售1300多億元。
  • 季克良:歲月靜好
    季克良:歲月靜好——吳燕妮與酒神季克良的高維智慧對話(四十二)作者:吳燕妮 步入暮年的季克良,逐漸淡出大量崇拜者的視線 季克良的沉默並不膚淺,從對話的開始,他從不針鋒相對,更多的是一言不發,以靜制動。有時他含蓄地點到我的錯誤,當我追根究底,他立刻消失不見了,這個消失的剎那,反而發揮了我的無窮想像力,生發了自身智慧。
  • 季克良:用藝術療愈你的身心
    季克良:用藝術療愈你的身心 ——對話一代酒神季克良先生之九 作者:吳燕妮「北京就有一家釀酒大師的藝術館,我認為釀酒就是藝術。 ——季克良「優秀的企業家也應該是心靈的療愈師。」 ——季克良 昨天在北京茅臺大廈,當季老告訴我,在京某某地方有一家「釀酒大師的藝術館」時,引出了上面的這番話,回來我轉述給一個做酒的朋友聽,朋友說,恐怕世上釀酒的人
  • 以季克良為創作原型,長詩《守望茅臺》首發
    傾一身、做一事,8月29日,以4000行詩歌追溯季克良與茅臺相守50多年的長詩《守望茅臺》在習水舉行首發儀式。 首發儀式由習酒公司主辦,「長詩書寫脫貧攻堅大英雄」組委會協辦。當天,中國白酒釀酒大師、國家級資深白酒評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茅臺集團原董事長季克良,著名詩人、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著名詩人、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久辛,著名詩人、貴州省作協原副主席、貴州省詩人協會名譽主席李發模,著名文化學者、詩人、貴州省人大外事僑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裴,著名文化學者、貴州省對外交流協會會長何京,中國作協會員
  • 茅臺酒與季克良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茅粉要知道
    歡迎關注酒業研究所在2014年,市面流通了一本在茅臺酒屆比較出名的一本書,講的是茅臺酒與季克良老先生的故事,書名《我與茅臺五十年》。如果是人的因素,那我想這個人肯定是季克良,季克良身上的榮譽已經太多太多,但是我要說的是當年季克良和茅臺的第一次接觸,感概這來之不易的輝煌!
  • 季克良受訪高粱節:茅臺酒工藝傳承不能有任何閃失
    10月3日下午在央視CCTV-1、CCTV-4播出的《傳奇中國節》,聚焦仁懷市五馬鎮舉辦的高粱節,細心的觀眾發現了中國釀酒大師季克良。季克良說,但是慢慢地到了後來,第二故鄉讓他體現了人生價值。「我是1964年初到茅臺,交通非常不方便,從企業來講,我感到規模又小,又虧損,產房有80%的空置。」
  • 季克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季克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吳燕妮與酒神季克良之高維智慧對話(二十三) 作者:吳燕妮 季克良就是這樣的幸運兒,他剛到茅臺不久,就遇到宗師級人物的點化.他說,此生此世,我永遠忘不了恩師鄭義興老酒師。 酒師,是指掌握釀造工藝的技術人員。
  • 季克良:茅臺哲學最閃光的部分
    季克良:茅臺哲學最閃光的部分 ——對話一代酒神季克良先生之七作者:吳燕妮 「茅臺酒的勾兌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是技術與藝術的結晶。」 ——季克良 今晨大雨,鋪天蓋地,我冒雨前往北京茅臺大廈對話季老爺子,一路上回想起很多往事。
  • 關於仁懷醬香酒,季克良提出產地、健康、發展3個關鍵詞
    : 中企新聞 舉報   8月13日,仁懷市酒文化研究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釀酒大師季克良受聘名譽會長
  • 季克良:品酒悟人生的三種境界
    季克良:品酒悟人生的三種境界 ——對話一代酒神季克良先生之十 作者:吳燕妮 ——季克良 『萬物修性都在體內」—季克良 一:品酒是技術 由於我不懂品酒,就充分發揮想像力。寫完這個主題,發給季老爺子看,他淡淡回了一句:「我學不會你,太深奧了。」 等我再追問他:「哪裡出了問題?」,他默不作聲。
  • 季克良:最著名的觀點之一
    季克良:最著名的觀點之一——對話一代酒神季克良先生(十二)作者:吳燕妮 「離開茅臺鎮,造不出茅臺酒」 ——季克良 在我和季老爺子對話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他的記憶力特別好因此,人們不得不篤信季克良先生的觀點。 那麼,他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才提出這一理論成果? 一是來自科學經驗。二是來自直覺思維。
  • %;季克良談白酒非遺傳承;疫情令小規格包裝葡萄酒熱銷|雲酒早知道
    季克良談白酒非遺傳承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中國白酒界泰鬥、釀酒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季克良表示,「從白酒文化來講,我認為茅臺技藝是中國白酒釀造技藝的『活化石』」,他認為,「茅臺酒釀製技藝」有農耕社會釀酒的特徵。
  • 季克良:當您老了!
    季克良:當您老了——吳燕妮與酒神季克良的高維智慧對話(三十九) 作者:吳燕妮 給人類貢獻最好的精神食糧,即不枉此生。 在每個靈感消隱的夜裡,我都會輕嘗一口您釀的美酒,卻從不敢貪杯,唯恐在寂寞中頹廢;唯恐喝醉之後,軀殼殆盡,沒有足夠的智慧承載您大半生的顛肺流離;唯恐自己在筆墨之間,沒有掌握好潑墨留白的分寸感,無法控制小我情緒。但是我堅信,只要是真的,都是美的。不如原諒自己的肆無忌憚和率性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