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生命的支點

2020-10-10 燕妮道友會

季克良:生命的支點

——吳燕妮與酒神季克良之高維智慧對話(二十四)

作者:吳燕妮

開篇說點題外話。

我出生在山東,山東人性格豪爽,喝酒是遠近聞名,並且是習慣了大碗喝酒,一醉方休。

我爺爺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太爺,外號叫:「石胖子」,我沒有見過他,聽奶奶講過他的傳奇故事。

他是一個能為義氣兩肋插刀的勇士,一次日本鬼子進村,問他:「共產黨員在哪裡?」他打死都不肯說,結果被鬼子割掉一隻耳朵,鬼子提著他血淋淋的耳朵,繼續對他嚴刑拷打審問,但他還是不肯說,於是又割掉他的另一隻耳朵,他依然不為所動。日本鬼子看呆了,被他的英勇豪邁之氣嚇到了,不得不放了他,他因此撿回一條小命兒。

他得名「石胖子」,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長得肥。聽奶奶說,他為人仗義,性格豪爽,能吃能喝,尤愛飲酒,可以一頓連幹數十碗,常常不醉不歸。他的臉又圓又大,加上大腹便便,整個人看上去像極了「彌勒佛」。

另一個原因,是與石頭有關的故事。當時鄉裡有一位仗勢欺人的惡霸,長期欺壓百姓,誰家的媳婦結婚前,都要先受他慘無人道的凌辱,百姓無法打擊這種暴行,怨聲載道,卻不敢發聲。

一日深夜,我的太爺暗自翻牆潛入「惡霸」家裡,拿出口袋中的「石灰粉末」糊住他熟睡的雙眼,把他暴打之後,裝進事先準備好的麻袋中,捆上繩索,用他肥碩的身體,背著麻袋,到了離家三裡地之外的海邊碼頭,在麻袋上綁上一塊大石頭,把他沉入深深的海底。

此事傳開之後,從此鄉村們忘記了他姓「吳」,他成了威震一方的「石胖子」。

按說「量大福大」「仁者必壽」,可萬萬沒想到的是,他38歲那年,由於酗酒過多,在夜歸的鄉間小路上,躺在自己的馬背上沉沉睡去,從此再也沒有醒來。

但他喜歡喝酒的基因,卻一代一代傳下來,我的親叔吳永福是大學教授,著名畫家,原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他生來喜歡飲酒,創作了《飲酒圖》系列國畫作品,他的《飲酒圖》栩栩如生,幽默風趣,完全來自生活中飲酒的靈感。

有一次,他和朋友剛到酒店,服務員還沒上菜,就幹掉一瓶白酒,在客人沒到之前,拂袖離場,至今被傳為笑談。

我本人不能喝酒,幾乎沾杯就醉,但見了酒,總是感到莫名歡喜,寫了很多與酒有關的詩文,一個女人愛酒,在旁人看來,真是不可思議。記得有一位藏地很有名的活佛,曾問我一句話:「為什麼我看見你就想喝酒?」

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住著祖先的魂靈,在生命的源頭都是一體心靈,他們一直都在暗中跟隨我們,儘管你的肉眼看不見,但那種隱形的能量始終在左右你的身心。

我確信自己與酒有緣,年級輕輕就去過很多酒廠講課,包括茅臺和煙臺張裕這樣的大企業。大概是2000年前左右,我第一次前往茅臺講課,當車子剛剛行駛到仁懷市,我看到「中國酒都」四個大字,馬上打開車窗探出腦袋,那種清純幽香的酒氣撲鼻而來,未咽已覺妙無窮,一入酒都仙境意。

直到近20年後的今天,創作與酒神季克良的系列對話文章,真可謂:「奇緣不負天聚」。

言歸正傳。

1964年9月21日,季克良第一次來到遵義轉車去茅臺,在餐館吃飯時,抬頭看見:「貴州茅臺酒」五個大字,他感到有種莫名其妙的吸引力,走上前詢問價格,那是一兩隻有「三毛六」,整瓶不過三四元錢。

他正當猶豫之中,聞到別人打酒時散發出來的一陣奇特的酒香,忍不住連聲讚嘆,直覺到這種酒與小時候父親釀造的酒味道大不相同。

於是,他買下生平中的第一杯茅臺酒,並沒有急於喝下去,而是放在桌子上細心觀察,微黃,透明,清澈,無雜質,酒滿杯口,卻不溢流,這是他對茅臺酒的第一印象。

季克良回憶說:「我到茅臺時,茅臺酒的評語是:無色透明、特殊芳香、醇和濃鬱、味長回甜。」

幾十年後,經過他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他更為精準地用二十個字總結出了茅臺酒的新特點:「醬香突出,優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

當時他精心的觀察,一口一口品嘗,他眼中的茅臺酒,仿佛是一位隱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在一搖二看三品嘗中,原來酒就是自己的心。魅力是瓊漿醞釀的靚影,流淌著如歌的歲月年華。或許連當年賣酒的店小二都沒想到,他無意中邂逅了一位世界級的釀酒大師,評酒大師。

生平中喝下的第一杯茅臺酒,是靈魂與靈魂之間最美的邂逅,那種特殊的醬香味道,深深鐫刻在年少的記憶中,從那時起,他立志要釀出這樣味道的酒,因此在茅臺工作不久,他就確立了人生的夢想:「要讓茅臺酒成為世界上蒸餾酒的第一品牌」。

在2020年9月26日,由中國酒類流通協會指導白酒行業協會等單位承辦的「中國醬酒園」的開園儀式上,季克良在談到工匠精神時說:」現在茅臺酒成了世界上蒸餾酒中最好的,是全世界蒸餾酒的第一品牌,茅臺酒的市值是世界上蒸餾酒裡所有上市公司中市值最高的。」

「要讓茅臺酒成為世界上蒸餾酒的第一品牌」。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支點,沒有這個支點的力量,他會失去成長過程中最堅硬的後臺。

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最重要?認清生命的支點最重要!只要找到生命的支點,就可以駕馭所有的苦難,苦難不但不會是成功的阻礙,反而可以爆發更大的能量。

很多人都習慣把生命的支點放在外在的世界,習慣依賴外部世界,給自己尋找外部靠山。我們為什麼習慣尋找外在的依賴,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就是在依賴的環境中成長的,在家依賴父母,在學校依賴老師,在單位依賴領導······,慢慢就把生命的支點放在別人身上,於是當能夠從別人身上索取的時候,就感到富足;當失去外在的依賴時,立刻感到匱乏,豈不知外在的一切都是靠不住的,我命在我不在天。

詩人黑塞說過:「我四處流浪,疲憊且滿目塵垢」,「我已經死過多少痛苦的死亡!重生乃是每個死亡的報償。」

任何一個偉大的靈魂,在完成生命的蛻變之前,在找到生命的支點之前,首先要失去所有外在的依賴,要經歷一切萬物之死,要經歷一切草木之死,要經歷一切死亡之死。是的!生命在回歸整體之前,靈魂都要經歷難以忍受的分離之殤。

季克良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經歷了這種與整體的分離之殤。他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季克良原本姓顧,家中排老五,因幼時家貧,被過繼到季家。

他的生母非常難過,人最脆弱處,是捨不得,捨不得每天無法見到自己的親生骨肉,世間所有的母親都能體會與孩子分離時的那種相思之苦。

那時,季克良的母親常常跑到7裡之外的季家,偷偷看自己的兒子,每當聽到兒子的哭聲,她都心如刀絞,卻不敢推門進屋,擔心養父母有意見。

季克良說:「我的母親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好的母親,她總是為別人著想。」

對於所有幼小的孩子而言,唯有在對父母的依賴中,才能擁有安全感,但對於季克良而言,他很小的時候,就失去對父母的依賴,即使後來,他被安排到山高路遠的大西南的茅臺村,在陌生的環境中,更是沒有任何的靠山,所以他放棄了對外部世界所有的依賴,從而將所有的力量完全導向自己的內在。

印度哲學家奧修說過:「每個人在脫離母體的那一刻,就由真實的中心走向虛假的中心,所以這個世界上真正長大的成年人是很少的,四處都是沒有長大的幼小的孩子。」為什麼脫離母體後,由真實走向虛假?因為脫離母體後,我們開始依賴外部世界,只要依賴外部世界,只要把生命的支點放在別人身上,一個人就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如何找到生命的支點?只有回歸內在,跟著愛走。季克良是真的愛酒,全然地愛酒。

此刻,再回到開篇的人物,我那個從未謀面的太爺「石胖子」,我的血脈中一直流淌著他愛酒的基因,他的俠肝義膽,他的豪情萬丈,他的仗義執言,酒性就是人性,他的人生如白酒般剛烈,儘管酗酒是不良嗜好,但他不惜以生命的代價詮釋了真性的力量。

透過季克良慈眉善目的面孔,我總會想起自己的太爺,想起歷代的釀酒祖先,想起嗜酒放曠的酒仙,在生命的源頭,所有人都是密不可分的一體心靈,包括人與酒之間的關聯。

我確信,此刻正在與神對話,正在人與酒的交融之中,尋找自己生命的支點。

———2020年10月8日

個人簡介

吳燕妮,國學學者,作家,詩人。燕妮道友會俱樂部創始人,「蛻變命運的心法」品牌課程研發者,她長期致力於「國學教育,組織與個人成長,女性成功,心靈療愈,文學創作等領域的研究。」現為香港作協副主席,倉央嘉措詩歌培訓學院副院長,陝西樓觀臺老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實學會理事,中國城市發展聯盟副秘書長,曾為貴州茅臺,煙臺張裕,首鋼集團,全國人大會議中心等上千家企事業單位做過演講。同時她創作了大量以國學文化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她的作品皆以悟道為魂,以遊歷世界各地的親身經歷為題材,目的是為了倡導「活在當下,喜悅自在」的生命狀態。她的悟道系列詩歌被業界譽為:「開創了道家思想浪漫主義文化的先河」。另外她多次獨自徒步行走川藏、尼泊爾、泰國等宗教聖地,對話過無數高僧大德,她把自己遊歷自然,與高人對話的真實心得都記錄下來,2018年正式出版《點亮智慧的心燈》新書三部曲:《燕妮悟道》《燕妮詩選》《燕妮文集》。

相關焦點

  • 季克良:身世
    季克良的母親的前夫是顧錫爵的弟弟,顧錫爵是季克良母親的大伯子,也就是母親的兒子是顧錫爵的伯父,顧錫爵的兒子應該稱呼母親為嬸娘。 幼年的季克良就是在這樣一個複雜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他別無選擇,只能在顛沛流離的世間,暗自尋覓一處不起眼的角落安放自己幼小的心靈。
  • 季克良:幸福的真諦
    季克良:幸福的真諦——吳燕妮與酒神季克良的高維智慧對話(三十四) 作者:吳燕妮「當我完成茅臺萬噸目標的那一天 ——季克良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在我沒有和季克良進行這個對話之前,由於本人長期研究禪道文化,尤其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所以會大談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會固執地認為,所謂的幸福是一種純粹的內在感受,是僅僅屬於靈性層面的滿足。 但是面對季克良這樣一個實幹的英雄,我發現自己曾經對於幸福的詮釋,是那麼地蒼白無力,不得不重新審視關於幸福的真諦。
  • 復旦,我生命的一個支點
    別看他們在復旦的日子不長,可對復旦卻有著一股特別的感情,高考第一志願為何要選擇復旦,半個月的復旦生涯究竟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收穫……聽聽他們的心聲也許將帶給你一個全新感覺的復旦———      對我而言,我始終相信生命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生命的魅力也就在於生命支點的轉化,生命信息的發散。人生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尋覓歸程、尋找家園的過程。
  • 季克良:以酒明道
    季克良:以酒明道—吳燕妮與酒神季克良的高維智慧對話(二十八) 作者:吳燕妮 季克良說:「能從至少七個角度證明茅臺酒是健康酒」,他還說:「茅臺酒是藝術品」。 真正的「聽」,不僅是用一個人的耳朵,還要用整個生命去聆聽。真正的傾聽者,他的耳朵會消失,頭腦會停止判斷,只剩下無謂的覺知,沒有任何牴觸的覺知,不抱有任何成見的覺知,然後他才會真正認識問題的實相,這個實相首先是他認識了自己。 至今他都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當一個人忘掉自我,把整個生命投入到聆聽的過程中之時,那一刻,他已經進入道中。
  • 季克良:歲月靜好
    季克良:歲月靜好——吳燕妮與酒神季克良的高維智慧對話(四十二)作者:吳燕妮 步入暮年的季克良,逐漸淡出大量崇拜者的視線 無論這種日子的到來,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都意味著告別了大半生的人與酒之間的「量子糾纏」,不斷地將身外之物慢慢丟棄,越來越活成生命本來的樣子。 生性淡泊,心思清堅的他,一生懂得克制,世上所有的紛擾,對於他總是雲淡風輕。他一生恪守中道的智慧,從不大悲大喜。 如今一壺茅酒,幾本閒書,品酒習字,終於告別沒有硝煙的戰場。
  • 《讀懂季克良先生的高維智慧》
    讀懂季克良先生的高維智慧作者:吳燕妮茅臺酒的勾兌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 ——季克良第一次到茅臺的品酒車間,看到牆上掛著茅臺集團原董事長——季克良先生的書法作品:「茅臺酒的勾兌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忍不住駐足沉思:不知世界上哪種商品敢於稱為「藝術品」?我從這句話中,讀出了一個智者的高維認知。藝術是什麼?它是通神的橋梁。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一代釀酒大師——季克良先生的高維智慧。
  • 季克良:用藝術療愈你的身心
    季克良:用藝術療愈你的身心 ——對話一代酒神季克良先生之九 作者:吳燕妮「北京就有一家釀酒大師的藝術館,我認為釀酒就是藝術。 ——季克良「優秀的企業家也應該是心靈的療愈師。」季克良先生就是這樣一位釀酒的藝術家,他能夠用56年的故事感染你,又有獨特的季克良哲學思想,讓你進入不一樣的心靈世界,他的存在,就像茅臺酒一樣,既浪漫又傳奇。又像一幅結構嚴謹,又溫馨和諧的國畫,既超凡脫俗,又沒有脫離現實;既有超高的繪畫技巧,又有隔空的浪漫意象。就像他眼中的茅臺酒,既是技術,又是藝術。
  • 《釀酒大師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世界》
    釀酒大師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世界---我看吳燕妮女士對話季克良先生的系列文章 衛東海浮躁和奢望是個體修身齊家的障礙。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立下何種人生追求,如能從形下生存狀態走向心境物語的意義世界,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精神地步,此為世俗之超越的高妙也!一般人達不到。
  • 季克良:品酒悟人生的三種境界
    季克良:品酒悟人生的三種境界 ——對話一代酒神季克良先生之十 作者:吳燕妮 ——季克良 『萬物修性都在體內」—季克良 一:品酒是技術 由於我不懂品酒,就充分發揮想像力。寫完這個主題,發給季老爺子看,他淡淡回了一句:「我學不會你,太深奧了。」 等我再追問他:「哪裡出了問題?」,他默不作聲。
  • 季克良:酒性即人性
    季克良:酒性即人性——對話一代酒神季克良先生(十三) 作者:吳燕妮 「我一生飲酒,卻從不酗酒。」 ——季克良 「活著的酒與人的性格相似,有跌宕起伏,亦有良莠不齊。」_-----季克良 道以顯器,酒就是道,是陰陽和合的產物。酒是一把雙刃劍,能使善著更善,使惡者更惡。但善惡還不是人的本性。
  • 季克良:茅臺哲學最閃光的部分
    季克良:茅臺哲學最閃光的部分 ——對話一代酒神季克良先生之七作者:吳燕妮 「茅臺酒的勾兌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是技術與藝術的結晶。」 ——季克良 今晨大雨,鋪天蓋地,我冒雨前往北京茅臺大廈對話季老爺子,一路上回想起很多往事。
  • 季克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季克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吳燕妮與酒神季克良之高維智慧對話(二十三) 作者:吳燕妮 季克良就是這樣的幸運兒,他剛到茅臺不久,就遇到宗師級人物的點化.他說,此生此世,我永遠忘不了恩師鄭義興老酒師。 酒師,是指掌握釀造工藝的技術人員。
  • 季克良:最著名的觀點之一
    季克良:最著名的觀點之一——對話一代酒神季克良先生(十二)作者:吳燕妮 「離開茅臺鎮,造不出茅臺酒」 ——季克良 在我和季老爺子對話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他的記憶力特別好因此,人們不得不篤信季克良先生的觀點。 那麼,他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才提出這一理論成果? 一是來自科學經驗。二是來自直覺思維。
  • 季克良:茅臺酒工藝傳承做到三點最重要!
    「第二故鄉讓我體現了人生價值」仁懷茅臺這個第二故鄉,對於早期的季克良來說,「有工作了,我能夠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季克良說,但是慢慢地到了後來,第二故鄉讓他體現了人生價值。「我是1964年初到茅臺,交通非常不方便,從企業來講,我感到規模又小,又虧損,產房有80%的空置。」
  • 仁懷市酒文化研究會換屆,季克良擔任名譽會長
    8月13日,仁懷市酒文化研究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釀酒大師季克良受聘名譽會長,白髮蒼蒼的他在會上發表講話,其精彩觀點引發全場掌聲雷動。季克良發言 季克良向大會的勝利召開表示祝賀。 季克良說,作為一名一輩子在仁懷與茅臺酒,與醬香酒打交道的老同志,想藉此機會為大家分享三個觀點。 一是離開了茅臺鎮,釀造不出茅臺酒,同樣,離開了茅臺鎮,生產不出仁懷醬香酒。季克良說,他1992年就講過離開茅臺鎮釀造不出茅臺酒,那時候茅臺酒銷售收入2個多億元,現在仁懷的醬香酒銷售1300多億元。
  • 一代釀酒宗師季克良:曾經的窮小子,造就了茅臺5000億帝國
    一代釀酒宗師季克良:說到白酒,很多人首先想到茅臺。如今輝煌無比的茅臺,也曾面臨著產能不足,常年虧損的困局。茅臺能形成今天的局面,完全得益於一個男人:一代釀酒宗師——季克良。在那個貧乏的年代,作為家裡的第五個孩子,三歲時,他被送給膝下無子的姑姑撫養,取名季克良。季克良似乎與酒有著天生的緣分:他的生父姓顧,日常勞作之餘,就喜歡釀酒。酒香成了年幼的季克良與酒的初次連結。貧窮和困苦的環境,培養出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 以季克良為創作原型,長詩《守望茅臺》首發
    傾一身、做一事,8月29日,以4000行詩歌追溯季克良與茅臺相守50多年的長詩《守望茅臺》在習水舉行首發儀式。 首發儀式由習酒公司主辦,「長詩書寫脫貧攻堅大英雄」組委會協辦。當天,中國白酒釀酒大師、國家級資深白酒評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茅臺集團原董事長季克良,著名詩人、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著名詩人、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久辛,著名詩人、貴州省作協原副主席、貴州省詩人協會名譽主席李發模,著名文化學者、詩人、貴州省人大外事僑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裴,著名文化學者、貴州省對外交流協會會長何京,中國作協會員
  • 茅臺酒與季克良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茅粉要知道
    歡迎關注酒業研究所在2014年,市面流通了一本在茅臺酒屆比較出名的一本書,講的是茅臺酒與季克良老先生的故事,書名《我與茅臺五十年》。如果是人的因素,那我想這個人肯定是季克良,季克良身上的榮譽已經太多太多,但是我要說的是當年季克良和茅臺的第一次接觸,感概這來之不易的輝煌!
  • 季克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對師傅的尊重)
    季克良就是這樣的幸運兒,他剛到茅臺不久,就遇到宗師級人物的點化.他說,此生此世,我永遠忘不了恩師鄭義興老酒師。酒師,是指掌握釀造工藝的技術人員。在古老的燒坊時代,茅臺酒的釀造工藝是由酒師獨家掌握的,向來密不示人,師傅不會輕易傳授別人,而是在家族成員中傳承,或者通過考察,傳給德才兼備的人。
  • 季克良受訪高粱節:茅臺酒工藝傳承不能有任何閃失
    10月3日下午在央視CCTV-1、CCTV-4播出的《傳奇中國節》,聚焦仁懷市五馬鎮舉辦的高粱節,細心的觀眾發現了中國釀酒大師季克良。季克良說,但是慢慢地到了後來,第二故鄉讓他體現了人生價值。「我是1964年初到茅臺,交通非常不方便,從企業來講,我感到規模又小,又虧損,產房有80%的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