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擺脫焦慮的最好方法,就是去除一切無用的事物

2020-12-16 新青年讀書

極簡主義最初是一種藝術風格,多見於建築與家居設計,最早起源於20世紀初的德國。目前,世界普遍公認的極簡主義創始人是密斯·凡德羅,他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主張在物品的設計層面力求精簡,其影響力延續至今。

▲密斯·凡德羅(德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 包浩斯設計學院第三任校長

雖然極簡主義以「少」著稱,但這並不意味著極簡主義就是空洞、乏味的,在現代人類社會中,極簡主義反而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許多忠實擁躉。如今,極簡主義也演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很多人秉承著極簡的理念,過上了清心寡欲的生活,而且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試圖了解並嘗試這種生活方式。

因此,「極簡主義者」誕生了。在這群極簡主義愛好者中,有人創建了自己的網站,分享自己的極簡主義生活;也有人通過寫作,向大家展示極簡主義給自己帶來的改變。《極簡主義》這本書,就是由兩位極簡主義愛好者所共同編著,作者在書中通過自己一系列的切身經歷和感悟告訴我們:擺脫焦慮的最好方法,就是去除一切無用的事物。

一、極簡的物質生活

現代人為什麼會變得如此焦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太多無用的東西。我們不停地網購,不停地買各種電子產品,不停地買各種衣服,我們以為買到這些東西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加快樂,但實際上,這些東西反而會使我們變得更加焦躁,更加心煩意亂,我們買再多東西也始終填補不了自己內心的空虛。

購物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是轉瞬即逝的,隨之而來的,便是該如何處置這些東西的問題。

①摒棄生活中那些多餘的、無用的東西

作者喬舒亞和瑞安在《極簡主義》中,介紹了他們曾做過的一個有趣活動:打包派對。這個活動的規則是,假設你一時興起決定搬家,而你要在一天的時間內,把家中物品全部打包裝在盒子或口袋裡,包括日常用品,在之後的一個星期,你需要什麼東西就取出什麼東西。結果在一周後,瑞安家中的絕大多數物品依舊裝在盒子裡。

這個活動結果充分說明了,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其實都是多餘的、無用的,雖然表面上看,它們似乎都有所用途。對此,作者喬舒亞和瑞安給出的建議是:果斷處理掉這些東西。

可是捨棄這些東西看似很簡單,卻很難做到,原因是,有些物品承載了我們以往的記憶,承載了我們對親人的思念。作者喬舒亞在母親去世後,保留了她的所有遺物,為儲藏這些物品,喬舒亞還要向儲物公司定期支付高昂的存儲費。在接受極簡主義生活的一開始,他寧願支付高昂的儲存費,也什麼都不想捨棄。

某一天,喬舒亞突然意識到,他根本不需要藉助母親的遺物來記住她,就算沒有那些東西,他也能將母親銘記於心。最後,喬舒亞將母親的東西全部捐獻給了真正有需要的人。這些對他來說只能平添愁思的物品,卻給他人帶來了實際價值。喬舒亞後來在書中總結到:記憶在我們心中,而不是在物品上;放手讓我們獲得自由。

▲魏瑪國立包浩斯學校校長辦公室,以極簡的設計風格著稱

②極簡的物質生活可以讓我們集中注意力,專注於生命中更重要的事物

我們以為買入的東西能有所用途,能豐富我們的生活,可現實情況往往是,它們不僅不能物盡其用,而且在到手後,我們還會糾結於這些東西的質量、美感、舒適度等等一系列問題。最後,我們會發現,為處理這些東西,我們花費了很多精力,在猶豫抉擇中,也浪費了很多時間,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在徒增煩惱,並且還花費了不少金錢。

並不是每一雙鞋子都合腳,並不是每一件衣服都合身,所以,為什麼要盲目地跟隨潮流,追隨所謂的新款產品呢?

蘋果公司前CEO賈伯斯就是一個極簡主義者,他的穿搭數年未變,永遠都是那套固定的裝扮。有人會認為他缺乏審美,不懂如何穿衣打扮,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同一款衣服,覺得穿得合身,穿得舒適,就一連買下好幾套,這種做法為賈伯斯節省了大量時間,他不會再為挑選衣服而浪費時間,也不需要在穿衣服這件事情上投入更多精力。最主要的是,這讓他變得更加專注,他不會被沒必要的小事而分散注意力,所以,賈伯斯才得以打磨出蘋果手機這樣偉大的產品。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我認識太多厲害的人,他一定是全力以赴、忘寢廢食,去完成他的夢想。我們不可能同時做兩件事,我們只有一顆心,只能一心一意去做自己要做的事。

雖然我們不能說,這種極簡主義的精神理念對賈伯斯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極簡主義對賈伯斯的成功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再來看當下的網際網路,人們之所以會變得焦慮,正是因為網絡媒體平臺上充斥著大量瑣碎的信息與內容,而且這些東西對你我來說大都是無用的,它們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消耗我們寶貴的時間。

但這並不意味著網際網路就是邪惡的,網絡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正如作者喬舒亞在書中寫的那樣:網際網路本身並不壞,就像糖果本身並不壞一樣,可如果全部飲食只由糖果組成,你很快就會長胖生病。

為了克制使用網際網路的欲望,擺脫網際網路對自己造成的負面影響,喬舒亞切斷了家中的網絡。這種行為在我們今天看來有些不可思議,我們生活中處處都需要網絡,沒有網絡可怎麼辦?但這麼做是因為喬舒亞對自己怎麼使用網絡做好了規劃,他會到指定的地點如咖啡店和圖書館,帶著目的去上網,不會再渾渾噩噩地沉浸在無盡的消遣中。

這為喬舒亞節省了大量時間,他得以把時間留給那些真正有意義的、能使他提高的事情上,比如閱讀、寫作和思考。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喬舒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而這種良好的感覺又可以使他繼續對學習和挑戰甘之如飴。

▲喬舒亞·菲爾茨·米爾本

二、極簡的人際關係:衡量現有人際關係,杜絕無效社交

生活不單單包括物質層面的東西,也包括我們每個人的人際關係,在人際關係層面,我們也要做到極簡,儘量杜絕無效社交。《極簡主義》這本書給人際關係劃分了三個等級:首要、次要、外圍。

首要人際關係:你最親密的關係,包括你的心上人、直系親屬以及密友,他們是你人生中的主角。

次要人際關係:可能包括你的好友、精挑細選的幾個同學和同事,以及關係稍遠一點的家庭成員,他們是你人生中的配角。

外圍人際關係:可能包括你大多數的同同學、同事、鄰居、遠房親戚等,這些人是你人生中的小角色。你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會被劃分到外圍人際關係當中去。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會在外圍人際關係上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作者喬舒亞和瑞恩認為,這種狀況必須改變,我們應當把時間投入到更為重要的首要人際關係上。因為外圍人際關係中的人對我們的影響最少,用比較功利一點的話來說,他們並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利益,至少相對於首要和次要人際關係,他們給我們帶來的幫助是微乎其微的。

對於這個建議,我深有體會。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會把大量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外圍人際關係當中去。這些人有很多,屬於見面會打招呼的那種,但都是泛泛之交,也只不過會在逛街的時候並排走在一起。當我遇到實際困難,需要切實幫助的時候,這群人往往不會伸出援手,因為你們的關係還是很疏遠,甚至不完全了解彼此。最後,幫助你和給你提供機會的人,通常是那些與你相處時間久,和你一起經歷過各種事情的同學或密友。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說跟我們的關係越近的人,對我們的影響就越好,有些對我們有消極影響的人,恰恰是與我們最親近的人。所以,如果發現首要人際關係中的親朋好友開始自甘墮落,比如吸毒、賭博或出現暴力傾向,我們絕不能欣賞他們的行為,有時候就應該果斷地與他們道別,就此分道揚鑣,而且我們完全可以從次要人際關係中,尋找對我們有積極影響的人來代替他們。

當然,放下一段關係與建立一段新關係的過程都是極其艱難的,但我們要知道,人際關係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註定會有人不斷走出、走進我們的生活。

▲喬舒亞·菲爾茨·米爾本、瑞安·尼科迪默斯

三、《極簡主義》給我帶來的一些思考

曾經有一段時間,短視頻和知識付費大火,內容的創作和傳播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碎片化時間和焦慮的概念充斥在整個媒體平臺,有人甚至擔心圖文的創作形式會因此消亡。但如今看來,並不會,因為所有迎合焦慮,迎合碎片化時間的內容產品,本質上都不能解決焦慮,解決焦慮的最好方式只有深度學習、深度閱讀這一種形式,實際上就是專注於一件事情,長時間浸入式的體驗。

我至始至終相信,圖文或是純文字的內容創作形式,永遠都不會消亡,因為好的文學就是極簡的,作者可以用寥寥數筆就描繪出各種畫面,讓讀者感覺一幕幕猶如眼前。形式上的簡單與單一,並不代表淺薄,它一定是參透了某個事物內在的規律,讓它變得簡單卻篤定。正如蘋果首席設計師喬納森·艾弗所言:簡潔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也不僅僅是把雜亂無章的東西變少或抹掉,而是挖掘複雜性的深度。

▲喬納森·艾弗與賈伯斯

最後的話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本書有些雞湯,但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又挑選其中的幾個部分反覆看了幾遍,我覺得,這本書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非常有啟示意義的,因為書中的一些內容,確確實實是作者的真實經歷,書中的一些句子,飽含了作者的經驗哲學,是經得起推敲的。

如果你想在這個群體普遍焦慮的時代尋求內心的平靜,那麼不妨翻開這本書,感受下極簡主義的奧妙吧。

相關焦點

  • 《極簡主義》:不堪生活重負,我們如何做力所能及的改變?
    前幾年開始,「斷舍離」的理念進入我們的視野,再就是「極簡主義」理念,它們都是與當前消費主義抗衡的理念,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奉這樣的理念,希望過上簡單的生活,不被物質裹挾,求得精神充盈。在喬舒亞和瑞安這兩位作者看來,「極簡主義是一個工具,是去除生活中那些無關緊要的事物,從而使我們能夠專注於最重要的東西——而它們事實上根本就不是實物。」他們還認為,極簡主義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因為它所關心的是找到對你而言最本質的東西。
  • 極簡主義者奉行的極簡主義是什麼呢?
    何為極簡主義?很多人在提到極簡這個詞時第一反應便想到的是簡單化,把一起事物都簡化掉,簡化到一種苛刻、不方便、不適應的程度,甚至還有些人會說要倒退到什麼都沒有那才是一種極簡,我通常都會問他們難道我們要過原始人的生活嗎?
  • 藝術設計:極簡主義,去除一切不必要,當代中國設計的藝術理念
    19世紀西方現代藝術流派眾多,極簡主義就是其中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傳播,其風潮幾乎波及全球,對現代藝術設計領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極簡主義設計,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裝飾和技巧,以最單純的元素呈現設計思想,從而最接近事物的精華與核心。這一思想,深深地影響著當代中國設計。
  • 為什麼說極簡主義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本期就聊聊近年來風行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極簡主義」究竟意味著什麼?怎樣做能簡化生活和環境?以及「極簡」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變化和收穫。如果你也曾為繁瑣所累,那麼一定會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STEP 1究竟何為「極簡主義」談到「極簡主義」,其實我們的生活都與一個著名的極簡主義者息息相關,他就是蘋果創始人賈伯斯
  • 極簡主義——一種生活方式
    極簡主義者是一種人群的代名詞,這個人群無論以什麼樣的外向性體現,都是同一種以「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而根據不同的實踐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六類人群:視覺向極簡主義者—Aesthetic Minimalists:這類人群的所有一切均和極簡主義的美學視覺相關,他們不一定真的只擁有很少的東西
  • 極簡主義|當你擺脫物資的控制,刪繁就簡,你將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他的極簡理念並非要把某些東西從你身邊拿走,而是把某些東西交還給你。有意識地提升我們最重視的事物的地位,把其餘一切令我們分心的事物清理掉。為什麼要推崇極簡主義作者這樣告訴我們:當你擺脫物質的控制,刪繁就簡,去蕪存菁,你就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 極簡主義改變了我:有意識地提升我們最珍視
    文章引用自喬舒亞·貝克爾的新書《極簡主義改變了我》,作者對極簡主義的定義是:「有意識地提升我們最珍視的事物的地位,把其餘一切令我們分心的事物清理掉。在現有大環境下,節制消費,分清生活中的主次,擁抱美好的生活。」當你擺脫物質的控制,刪繁就簡,去蕪存菁,你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 對自由的再定義: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生活是對自由的再定義,簡約即是身心舒適。不知從何時起,吹起了極簡主義這股風。是生活所迫也好,是年齡的增長也罷,大家發現越簡單的東西往往越耐看,拋開對多彩絢麗的追求,只想在簡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是對自身的再認識,對自由的再定義,不斷影響人們的生活理念。如今的世界太鬧了,極簡主義像一道清風,讓我們眼前一靜。接下來,小編將從幾方面和大家聊一聊極簡主義。1.極簡生活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是一種遵循「減法」、去除繁蕪的生活方式。無論什麼東西,一旦太多,就不再珍貴。
  • 也說生活的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並不是日本人的專利極簡主義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這個概念並不是日本人創造的。極簡主義是西方一個重要的藝術流派,由極少主義衍生而來。極簡主義也並不是僅僅指生活層面的理解,至多只能算是對待生活態度的一部分。
  • 請停止你的偽「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Minimalism)可以定義為:當一件作品的內容被減至最低限度時所散發的完美感覺。當物體的所有組成部分、所有細節以及所有的連接都被減少壓縮至精華時,它就會擁有這種特性,這就是去掉非本質元素的結果。
  • 今天你極簡主義了嗎?
    1.定義極簡主義(Minimalism),又可稱為「Minimal Art」,可以定義為:當一件作品的內容被減至最低限度時所散發的完美感覺。當物體的所有組成部分、所有細節以及所有的連接都被減少壓縮至精華時,就是去掉非本質元素的結果。
  • 極簡主義生活從家具開始
    什麼是極簡主義呢?保留和擁有自己所必要的東西,扔掉沒有意義而雜亂的東西。在當今這個時代,人們從物質和精神上不可避免被迫接受或者認為自己有必要接受高速膨脹的物質和信息,過後常常隨之而來的焦慮、迷茫情緒。
  •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與冥想的共同之處,靜心與專注的每一天
    說到極簡主義生活,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斷舍離」,但極簡主義中還有兩點是十分重要的,那便是「安靜地聆聽自己的內心所需和每一次只專注於一件事」。這裡其實和冥想的理念是很相近的,冥想講究的是」自律、靜心、專注、清醒「,最終與內心交流,認識自我。
  • 你聽說過極簡主義的設計,但你是否體驗過極簡主義的生活?
    回到正題,我們會發現極簡主義的設計很多,極簡主義的生活卻很少。極簡主義的生活就是要通過砍掉生活中不必要的東西,從而改善你的生活。減少這些生活中無益的事情,從而騰出時間精力來留給更有益的事情,才是極簡主義的核心。
  •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如果可以,我想購買簡單
    朱大可說,極簡主義生活與其說是一種風尚潮流,不如說是人們在「互補意識」支配下產生的擺脫繁瑣複雜、追求簡單和自然的心理。「以簡潔和純淨來調節、轉換精神空間,以期獲得一種解脫。」「Kent Zeng」說:「其實,生活過得好不好和你擁有多少物品毫不相關。減少物品和生活中無益的事情只是手段,從而騰出時間精力留給更有益的事情,才是極簡主義的核心。」
  • 極簡主義——寶齊萊
    Mies Van der Rohe的名言:「Less is more」,可以說是極簡主義的中心思想。極簡主義風格的特色是將設計的元素、色彩、照明、材料簡化到最少程度,空間的架構由精準的比例及細部來顯現。雖然色彩及材料都很單一,但色彩的形成非常費工,使用的材料質感很高,也很昂貴。因此,簡約的空間通常非常含蓄,質感很高。[3]  極簡主義是人本主義的,體現了一種生活概念,既簡單又高貴。
  • 極簡風格創意臥室,讓你愛上極簡主義
    神奇的柔和觸感全白色的內飾和極簡主義是最好的朋友,灑上些許柔和色彩,隨之而來的魔力會讓您感到驚訝。這間現代臥室除床以外,(鋪有層層床單的床鋪非常豪華),其他的東西都很少。溫暖的紋理極簡主義,要使其舒適。即使您的臥室配有複雜圖案的牆紙,您仍然可以使他感覺整潔,充滿現代感。選擇永恆的家具,酥脆的床上用品和人造毛皮,可以增加質感和保暖性。一切都照原樣保持接地、無框。
  • 建築可以極簡主義到什麼程度?
    那麼,極簡主義可以到什麼程度呢?我們不妨舉例來看看。愈簡約,愈能看出事物本身的本相——John Pawson,一位「乾淨空間」的大師。他所設計的教堂、公寓、家具等,無不一一體現了極簡主義。聖莫裡茨教堂最好的建築不是驚世駭俗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愛——David Chipperfield,簡約、乾淨、質感,是這位英國設計師的風格。
  • 增加幸福感的《極簡主義》「美」喬舒亞菲爾茨
    喬舒亞認為生命的意義就是更好地存在。他丟掉了家中90%的東西,最後生活中只剩下288件物品,但每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他通過捨棄生活中多餘的東西,超越物質,獲得更有意義的生活。從捨棄開始, 就是極簡主義倡導的基本生活方式。
  • 為什麼說極簡主義是另一種擁有?
    舉個例子,生活中,有人認為每餐大魚大肉才能顯示出自己有多與眾不同,但一個極簡主義的人,他不會把物質的東西看得太重,每天粗茶淡飯也一樣過得開心,甚至他可能是一個素食主義者,一樣過得健康。需要指出的是,對真正健康的生活來說,需要極簡的,不僅僅是物質,還包括欲望的極簡、信息的極簡、社交的極簡、表達的極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