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而靈魂必需之物,根本無需金錢購買。」梭羅《瓦爾登湖》百年前的娓娓道來,在如今的浮光掠影中,愈顯深刻。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購物節興衝衝買回大堆打折商品,結果事後發現既非必需,也不是常用的,甚至很多可能是根本不想要的。
多餘之物日積月累,放著礙事,看著礙眼。甚至有時感覺東西越多,負擔越重!那麼究竟如何取捨選擇,才能讓物品真正成為價值,而非負累?
本期就聊聊近年來風行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極簡主義」究竟意味著什麼?怎樣做能簡化生活和環境?以及「極簡」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變化和收穫。如果你也曾為繁瑣所累,那麼一定會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
在消費時代背景下極簡主義 Minimalism正成為越來越多精英階層的主動選擇這並非「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種更高的精神和物質追求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是極簡主義者推崇的生活信條。摒棄多餘的東西,簡化繁瑣的步驟,排除沒必要的幹擾,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最大限度把環境變得簡單。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混亂而變化的環境下,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找到值得珍視的東西,達到更加自由的生活狀態,徹底實現「不為外物所累」。
STEP 1
究竟何為「極簡主義」
談到「極簡主義」,其實我們的生活都與一個著名的極簡主義者息息相關,他就是蘋果創始人賈伯斯。
賈伯斯是一名「完美無缺」的極簡主義者。他對待任何事情,都要努力減少各種幹擾。比如平時總穿同一款式的衣服,在產品設計上也儘量化繁為簡等等。
據說,凡是賈伯斯參與的會議,出席人數一定會壓到最低。如果發現有不必要的職員在場,他會毫不留情地跟對方說:「你不需要出席這次會議,謝謝」。
由此可見,極簡主義的核心
並不是要扔掉所有擁有東西
而是把無用的事物減到最少
「極簡主義者」是真正了解自身需求的人。他們不會因為在乎別人的目光而追求所謂的「物慾」,他們清楚什麼是真正「必要」的東西。正是更加珍視生活中重要的東西,「極簡主義者」才會減少周圍物品的數量。
那麼,到底減到多少才算步入了極簡主義者的門檻呢?
答案是:沒有固定標準。「極簡主義」並非越少越好,也切忌不要比較誰留下的東西更少。「極簡」本身只是一種目標或趨向,而不是一把固定的標尺。
比如有個日本人叫村上慧,一直住在背在身上的塑料泡沫房子裡;還有個人叫坂爪圭吾,他沒有房子,拎著大手提包在城市裡過著遊牧般的生活 —— 如果非要比,你是絕對比不過他們的。
因此「極簡主義者」之間的相互比較毫無意義。「極簡生活」應當實現的是一種自控的快樂,而不是刻意的束縛,否則,就是讓精神走入了另一個「牢房」。
「極簡主義生活」的標準無法統一,正如我們對人生最珍貴的事物可以有很多選擇,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是對人生本質的追求與回歸,是閱盡鉛華之後的平淡和自由。「極簡」本身並非目的,而是一種態度,一種理念,目的是幫你迅速找到應該珍視的東西。
那麼,有哪些東西阻礙了你找到應該珍視的東西呢?
首先是當前的社會環境。我們正處於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打開手機,從微信到新聞客戶端,從視頻網站到購物網站,每天傳輸大量「垃圾信息」—— 標題抓人眼球,內容毫無價值,看完就忘,純粹消遣。
研究顯示,如果過於貪戀這種垃圾信息,就會變得智商下降,甚至跟吸食大麻的效果無異。同時,過度依賴網絡社交,也給我們的生活造成極大困擾。無論你身處何處,別人都能隨時與你聯繫,只讓人精神緊張。
結果,就如同一臺老式電腦,突然被塞滿了不必要的東西,還要同時在不同任務間切換,處理各種雜事,做各種各樣的決定,自然不堪重負,最終導致崩潰。
除了社會環境方面的不利因素,還有我們自身的原因,比如說「適應性」。
適應性具有兩面性,它能在困境中幫助我們更好地戰勝挫折。可日常生活中,適應性所帶來的習慣,會降低我們對所獲得事物的滿足感。人之所以不滿足,就是因為實現願望之後,隨著習慣,欣喜感會逐漸退去。久而久之,習慣漸漸變成了理所當然。
例如送給小姑娘一個玩具戒指,她會非常開心。但沒過多久就會厭倦,拼命存零花錢去買真戒指,得到之後又會厭倦;於是買更貴的鉑金戒指。但蜜月期一過又不滿足,最後即使得到了最昂貴的戒指,依然不會感到幸福。
於是,人們一方面為了幸福,而去不斷追尋剎那的快樂和欣喜;另一方面,這種感覺又會在得到之後,很快變得習慣甚至厭倦。
為了更多地體驗這種新鮮和幸福感,我們不斷被欲望驅使,追逐更昂貴的東西,更優越的生活。最終陷入永不滿足,永不幸福的怪圈。在這個無限循環裡,逐漸迷失自我,變的迷茫和焦慮。
最後,本質上的社交心理,也會阻礙我們尋找到自己珍視的東西。
我們從遠古時期開始,就是群居動物。各種心理都被打上了群居生活的烙印,所以一旦脫離社會,就會感到不可抑制的孤獨。這種孤獨就如同警報,提醒我們回歸群體。為了能在群體中生存,個體必需展現出自己的獨特的價值。於是,我們天生就傾向向外界展現自我價值。
有些價值很好展現,比如身材、容貌這些外表的直接反應。可有些價值需要長期相處才能展現,例如溫柔、幽默、勤奮、樂觀、能幹,這些內在價值無法直接展現。
那怎麼辦呢?於是人們就想方設法,將這些內在的東西通過外在物品,間接表達或暗示。不自覺的通過物品向別人炫耀,彰顯自己的生活品位等等。例如:身著高級定製的服飾,腳登限量版的皮靴,戴著今年新款的名表,開著價值不菲的豪車,就可以簡單明了地向周圍人表明,你家境富裕,生活優渥。
這種想法的根源在於,我們認為擁有什麼樣的東西,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把物品當成自己。在追逐物質享受的過程中,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沉淪物慾、迷失自我。
當我們靜下心來反思這種價值觀,會發現:物品歸根到底不過是工具而已,並不能代表自我,更不應為顧及他人眼光而存在。擁有物品的唯一原因只應該因為:確實需要。如果不加控制,物品只會越來越多,生活被各種雜物佔據,對最應該珍視的東西越來越迷茫,最終失去幸福的能力。
如果始終不能正確認清與物品的關係
我們會陷入盲目追求喜悅感的死循壞
也一定會陷入用物質證明自己的誤區
STEP 2
如何做才能真正「極簡」
如何從精簡物品開始,慢慢組織和重建自己的生活呢?總體而言可以圍繞以下重點來進行。
比如,要立即開始動手,明確沒有什麼是不能丟棄的,要把家裡的死角清空,要丟掉整理和收納的念頭等等。這些處理辦法中最核心也最重要的就是:只留下必需的東西。
捨棄是一門技術,要在做中學,學中做,千萬不要等待,先「扔起來再說」。要知道,並不是靜下心來才能捨棄,而是捨棄之後才能靜心。如果要等到「哪天有空了再扔東西」,「那天」就永遠不會來到。
處理不必要的東西,最好先從顯而易見的垃圾開始。為長期培養扔東西的好習慣,我們最好先逐漸積累成功經驗,「先設定一個小目標」。
處理東西也是如此,例如丟棄空的快遞盒、空瓶子、冰箱的過期食品,損壞的家電等等 —— 從這些顯而易見的垃圾開始扔起。
接下來,是處理掉那些備用的東西 —— 同樣的東西如果超過兩個,一定有多餘的。比如家裡有三把剪刀,那麼就處理掉兩把。選擇標準很簡單,不喜歡、沒用過或不好用的,就可以拿給有需要的人。
順著這個方向繼續想下去,也應該處理掉家裡堆積的存貨。比如打折促銷時買的各種家居用品等,這些重複的東西會佔據大量的空間。家裡不需要太多庫存,需要的時候隨時添置即可。
下面是需要處理那些花了大價錢買回來的、看似「有用」的東西。比如,應該處理掉因為虛榮心而買回的東西。
擁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總是希望通過物品來展現自我價值。你需要反省一下,這個東西是真的需要或喜歡才買的,還是為了展現自己、滿足虛榮心而買來的。這些為了虛榮心而採購的東西,會大量消耗你的精力。
還有一些東西,到底該不該處理掉,可能不太好判斷,但也可以遵循一些標準。比如說:一年不用的東西請處理掉。如果是今年冬天肯定會用到的毛毯,或是每年都會穿的羽絨服,或是明年夏天肯定會穿的泳衣,這些就留住。
但是很多一年或幾年沒用,也不影響生活的東西,已經說明其實你並不需要它們,所以請果斷處理掉。日本著名極簡主義設計師原研哉,就非常推崇「無用之用」的理念。這種哲學是說,越是空無一物的房間,越能讓我們內心舒適。
在處理物品的過程中,你也許會遇到左思右想,確實難以下定決心的東西。怎麼辦呢?一個折衷的經驗是,可以把無法捨棄的東西先拿出來,暫時把它隔離一段時間,重新審視你和它的關係。如果之後一段時間你都沒再拿出來,多半就可以處理掉了。
在開始審視某個東西的時候,覺得無法徹底捨棄很正常。如果扔不扔一件東西讓你反覆思考了5次,那麼就應該果斷處理它。因為它已經開始在牽扯你的精力,還會讓你糾結其他東西的去留,帶來連鎖反應 —— 所以,如果反覆出現丟掉的念頭,還不如立即做決定。
如果是有價值的東西,可以考慮放在二手網站出售。或者也可以把他們捐助給需要幫助的人,或者收拾好後放在回收箱旁邊,留給真正需要的人。要時刻牢記「極簡主義」的核心,就是只留下必需的東西,處理掉多餘的。這個過程會讓你獲得大量的時間,安排自己的生活,獲得充沛的精力在真正熱愛的事情上。
STEP 3
「極簡主義」給生活的變化
當今環境更加複雜,各種現實的矛盾、心靈的隱痛、階層的分化等,讓我們糾結、焦慮、困惑甚至恐懼,感到混亂和窒息。「極簡主義」風潮背後,其實是我們渴望以一種簡潔和純淨的方式,來調節、轉換精神空間,從而獲得解脫和自由。
1845年,美國作家梭羅隻身來到瓦爾登湖,自己搭建了小木屋。獨居2年零2個月零2天後,他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中國文人蘇軾一生坎坷,官海沉浮。被貶黃州之時,一日與友人共遊南山。友人招待野菜,蘇軾嘗後,不禁慨嘆:「人間有味是清歡」。「極簡」並不代表苦行。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都渴望擁有更多。然而返璞歸真,才能清空雜念,過簡單自由的生活。
因為過得好不好,和你擁有物品的多少毫不相關。
當你開始簡化自己的生活,會發現時間變多了。你會省去購物的時間,省去關注垃圾信息的時間,省去翻找東西的時間,甚至旅行都能達到「說走就走」的境界。
從物質到精神,人生每個維度都可以刪繁就簡,當操心的事物少了,更能將精力和時間,集中於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讓生活真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楊絳先生曾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而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99%的事情,對於我們和別人而言都毫無意義。
隨著你定期清理掉沒有價值的東西,比如無處的物品、毫無意義的社交、虛情假意的友誼,會越來越清楚:什麼才是值得真正投入時間和精力維繫的,人物亦然。
與此同時,因為不用刻意證明自己的價值,在乎別人的眼光,所以是能夠更專注於內心,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和家人,專心做真正熱愛、能帶來幸福感的事。
比如招待朋友之時,因為沒有電視機和多餘的娛樂,只能喝茶暢聊,交流的內容反而更深入豐富。這種珍惜平凡、內心寧靜的生活,最終會帶來身心的煥然一新,這也是極簡主義生活之後的最大收穫。
正如資深極簡主義者,環保設計網站「treehugger.com」發起人 GrahamHill 所言:「生活中真正的美好並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情感關係、經驗以及有意義的工作。我的空間很小,生活卻很大。擁有的更少,得到的卻更多。」
我們都不需要去「變得幸福」,而是去「感受幸福」。「極簡主義」在古典和時代之間找到契合點。將生活理解為幹練和深邃的「少」,讓我們有更多精力去關注內心,時間變得充裕,精力更加充沛,身體更加健康,最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久違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