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極簡主義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2020-12-06 微時區

「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而靈魂必需之物,根本無需金錢購買。」梭羅《瓦爾登湖》百年前的娓娓道來,在如今的浮光掠影中,愈顯深刻。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購物節興衝衝買回大堆打折商品,結果事後發現既非必需,也不是常用的,甚至很多可能是根本不想要的。

多餘之物日積月累,放著礙事,看著礙眼。甚至有時感覺東西越多,負擔越重!那麼究竟如何取捨選擇,才能讓物品真正成為價值,而非負累?

本期就聊聊近年來風行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極簡主義」究竟意味著什麼?怎樣做能簡化生活和環境?以及「極簡」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變化和收穫。如果你也曾為繁瑣所累,那麼一定會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

在消費時代背景下極簡主義 Minimalism正成為越來越多精英階層的主動選擇這並非「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種更高的精神和物質追求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是極簡主義者推崇的生活信條。摒棄多餘的東西,簡化繁瑣的步驟,排除沒必要的幹擾,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最大限度把環境變得簡單。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混亂而變化的環境下,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找到值得珍視的東西,達到更加自由的生活狀態,徹底實現「不為外物所累」。

STEP 1

究竟何為「極簡主義」

談到「極簡主義」,其實我們的生活都與一個著名的極簡主義者息息相關,他就是蘋果創始人賈伯斯。

賈伯斯是一名「完美無缺」的極簡主義者。他對待任何事情,都要努力減少各種幹擾。比如平時總穿同一款式的衣服,在產品設計上也儘量化繁為簡等等。

據說,凡是賈伯斯參與的會議,出席人數一定會壓到最低。如果發現有不必要的職員在場,他會毫不留情地跟對方說:「你不需要出席這次會議,謝謝」。

由此可見,極簡主義的核心

並不是要扔掉所有擁有東西

而是把無用的事物減到最少

「極簡主義者」是真正了解自身需求的人。他們不會因為在乎別人的目光而追求所謂的「物慾」,他們清楚什麼是真正「必要」的東西。正是更加珍視生活中重要的東西,「極簡主義者」才會減少周圍物品的數量。

那麼,到底減到多少才算步入了極簡主義者的門檻呢?

答案是:沒有固定標準。「極簡主義」並非越少越好,也切忌不要比較誰留下的東西更少。「極簡」本身只是一種目標或趨向,而不是一把固定的標尺

比如有個日本人叫村上慧,一直住在背在身上的塑料泡沫房子裡;還有個人叫坂爪圭吾,他沒有房子,拎著大手提包在城市裡過著遊牧般的生活 —— 如果非要比,你是絕對比不過他們的。

因此「極簡主義者」之間的相互比較毫無意義。「極簡生活」應當實現的是一種自控的快樂,而不是刻意的束縛,否則,就是讓精神走入了另一個「牢房」。

「極簡主義生活」的標準無法統一,正如我們對人生最珍貴的事物可以有很多選擇,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是對人生本質的追求與回歸,是閱盡鉛華之後的平淡和自由。「極簡」本身並非目的,而是一種態度,一種理念,目的是幫你迅速找到應該珍視的東西。

那麼,有哪些東西阻礙了你找到應該珍視的東西呢?

首先是當前的社會環境。我們正處於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打開手機,從微信到新聞客戶端,從視頻網站到購物網站,每天傳輸大量「垃圾信息」—— 標題抓人眼球,內容毫無價值,看完就忘,純粹消遣。

研究顯示,如果過於貪戀這種垃圾信息,就會變得智商下降,甚至跟吸食大麻的效果無異。同時,過度依賴網絡社交,也給我們的生活造成極大困擾。無論你身處何處,別人都能隨時與你聯繫,只讓人精神緊張。

結果,就如同一臺老式電腦,突然被塞滿了不必要的東西,還要同時在不同任務間切換,處理各種雜事,做各種各樣的決定,自然不堪重負,最終導致崩潰。

除了社會環境方面的不利因素,還有我們自身的原因,比如說「適應性」。

適應性具有兩面性,它能在困境中幫助我們更好地戰勝挫折。可日常生活中,適應性所帶來的習慣,會降低我們對所獲得事物的滿足感。人之所以不滿足,就是因為實現願望之後,隨著習慣,欣喜感會逐漸退去。久而久之,習慣漸漸變成了理所當然。

例如送給小姑娘一個玩具戒指,她會非常開心。但沒過多久就會厭倦,拼命存零花錢去買真戒指,得到之後又會厭倦;於是買更貴的鉑金戒指。但蜜月期一過又不滿足,最後即使得到了最昂貴的戒指,依然不會感到幸福。

於是,人們一方面為了幸福,而去不斷追尋剎那的快樂和欣喜;另一方面,這種感覺又會在得到之後,很快變得習慣甚至厭倦。

為了更多地體驗這種新鮮和幸福感,我們不斷被欲望驅使,追逐更昂貴的東西,更優越的生活。最終陷入永不滿足,永不幸福的怪圈。在這個無限循環裡,逐漸迷失自我,變的迷茫和焦慮。

最後,本質上的社交心理,也會阻礙我們尋找到自己珍視的東西。

我們從遠古時期開始,就是群居動物。各種心理都被打上了群居生活的烙印,所以一旦脫離社會,就會感到不可抑制的孤獨。這種孤獨就如同警報,提醒我們回歸群體。為了能在群體中生存,個體必需展現出自己的獨特的價值。於是,我們天生就傾向向外界展現自我價值。

有些價值很好展現,比如身材、容貌這些外表的直接反應。可有些價值需要長期相處才能展現,例如溫柔、幽默、勤奮、樂觀、能幹,這些內在價值無法直接展現。

那怎麼辦呢?於是人們就想方設法,將這些內在的東西通過外在物品,間接表達或暗示。不自覺的通過物品向別人炫耀,彰顯自己的生活品位等等。例如:身著高級定製的服飾,腳登限量版的皮靴,戴著今年新款的名表,開著價值不菲的豪車,就可以簡單明了地向周圍人表明,你家境富裕,生活優渥。

這種想法的根源在於,我們認為擁有什麼樣的東西,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把物品當成自己。在追逐物質享受的過程中,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沉淪物慾、迷失自我。

當我們靜下心來反思這種價值觀,會發現:物品歸根到底不過是工具而已,並不能代表自我,更不應為顧及他人眼光而存在。擁有物品的唯一原因只應該因為:確實需要。如果不加控制,物品只會越來越多,生活被各種雜物佔據,對最應該珍視的東西越來越迷茫,最終失去幸福的能力。

如果始終不能正確認清與物品的關係

我們會陷入盲目追求喜悅感的死循壞

也一定會陷入用物質證明自己的誤區

STEP 2

如何做才能真正「極簡」

如何從精簡物品開始,慢慢組織和重建自己的生活呢?總體而言可以圍繞以下重點來進行。

比如,要立即開始動手,明確沒有什麼是不能丟棄的,要把家裡的死角清空,要丟掉整理和收納的念頭等等。這些處理辦法中最核心也最重要的就是:只留下必需的東西。

捨棄是一門技術,要在做中學,學中做,千萬不要等待,先「扔起來再說」。要知道,並不是靜下心來才能捨棄,而是捨棄之後才能靜心。如果要等到「哪天有空了再扔東西」,「那天」就永遠不會來到。

處理不必要的東西,最好先從顯而易見的垃圾開始。為長期培養扔東西的好習慣,我們最好先逐漸積累成功經驗,「先設定一個小目標」。

處理東西也是如此,例如丟棄空的快遞盒、空瓶子、冰箱的過期食品,損壞的家電等等 —— 從這些顯而易見的垃圾開始扔起。

接下來,是處理掉那些備用的東西 —— 同樣的東西如果超過兩個,一定有多餘的。比如家裡有三把剪刀,那麼就處理掉兩把。選擇標準很簡單,不喜歡、沒用過或不好用的,就可以拿給有需要的人。

順著這個方向繼續想下去,也應該處理掉家裡堆積的存貨。比如打折促銷時買的各種家居用品等,這些重複的東西會佔據大量的空間。家裡不需要太多庫存,需要的時候隨時添置即可。

下面是需要處理那些花了大價錢買回來的、看似「有用」的東西。比如,應該處理掉因為虛榮心而買回的東西。

擁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總是希望通過物品來展現自我價值。你需要反省一下,這個東西是真的需要或喜歡才買的,還是為了展現自己、滿足虛榮心而買來的。這些為了虛榮心而採購的東西,會大量消耗你的精力。

還有一些東西,到底該不該處理掉,可能不太好判斷,但也可以遵循一些標準。比如說:一年不用的東西請處理掉。如果是今年冬天肯定會用到的毛毯,或是每年都會穿的羽絨服,或是明年夏天肯定會穿的泳衣,這些就留住。

但是很多一年或幾年沒用,也不影響生活的東西,已經說明其實你並不需要它們,所以請果斷處理掉。日本著名極簡主義設計師原研哉,就非常推崇「無用之用」的理念。這種哲學是說,越是空無一物的房間,越能讓我們內心舒適。

在處理物品的過程中,你也許會遇到左思右想,確實難以下定決心的東西。怎麼辦呢?一個折衷的經驗是,可以把無法捨棄的東西先拿出來,暫時把它隔離一段時間,重新審視你和它的關係。如果之後一段時間你都沒再拿出來,多半就可以處理掉了。

在開始審視某個東西的時候,覺得無法徹底捨棄很正常。如果扔不扔一件東西讓你反覆思考了5次,那麼就應該果斷處理它。因為它已經開始在牽扯你的精力,還會讓你糾結其他東西的去留,帶來連鎖反應 —— 所以,如果反覆出現丟掉的念頭,還不如立即做決定。

如果是有價值的東西,可以考慮放在二手網站出售。或者也可以把他們捐助給需要幫助的人,或者收拾好後放在回收箱旁邊,留給真正需要的人。要時刻牢記「極簡主義」的核心,就是只留下必需的東西,處理掉多餘的。這個過程會讓你獲得大量的時間,安排自己的生活,獲得充沛的精力在真正熱愛的事情上。

STEP 3

「極簡主義」給生活的變化

當今環境更加複雜,各種現實的矛盾、心靈的隱痛、階層的分化等,讓我們糾結、焦慮、困惑甚至恐懼,感到混亂和窒息。「極簡主義」風潮背後,其實是我們渴望以一種簡潔和純淨的方式,來調節、轉換精神空間,從而獲得解脫和自由。

1845年,美國作家梭羅隻身來到瓦爾登湖,自己搭建了小木屋。獨居2年零2個月零2天後,他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中國文人蘇軾一生坎坷,官海沉浮。被貶黃州之時,一日與友人共遊南山。友人招待野菜,蘇軾嘗後,不禁慨嘆:「人間有味是清歡」。「極簡」並不代表苦行。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都渴望擁有更多。然而返璞歸真,才能清空雜念,過簡單自由的生活。

因為過得好不好,和你擁有物品的多少毫不相關。

當你開始簡化自己的生活,會發現時間變多了。你會省去購物的時間,省去關注垃圾信息的時間,省去翻找東西的時間,甚至旅行都能達到「說走就走」的境界。

從物質到精神,人生每個維度都可以刪繁就簡,當操心的事物少了,更能將精力和時間,集中於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讓生活真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楊絳先生曾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而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99%的事情,對於我們和別人而言都毫無意義。

隨著你定期清理掉沒有價值的東西,比如無處的物品、毫無意義的社交、虛情假意的友誼,會越來越清楚:什麼才是值得真正投入時間和精力維繫的,人物亦然。

與此同時,因為不用刻意證明自己的價值,在乎別人的眼光,所以是能夠更專注於內心,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和家人,專心做真正熱愛、能帶來幸福感的事。

比如招待朋友之時,因為沒有電視機和多餘的娛樂,只能喝茶暢聊,交流的內容反而更深入豐富。這種珍惜平凡、內心寧靜的生活,最終會帶來身心的煥然一新,這也是極簡主義生活之後的最大收穫。

正如資深極簡主義者,環保設計網站「treehugger.com」發起人 GrahamHill 所言:「生活中真正的美好並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情感關係、經驗以及有意義的工作。我的空間很小,生活卻很大。擁有的更少,得到的卻更多。

我們都不需要去「變得幸福」,而是去「感受幸福」「極簡主義」在古典和時代之間找到契合點。將生活理解為幹練和深邃的「少」,讓我們有更多精力去關注內心,時間變得充裕,精力更加充沛,身體更加健康,最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久違的幸福。

相關焦點

  • 極簡主義——一種生活方式
    極簡主義者是一種人群的代名詞,這個人群無論以什麼樣的外向性體現,都是同一種以「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而根據不同的實踐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六類人群:視覺向極簡主義者—Aesthetic Minimalists:這類人群的所有一切均和極簡主義的美學視覺相關,他們不一定真的只擁有很少的東西
  • 也說生活的極簡主義
    今天也說說極簡主義。前幾天看到這麼一個問題:崇尚極簡主義的日本,人生圖什麼,是不是想通了這個問題?「人生圖什麼」是個很大的話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追求,哪一種才是「想通了」的生活方式並沒有定論。更多時候極簡主義體現在藝術層面,建築、裝飾、繪畫、雕塑、服裝等設計領域都深受極簡主義的影響。極簡主義的概念「極簡主義」(Minimalism)並不是現在常說的「簡約主義」,這是兩個有明顯區分詞。
  • 極簡主義是什麼,為什麼極簡主義會流行?
    極簡主義貌似最近幾年非常流行,可謂是萬金油,被運用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消費極簡主義、思想極簡主義、設計極簡主義等等。但究竟什麼是極簡主義,很多人反而是一頭霧水。當你在知網搜索「極簡主義」時,會發現「極簡主義」通常與設計有密切關係。
  •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如果可以,我想購買簡單
    第三,減少生活中不必要的通知與打擾。「人類不應成為物質的奴隸。」劉亞娜說,「剁手族」、「低頭族」、「電子娃娃」等都是值得反思的現象。「QQ、微博、微信等社交應用,每天分三個時段更新下,回復必要的信息後就不再看手機。」對商品經濟環境下物慾橫流的反抗,是人們對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推崇的主要原因。相關資料顯示,西方極簡主義風靡於上世紀80年代。
  •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與冥想的共同之處,靜心與專注的每一天
    在極簡主義生活中對於自律是有很高要求的,只有做到思想上和行動上的自律,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讓自己精神極簡,欲望極簡。在冥想中同樣對自律很是看重,冥想需要堅持不懈地去練習,並且最好在每天的同一時間進行,要堅持正確的呼吸方式,堅持正確的坐姿,堅持正確的理念等等,如果沒有自律那極簡主義生活和冥想都無法完成。
  • 極簡主義傳播了嗎?你的生活「極簡」?
    「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傳播開來。越來越多的人從建築設計、構件的使用甚至所接收到的信息等方面提倡「極簡」。他們相信「Less is More」,讓生活方式回歸簡單純粹。極簡主義者認為,極簡主義不是虐待狂,而是一種更加人性化、經濟化、輕鬆愉快的生活方式。當然,雖然極簡主義在中產階級和白領中有很多擁躉,但也有很多人冷思考這種生活方式。
  • 極簡主義蔓延,而你的生活「極簡」了嗎?
    「極簡主義」這種生活方式蔓延開來。越來越多的人從建築設計、使用器物甚至所接受的信息等等方面崇尚「極簡」,篤信「Less is More」,讓生活方式回歸簡單純粹。極簡主義者認為,極簡生活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的、經濟的、環保的、輕鬆愉悅的生活方式。當然,極簡主義雖然在中產階級和白領中擁有不少擁躉,但對這種生活方式進行冷思考的也不乏其人。
  • 為什麼說極簡主義是另一種擁有?
    極簡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另一種擁有。一個追求極簡主義的人,首先他不是一個物質主義的人,並不是說這個人沒有追求,只是追求的層面不一樣。舉個例子,生活中,有人認為每餐大魚大肉才能顯示出自己有多與眾不同,但一個極簡主義的人,他不會把物質的東西看得太重,每天粗茶淡飯也一樣過得開心,甚至他可能是一個素食主義者,一樣過得健康。需要指出的是,對真正健康的生活來說,需要極簡的,不僅僅是物質,還包括欲望的極簡、信息的極簡、社交的極簡、表達的極簡等等。
  • 你聽說過極簡主義的設計,但你是否體驗過極簡主義的生活?
    回到正題,我們會發現極簡主義的設計很多,極簡主義的生活卻很少。極簡主義的生活就是要通過砍掉生活中不必要的東西,從而改善你的生活。減少這些生活中無益的事情,從而騰出時間精力來留給更有益的事情,才是極簡主義的核心。
  • 「極簡主義」生活因簡而美好
    極簡主義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生活習慣。極簡主義追求生活以及藝術上極致簡約,捨棄華而不實的裝飾,保留純粹的生活所需,是精神生活的簡化。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極簡主義就像是一股清流,滌蕩著人的內心,將人們的欲望從物質轉移到自己和身邊的人身上,因此,簡單的生活最幸福。這幾年,極簡主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
  • 日本人的極簡主義生活,都是什麼樣的?
    打開讀者在後臺的留言,有人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又乾淨」。事實證明,確實如此,看了今天日本ins的分享,那些熱衷「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日本人,在經歷過泡沫經濟之後,開始從物質生活的極大富裕,轉向追尋「少即是多」的極簡生活。
  • 《極簡主義改變了我》:過有使命感的人生是回報最豐厚的生活方式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人喬舒亞·貝克爾十年前開始實踐極簡主義生活方式。他創辦了「成為極簡主義者」的網站,激勵他人通過擁有更少的東西來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十年過去了,喬舒亞·貝克爾幫助全世界數百萬人踐行了極簡主義的生活,真正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 極簡主義者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的?
    極簡者專欄的第二位極簡主義者叫Linlinxing。Linlinxing是一位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人,8年前他到日本留學,並接觸到了極簡主義,而後成為了一名極簡主義者,目前他仍生活在日本。他是我在Youtube上找到的第一個極簡博主,當時一看到,就把他所有視頻擼了一遍,並寫上了上面那篇文章。你相信吸引力法則嗎?
  • 極簡主義生活從家具開始
    極簡主義,可能是「逆大流」保持自我的一種直接有效的方式。極簡主義認為擁有物品的數量的的多少和生活幸福感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有以為自己還會看的學生時期教科書;顏色各異的品牌包包衣服;在電商購物節因為打折買了很多以為但實際上沒有用的、對自己來說沒有意義的東西,過後才後悔自己的衝動型消費是多麼不合理。
  • 《極簡主義的崛起》極簡主義也越來越成為一種主流的生活方式
    日本是中國最好的鏡子,書中所提及的現象和群體,在中國已經出現,未來還會陸續出現。本書作為一個窗口,可以清晰地認識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在社會消費變遷這一方面,中國和日本有很多共同點,或許可以說日本是中國的鏡子
  • 極簡主義生活,就從斷舍離開始!
    賈伯斯曾說:「你的時間有限,請不要為別人而活。」同樣,你的時間有限,請不要為雜物而活。近年來,從北歐和日本等國家開始,極簡風潮也燒到了國內。極簡主義是什麼?許多人接觸極簡主義都是從斷舍離開始,但把東西丟光光就是斷舍離嗎?其實極簡生活的主要的目的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與浪費。極簡主義可以讓我們不被物質欲望迷惑,得到時間與真正的自由。然而極簡生活的訣竅是什麼呢?先來戒掉錯誤的斷舍離觀念吧!
  • 《極簡主義》:擺脫焦慮的最好方法,就是去除一切無用的事物
    如今,極簡主義也演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很多人秉承著極簡的理念,過上了清心寡欲的生活,而且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試圖了解並嘗試這種生活方式。因此,「極簡主義者」誕生了。在這群極簡主義愛好者中,有人創建了自己的網站,分享自己的極簡主義生活;也有人通過寫作,向大家展示極簡主義給自己帶來的改變。
  • 你最應該過的極簡主義生活
    從此,小編就走上了極簡主義生活的「不歸路」.......嗯!小美就是我的大恩人啊!!! 話說,極簡主義生活,是一種很特殊的生活狀態。
  • 極簡主義,給你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極簡主義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今年已經是我踐行極簡的第三個年頭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沒有過去那麼混沌,生活的目標慢慢變得明晰起來。也許我仍舊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但回首過去,極簡主義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多積極的變化。記得過去,自己常常在後悔中過日子。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想不明白,自己當初為什麼不好好努力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卻在別的不太重要的事情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最後回想起來,發現自己並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有點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感覺。
  • 極簡主義不是「禁欲主義」
    這其實是對極簡主義一個極大的誤解,極簡主義並非「浪費」,更不是「禁欲主義「。01極簡主義讓我們求「精品」有一次和朋友聊天,他說一直想要個AirPods,但是覺得價格有點貴就沒有捨得買。最後買了只有airpods價格1/3的仿品。一開始他倒沒覺得怎樣,反正就是個耳機嘛,能用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