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6日,蘭州大學率先發布「強基計劃」招生簡章,揭開了「強基計劃」元年報考大幕。到5月12日北京師範大學最後發布「強基計劃」招生簡章為止,36所「強基計劃」試點高校招生簡章全部發布,「強基計劃」招生模式的脈絡最終清晰。雖然,「強基計劃」最終招生情況如何,尚未最終「蓋棺定論」,但對於2021、2022、2023屆學子明確了生涯規劃和努力進取的方向。可以說,2020年「強基」元年,36所試點高校的招生簡章,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對於2021、2022、2023屆及今後的學子都有啟發意義。
一、招生制度改革歷程回顧
(一)愈演愈烈的自主招生考試
從絕對高考裸分錄取,以分數論英雄,至招收「保送生」,再到「自主招生」,高校招生自主權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這本來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不過,隨著「保送生」信度持續走低,「保送生」選拔最終被迫以考試來維持公平性和公正性,倍受人們「詬病」。
實施「自主招生」招生考試以來,「保送生」中的一些弊端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隨之而來的是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問題也越來越令人擔憂。
表1,2015—2019年全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報名人數、初審人數、初審通過率及整體通過率等統計表
(說明:因表中數據來源不全,故部分數據難免存在差錯,敬請讀者指正。)
從上表可見,雖然2019年全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已經緊急「剎車」,但受到學科競賽與自主招生、綜合評價(「三位一體」招生)關聯性、持續性、貫性的影響,奧林匹克競賽的熱度並沒有真正「退燒」,其實,明眼人已經明顯感覺到:2019年的自主招生考試,已經成為2020年1月13日國家出臺「強基計劃」的序曲。
(二)近乎瘋狂的「全民性」奧林匹克競賽
由於只有取得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集訓隊的資格,才可以不經高考,直接保送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頂級名校就讀;其他獲得省集訓隊資格且位居前列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省集訓隊的成員,或在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競賽決賽階段,獲得金牌、銀牌甚至銅牌的部分優秀學子,可以直接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頂級高校籤訂不同的條件約,籍此,可以直接降到各省高考重點一本線(一段線、一本線),或降80、60、40、20分,錄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頂級高校。
表2 2019年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五大學科奧林匹克競賽決賽獲獎人數統計表
因此,從2015、2016年開始,奧林匹克競賽活動在許多高中紛紛開展起來。本來是少數優秀學子的拔尖行為,幾乎是在傾贏刻之間,就成了「全民奧賽」。某些高中學校,僅僅在一兩年的時間裡,就以數十萬元以上的高薪,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頂級高校畢業生中聘請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教練員十數人,形成了比較健全的奧林匹克競賽體系。
表3 2019年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五大學科奧賽省級賽區一等獎學生人數統計表
(三)高考裸分的錄取國內頂級名校的機率越來越小
在重視奧林匹克競賽以衝擊國內頂級高校這種意識的左右之下,「寒門難出貴子」似乎成了人們的「共識」。「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成為了全國一些高中的普遍行動。在這種意識和價值觀的支配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教練員成了「搶手貨」;有的教練員甚至成了數所學校的「座上賓」,是一些中學常年「眾星捧月」的對象。2019年全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的「急剎車」,以及全國項級高校「綜合評價」「三位一體」繼續平穩前行,仍然使部分管理者、教練員、家長和學子相信,沒有奧林匹克競賽,想錄取國內頂級名校、拼高考裸分,比奧林匹克競賽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還要難上加難。
表4 2019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錄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最低分數線和位次號統計表
(說明:此表中,上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雲南省等省市未作統計。因數據有限,有的省市自治區錄取分數線以及位次號,不夠精確。)
從上表可以看出,憑藉高考裸分,想錄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位次號(名次號)最低的省份也要126以上,最省的省份要位居全省的13、16名。浙江省2019年高考,北京大學裸分錄取10人,清華大學裸分錄取8人;而「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錄取北京大學有85人,清華大學有105人。理工科甚至文科數學,沒有奧林匹克競賽作為基礎,「三位一體」招生考試校測和自主招生考試校測,只能是「望洋興嘆」。
隨著「強基計劃」元年的到來,清華大學「領軍計劃」,北京大學「博雅計劃」以及部分頂級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和綜合評價或「三位一體」招生考試相繼可能退出歷史舞臺,原本可以通過自主招生、綜合評價或「三位一體」招生考試錄取C9聯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頂級高校以及其他985、211和「雙一流」高校的途徑基本不再。
在這種背景下,2021、2022、2023屆家長和學子,應該如何精準應對呢?
二、「強基計劃」背景下應對策略的調整
面對「強基計劃」招生人數的急劇減少,以及「強基計劃」破格條件的大幅度提升(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金牌、銀牌),按1:3、1:4或1:5劃定進入「強基計劃」入圍圈;原前入圍省級賽區一等獎、省級集訓隊這些奧林匹克競賽各種條件約籤約的基本條件不再有效,使前些年如火如荼、紅紅火火的「奧林匹克競賽」仿佛一夜之間進入「寒冬」。這迫使家長和學子,不得不重新對自己的生涯規劃、人生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調整。筆者以為,經過2019年「自主招生」緊急「剎車」和2020年「強基計劃」的雙重警示,無論是哪一層次的家長和學子,都必須充分、審慎理順「奧林匹克競賽」與高考之間的關係。
表5 2020年「強基計劃」試點高校錄取人數與高考裸分錄取人數及佔比統計表
由上表可見,36所「強基計劃」試點高校中,「強基計劃」錄取學生的比例從0.59—24.00%不等;總錄取率僅為3.40%,僅僅是鳳毛麟角。因此,憑藉高考裸分錄取名校的學子將是絕對主流。高考考出高分,才是王道。鑑於此,特作以下思考。
(一)具有奧林匹克競賽和創新潛質的學子,可以先進入奧林匹克競賽圈子裡錘鍊。
1.特別優秀的競賽學子,可以在初三、高一、高二年級的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競賽中,憑藉出色的成績,繼續向省級一等獎、省級集訓隊乃至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決賽進軍,直至取得奧林匹克全國決賽的金牌、銀牌,取得「強基計劃」的入圍資格。當然,在奧林匹克競賽的錘鍊過程中,造成不能放鬆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學習,畢竟,高考成績在「強基計劃」中佔85%,高考成績決定能否錄取名校。
2.在奧林匹克競賽中,處於第二梯隊的學子,雖然可以取得省級賽區一等獎、進入省集訓隊,甚至取得全國奧林匹克競賽決賽的銅牌(三等獎),但畢竟不能離破格入圍36所「強基計劃」試點高校。這一類型的學生,在初三、高一或高二獲得了省級賽區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後,應該明智適時退出。以期在「綜合評價」或「三位一體」招生考試和高考裸分中,勝人一籌,脫穎而出。
(二)不具備奧林匹克競賽潛質的學子,應該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專業學習當中,以提高高考成績為主要目標。
高考成績以及綜合素質評價出色的孩子,仍然可以參加綜合評價或「三位一體」招生考試,憑藉出色的高考成績,和良好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錄取自己心儀的高校。
不過,需要再次提醒的是:今後高考將取消《考試大綱》《考試說明》,高考考查教材的知識會逐漸減少,而考查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會越來越多。展開廣泛的課外閱讀,擴展知識面,是大勢所趨。
(三)側文科的學子,並不意味著在「強基計劃」中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強基計劃」在歷史、哲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考古學等相關專業招收一部分學生,有志於從事歷史學、哲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和考古學專業學習的孩學子,一定要抓住機遇,迎難而上,以出色的高考成績和厚重的科學素質、人文素養,廣闊的視野,贏得未來。
(四)無論是奧林匹克競賽破格入圍的學子,還是憑藉高考成績入圍「強基計劃」,僅憑藉高考裸分錄取的學子,都要從小注重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積澱,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全才」,而不是僅僅只有奧林匹克競賽素養的「偏才」。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賽中,所向披靡,如願以償。
古人云:「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又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強基計劃」是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的重要舉措,是教育部開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為了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人才。因此,「強基計劃」作為國家招生制度重大戰略需求改革的舉措,對於規範中學教育教學,給日益「白熱化」的奧林匹克競賽「降溫」,使之回歸「理性」,回歸「常態」,是必要的也是及時的。當前,國際競爭日益集中綜合國力的競爭,而這一競賽的本質是科技競爭、教育競爭和人才競爭。順應世界教育改革大勢,對高校招生的確到了必須改革的關鍵時刻,高考命題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最終都是越來越公平、越來越公正。
希望本文對廣大家長和莘莘學子有所啟迪,舛訛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