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敢教秦始皇「做事」,結果引發焚書,諫言避開這三大坑

2021-01-20 網易

  常有人會覺得碰上了傻領導,忍不住想教他做事,秦朝的這個博士告訴我們,沒有一定能耐,不適合如此囂張。

百密一疏,秦始皇疏忽了思想的分歧

  話說當年秦始皇剛統一六國,忙著搞修長城大工程,馬不停蹄地北擊匈奴,南平南越,甚至建造秦始皇陵墓。但面對這些大工程,就需要全國總動員。在秦始皇把秦律向全國推廣時,當時許多貴族已經很有意見,何況又要搞這麼多耗錢費力的工程。

  秦始皇本身就是個狠人,表情冷峻,能動手打贏你,就絕不用跟你動口。所以,對於這些意見,他當時態度就是:你們儘管不聽,實行不了算我輸。

  

耿直博士批評秦始皇,引發焚書

  這些反對的聲音,秦始皇本來沒怎麼上心,直到公元前213年一場大宴會上,秦始皇意識到,這幫傢伙要是腦力想法不統一的話,這管理起來還真是個麻煩。

  在大宴會上,很多博士(一種官,當國家參謀顧問)都來參加。有個齊人叫淳于越,喝了幾杯後,對秦始皇進行了含蓄的批評,大意是:商、周兩朝,傳承了這麼多年代,就是因為有「分封制度」,現在您一個獨握大權,您的子弟都沒有分到塊巴掌大的地方,萬一出現了「田氏代齊」(意思是被子弟翻盤統治)之類的事情該怎麼辦?不按古人那樣治理的話,恐怕對您現在的皇朝沒啥好處。

  

「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聽到這話,秦始皇內心當然不高興,淳于越,你在教我做事?好比今天一個企業CEO,辛辛苦苦創立江山,一個員工上來就說現在這套制度不行,而要抄襲以前某大企業的。秦始皇表面沒發火,立即讓他的丞相李斯跟大夥商量了下。

  可憐的淳于越,這時候還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因為他根本沒搞清楚這背後的基本狀況。

  首先,直接跟皇帝拋出經不起推敲想法。廢除「分封制度」就是李斯給秦始皇提的,正在大力出奇蹟地創新統治,為的是避免以前分封制頻繁帶來的戰亂,現在建議皇帝走回老路子,缺乏有力分析,又沒有翔實例證。秦始皇如何聽得進去?淳于越做法魯莽,想法粗糙。

  

  第二,說話犯了大忌,損人不利己。建議中提到「田氏代齊」,人家剛建的國,淳于越這就等於詛咒人家快點下臺,換誰聽了都不順耳。

  第三,沒搞清楚組織的根本戰略思想。秦國的立國精神是「法家」,中心思想就是「毀先王之法」,你現在說要沿用以前帝王的方法,敢情我白忙活了?

  哎,估計是淳于越喝多了,所以說,喝酒使人頭腦膨脹。

  果不其然,李斯眉頭一皺,意識到問題不簡單,按捺內心情緒,語氣還是有點激動,大聲建議道:「首先,時代已經不同了,治國方法也不同。陛下剛統一天下,開創新時代,常人能理解得了嗎?大家該幹嘛幹嘛去。以前大家打來打去,就是因為諸侯多,沒人能統一天下。」

  接著就說到了焚書的事,提議燒掉四樣書:「詩書」、「史記」、「百家語」和六國的史記;保留醫藥、卜筮(佔卜)、種樹(農業)方面的書籍。如果有想要學習法律的,就拜官員為師。

  

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回了一個字:可。

  這就是挾書律,也是焚書的由來。為什麼燒掉的是這些書? 《詩》《書》,是指《詩經》、《尚書》兩本書,前者記載了一些西周的歷史,後者是語錄體的政治思想錄,記錄了周公及其同時代政治家的話。這兩本是「先王之法」,秦始皇遵循的是法家思想,自然要毀掉它們。其他技術類書本,有助於生產發展,不燒。

焚書這個鍋,秦始皇背得冤枉

  歷史上說秦始皇焚書是為了愚民,是冤枉了他。有哪個領導想培養笨蛋?全國都是不學無術的人的話,能興旺國家?當然是要人才。而且是要統一思想的人才,聽話最好。

  在秦始皇和裡斯的眼裡,統一思想這事,或許跟統一度衡量沒有什麼不同,全國統一標準,方便操作落實,跟一家公司要弄個企業精神同理。柏楊在《中國人史綱》裡說:贏政大帝雖然焚毀儒書,目的只在限制崇古思想的傳播,對儒家學者,仍繼續保留他們的職位,而且繼續鼓勵他們研究。

  在宴會散後第二天,就在全國各地點燃了焚書之火。

  

  淳于越雖然免於死罪,但是被革職回鄉。再回去路上,再度諫阻焚書,終於招來殺身之禍。卒。終與詩書共存亡。

  讓人聯想起一則新聞,「北大高材生入職華為寫萬言書,被任正非直接辭退」,事發原因是,這位大學生沒有把華為狀況了解透徹,就粗暴地給任正非提戰略上的發展大計。和淳于越的故事頗有相似之處,大力吐槽領導「不懂」,實際上自己是主觀猜測。

以淳于越為教訓,職場諫言必須避開三大坑:

  01 沒搞清楚企業或領導戰略思路之前,不要亂建議。即便搞清楚了,看看自己屁股所在位置,是否能影響決策;

  02 覺得不對的措施,先多問為什麼。畢竟上級站的位置高度,風景通常看得多一些;

  03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諫言是一個探討,不是一場尊嚴的較量。因賭氣導致損失更大就得不償失,把心思放在提升自己方面,更有益處。

  淳于越最終還是非常恨秦始皇,哪怕時至今日,我們的後浪一代也是不喜歡他:「我恨秦始皇!他燒書,居然沒有燒完!知道上了高三有多痛苦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秦坑儒谷」沉思——秦始皇「坑」了誰?誰「坑」了秦始皇?
    1997年單位從輞川山溝裡搬遷到西安灞橋洪慶一帶,偶爾聽人說這裡的地名緣於歷史課上學過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是活埋那些談笑有鴻儒的人的地方,最早叫作"鴻坑"或"橫坑",也有的說這些儒士先被弩機射死,然後才埋的,鮮血染紅了埋人的黃土坑,所以叫"紅坑",解放後當地人嫌原來的地名陰森不吉利,改了個喜慶吉祥的名字叫"洪慶",也適應了新中國火熱的紅色新氣象。
  •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相:焚的是《尚書》、《道經》等;坑的是方士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於是在全國實行了郡縣制。實行郡縣制的八年後,即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設下酒席大宴群臣,當時全國70多個最有學問的儒生也前來祝酒,又發生了一場「師古」還是「師今」的爭論,「焚書」事件就是由此引發的。
  • "秦坑儒谷"沉思——秦始皇"坑"了誰?誰"坑"了秦始皇?
    &34;阿東&34;車裂&34;銘&34;我還想再活五百年&34;向天再借五百年&34;冬天到驪山東陵谷看、議甜瓜,弩殺坑埋700儒生&34;驪山東陵谷冬天看瓜坑儒生&34;秦東陵谷&34;看瓜坑儒&34;看瓜坑儒&34;始皇使御史案問諸生,轉相告引,至殺四百六十餘人。又令冬種瓜驪山,實生,令博士諸生就視,為伏機,殺七百人。&34;坑儒&34;秦坑儒谷碑&34;這是你家的櫻桃園?
  •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那今個咱就商量商量
    現在的人們一說焚書,上來就是蓋棺定論:這是場文化浩劫。但在《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很明確,焚書的主張由李斯提出,始皇帝許可的: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 安立志 | 魯迅為秦始皇焚書一辯
    至於秦始皇當初焚了哪些書(哪些書得以倖存)、坑了哪些人(是儒生還是術士),由於年代久遠,人們看法不一。後有大人物為之翻案,以致拍馬文章多有留存。翻案歸翻案,卻沒人否定這一事件的真實性。研究這一事件,應當拋開立場與利益的糾葛,從更早的史料來著手。
  • 暴戾的秦始皇,焚書坑儒很有名,書是焚了坑的或許不是儒生呢?
    暴戾的秦始皇,焚書坑儒很有名,書是焚了坑的或許不是儒生呢?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往往大家一提到他就會想起焚書坑儒這個故事,是的,偉大的人物總是和他那犀利的脾氣相匹配的。他能幹出一統天下的事情當然也能幹出其他那些讓人們無法接受的事情。那麼燒了大量經典是真的,坑的到底是不是儒呢?
  • 李斯建議秦始皇「焚書」,不但沒錯,反而很有必要
    這種毫不掩飾的追逐權利和財富,是違背禮法之道的,歷來為士族之人所不齒,歷史上縱然不乏像李斯這樣做的人,但是敢光明正大的承認的他是第一人。古人都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無道之財是一件可恥的事情,而李斯卻告訴我們,窮和卑賤才是最可恥的事情,一個窮困賤民有什麼資格談道義呢?這種顛覆性的價值觀實在是夠厚夠黑,而這就是李斯的成功之道,同樣也是他的行為準則。
  •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的什麼書?坑了哪些儒?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功高無兩,但又殘暴奢侈,他的功過是非一直備受爭議。其中,他最受指責的行為之一,就是「焚書坑儒」。那麼他到底焚的什麼書?坑了哪些儒?秦始皇是否真的像很多人印象中那麼殘暴呢?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下這段歷史。
  •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還原歷史的真實事件
    今天就來聊一聊歷史上秦始皇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後世很多人都說這是一次殘酷的歷史迫害,讓站在時間的角度看一看那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事實上「焚書」和「坑儒」是相隔一年發生的兩件事情。公元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大擺筵席,朝中很多大臣為皇帝賀壽,其中一位淳于越他在壽宴上向皇帝進言,說各位皇子都還沒有封國,未來如何互相照應呢?
  •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的什麼書?坑了多少人?
    「焚書」 焚的究竟是什麼書?真的焚盡了天下之書嗎?「坑儒」 坑的究竟是什麼人?又一共坑殺了多少人呢?通過閱讀《資治通鑑》,我們重新回顧這段歷史,這裡就對這些疑問做以解讀。法令言:「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換句話說,焚書並非地毯式搜索,而是靠自覺。所有的處罰設立在是否公開談論《詩》、《書》,談論政治。反而對書本身並沒有那麼嚴格。就如《資治通鑑》記述另一段落所說。
  • 都說秦始皇焚書,可知項羽也是先秦典籍亡佚的幫兇
    說起秦始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也是個頗具爭議的皇帝;其中文化上最大的爭議就是獨裁專治,焚書坑儒;但是把造成先秦典籍的亡佚的全部罪責全歸咎於秦始皇也是不對的。秦始皇的確是焚書了,這一點史書中記載的也很明確,後世也多批評這一舉動是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但是我們翻閱歷史資料發現,項羽其實也是造成先秦典籍亡佚的幫兇;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秦始皇焚書的記載。
  • 秦始皇「焚書坑儒」坑的是哪些「儒」
    以李斯主張的郡縣制獲勝,而儒生主張的分封制失敗並慘遭焚書而告終。這個時候,侯生和盧生卻又暗暗引出行分封制之說。犯了前不久才頒布的「以古非今者族」這一條。其次,秦始皇任用獄吏,也大概是從商鞅變法之後就沿襲了百年的傳統,並不為過。
  • 因為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秦始皇被痛罵了兩千年
    他認為,「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先秦經典是秦漢以後逐漸散佚的,秦始皇只是在背黑鍋。他還說,「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絕」,秦始皇雖在鹹陽坑了460餘人,但天下儒生眾多,「尚不啻百億萬也」,比如西漢的伏生、叔孫通等就是秦朝的博士,也沒見他們被迫害致死,儒學也沒有斷絕。
  • 秦始皇焚書時還留一套底,真正把經典書籍消滅的,是項羽的一把火
    綜合國內外不同學者的看法,在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件事上,和大家解讀以下幾點:一、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不同的事。「焚書坑儒」這個詞語,最早出自漢代。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 ...焚書坑儒的真相:焚的是《尚書》、《道經》等;坑的是方士、術士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於是在全國實行了郡縣制。 實行郡縣制的八年後,即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設下酒席大宴群臣,當時全國70多個最有學問的儒生也前來祝酒,又發生了一場「師古」還是「師今」的爭論,「焚書」事件就是由此引發的。
  • 坑儒焚書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坑儒焚書,坑:活埋;焚:燒。焚毀書籍,坑殺書生。出自: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近義詞有:焚書坑儒、焚典坑儒,坑儒焚書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文化專制。
  •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我們看看「坑」的到底是誰?
    》、《尚書》為首的儒家典籍,坑殺鹹陽儒生460餘人,造成了中國古代典籍的大量缺失,引發了一場文化史上的災難……這是大多數人在提到「焚書坑儒」時的第一想法。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不日,熊熊大火在都城鹹陽拔地而起,很快,這股大火便燃燒到了秦國境內的各個郡縣。「焚書」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儒生表現出對秦國的失望,離心者越來越多。 而在今天,當我們平靜地來看待這段歷史時,它不過是秦始皇在實行文化專制時的一種錯誤的方式罷了。
  • 孔子焚書
    秦始皇焚書坑儒(《史書》記載是坑方士)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事;乃至世界,知道的人也不少,被詬病謾罵了幾千年。建立大一統中華帝國的秦始皇被稱作千古一帝,儒家學者一直罵他是個「暴君」。秦始皇被方士所騙,同時,儒家學者因循守舊,喋喋不休地非議朝政,為了維護統治,統一文化,在李斯的煽動下,他下令坑殺了46個方士(也有說460 個),焚燒了一些不利於統治的書籍。作為鐵腕手段的最高統治者,坑殺方士、焚書有他的政治需要和一定的必然性。書是文人的命。惜書、愛書,做書籍的保護神,是文人的天職和屬性。孔子是大文化人,為什麼要焚書呢?他到底燒了多少書呢?真的是像《鄭板橋家書》中說的那樣嗎?
  •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一般來說有幾種看法: (1)第一是歷史上並無焚書坑儒一事,這純屬後人的杜撰。持這一觀點的是民國時期興起的「疑古派」,近幾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從而證明了「疑古派」觀點的不成立; (2)第二是的確坑了一些人,不過那只是些方士,或稱術士。秦始皇焚《詩》、《書》,醫、卜之類的文籍,不在焚燒之列。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從未提起過「坑儒」二字。
  • 秦始皇焚書坑儒存在著怎樣的原因?
    焚書和坑儒 ,分別見於 《史記·秦始皇本紀 》三十四年和三十五年條 ,是發生於不同年份的事情。關於焚書,在記事的可信上沒有大的疑問 。不過, 《史記 ·秦始皇本紀》有關焚書記事的史料來源,仍然有進一步追究的餘地 。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關焚書的記事如下 :三十四年, 始皇置酒鹹陽宮, 博士七十人前為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