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隴南還是陝西隴南?不,是甘肅隴南!

2020-12-12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地道風物 ,作者風物菌

地道風物

地道風物是中國國家地理髮起的互動平臺,通過腳踏實地的風物發現之旅、值得信賴的線上線下原創內容,復興原鄉傳統、尋訪最佳物產、捕捉匠心民藝,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蘭州晨報

本文為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授權轉載。「地道風物」是來自《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原創內容公眾號,這裡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立志於「尋訪最佳物產、捕捉匠心民藝、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 文縣天池,說這是甘肅,你信嗎? 攝影/冉創昌

熊貓都能生活的地方

你問我甘肅的沙漠長啥樣?

隴南,是甘肅最不西北的地方。

▲ 雞峰山下的農田。 攝影/冉創昌

這裡沒有風鹹水硬的大漠孤煙,也不位於浩浩蕩蕩的九曲黃河邊上,這裡像江南一樣種水稻,產茶葉,冬天不集中供暖……

最最重要的是,隴南人吃饃饃餅餅,熬罐罐茶,就是不咋吃牛肉麵。也難怪,出門在外的隴南人被問的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你是不是甘肅滴?」

▲ 隴南,位於甘肅、四川、陝西三省交界,是大西北進入大西南的咽喉之地。 製圖/Paprika

從歷史上看,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郡制之前,隴南其實一直屬於益州(今四川,雲南)或梁州(今陝南,四川北部),而今日上學買房、工作遠行,不是向南到四川綿陽與成都,就是搭上天水市的高鐵去往陝西寶雞和西安的隴南人,面對這個問題,也只能無奈笑笑。

畢竟,甘肅實在是太長長長長了。

▲ 兩當興化彩林秋景。 攝影/冉創昌

如果說形狀如同一柄如意的甘肅,是東坡笑談裡執鐵板高唱「大江東去」的關西大漢,那位居甘肅最南端的隴南就是如意上最水靈的翡翠,是楊柳兩岸自有一種風流的豆蔻佳人。

▲ 範壩風光,時值春日油菜花開放,天地間自成一幅山水畫卷。 攝影/冉創昌

在隴南,似乎一切形容甘肅雄奇、感嘆西北壯闊的詞彙與意象,都落了空。

為什麼是「隴上江南」?

隴南風光有多奇?「早知有隴南,何必下江南?」已經成為隴南人的口頭禪。

▲文縣碧口古鎮,此地居民多為四川經商落戶移民,語言服飾、習俗住宅無不和巴蜀大地同出一轍,故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之說。攝影/冉創昌

事實上,九寨溝的邊邊上,就是風景毫不遜色的宕昌官鵝溝,再往北不遠,也有洋湯天池、五彩多姿的萬象洞、奇險無比的雲屏三峽……

震後剛剛重新開放的九寨溝如今一票難求,一路往北,一系列兼具險峻與奇美的風光同樣值得一遊。在隴南,更如畫的風景往往在各大景區之外,路邊駐足的隨手一拍,便是一幅絕美的南國風光圖。

▲李白筆下的 「青泥何盤盤」 。攝影/冉創昌

詩人「李杜」,也大有話說。「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李白《蜀道難》所說的,正是隴南徽縣陳倉道青泥嶺,可謂是古蜀道中最艱險的路途之一,而棄官西赴隴右的杜甫,從秦州(今天水)沿西漢水進入隴南,一路從青泥河至陝西略陽入川。山水變易,自然深廣,讓他留下了117首隴右詩,更是在終點成都府感慨道: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

▲ 溝壑縱橫的秦嶺就在隴南東側。 圖/視覺中國

奇險艱絕,是詩人在隴右山水詩裡反覆吟誦的字眼。若能在萬米高空俯瞰隴南,便能得知此地險奇的緣由:向西,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往東不遠,就是雄偉的秦嶺,而若是往北,也有溝壑叢生的黃土高原擋住去路。

西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自東西而來,擁抱著整個隴南。秦巴山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共同「擠」出了甘肅的四大地理區域之一——隴南山區(除隴南市外,該地理區域還包括天水市、甘南州部分區域)。

▲ 隴南的每一塊地形都充滿褶皺。 製圖/Paprika

從海拔4187米的最高峰雄黃山到最低點海拔550米的罐子溝,從仇池山到雞峰山等在隴南司空見慣的百米垂直懸崖……高山與江河行於大地,峻岭低頭是丘陵和草原,隴南的美,是立體縱深的。

▲ 雞峰山懸崖峭壁。 攝影/冉創昌

▲嘉陵江幹流發源自陝西鳳縣,流經甘肅隴南兩當、徽縣東南部。 攝影/冉創昌

▲ 白龍江畔白鷺飛。 攝影/冉創昌

宕昌官鵝溝,仿佛是這種層次感的化身。

兩千多米的高度落差,在官鵝溝扶搖而上,先有顏色深淺不一的碧綠湖泊,鑲嵌在高山平原之間,不變的是古樹垂枝,映射水面。其後是連綿18公裡的高山密林與險峻峽谷,飛瀑湍流直瀉而下。而翻越所有這些秀美與險奇,在官鵝溝的盡頭,你能看到的是高山草甸之間,亙古不化的雷古雪山。

��向左滑動

▲ 官鵝溝大景區富有層次感的雪景。圖1 雷古雪山。 供圖/官鵝溝大景區管委會;圖2 官鵝溝雪景。 攝影/劉輝;圖3 冰瀑。 攝影/張燕宏;圖4 官鵝溝雪景。 攝影/楊清明

文縣天池,則由地殼活動的擠壓形成。群山萬壑如同一雙雙手,託起這面2400多米的高山上的寶鏡。這裡漲不見溢,枯不見涸,有風無浪,仿佛萬古時光,在此凝結。

▲ 高原明珠文縣天池。 攝影/冉創昌

多在南方大放光彩的喀斯特地貌,在隴南這座「地質博物館」,同樣位列一席。有著2.5億-3億年歷史的武都萬象洞,以千姿百態的石筍石幔,記載著大地與歲月之歌。相傳有豪興壯遊者,曾攜帶行李乾糧,宿於洞中「仙人床」上,次日攀「天梯」,過「險道」,再行5公裡,走遍諸洞, 「萬象洞如整個山大」之說,自此流傳開來。2007年發現的萬象洞新洞,更是溶洞中的「襁褓形態」,在國內實屬罕有。

▲ 武都萬象洞。 攝影/冉創昌

與甘肅其他山地地區不同的是,隴南的山溝有多少,水就能流多長。長江主要支流嘉陵江水系遍流隴南,讓隴南成為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白龍江、西漢水與嘉陵江支流,以及其他3700多條各級支流一起,讓隴南足以當得起「河網密布」的形容。

▲ 文縣白龍江白水江兩江交匯處。白龍江,舊稱羌水,為嘉陵江一級支流,長約600公裡,其中甘肅境內450公裡,是隴南的母親河。黑龍江的朋友若是路過白龍江,不知是何感受呢?攝影/冉創昌

有山有水,自然生氣勃勃,今天,在這塊佔甘肅面積不到一成的土地裡,就有2個國家級、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森林公園和2個國家溼地公園。

��向左滑動

▲ 甘肅隴南市武都區裕河自然保護區秦嶺金絲猴(西秦嶺金絲猴)。攝影/冉創昌

「美猴王」金絲猴在樹上自得其樂,大熊貓也在冬天精神抖擻。羚牛、褐馬雞和藏羚……還有最近的網紅雪豹,甘肅一大半的野生動物種類,都能在這裡覓得蹤跡。

��向左滑動

▲ 在冬天氣勢凜凜的野生大熊貓。供圖/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美景與生機之下,藏不住隴南的自然稟賦,便如地質學家李四光所言,隴南是「一個寶貴的複雜地帶」。亞洲最大的金礦文縣陽山金礦,位於成縣的中國第二大鉛鋅礦……不斷被發現並開發,走出深山,為世人所見。

▲ 徽縣金徽礦業的「綠色礦山」。攝影/冉創昌

山川峻美與自然積蘊固然重要,而隴南「秦隴鎖鑰,巴蜀咽喉」的聲名,更在於古往今來的英雄豪傑。

「秦」從何處來?

早在7000多年前,隴南一帶的西漢水與白龍江流域,就普遍有人類生活的遺蹟。禮縣高寺頭出土的齊家文化紅陶人頭像,線條古樸圓融,頭微微抬起,宛若輕吟一曲若有若無的上古詩篇。

▲ 齊家文化紅陶人頭像,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有沒有在美術課本上看到過它?供圖/甘肅省博物館

西和仇池山,則匯聚了諸多神秘傳說:華夏人文始祖伏羲誕生地,刑天和軒轅黃帝決戰地「常羊之山」,據稱都在此處。千年變遷,徵戰殺伐逐漸為神仙秘境的想像遮掩,文豪蘇東坡,已以仇池為避世桃源,留下「老人真欲住仇池」的期盼。

▲ 秦人故裡,禮縣大堡子山側的西漢水。攝影/楊八寶

直到商代晚期,《史記》中的顓頊後人——秦人,從東方遠途而來,在西漢水兩岸的河谷地安家落戶。擅長養馬、駕車的他們,因首領非子為周天子賞識,獲得東北方向的封地,西漢水沿岸水草豐茂,正適合養馬,而不遠處鹽官古鎮的滷水井鹽資源,更是讓秦人如有翼助。

直率粗糲,勇敢善戰的秦人從這片險峻的山地,以養馬、鹽滷這兩大產業,實現「彎道超車」,不斷自西漢水向東北一線前進,隴南以北的秦州 (今天水市)、秦城、秦安、秦亭、秦谷、秦水、秦川……一個個直至渭河的地名記錄了秦人六百多年的奮進,他們跨越秦嶺,經略關中平原,一統六國,華夏最基礎的政治、文化、經濟框架,至此奠基。

��向左滑動

▲ 圖右 甘肅省秦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蟠虺紋車型器,可能是首飾盒或小型玩具或輓車用;圖左 竊曲垂鱗紋鼎,是最常見的禮器之一。供圖/禮縣博物館

老秦人唱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戰歌,一去鹹陽不回,只留下了禮縣大堡子山深處的秦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為後人解答秦人故裡在何處的千年疑惑。幾百年後的漢末建安年間,天下大亂,不遠處的西漢水畔,一座純由人力壘成的軍事堡壘:「祁山堡」,再度打破這裡的平靜。

▲ 誰掌握了祁山堡這艘山嶽間的巨艦,誰就控制了隴右戰場的航向。攝影/冉創昌

三國故事裡最光輝燦爛的悲劇之一 「六出祁山」(史實為五出祁山),便在此拉開序幕。

遙想蜀漢建興六年( 228年),蜀軍首出祁山,自秦嶺的群山萬壑之間殺出,到祁山堡,見西漢水,入河谷地,直擊隴右要害天水,曹魏震動。奈何街亭一戰,功虧一簣。諸葛亮掌控隴右,進擊長安的宏願,變成與曹魏在隴右的拉鋸血戰,祁山堡亦反覆異手……

▲ 蜀漢自漢中往隴右的北伐路上,儘是秦嶺和黃土高原交織的茫茫深山,從崎嶇的山路到便利的河谷,正是祁山堡扼住了地勢變化的咽喉。攝影/薛小平

諸葛丞相也許本想當個臥龍崗上散淡的人,可終究魂牽夢繞著祁山,為季漢的餘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英雄榮光,以此種悲劇,最為壯穆。五代王仁裕以《開元天寶遺事》銘記煌煌大唐,南宋名將吳玠、吳璘於時勢傾頹中奮起抗金。英雄熱血,在此燃放數千年,始終難涼。

▲ 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攝影/冉創昌

1932年4月,許天潔、劉林圃、習仲勳等人在兩當縣發動「兩當兵變」,點燃了甘肅省革命的星星之火;1935年,踏破雪山草地,攻克天險臘子口的紅軍,在宕昌縣哈達鋪得知陝北紅軍根據地消息,於是揮師陝北,「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華夏民族孕育、成長、激揚的歷程,都在隴南大地得以見證。

在隴南,來一場「文化拼圖」遊戲

四戰之地,英雄來往,他們帶來樸健的關中文化、秦隴文化,也有巴蜀之地的豐足與靈秀,本土的羌、藏等民族文化,同樣在此有一席之地,如果要給隴南文化下一個定義,那可能不是多彩,而是匯聚。一種習俗,在隴南便是一條長線,隨便一串就是滄海桑田。

▲ 油麵罐罐茶。攝影/嚴肅

隴南人早上起來在火盆邊或電爐旁熬的罐罐茶,便與千裡之外貴州仡佬族的茶俗,有異曲同工之妙:最早發現並利用茶葉的貴州先民,途經隴南康縣的茶馬古道,今日在康縣陽壩、文縣碧口等地的茶葉產區……一塊塊文化拼圖,背後便是一條漫漫千年的物種、文化、商貿流轉之路。

▲ 武都裕和,老人正在採茶。攝影/冉創昌

最早的「七夕」傳說同樣在此生發:「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首西漢水畔象徵愛情的詩歌,據趙逵夫教授考證,也許就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最早印刻。今日象徵愛情的七夕,其實最早是一個獨屬於姑娘的節日:在甘肅隴南的西和、禮縣交界一帶,「乞巧」風俗自兩漢時期,流傳至今。

▲ 乞巧前夕,西和縣漢源鎮牌坊村的李曉英為乞巧姑娘們傳授刺繡工藝。攝影/冉創昌

▲ 古典與現代雜糅的高山戲,以武都方言「演故事」,多以充滿戲劇色彩的「歡音」唱腔,吹彈唱跳,調劑大山深處的生活。攝影/冉創昌

而若要深究隴南最「本土」的文化,則源於已經消失的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曾在歷史上「背蜀面秦,峭絕險固」的氐族楊氏仇池國,如今已成遺蹟,而氐族這個稱雄隴南的民族,也已在歲月流水中散落成漢、彝、白、納西、哈尼等民族的一部分。時至今日,很多姓楊、姜、符、強等姓氏的人,身上都可能流著氐人這支高山古族的血。

▲ 氐族後裔文縣白馬人,他們頭戴的是插著白雞翎的沙嘎帽。攝影/李玉明

自巴蜀流傳的二郎神傳說,也是氐人流傳至今的故事之一。如今,仍有氐族後裔文縣白馬人生活在高山之間。這支「東亞最古老的的部族」,能酒善歌,繞火而行,跳著古老的面具舞「池哥晝」,沙嘎帽上的白雞翎隨風飄蕩,訴說千年。

▲ 風雪之中的池哥晝,池哥指面具,晝是跳的意思,池哥晝也就是面具舞。面具上的第三隻眼,可與巴蜀三星堆出土的「三眼神人」互為印證。攝影/冉創昌

西北雄渾與南國靈秀,漢唐古韻與現代新風,每一種在隴南的文化,追索起來,都如同一張趣味十足的拼圖。但另一方面看,這張歷史交錯的文化拼圖固然多彩,背後卻是群山萬壑所導致的地緣分割。

▲ 文縣丹堡二十四道拐,這樣的盤山路在隴南很常見。攝影/冉創昌

隴南人走出大山的希冀,也許自秦人時代開始,就從未改變。山是奇險的景觀,也是幸福生活的阻隔。隴南地區高山遍布,閉塞的交通讓隴南豐富的物產久不為人知;而多雨溼潤的氣候和複雜的水系,也讓要麼沿河谷地聚居,要麼依山而居坐落峽谷的山民,接受一年一度夏秋時節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考驗。

▲ 武都張壩古村落,仍保留著隴南山民的住宅風貌。攝影/冉創昌

▲ 武都坪埡異地扶貧搬遷點,集中搬遷,是改變深山艱辛生活的一條道路。攝影/冉創昌

幸而,交通阻隔正在一點點被打破:成武、十天高速公路,讓隴南高速逐漸成網;成縣機場,則自群山萬壑中連接全國各地;而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最早提出修建蘭渝鐵路,「經過物產極多、礦產極富之地區」的構想,也在2017年9月底,打通西段秦嶺的天險,全線貫穿隴南這片深山中的寶田。

▲ 蘭渝鐵路自油菜花田穿過。攝影/冉創昌

諸葛丞相當年未竟的北伐路,如今僅需幾個小時便能走遍。隴南北邊的人們,沿西漢水畔的高速,自天水南站上寶蘭高鐵,從寶雞岐山旁的五丈原呼嘯而過,便可來到一點也不著急的長安城,進而走向更遠的地方;而南邊武都、文縣等地的人們,則沿著杜少陵的詩史,在更不著急的成都尋找自己的心靈草堂。

▲ 成縣杜甫草堂是最古老的杜甫草堂之一。攝影/冉創昌

火鍋巴適,肉夾饃噴香,只不過讓他鄉的隴南人最念念不忘的,還是土蜂蜜煮的清茶、橄欖油與蘋果、燉肉時放的一抹花椒、半片當歸……是那些平淡日子裡細細密密的家鄉味道。

▲ 西和養蜂人,養蜂人逐花而行,是現代的「牧人」。攝影/冉創昌

隴南味道,川味陝味還是秦味?

甘肅唯一的亞熱帶氣候區在隴南,與暖溫帶、中溫帶氣候類型一起,讓隴南味道多了幾分由南向北的漸變,多山多水的自然稟賦雖然讓交通艱險無比,卻也讓隴南物產豐盈,更有多位異鄉來客,在此發光發熱。

▲ 禮縣蘋果、武都油橄欖,都是隴南豐富的特產。攝影/冉創昌

昔日刀光劍影的西漢水河谷地,如今滿是蘋果園,這種來自歐洲的「智慧果」,在黃土高原與秦巴山區的交界處,遇到了它最適合的樂土;而原本只在地中海氣候區出產的油橄欖,在溫暖溼潤,氣候相似的武都區安家落戶,古希臘文明重要的支點之一油橄欖產業,跨越時空與山海而來,為白龍江兩岸的人們帶去豐收與希望。

物產匯聚與飲食風味,也能融會貫通。哈達鋪出產的岷歸,不只是上好的中藥藥材,遇上西北羊肉,獨有一種異香。南北而來的巴蜀與西北風味,也都是隴南人的心頭好,但真要說起日常吃什麼,那可能還是揪一鍋豐儉由人的連鍋子面片最實在。

▲ 連鍋面裡啥配料都可以放。圖/匯圖網

都說,隴南人的麵食,更是容納了各地風味,另湯麵、蕎面節節、扯麵、槓子面……一條麵團演化出百種風味,還有牛肉扁食、撒子油香、漏魚麵皮……面也能變得千姿百態。

��向左滑動

▲ 隴南早餐:現烤核桃餅子、熱辣辣的禮縣熱麵皮加蛋。供圖/隴南發布

而西北地區常見的漿水,來到隴南,也翻了花樣:小芹菜透著一股清香、大白菜爽利下飯、雪裡蕻口感尤其清脆……在隴南,只要是沾點綠色的,都能扔進漿水缸裡作為佐料。

一百個隴南人家的漿水缸,便有一百種不同的酸香,舀一勺漿水,韭菜、蔥花、辣椒一炒一熗,澆上面,再調上醃韭菜花,酸辣清香,別有一番風味。若自家漿水沒了,去鄰居家隨便就能盛一大碗回來,漿水味鮮,人情味也濃。

▲ 漿水面最配韭菜花了。圖/匯圖網

一碗麵配套的,是山裡田間的野菜,羊角菜(蕨菜)、木龍頭(烏龍頭)、苦苣……春天採野菜,洗淨煮好,凍進冰箱,就能盡享一年的鮮美,隴南人尤其喜歡吃木龍頭,清脆微苦,正與潮溼氣候適配。

▲ 宕昌鹿川田野,優良的氣候讓隴南人的田間總是生長著豐富的野菜。攝影/冉創昌

麵食之外,粗糧同樣是地道的隴南味道,擅長山地裡生長的玉米被熬成玉米糝糝,而一碗「黃團長」是隴南人的童年回憶。這說的就是散飯(攪團)。「散飯要想好,三百六十攪」,燒好開水,一點點下玉米面粉,同時,另一隻手用擀麵杖不停地在鍋裡攪和。隨著面越加越多,鍋裡的攪團越來越稠,直到攪不動為止,散飯也就好了。

▲ 配色雖然紅綠燈,吃起來可一點都不含糊。圖/圖蟲·創意

而洋芋(土豆)攪團,是在隴南更流行的款式,高原上的洋芋質地厚實,上鍋蒸熟,就按在木槽裡砸,口感比起軟趴趴的土豆泥,要柔韌勁道得多,按流行語,吃了這一口,保你「支稜起來」。

▲ 纏纏綿綿,酸酸辣辣的洋芋攪團。攝影/嚴肅

不過無論哪種攪團,都是最開放的食物,食材是玉米面蕎面還是麥子磨麵,都嚒嘛噠(沒問題);調味是用醃韭菜蒜苗、還是澆香醋辣子、是來勺清香的漿水,抑或來一點扯麵滷子,也都「能成」(可以)。

▲ 洋芋攪團的做法盡顯「混沌」本色。攝影/嚴肅

一碗尋常的攪團,是隴南人的普通生活味道,也仿佛是這片土地的縮影。歲月時光飛落如雪,被揉成一片片古蹟書簡,西北健朗與巴蜀蘊秀,都融在這片奇險天地之間。千秋英雄以此地為故鄉他鄉,你方唱罷我登場,唯有流淌著史詩的西漢水,武都道古老而新生的萬象洞……默默問一句,客從何處來?

編輯丨姚欣

新聞多看點

☞☞☞

原標題:《四川隴南還是陝西隴南?不,是甘肅隴南!》

相關焦點

  • 甘肅旅遊美食地圖 隴南成縣江洛棒棒面
    成縣有一種牛肉餛飩上世紀八十年的美味;成縣有一種饊面飯,是甘肅人常吃的一種食物;有一碗粉魚涼到夏天;早晨來一碗油茶和麻花一起捆綁銷售。無論火燒還是蕎麥都是記憶的味道。崔皓景這期推薦的是——隴南成縣江洛棒棒面。
  • 甘肅隴南「11.17」事件幕後策劃者在四川落網
    甘肅隴南「11.17」事件幕後策劃者在四川落網 2008年12月23日 11:39 來源:四川新聞網 發表評論   2008年12月18日21時,南充市公安局九處在儀隴縣新政鎮一咖啡廳將涉嫌幕後組織指揮甘肅隴南聚眾衝擊國家機關犯罪的嫌疑人、網上逃犯李寶罡抓獲歸案。
  • 天然藥庫的隴南2019年GDP出爐,在甘肅省內排名第幾?
    甘肅省是我國西北部歷史悠久的省份,很多上古時期的傳說故事都發生在這裡,近年來甘肅全省在省會蘭州的牽頭下,發展得也是風生水起,而隴南作為甘肅省的重要城市,發展的也是如火如荼,古時候的隴南是氐族人的故鄉,這裡地處甘肅南端與四川和重慶接壤,也有著隴上江南之美譽,這裡藥材非常豐富,因此也被人們譽為天然藥庫
  • 甘肅隴南之色:罩在西秦嶺蜿蜒起舞的青山深處,綠色是隴南的底色
    也許從月亮上看隴南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是鑲著光環的禪如夢的顏色透過白雲聽到溪水的淺綠仰望藍天聞到茶芽的嫩黃連風都是翠翠的把鳥兒畫在樹葉背後也成了綠色罩在西秦嶺蜿蜒起舞的青山深處綠色是隴南的底色陽光灑向大地
  • 「文化隴南·書香政協」關宏臣油畫作品甘肅隴南邀請展開幕
    12月8日,由隴南市政協辦公室、中共隴南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文化隴南·書香政協」關宏臣油畫作品甘肅隴南邀請展在隴南市圖書館開幕。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文化強國戰略,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著力打造「隴蜀之城」,推動隴南文化事業繁榮發展,隴南特邀請瀋陽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關宏臣舉辦個人油畫作品展覽。
  • 甘肅隴南通報「1117」事件處置情況
    甘肅採取措施處置隴南衝擊市委機關群體性事件甘肅隴南發生上訪打砸事件新華網甘肅武都11月20日電(記者王志恆)20日15時,中共甘肅隴南市委召開新聞發布會,首次向媒體通報了此前發生在隴南市武都區上訪群眾聚集衝擊市委機關的「11·17」事件的處置情況。
  • 隴南 是座什麼城?
    「隴上江南」秦文化的發祥地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還是……>其實,隴南有好多深藏不露之處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內涵有超高顏值的河山美景甘肅野生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野生動植物數量佔全省60%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佔全省70%
  • 甘肅隴南建「網上村莊」 在外村民可隨時回「村」看看
    甘肅隴南建「網上村莊」 在外村民可隨時回「村」看看 2018-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海峰     對於農村地區「村民不在村裡在群裡
  • 甘肅省地級市,隴南
    境內有水杉、紅豆杉、岷江柏木、秦嶺冷杉等國家保護植物和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紅腹錦雞等20多種珍稀動物,擁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省級自然保護區、 4個國家森林公園、 2個國家溼地公園和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園區。
  • 甘肅隴南「炫」茶資源 邀客旅遊節「品茗鬥茶」
    中新網蘭州3月30日電 (記者 殷春永 閆姣)「優質的隴南茶,與落後的貧困山區面貌極不相稱,茶產業的效益直接影響著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民的收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公室29日舉行新聞發布會,隴南市委常委、副市長漆文忠說,在當前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發展茶產業更是實現產業脫貧、助力茶農增收致富的迫切需要。
  • 通訊:在甘肅隴南深山「撈」麻紙
    中新社隴南5月8日電 題:在甘肅隴南深山「撈」麻紙  作者 南如卓瑪 甄馥睿  今年25歲的胡巖鵬高校畢業後,從西安回到了甘肅隴南大山裡的老家——西和縣西高山鄉劉河村,和父親胡鳳鈺一起「撈」麻紙。  胡鳳鈺稱自己是手工製作麻紙的第五代傳人。「20世紀50年代,麻紙主要用於村民包裝掛麵、糊頂棚、糊牆以及殯葬用」。
  • 甘肅隴南搶救白馬人語言文字 整理《白馬大詞典》
    原標題:甘肅隴南搶救白馬人語言文字 整理《白馬大詞典》  中新網甘肅文縣3月9日電 (南如卓瑪)甘肅隴南白馬人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邱雷生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介紹,隴南歷時8年調查研究白馬民俗文化,並搶救白馬人語言文字,目前搜集整理出18000餘條白馬語詞彙,正在編寫《白馬大詞典》。
  • 遠端回聲:甘肅隴南一中直播班的探索
    甘肅隴南,距離四川成都436公裡。畢業於隴南一中的龍開顏,現在南京大學讀書,她和她的很多同學一樣,都將成都七中視為自己的「第二母校」。隴南一中甘肅隴南一中的直播班在甘肅省內,隴南地區的經濟狀況相對較好,隴南一中的教育水平也是當地最高的
  • 隴南書法篆刻作品赴蘭展在甘肅藝術館開展
    10月13日,由省書法家協會、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市文廣旅局、市政協書畫院聯合主辦,市書法家協會承辦的「壯麗七十載 翰墨頌祖國」隴南書法篆刻作品赴蘭展在甘肅藝術館開展。省文聯副主席、省書協主席林濤在致辭中對隴南書法創作給予了肯定,他說,近年來,隴南書法創作呈現出朝氣蓬勃、千帆競發的喜人局面,書法新人不斷湧現,書法創作水平不斷提高,書法隊伍不斷壯大。
  • 甘肅隴南「女兒節」開幕 活態傳承乞巧文化(圖)
    甘肅隴南「女兒節」開幕 活態傳承乞巧文化(圖) 2017-08-23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歡     8月22日,以「展現乞巧魅力、促進文旅融合」為主題的第九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在甘肅西和縣開幕
  • 甘肅隴南守護自然底色 國寶級動物「安逸」生息
    甘肅隴南守護自然底色 國寶級動物「安逸」生息 2019-09-20(資料圖) 鍾欣 攝   中新網蘭州9月20日電 (記者 徐雪)「綠色,是隴南的底色,也是隴南人一直悉心守護的顏色。」甘肅省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表示,當地多年沒有立項審批一家水電站,沒有讓一家「三高」企業落地,堅決關閉了一批小礦山、小冶煉,大力實施「兩江一水」生態綜合治理,無論是植被覆蓋率,還是空氣品質都位居全省前列。
  • 這10個省有福了,將栽上隴南的油橄欖樹!
    「在1月8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以「隴南捐贈全國產區油橄欖苗木,助推脫貧攻堅」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甘肅隴南市委常委、武都區委書記田廣慈介紹,隴南市政府為了表達一顆感恩之心,放大產業的扶貧效應,幫助國內其他貧困區培育產業,助力全國同步脫貧,於2019年11月,向全國發出了向油橄欖適生區貧困地區贈送油橄欖苗的公告,決定面向全國油橄欖適生貧困地區贈送油橄欖苗木。
  • 甘肅東南部五大地級市簡易地勢圖:定西,天水,慶陽,平涼,隴南
    甘肅是一個「狹長」型的省份,東西橫跨1600多公裡,其中普通火車從東部的天水到西部的敦煌居然要18個小時,足以證明甘肅的「長」。並且其氣候地形多種多樣,戈壁沙漠,山地高原,平原河谷這些地形地貌甘肅都有分布。甘肅西部(河西)和甘肅東南部(河東)的氣候,地貌的差別最大(一個是黃沙漫漫,一個是植被茂密)。
  • 伏羲文化與隴南 婁炳成
    關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眾說紛紜,但以甘肅的天水、隴南兩地之說為主流。天水、隴南相毗鄰,歷史上行政區劃曾經多次重疊交叉,僅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兩個地區就合併過一次,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又將天水的四個縣劃歸隴南,其中就有伏羲出生地古仇池所在地的西和縣。故而,說伏羲出生於天水、隴南一帶,都是確切的。
  • 隴南暴洪水毀公路首座橋梁建成
    12月20日,隴南暴洪災害公路水毀修復工程中的首座橋梁——化馬橋建成通車,標誌著隴南境內受災最嚴重的國道212線全線貫通,公路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8月10日至11日,隴南宕昌縣突降暴雨此項工藝的應用縮短了近兩個月的工期,也填補了隴南鋼結構橋梁應用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