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懷總是詩」:品讀詩詞中的端午節

2020-08-19 一往文學

&34;,節日的內蘊於節俗禮儀中隱現;&34;,文人詩詞中的節物別有一番風味;&34;,每個節日都是一壺於詩詞盛宴中氤氳香氣的甘醴。譬如端午。

一、生活樂趣

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點硃砂等端午節俗,於陸遊的《乙卯重五》中可見一斑。&34;,石榴花開乃端午時節之美景,&34;字與&34;字為全詩奠定了熱烈歡悅的情感基調。&34;,將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點硃砂一一寫盡,頗有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幽情雅趣。端午吃粽子早在唐代就被寫入官方文書,今人每逢端午亦食粽。然插艾草、制香囊、點硃砂等深具文化底蘊的節俗卻漸漸被淡忘。所幸有古人所作詩提及這些,可令今人讀之激動縈懷。&34;,則於情趣中流露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素有的曠達豪壯,讓人驚覺:陸遊終究是陸遊,端午生活樂趣裡亦能隱現出滲透到骨子裡的氣概。

蘇軾於惠州所作的《浣溪沙·端午》亦頗有宋代文人士大夫過端午時的幽情雅趣。端午前一日,蘇軾如夫人王朝云為端午沐浴而採摘蘭草,因辛勤忙碌而&34;。&34;,&34;乃端午節俗,端午&34;後,朗朗晴空下的河流裡必然會有王朝雲洗下的胭脂水粉。&34;,王朝雲輕輕地纏好彩線,斜斜地戴上小符,甚是溫柔和婉。&34;&34;,亦為端午節俗。&34;,卒章顯志,蘇軾於端午佳節許下諾言,願與王朝雲廝守終身,與蘇軾曾言的&34;相得益彰。因為相知,故願相守。豪放派代表蘇軾寫起婉約詞來,亦是這般的深具日常美學與兒女情長。

二、屈原精神

端午節裡有生活樂趣、日常美學,亦有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憑弔。拯救屈原冤魂這一傳說,誕生了端午競渡的節俗。&34;之一的張耒,就有過憑弔屈原的《和端午》一詩。&34;,贊屈原之忠貞,又嘆這忠貞的靈魂終究是回不來了,唯《離騷》的存在可讓後人明了屈原的愛國精神,讓後人為其情操高尚卻結局悲慘而意難平。

&34;的&34;之一文天祥,亦以屈原為楷模,於自知死期將近的至元十八年端午節時,寫下《端午即事》。&34;,艾草是端午重要節物,時人對愛國救國的文天祥是敬愛的,故於端午節贈艾草給文天祥。&34;,文天祥救國不成,願效仿屈原,以身殉國,慷慨就義,用生命回應屈原不朽的精神。

端午原是熱鬧的,但因為屈原,就不免別有一番滋味,故也有詞人以熱烈歡悅的端午來反襯自己的鬱郁不得志和對現實的不滿,譬如南宋的劉克莊劉克莊的《賀新郎·端午》以&34;開篇點題。&34;,則寫了佩戴&34;、&34;等端午節物的兒女和觀覽賽龍舟的遊人。而劉克莊自己,卻&34;,似與周遭熱烈的節日氣氛格格不入。&34;,讚賞屈原高尚的志趣,並提及屈原祭神的&34;,從而引出&34;。&34;乃端午祭屈原時所用的祭品。於此,劉克莊對&34;節俗的來歷有所質疑,否定了唯求端午節俗形式而不發揚端午節俗內容即屈原精神的行為。&34;,喟嘆屈原在政局陰暗的當時無力回天,亦喟嘆自己空有與屈原等同的愛國熱情卻不得志的沉鬱。

三、仕途國情

端午乃唐朝確定了的國家節日,皇帝在端午這日會賞賜大臣衣物以達勉勵之效,賜衣也逐漸成了皇家禮儀。所賜衣物的精美與否,視對象而定。憂國憂民的杜甫,就曾於乾元元年唐肅宗端午賜衣之時題《端午日賜衣》以謝恩。&34;,彼時杜甫與唐肅宗政見相左,隨時可能仕途失意,豈料端午節仍有皇帝御賜的宮衣,不禁感恩戴德。皇帝所賜宮衣通常是以細葛為衣料的夏天輕薄套裝,故杜甫才如是寫:&34;以唯美的文字渲染出宮衣的精美。尾聯&34;將宮衣的合身與唐朝端午禮制的周全淋漓盡致展現出來。向來沉鬱頓挫的杜甫,難得有這般言辭雅致、情感外露的詩歌,美哉!

由宋入元的方回,不被重用而辭官回鄉後,曾寫《戊戌端午》來表達致仕後歸隱田園的心境。&34;,滄桑悽楚,方回已退休,也就不敢奢望皇帝&34;這般端午節俗了。&34;,又見&34;、&34;之端午節俗,卻以&34;、&34;來表達自己無意於喜慶的端午節俗,可見其仕途失意後的百無聊賴。&34;,有故人、新菜與肥魚,倒也足矣,至此,方回歸隱田園的又曠達又蒼涼的心態躍然紙上。值得一提的是,&34;可藥用,江浙一帶有給師長送&34;的端午節俗。

杜甫的《端午日賜衣》和方回的《戊戌端午》寫的均是個人仕途,南宋末年詞人劉辰翁則以《臨江仙·端午》來寫國家大事。&34;,按例端午內宴上,翰林學士要獻上帖子詞,即&34;,&34;一般以歌頌昇平、讚美帝後為主旨,劉辰翁慶幸自己一介布衣無須寫那華而不實的帖子詞。比之&34;,劉辰翁更鍾情於午時書,寥寥數字即可消除災邪,所謂&34;。可見劉辰翁對粉飾太平的朝堂不滿。&34;,此&34;乃雙關也,表面上指綿綿的雨水,實際上指無休的戰事;&34;是位於皇家園林裡的,象徵南宋王朝的風雨飄搖。&34;,既然內憂外患,愁緒滿懷,那不妨與好友相約,把酒笑對端午,怎奈南宋朝廷為抗擊金兵而增加酒稅,使得全城無酒可售。劉辰翁此詞,處處有端午節俗,卻時時蘊含國情,於輕快幽默中寓深刻之意。

相關焦點

  • 詩詞鑑賞-古詩詞中經典的端午節 吃粽子 看龍舟 感受古代端午習俗
    端午節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因而很多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詩詞佳作, 其中還可以窺探到古人端午的風俗!浣溪沙-端午宋-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微微小汗溼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布滿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耳下的黑色髮髻上。與朝雲同過端午節,天長地久,白頭偕老。全詞是篇民俗詩,充滿了濃鬱的古老民俗氣息。
  • 描寫端午節的4首詩詞,真情實感在詩中,值得細細咀嚼
    元宵節是傳統節日,當然也有大量的詩詞來描寫元宵節。我是貓貓,關注小編,一起來欣賞描寫端午節的4首詩詞,真情實感在詩中,值得細細咀嚼。第1首,《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僧文秀。這首詩語言如白話,味道卻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 端午節|20首端午詩詞,祝您端午安康!
    ,點擊收聽→零基礎系統攝影班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在古時,端午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文人墨客也喜愛端午節,在他們筆下,端午節是怎樣的呢?我們通過20首詩詞來了解下吧!懷念屈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內容。人們同情屈原的遭遇,感念他對於國家的忠貞,千百年了,多少人吟詠不絕。
  • 濃濃端午情:10首當代端午詩詞
    在快節奏生活中,也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節日來調整節奏,使人們放慢行進的腳步,休息放鬆,與家人團聚,親近大自然。時節輪迴,又迎來一個夏季節日——端午節。「端午」 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書中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端,初始之意, 「端五」 即 「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正陽節、五月節等等。
  • 唐寧遠:端午詩詞裡的家國情懷
    端午詩詞裡的家國情懷文 | 唐寧遠端午歷來就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愛國傳統的節日,家國情懷是端午最美的文化底色,穿越雋永的古詩詞,赴一場千年之約,品一場文化盛宴,別有一番情趣。歐陽修詩有「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 蘇東坡詩云「時於粽裡見楊梅」。可見,唐時用米已「白瑩如玉」,宋時有「蜜餞粽」。投粽入江、龍舟競渡等習俗都與屈原相關。
  • 端午節也是「詩人節」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提起端午節的習俗,很多人首先想到賽龍舟、吃粽子。不過,在遼海文化學者、瀋陽文史館館員初國卿看來,端午節也是「詩人節」。
  • 「端午詩詞展」帶觀眾領略詩詞中的端午節俗與風物
    新華社瀋陽6月25日電(記者趙洪南)由瀋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組織的端午詩詞聯誦於近日在瀋陽玖伍文化城上演,帶觀眾回溫端午節的歷史;「五月榴花照眼明——端午詩詞特展」也於近日在遼寧省圖書館開展,帶觀眾領略詩詞中的端午節俗與風物……近年來,隨著以詩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升溫
  • 【說說這個節】端午詩詞傳承愛國精神
    原標題:【說說這個節】端午詩詞傳承愛國精神新疆網訊(記者饒俊華)6月16日,市文聯詩詞楹聯家協會主席王銘先說,端午佳節源遠流長,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影響。提到端午,自然繞不開粽子、龍舟和屈原。涉及端午主題的經典詩詞中,大多紀念屈原並且表達作者的愛國情懷。「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詩詞裡的傳統節日·端午】品讀家國情懷 「粽」享美好生活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蘇軾《浣溪沙·端午》寫道:「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唐代文秀的《端午》中寫道:「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端午》詩,表達了詩人在端午節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更是對昏君奸臣的憎恨和鞭撻。
  • 艾草青青 端午詩情 —哈爾濱順邁學校端午節師生詩詞朗誦會
    端午節師生詩詞朗誦會5月26日下午,哈爾濱順邁學校端午節師生詩詞朗誦會在國際報告廳隆重舉行!順邁學校師生在這裡擷一株端午的艾草馨香,演一場愛國主題的千古絕唱!一首首詩詞激情滿懷,一聲聲詩句盪氣迴腸,共同開啟順邁走向輝煌的華美樂章!這是一次校本課的拓展!這是一次行走的課堂!黑龍江省演講口才協會主席劉智偉先生,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哈爾濱市作家協會主席唐飆先生,哈爾濱順邁學校董事徐榮隆先生及順邁集團高管,哈爾濱順邁學校史學勇校長、劉長有校監及各學部園領導出席本次端午節師生詩詞朗誦會。
  • 那時端午——幾首端午詩詞中的端午民俗
    端午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雖然南北東西各有不同的節日風俗,但是主要賽龍舟、掛艾菖、吃粽子、拴五色線、佩香囊等習俗基本是公認的全國性習俗。其中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我們都知道端午的這些習俗由來已久,但是到底有多久呢?隨手翻了翻古代詩詞,發現有些習俗原來就真詩裡面。下面我們就找幾首比較經典的端午詩詞,體會一下那時端午。
  • 鷺洲詩島第四十四期詩詞活動「端午節專刊」
    鷺洲詩島第四十四期詩詞活動「端午節專刊」筆存半縷靈均魄,豈有詩心媚世塵。二、詩人節感賦一曲離騷世代歌,靈均風骨壯山河。今朝試問詩詞客,愛國憂民寫幾多?炎黃欽佩離騷志,民本情懷勵後昆。 15、沈邦彥詩二首詩人節感懷又到端陽唱九歌,靈均激蕩震山河。依稀灑下淚千滴,愛國情懷有幾何。粽 子青綠衣裳胖小孩,時逢佳節上門來。
  • 有關端午節的「真相」:端午節到底為了紀念誰?
    同時,端午也是古老的亡靈紀念日之一。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說,世人要在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們離去。這個亡靈紀念日後因佛教傳入而發生位移,被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替代。  「端午的初始功能,在歲月侵蝕中變得曖昧不清,只有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風俗,還約略暗示著它與鬼魂的關聯。」
  • 「詩詞裡的傳統節日·端午」品讀家國情懷 「粽」享美好生活
    槐幄如雲,榴花半吐,又是一年端午至。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背後,寄託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撫今追昔,古人今人都將這種美好願景和家國情懷落筆成文,藏於詩詞佳作當中,化作記憶,加以傳承。端午節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
  • 迎端午佳節 抒愛國情懷 --涼州區法院舉辦迎端午詩詞誦讀活動
    迎端午佳節 抒愛國情懷 --涼州區法院舉辦迎端午詩詞誦讀活動 2020-06-26 04: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詩詞裡的傳統節日·端午」品讀家國情懷「粽」享美好生活
    撫今追昔,古人今人都將這種美好願景和家國情懷落筆成文,藏於詩詞佳作當中,化作記憶,加以傳承。端午節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蘇軾《浣溪沙·端午》寫道:「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人們以五彩絲線系手臂,名之為長命縷;胸前佩掛符籙,以避災邪。如今,隨著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富足起來,惡月惡日已經離我們遠去,紀念先人們愛國忠義的高尚情操,成為新時代的主流。
  • 【又是一年端午時】詩詞中的端午節
    一年行將半,端午節又欣然而至。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佳節。《風土記》中說:"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思是五月開始的第一個五日。由於五月五日兩"五"相重,所以又名"重五"或"重午"。作為一個重要的傳統佳節,歷代文人墨客以端午為題,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 有關端午節的詩句 描寫端午節的古詩有哪些
    歷史上,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很多關於「端午節」的墨寶。那麼,有關端午節的詩句有哪些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端午節的詩句  描寫端午節的詩:  1、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文秀《端午》  2、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盧肇《競渡詩》  3、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李隆基《端午》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 為你讀詩丨那些寫在古詩裡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自古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在端午節留下詩詞佳作,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下詩詞中的端午節!《乙卯重五詩》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
  • 《端午》古詩_端午節古詩大全_端午節最簡單的詩
    關於《端午》古詩_端午節古詩大全_端午節最簡單的詩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端午》古詩_端午節古詩大全_端午節最簡單的詩,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端午節古詩大全,端午古詩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