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雷甲壽花鳥畫的題材拓展和創新探索

2020-12-09 天意文化

花鳥畫在我國有悠久的傳統,且題材內容與形式語言均有一定的程式或規範,這些程式或規範一方面是我們學習先人經驗的起步,對於我們繼承傳統的觀念和技法有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如果處理不好也容易束縛後人的手腳,使他們循規蹈矩,不敢有所突破。如何解決繼承傳統和發揚革新精神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便成為一切期望在這個領域內有所作為的藝術家們思考和探索的課題。例如,歷代花鳥畫家們在表現題材上已經有豐富的積累,相應在語言上也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像唐代薛稷畫鶴、邊鸞畫孔雀、刁光胤畫花竹,五代黃筌、徐熙畫花鳥,北宋崔白畫雀,南宋吳炳畫折枝、杜椿畫花果、李迪畫禽,元代李衎畫竹、王冕畫梅,清代朱耷畫魚、惲壽平畫荷、華喦畫鳥,現代齊白石畫蝦,等等,後人難以超越。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先生

邵大箴,1934年生,江蘇鎮江人,1960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擅長美術理論,為當代中國美術理論家、國畫家。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師、美術史系副教授。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

出版有《現代派美術淺議》《傳統美術與現代派》《歐洲繪畫簡史》《西方現代美術思潮》《霧裡看花——當代中國美術問題》等。主編《外國美術名家傳》(與奚靜之合作》《現代藝術辭典》等,《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編委副主任。

民革中央畫院副院長、野稻穀中國畫第一人雷甲壽先生

被譽為「四君子」的梅蘭竹菊題材,象徵人品高潔和正直、堅韌、樂觀和不畏強暴的精神,更常為畫家們所採用,歷久不衰。當然,繪畫題材的審美作用還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繪畫語言表現出來,因為繪畫語言諸如筆墨、章法以及由它們構成的繪畫境界,才能真切和細微地反映畫家的思想和感情。總之,歷史上已經積累的各種繪畫題材,對後人仍有進一步發掘的價值,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喪失其意義。

不過,繪畫史也向我們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繪畫創作的題材會隨著社會現實的變革和人們認識的變化不斷有所拓展,一些有成就的藝術家在探求藝術革新途徑時,也在不斷探尋新的表現題材,這是因為他們對現實生活有新的認識和體會,希望採用的題材可以寄託自己的情懷。

畫家雷甲壽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一直在思考在如何拓展花鳥畫題材和表現語言方面有突破、有作為。他先後在中央美院和北京畫院學習,接受過多位名師指導。在研究歷代花鳥畫經典過程中,對花鳥畫的藝術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熟練掌握了傳統花鳥題材和表現語言,在筆墨運用和意境營造上又有相當高的造詣,在創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不過,他並不滿足於此,他在深入發掘傳統花鳥畫題材意義的同時,也在不斷思考和探索如何擴大花鳥畫題材這個課題。

他對農村生活比較熟悉,尤其對野生稻穀很有感情,在秋天農作物成熟的時刻,它們生長的環境、氛圍以及它們的枝葉、色彩非常入畫,體現出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景象,也折射出人們面對豐收時的喜悅之情。有感於此,他便開始大膽實踐,嘗試描寫農田作物,在花鳥畫領域開闢新的題材內容。他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嘗試和探索必須遵循傳統花鳥畫創作原理,也就是說,要充分發揮花鳥畫形象化語言的特色。因為花鳥畫和詩一樣,不在於真實物象的再現,而在於用寓意的形式調動人們的感情,也就是借物抒情。物是媒介,情是旨歸。正如《宜和畫譜·花鳥敘論》中說:「詩人六義,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而律歷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表裡焉。」雷甲壽深諳此理,他在描寫野稻穀時,充分利用傳統的章法和點、擦、皴、染的筆墨語言,組成富有詩意的畫面。他善於用筆用墨,筆線曲折有致,有韻律感,在用墨中水分掌握得很好,致使墨的濃淡有微妙變化。

他敢於用色,例如在《誰說秋來少豔姿》中,用大片重彩豔麗的紅色描寫成熟的稻穀,由於用墨襯色,用色映墨,墨與色融為一體,畫面色彩熱烈而富有激情。在另外一些畫面上,如《稻猶如此,神仙何在》《長城腳下》《熱土載厚情》等,以墨色為主,略施淡彩,畫面賞心悅目,另有一番淡雅氣息。在這些描寫稻穀的作品中,他常用山石作為背景,用小鳥點綴畫面,以增加作品情趣。

雷甲壽的花鳥畫著眼整體布局,具有大氣和豪爽的風格,顯示出他寬闊的胸懷,而在細節描寫和筆墨語言中,又體現出嚴謹和細緻的精神。猶如他既重視發掘新的野稻穀題材,又尊重傳統花鳥畫程式一樣,反映出他具有辯證的思維和兼顧全局的精神。而這些,不論對做人或從藝來說,都十分重要。

相關焦點

  • 雷甲壽的大寫意花鳥畫霸悍凜然,雄渾沉鬱
    現為民革中央畫院副院長、中國·水墨藝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石齊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花鳥畫創作院常務副院長、文化部中國書畫院專家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展評委、野稻穀中國畫第一人。
  • 石齊:雷甲壽是當今畫野稻穀最好的寫意畫家
    王健林背後牆上是石齊山水作品王健林辦公室牆上掛著石齊創作的90平尺巨幅山水畫,市場價值高達2000萬人民幣雷甲壽曾跟隨畫家石齊學習繪畫,他們相識二十餘年,亦師亦友,藝術風格上雖各有千秋,但卻有著相同藝術精神,那就是對中國畫的創新繼承。
  • 雷甲壽:野稻穀中國畫第一人
    雷甲壽民革中央畫院副院長中國花鳥畫創作院常務副院長北京石齊畫院副院長雷甲壽先生自幼學畫,以青藤白陽(明代徐渭、陳淳)、八大山人、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諸家藝術,專精博取;1987年入董壽平先生畫室學習,深得真傳;九十年代末入北京畫院深造,師從王明明、石齊,畫藝日趨精進。雷甲壽擁有紮實的傳統功力,並廣泛吸收了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精髓,創新發展了寫意中國畫大氣磅礴賦有時代性和生命力的繪畫語言,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
  • 月滿中秋,師友情深,雷甲壽以畫會友拜訪從藝恩師
    在臨近中秋的這幾日,雷甲壽老師特意拜訪了其從藝道路上給予莫大幫助的畫壇前輩邵大箴先生、張立辰老師、石齊老師和王仲先生。他們不僅是雷甲壽老師的良師也是他的益友,予以他受益匪淺,至深難忘的藝術指導。張立辰老師作為當代大寫意花鳥畫大家,對繪畫構成和筆墨結構頗有建樹。在張老師嚴謹的教學中,雷甲壽老師從他那裡學到的不僅有中國畫筆墨程式的硬知識,還有其對作品琢磨推敲的執著態度。張老師每每看到雷老師的作品,都會露出認可的目光和滿意的微笑。
  • 野稻穀中國畫第一人雷甲壽上海藝術展驚豔滬上
    著名畫家雷甲壽,山西省文聯黨組書記、主席郭健,山西省文聯原副主席郭新民等十幾位美術界領導以及上百位書畫愛好者共同出席開幕式,前外交部長李肇星出席答謝晚宴。上海吳昌碩紀念館畫展現場雷甲壽作品本次畫展展示了雷甲壽先生今年最新創作的多幅精品,其中野稻穀題材依然是畫家的重點表現內容。
  • 雷甲壽中國畫全國巡展重慶站開展
    雷甲壽中國畫全國巡展重慶站開展 2017年08月22日 22:38  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導讀:今(22)日,雷甲壽中國畫全國巡展重慶站在重慶美術館開展。
  • 當代大寫意花鳥畫領域高峰
    雷甲壽,久藏文化合作畫家,當代大寫意花鳥畫大家,是野稻穀中國畫創始人。畫野稻穀時,他以鮮明的藝術個性和題材意境上的拓展與升華,成為當代大寫意花鳥畫領域的一座高峰。在中國畫創作中,大寫意是最難的,它講求書寫性和概括性,要求造型更簡潔神妙,筆墨更洗鍊豪放。雷甲壽老師知難而進,賦予野稻穀高亢昂揚又饒於生趣的內在精神,以樸實真誠的心境、奔放浪漫的才情,淋漓恣肆的筆墨,在大寫意花鳥畫野稻穀的創做方面獨標新舉,有效推動了大寫意花鳥畫的發展。
  • 淺談當代花鳥畫的拓展與創新
    花鳥畫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藝術形式。它的所有題材都來源於生活,通過繪畫的形式來表達出人們對自然萬物的特殊情感,集中反映出創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內心世界。方金爐通過合理地引入山水畫元素,突破了傳統文人花鳥畫在題材、構圖、立意方面的局限,促進了當代寫意花鳥畫的多元化發展。
  • 通儒達識,開宗立派——談雷甲壽的繪畫藝術
    雷甲壽的「野稻穀-紅高粱」可以說是填補了中國畫的空白,也可以說是發展了中國畫的技法,在繼承與突破上,他與他的老師新中國畫領路人石齊一樣。沿襲國畫大寫意精神,突破前人對花鳥畫題材的限制,成為中國大寫意花鳥的革新者。他的老師石齊先生評價他是「當今畫紅高粱、野稻穀最好的寫意畫家,是中國畫寫意畫家中非常閃耀的一位明星。」
  • 著名畫家雷甲壽美術館開館典禮暨捐贈儀式在山西臨汾堯都舉行
    楊保春代表堯都區四大班子及100萬人民,對雷甲壽先生的到來表示衷心感謝。他說,雷甲壽先生一直以來關注和支持家鄉建設,今天他將一批藝術佳作無償捐贈給家鄉,充分體現了熱愛家鄉、感恩鄉親的濃鬱真情與赤子情懷,體現了對家鄉文化旅遊事業的傾情厚愛與鼎力支持,這必將為堯都的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交流帶來積極而長遠的影響。
  • 雷甲壽個展亮相重慶美術館
    22日,《美麗中國和諧家園——雷甲壽中國畫全國巡迴展(重慶站)》在位於解放碑的重慶美術館開幕,雷甲壽精心創作的120餘幅作品將展覽至9月1號結束,全程免費對觀眾開房。雷甲壽1955年生於山西洪洞,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作品曾被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收藏。
  • 「文風畫脈,時代氣象」研討會蔡國聲點評雷甲壽作品
    現為民革中央畫院副院長、中國·水墨藝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石齊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花鳥畫創作院常務副院長、文化部中國書畫院專家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展評委、野稻穀中國畫第一人。
  • 何丕潔出席「美麗中國 和諧家園」雷甲壽中國畫巡迴展
    何丕潔出席「美麗中國 和諧家園」雷甲壽中國畫巡迴展 何丕潔出席「美麗中國 和諧家園」雷甲壽中國畫巡迴展何丕潔高度評價了雷甲壽的藝術成就和熱愛民革事業、熱心公益事業的優秀品質。雷甲壽先後參加中國美協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中國美協首屆會員精品展,西部輝煌全國中國畫作品提名展等大型展覽三十多次。2007年後在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紅軍長徵70周年」中國畫大展、美麗乳山中國畫名家畫展、春季新象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等擔任評委。
  • 固本拓新博眾長 梅竹品格自芳香——淺談陸山寫意花鳥畫
    他執意於從傳統的角度切入花鳥畫這一古老而永恆的題材,在復歸「師古人」、「師造化」傳統的前提下,緊緊抓住動、植物與人們生活際遇及情感志趣上的種種聯繫,在造型、構圖和筆墨、色彩等各方面給予強化的表現,更注重寧靜高潔的躍動生機的意境構築,悠情遠思、沁人心目而獨出機杼。
  • 石齊:雷甲壽是當今畫野稻穀最好的寫意畫家!
    甲壽做到了,他的畫在展覽中,在眾多作品中,不用看題名,人們一眼就能認出這是雷甲壽的作品,這是甲壽的成功!甲壽這位畫家能夠留下來!」 ——石齊 點亮自家燈火的藝術家——雷甲壽
  • 花鳥畫的創新
    我國花鳥畫發展至唐代獨立成科,五代宋達到頂峰時期,至明清時又進入變革創新的最佳時期。明代的花鳥畫也有卓越的成就,畫家徐渭的花鳥畫給人以淋漓盡致暢快的藝術清尚,陳道復的花鳥畫給人以卓越灑脫,代表文人畫兩種不同的風格。
  • 「文風畫脈,時代氣象」第二屆創新與探索學術研討會即將開幕
    這就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具備新時代的意識,創新的理念,革新的思維,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接過前人大旗,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更需要內容和形式的深度創新,胸懷和創意的深層連結,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才能創作出無愧於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用經典致敬時代,讓傳統煥發新生。
  • 始於形似 終於神似 高冠華花鳥畫的圖式創新
    潘天壽把高冠華與畫史上兩位花鳥宗師相比,顯然是具有深意的,高冠華的寫意花鳥上溯宋元傳統,下續青藤八大之奧,創造性繼承了中國花鳥畫的傳統,又有自己超越時人的筆墨及圖式創新,成為20世紀末花鳥畫創作中創新路向的代表者,他的大寫意花鳥結合現代性路向自創圖式,筆墨線條收放自如,抒情狀物情韻流轉,體現了意在畫外的表意功能,塑造了寫意花鳥畫的新圖式。
  • 國畫的題材:以物寓意的花鳥畫
    最負盛名的是薛稷和邊鸞,薛稷是盛唐最受世人稱頌的花鳥畫家,尤擅畫鶴,史稱他在官署、寺廟和私邸中畫了不少花鳥壁畫,他畫的鶴被稱為一絕,杜甫就有稱讚薛稷畫鶴的詩句:「薛公十一鶴,皆用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道出了畫家筆下鶴的高昂神韻。還有邊鸞,他的花鳥畫設色鮮明,濃豔如生,能「窮羽毛之變態,奪花卉之芳妍」。他對唐末五代花鳥畫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 行進中的守望一一王慧生先生的工筆花鳥畫探索
    行進中的守望一一王慧生先生的工筆花鳥畫探索其前衛者,以工筆技法探索當代藝術感覺的表達,致力於抒寫當代社會變革中人的感悟、思考甚至幻想,其大膽探索與跨越姿態令人矚目,使我們看到了古老工筆技法在當代藝術探索中的特殊價值。但是,由於這批工筆畫家受西方現代藝術影響痕跡較重,其探索的獨特價值難免受到影響;而其創作中對於傳統工筆畫精神氣質的偏離,更是受到冷靜評價者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