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山西: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

2020-12-14 瀟湘晨報

自2017年以來,山西作出了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戰略決策。九曲黃河、古塞長城、巍巍太行,江山如此多嬌。可你知道山西境內的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黃河三大古渡

在黃河北岸的山西省境內,從上流到下流,相繼有風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自古到今,為晉陝豫的交通要衝和軍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風陵渡】

風陵渡位於今山西省芮城縣西南端,處於黃河從北到南,繼而從西折東的轉折處。自古以來就是河東、河南、關中咽喉要道,為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風陵渡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裡,走入秦晉。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大禹渡】

大禹渡在今山西省芮城縣東南端。相傳大禹治水時,休息於柏樹之下俯察河勢,並乘船東下,鑿開三門,導河入海。後人將此樹稱為神柏,並建廟以祀,其地則稱「大禹渡」。大禹渡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處,系山西南大門,歷史上是經濟文化發達之地,水陸交通要衝,是歷代驛道和鹽運的必經要道。

【茅津渡】

茅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城南。歷史上曾名陝津渡、茅城渡、會興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險要,歷史悠久,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也是萬裡黃河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渡口,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

長城六口

自古以來山西就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交融與衝突的前沿,從戰國到明、清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在山西境內留下的歷代長城約有3500公裡,分布在全省9個市40餘個縣。其中,分布於長城上的六個關口歷代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平型關】

平型關位於大同市靈丘縣同忻州市繁峙縣交界的平型嶺上,形勢險要,為河北平原北部與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時為內長城重要關口。

【偏頭關】

位於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而得名。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

【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

【寧武關】

寧武關,是萬裡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地勢險要。屯兵於此,北可擋朔州、大同之銳,南可護忻州、太原之安,兩側可策應雁門關、偏頭關之急。

【娘子關】

娘子關為中國萬裡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山西陽泉市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

【殺虎口關】

殺虎口關,位於山西與內蒙的交界處,是從內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轉下太行山所必經的地段,明時稱殺胡口。明朝時蒙古貴族南侵長城,多次以此口為突破點。

太行八陘

太行山,延袤千裡,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數千年來,巍峨的太行山一直阻斷著晉冀豫三省間的交通往來,然而在古代卻有這麼八條通道,成為穿越太行山溝通晉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

【軹關陘】

軹關陘的起始在濟源縣西十一華裡處,關當孔道,因曰軹關。縱橫家蘇秦論天下形勢時,曾有「秦下軹道則南陽動」的說法,語中的軹道就是軹關陘。

【太行陘】

太行陘又稱太行道,南起河南焦作沁陽,北接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是著名的「兵要首地」、「商旅通衢」。

【白陘】

白陘即孟門陘,在山西省陵川縣東約三十公裡處,是太行八陘中目前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茶馬古道。

【滏口陘】

滏口陘在今河北省武安縣之南和磁縣之間的滏山。是溝通豫北安陽和河北邯鄲與晉的孔道,自古便為重要隘口,直探華北大地。古人云:「由此陘東出磁、邢,可以援趙、魏。」

【井陘】

井陘在今河北省井陘縣的井陘山上。那裡的地勢「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所以被稱為井陘。井陘道連接著山西高原和華北平原,有著十分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飛狐陘】

飛狐陘,也稱飛狐口。該陘位於今河北省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是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間的要隘,還是關內通往關外的重要孔道。

【蒲陰陘】

蒲陰陘,在今河北省易縣西紫荊嶺上,山嶺有紫荊關。這條通道在古時就是一條現成的進軍路線,北方高原的騎兵,南下大同,經此可直逼河北內地。

【軍都陘】

軍都陘,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之居庸山,是太行八陘中最短的。其此陘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內蒙塞外的咽喉之路,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見證了許多王朝的興衰。

【來源:黃河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文化山西: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
    自2017年以來,山西作出了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戰略決策。九曲黃河、古塞長城、巍巍太行,江山如此多嬌。可你知道山西境內的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遊山西 讀歷史】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
    自2017年以來,山西作出了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戰略決策。九曲黃河、古塞長城、巍巍太行,江山如此多嬌。可你知道山西境內的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歷史上曾名陝津渡、茅城渡、會興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險要,歷史悠久,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也是萬裡黃河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渡口,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
  • 穿越宋遼金元,怒放在太行古陘黃河古渡的陶瓷之花
    巍巍太行和九曲黃河,   將四省分割為數個地理風貌截然不同的區域,   為各地孕育出自身獨特的文化面貌。   不過,   巍峨太行與天塹黃河,   並未能阻隔晉陝豫冀間的商業與文化交流。   昔日兵家必爭的太行古陘、黃河古渡,   和平時期則主要發揮著   商貿與文化交流等重要功能。
  • 文化山西:古人穿越太行山必走的八條路——太行八陘
    數千年來,巍峨的太行山一直阻斷著晉冀豫三省間的交通往來,然而在古代卻有這麼八條通道,成為穿越太行山溝通晉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這八條通道分別是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和軍都陘,古稱太行八陘。什麼是陘(xíng)?
  • 山西拍了拍您丨開啟「黃河、長城、太行」三大品牌探尋之旅
    山西拍了拍您丨開啟「黃河、長城、太行」三大品牌探尋之旅 2020-12-14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河、長城、太行」三大品牌IP系列徵集活動啟動
    黃河之魂在山西,長城博覽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10月15日,由省文旅廳主辦的遊山西·讀歷史「穿越千年創想山西」——「黃河、長城、太行」三大品牌IP (智慧財產權)系列徵集活動啟動儀式暨新聞發布會舉行。作品徵集面向全國,提供獎金總額達百萬元,單項作品被採用可獲最高獎及著作轉讓費8萬元。徵集內容有四項:一是山西省文化旅遊視覺識別系統(形象標識/吉祥物)。作品需體現「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文化旅遊形象標識、體現山西文旅內涵。
  • 太行八陘之蒲陰陘在哪裡?土木堡之變,瓦剌從這裡破關而入
    太行山脈位於山西省與河北省、河南省之間,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陸路聯繫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太行山險峻難行,古人通行不便。而在太行山中有八條位於山脈中斷山口處的通道,被古人稱為太行八陘。
  • 2020太行古道自駕遊——太行八陘之蒲陰陘和飛狐陘及周邊
    所幸,老範早有自駕「太行古道」的想法。在2020年6月上旬,北京疫情稍有緩解(新發地疫情尚未爆發)的時候,安排了一次自駕穿越太行八陘中的蒲陰陘和飛狐陘的行程。除了穿越古道,還順便遊覽了古道周邊的幾處景點。
  • 圖解「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井陘
    從下面的地緣格局圖中不難看出,橫跨太行山兩側的趙國在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同時擁有大片領土,但由於太行天險的存在,如何溝通這兩處分離的國土就成了當務之急。公元前497年,當趙國的都城還在晉陽(今太原)之時,位於邯鄲的王室同宗勾結外部勢力圖謀造反。儘管這場叛亂以失敗告終,但太行山東側尾大不掉的情景卻令山西大本營的趙人心有餘悸,王室愈加感覺到加強東西國土間的聯繫迫在眉睫。
  • 圖解「太行八陘」之最後一陘:軍都陘
    從下面的地緣關係圖中可以看出,懷來與北京之間尚有一道山梁,可惜作為太行山脈與燕山山脈漸行漸低的結合部,這道山梁的高度顯然不足以將瓦剌騎兵拒之門外。事實上,皇帝此番北徵的路線正是從京師出發,過南口和居庸關抵達懷來,只可惜尚未有所作為便全軍覆沒。而瓦剌俘虜英宗之後向北京進犯的線路則正好相反,這便是「太行八陘」之最後一陘——軍都陘。
  • 圖解「太行八陘」之第六陘:飛狐陘
    而毋恤帶回的當然也不是什麼「寶符」,相反卻是一套作戰方略——「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起碼能夠捕捉到一條信息,即消滅代國已經成了趙國的當務之急,而趙簡子採用這種手段考察諸子,也是為了確定繼任者是否有足夠的天賦與擔當來完成趙國的百年大計。不過從貫穿於春秋至戰國的歷史來看,中山國才是趙國的心腹大患,那麼趙氏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必先置代國於死地呢?
  • 太行八陘之一軍都陘見證時代變遷,摩崖石刻彰顯歷史厚度
    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蒲陰陘、飛狐陘、軍都陘,這太行八陘,就是彼時往來太行山的八條通道。多少歷史大戲,多少經濟繁榮,事關王國更替,古道都默默地見證著。花海中的和諧號 北晚新視覺供圖太行山脈綿延400餘公裡,橫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個省,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中國地形的第二階梯在此過渡到第三階梯。
  • 浩氣入丹青——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黃河、長城、太行」美好山西...
    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紅十字會、山西省中國畫學會主辦,山西省美術家協會、太原美術館承辦的「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黃河、長城、太行』美好山西長城卷中國畫展」將於12月5日至9日在山西美術館展出。
  • 行走記錄丨太行山脈隱藏的中國歷史密碼
    ,開啟六場「走廊」主題的戶外學術之旅。共同前往太行八陘中蒲陰陘和飛狐陘的交界地區—唐子溝長城,嘗試在真實的環境中去體會太行山脈在中國歷史中的獨特地位。圖丨太行山脈與黃河流動影響著文明的發展公元前5000多年,仰韶文化在太行山南部出現,當時的中國大地上,還有東北的紅山文化
  • 河北太行八陘|飛狐陘,「穿越探險天堂」的塞上古道!
    巍巍太行,縱貫華北南北,鐵壁陡峭,蒼遒千裡有餘。南北朝郭緣生所著《述徵記》曰:「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北至幽州,凡有八陘,是山凡中斷皆曰陘」。大約在六千萬年前中生代晚期的燕山運動中,太行山脈逐漸隆起,縱貫在今冀、豫、晉三生之間,稱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
  • 中國人如何穿越太行?
    巍巍太行八百裡 中國的構造地貌, 總體上分為由西向東漸次降低的三大階梯。 在黃河北岸, 從平原向高原的自然轉折, 由第三階梯向第二階梯的天然一躍, 就是太行山脈。
  • 太行八陘之第六陘-飛狐陘(飛狐峪),自古就是兩軍廝殺的戰場
    太行八陘之第六陘-飛狐陘(飛狐峪),自古就是兩軍廝殺的戰場[2018年6月16日(周六)河北省淶源縣北、蔚縣南]圖文/葉子陪你去旅行陘,音xíng,即山脈中斷的地方。出蔚縣縣城向南15公裡,便到了被稱為「40裡路80道彎」的飛狐陘,也稱飛狐口、飛狐峪,是太行八陘的第六陘,位於今河北省淶源縣北、蔚縣之南。飛狐陘山峰怪異、谷幽奇撿,地形南北走向,神幻複雜,逶迤蜿蜒20公裡,最寬處達百米,最窄處不過十幾米。時而陡壁擋面,山窮水盡疑無路;時而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 太行八陘之飛狐陘,為何重要?
    太行山脈是山西省與河北省,山西省與河南省的界山。太行山以西是黃土高原,以東是華北平原,往北是蒙古大漠,東北方向是關外,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太行山地勢險峻,曹操有詩云「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太行山險塞難行,所以古人進山太行山,一般會走八陘。所謂八徑,就是太行山上八座險隘。在八陘中,名氣最大的自然就是井徑了,戰神韓信就是從井陘出兵進攻趙國,背水一戰震驚天下。
  • 黃河流經的絕美線路,一起探尋黃河故事,傳承黃河文化
    是中華文化最主要的發祥地由北向南在山西境內景區內各種觀賞遊樂設施感受黃河文化、水利文化、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長城,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八百裡太行從這裡崛起感受氣勢磅礴與落日雄渾感受山西的黃河文化
  • 山西的「小八達嶺」——固關長城
    提到長城很多人會聯想到雄偉的北京八達嶺長城,其實山西也是全國長城分布較多的省份之一,年代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長城的修築史,其中在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境內就這麼一段被稱之「有小八達嶺之風韻」的固關>長城。扼守山西東大門數千年來,巍峨的太行山一直阻斷著晉冀豫三省間的交通往來,只留下八條穿越太行山溝通晉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古人稱之為「太行八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