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陘之飛狐陘,為何重要?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太行山脈是山西省與河北省,山西省與河南省的界山。太行山以西是黃土高原,以東是華北平原,往北是蒙古大漠,東北方向是關外,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太行山地勢險峻,曹操有詩云「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太行山險塞難行,所以古人進山太行山,一般會走八陘。所謂八徑,就是太行山上八座險隘。在八陘中,名氣最大的自然就是井徑了,戰神韓信就是從井陘出兵進攻趙國,背水一戰震驚天下。除了井徑之外的七徑名氣都不算大,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今天就講一講其中的飛狐徑。

飛狐徑在哪呢?河北省中北部有個保定市,其西北部有個淶源縣,位於太行山深處,飛狐徑就在這裡。淶源位於河北省易縣西一百多裡,向西翻過太行山就是山西省。漢朝時設廣昌縣,後縣廢,北周時復設廣昌縣,隋文帝仁壽初年改稱飛狐縣,歷經遼金元皆稱飛狐縣,直到明朝初年再次恢復廣昌縣的叫法,後改稱淶源。

圖-淶源縣俯瞰飛狐徑的得名與附近一座飛狐峽有關,也稱飛狐口。既然稱為「口」,自然就是太行山脈兩側通行的重要通道。飛狐口是一條非常長的峽谷,兩側山勢險峻,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咱們看地圖,飛狐徑所在的淶源距離首都並不遠。眾所周知,首都在遼朝稱南京之前雖然不是都城,但卻是著名的軍事重鎮。到了遼朝之後,首都稱為南京,是遼朝五京之一,金朝稱中都,元朝稱大都,明清更不用說了。在這種情況下,守住淶源的飛狐徑,在古代一些王朝來看,是守衛幽州(首都舊稱)的重要環節,可以說是失飛狐則失幽州。

說到幽州,這是宋人心中永遠的痛。宋朝雖然號稱是大一統王朝,但其疆域卻是所有大一統王朝中最小的。宋朝疆域北邊約以今天津市劃一條直線向西,這是北宋與遼朝(契丹)的邊界,一直延伸到今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附近。這條邊界對宋朝非常不利,因為邊界往北的燕山山脈是捍衛中原地區的重要地理屏障,燕山山脈以南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易攻難守。其實在五代後唐之前,燕山山脈一直由中原王朝控制,包括山脈以南的京津地區。公元936年,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推翻後唐末帝李從珂,認了比自己小11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乾爹,還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朝。遼朝這才出兵幫助石敬瑭滅後唐建立後晉,作為中原地區北線重要的幽州自此入遼,成為遼朝在南線最重要的軍事重鎮。如上我們所說,遼朝要牢牢守住幽州,幽州西南的飛狐徑是必須要控制住的。

周世宗柴榮在打服南方的南唐後,開始北伐遼朝,嚇得契丹人狼狽逃竄。可惜柴榮突然得病,不久英年早逝,被大將趙匡胤篡位。趙匡胤向來欺軟怕弱,根本不敢打遼朝。大將曹翰有收復幽州的能力,但趙匡胤聽了宰相趙普建議,不敢派曹翰北上。但在公元979年,趙光義滅北漢後伐遼,結果在高梁河慘敗。趙光義不服,於公元986年再次伐遼,即著名的雍熙北伐。北伐的原因是遼景宗耶律賢駕崩,幼子遼聖宗耶律隆緒即位,遼朝內部不穩,趙光義覺得時機已到,這才出兵。

圖-蔚縣俯瞰圖宋軍有三路,名將曹彬是主將,西北道都部署米信為一路,定州路都部署田重進率領的軍隊為一路,出飛狐,三路大軍共計有20萬人。田重進的任務是出飛狐徑進逼幽州。田重進出飛狐之後打敗遼朝的冀州防禦使大鵬翼等部,將其活捉後讓其到飛狐城下,勸降了遼朝守將呂行德。田重進隨後又在飛狐附近大敗遼軍。只是好景不長,當遼人挺過宋軍的三板斧,形勢發生了逆轉。遼軍先是攻陷蔚州,宋將賀令圖和潘美(小說中的潘仁美原型)去救蔚州,結果在飛狐附近被遼軍打得落花流水。飛狐丟掉之後,被宋軍攻克的(山西)渾源、(山西)應州等地又被遼軍奪回。

這事結束了嗎?還有一件更出名的事在後面。潘美帶著數州百姓南撤,到了朔州狼牙村,潘美與大將楊業發生了衝突。楊業是誰呢?就是《楊家將》那位德高望重的老令公楊繼業。楊業認為遼軍勢大,我們應該避其鋒芒,但參軍王詵(後周名相王樸之子)等人主張迎戰遼軍,潘美也同意了。結果呢,宋軍再次大敗,楊業敗退到狼牙村,從中午殺到傍晚,身受重傷。楊業被遼軍俘虜後,感趙光義知遇之恩,寧死不降,三日後絕食而死(並非撞李陵碑自盡)。

圖-易縣俯瞰從這次雍熙北伐的整體情況來看,飛狐(包括飛狐縣、飛狐徑)是其中的關鍵所在。宋軍大敗於飛狐,導致了一連串敗仗的發生,還間接導致楊業之死,可見飛狐在古代軍事戰略地理的位置之重要。文:姜狼 圖:衛大將軍

來源:新華號 地圖帝

相關焦點

  • 圖解「太行八陘」之第六陘:飛狐陘
    原因就在於代人控制著趙軍進擊中山的必經之路,這便是「太行八陘」之第六陘——飛狐陘。反觀此時的中山國在與趙國的競爭中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可惜由於太行天險的阻隔,趙人始終不能畢其功於一役。縱貫南北的太行山脈將趙國國土一分為二,以至於來自山西高原的趙軍幾乎不可能攻入中山國的核心區,而僅憑河北平原的力量又很難給予對方致命一擊。
  • 2020太行古道自駕遊——太行八陘之蒲陰陘和飛狐陘及周邊
    所幸,老範早有自駕「太行古道」的想法。在2020年6月上旬,北京疫情稍有緩解(新發地疫情尚未爆發)的時候,安排了一次自駕穿越太行八陘中的蒲陰陘和飛狐陘的行程。除了穿越古道,還順便遊覽了古道周邊的幾處景點。
  • 河北太行八陘|飛狐陘,「穿越探險天堂」的塞上古道!
    巍巍太行,縱貫華北南北,鐵壁陡峭,蒼遒千裡有餘。南北朝郭緣生所著《述徵記》曰:「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北至幽州,凡有八陘,是山凡中斷皆曰陘」。大約在六千萬年前中生代晚期的燕山運動中,太行山脈逐漸隆起,縱貫在今冀、豫、晉三生之間,稱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
  • 太行八陘之第六陘-飛狐陘(飛狐峪),自古就是兩軍廝殺的戰場
    太行八陘之第六陘-飛狐陘(飛狐峪),自古就是兩軍廝殺的戰場[2018年6月16日(周六)河北省淶源縣北、蔚縣南]圖文/葉子陪你去旅行陘,音xíng,即山脈中斷的地方。出蔚縣縣城向南15公裡,便到了被稱為「40裡路80道彎」的飛狐陘,也稱飛狐口、飛狐峪,是太行八陘的第六陘,位於今河北省淶源縣北、蔚縣之南。飛狐陘山峰怪異、谷幽奇撿,地形南北走向,神幻複雜,逶迤蜿蜒20公裡,最寬處達百米,最窄處不過十幾米。時而陡壁擋面,山窮水盡疑無路;時而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 文化山西:古人穿越太行山必走的八條路——太行八陘
    數千年來,巍峨的太行山一直阻斷著晉冀豫三省間的交通往來,然而在古代卻有這麼八條通道,成為穿越太行山溝通晉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這八條通道分別是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和軍都陘,古稱太行八陘。什麼是陘(xíng)?
  • 圖解「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井陘
    然而「井陘之戰」只是這條戰略通道在千年長河裡的一個縮影,今天我們則要回溯至戰國時期,解讀趙國與中山國在這條道路上的恩怨糾葛。從下面的地緣格局圖中不難看出,橫跨太行山兩側的趙國在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同時擁有大片領土,但由於太行天險的存在,如何溝通這兩處分離的國土就成了當務之急。
  • 太行八陘之蒲陰陘在哪裡?土木堡之變,瓦剌從這裡破關而入
    太行山脈位於山西省與河北省、河南省之間,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陸路聯繫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太行山險峻難行,古人通行不便。而在太行山中有八條位於山脈中斷山口處的通道,被古人稱為太行八陘。
  • 會飛的狐狸呵護著一條千年古道 河北淶源至蔚縣 太行八陘飛狐陘
    飛狐陘 一隻神奇白狐狸的飛越傳奇穿越太行壹佰零叄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部名叫《雪山飛狐》的武打港劇風靡大江南北。如今的河北省淶源縣,歷史上就曾叫飛狐縣,我們這次要穿越的這條太行陘道,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飛狐陘,就是來源於這個傳說。
  • 文化山西: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
    自2017年以來,山西作出了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戰略決策。九曲黃河、古塞長城、巍巍太行,江山如此多嬌。可你知道山西境內的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遊山西 讀歷史】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
    自2017年以來,山西作出了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戰略決策。九曲黃河、古塞長城、巍巍太行,江山如此多嬌。可你知道山西境內的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白陘】白陘即孟門陘,在山西省陵川縣東約三十公裡處,是太行八陘中目前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茶馬古道。【滏口陘】滏口陘在今河北省武安縣之南和磁縣之間的滏山。是溝通豫北安陽和河北邯鄲與晉的孔道,自古便為重要隘口,直探華北大地。古人云:「由此陘東出磁、邢,可以援趙、魏。」
  • 圖解「太行八陘」之最後一陘:軍都陘
    從下面的地緣關係圖中可以看出,懷來與北京之間尚有一道山梁,可惜作為太行山脈與燕山山脈漸行漸低的結合部,這道山梁的高度顯然不足以將瓦剌騎兵拒之門外。事實上,皇帝此番北徵的路線正是從京師出發,過南口和居庸關抵達懷來,只可惜尚未有所作為便全軍覆沒。而瓦剌俘虜英宗之後向北京進犯的線路則正好相反,這便是「太行八陘」之最後一陘——軍都陘。
  • 文化山西: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
    自2017年以來,山西作出了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戰略決策。九曲黃河、古塞長城、巍巍太行,江山如此多嬌。可你知道山西境內的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太行八陘太行山,延袤千裡,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數千年來,巍峨的太行山一直阻斷著晉冀豫三省間的交通往來,然而在古代卻有這麼八條通道,成為穿越太行山溝通晉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
  • 2020太行古道自駕遊——穿越飛狐陘
    從東北向西南方向穿過太行山脈的蒲陰陘與從東南向西北方向穿過太行山脈的飛狐陘在河北省的淶源縣相交。蒲陰陘過淶源經靈丘,出平型關就會進入忻定盆地、太原盆地抵達鹹陽;飛狐陘過了淶源,再穿過飛狐峪就能抵達大同盆地邊緣的蔚縣。我們此次穿越蒲陰陘和飛狐陘的自駕行程就是安排在淶源轉向的。
  • 穿越宋遼金元,怒放在太行古陘黃河古渡的陶瓷之花
    太行八陘示意圖   太行古陘,指太行八陘,是太行山脈的八條自然通道。太行八陘,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險要,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軍事、商貿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太行八陘中的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等,還與晉、冀、豫三省間的陶瓷產品流通及技術交流關係密切。
  • 初探飛狐陘——若干年前一次自駕
    借端午節假期去飛狐陘是事先計劃的,意欲由此探索自古盛名的「太行八陘」。下午四點多,拿上相機等行頭與妻子及好友桂貴一行三人駕車駛出北京。「飛狐陘」是太行八陘之一,蒲蔭陘也是其中的一陘。「太行八陘」是指自古西東部經由太行山脈互通的幾條道路,湊到一起安了一個吉數。「陘」非「徑」,應為山脈中斷的地方,或者更多是生活在這裡人們通常的叫法。
  • 太行八陘之一的白陘在哪裡?
    太行山橫在山西省與河北省、河南省之間,其勢之險峻難行,天下共知。好在太行山自南而北沿山間的峽谷缺口,有八條可以通行的陘道,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陘。所謂太行八陘早在晉朝郭緣生的《述徵記》中就有記載,從南到北依次是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今天我們來說說太行八陘中的第三陘——白陘。
  • 太行八陘之一軍都陘見證時代變遷,摩崖石刻彰顯歷史厚度
    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蒲陰陘、飛狐陘、軍都陘,這太行八陘,就是彼時往來太行山的八條通道。多少歷史大戲,多少經濟繁榮,事關王國更替,古道都默默地見證著。花海中的和諧號 北晚新視覺供圖太行山脈綿延400餘公裡,橫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個省,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中國地形的第二階梯在此過渡到第三階梯。
  • 中國人如何穿越太行?
    來源:圖蟲創意 太行山大峽谷之不同凡響, 更不遜色於這些千古名山。 太行山峽谷系 以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以及太行八陘為脈絡。
  • 古代北京緊靠遊牧民族,看似無險可守,為何又能成為五朝帝都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古代時期北部靠近蒙古,東部靠近女真等遊獵民族,而且周圍看似無險可守,為何總能成為古時候的朝代都城呢,比如遊獵民族出身的遼國、金國,還有後來大一統的元朝、明朝和清朝都是將北京作為首都。北京的北部是一條東起山海關,西到張家口的全長420公裡的燕山;西邊是作為黃土高原東部分界線的,400餘公裡長的太行山脈;南邊是流經山東的黃河;而東邊又是渤海灣。正所謂是範鎮之的《幽州賦》中寫的: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沃壤千裡,甲於天下。帝王之都,天府之國。
  • 發現河北之美(130)|相見恨晚!河北這條被稱為「穿越探險天堂」的塞...
    巍巍太行,縱貫華北南北,鐵壁陡峭,蒼遒千裡有餘。南北朝郭緣生所著《述徵記》曰:「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北至幽州,凡有八陘,是山凡中斷皆曰陘」。所謂太行八徑,由南至北分別是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是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咽喉通道,也是交錯山嶺之間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作為太行八徑之一的飛狐陘,又稱飛狐古道,起於河北淶源,經上莊、岔道、北口至河北蔚縣,歷史上曾是重要的關隘和商道,留下了無數動人的故事和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