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並不僅僅是中原,它是由中原、草原、西域、高原等若干板塊構成的體系,所謂的中國史,就是這個體系的演化史。
前述諸板塊之間的互動界面,就是對中國歷史至關重要的「走廊地帶」,這裡不僅僅將幾大板塊銜接了起來,還是中國古代眾多新制度的創生地。
只有以走廊地帶作為中心切入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我們才能收穫對「何為中國」的完整認識。
圖丨中國山脈塑造的「走廊地帶」
2020年8月開始,施展及其他幾位學者各自帶隊出發,計劃踏入塑造中國的六條走廊,開啟六場「走廊」主題的戶外學術之旅。
他們將回到歷史現場,在空間和時間的範圍內,還原走廊間人們的日常生活,理解歷史中的人如何生存,歷史中的社會如何構成,歷史中的中國如何走到現在。
7月31日至8月2日,施展與多位同行者完成「走廊」主題首站—政治走廊。共同前往太行八陘中蒲陰陘和飛狐陘的交界地區—唐子溝長城,嘗試在真實的環境中去體會太行山脈在中國歷史中的獨特地位。
翻開歷史地圖,可以發現太行山東麓有古代中國的一系列重鎮或都城,比如北京、保定、正定、邯鄲、鄴城、安陽等。自商周以來,至少有110個古國在此薈萃。
圖丨汾河流域某村落的布局示意圖
為什麼太行山東麓會成為文明高地呢?這就要從太行山脈的地理特點說起了。
按照海拔和地形,中國可以分為三大階梯:
國內的主要平原大多分布在第三階梯上。太行山處在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分界線,它的很多歷史意義就來源於此。
圖丨中國的基本地理格局
黃河從源頭到洛陽,多半是在山谷中穿行,走向確定,流過洛陽以後就進入了平原地區,河道不再穩定,非常容易改道。黃河向北曾經奪海河而入海,向南曾經奪淮河而入海。整個華北平原都成了黃河肆虐的地方,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長期面臨著黃河改道的威脅。
但華北平原又是古代最適合農耕的地方之一,所以人們需要在這裡找到儘可能避免水患之地。太行山東麓地勢相對高的地方就成了最佳選項。這裡水土條件適宜,無洪水之虞,因此成為重要的孕育文明之地。
圖丨太行山脈與黃河流動影響著文明的發展
公元前5000多年,仰韶文化在太行山南部出現,當時的中國大地上,還有東北的紅山文化、江南的河姆渡文化等。
到了約公元前4000年,這些文化開始發生密切的互動關係,逐漸發展成一個更大的文化相互作用圈,華夏文明的雛形出現了,太行山東麓能夠溝通南北,太行山內又有一系列能溝通東西的通道,即所謂「太行八陘」。在每一陘的東口,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那一系列歷史悠久的古都或重鎮。
圖丨黃河在晉陝交界形成的5個S形大轉彎
中國古代的王朝,無論是定都在長安還是北京,山西都是必爭之地,而之所以要守山西,也與太行山緊密相關。
圖丨關中平原南有秦嶺,東至太行山
先看一下長安的所在地—關中平原,關中平原號稱「四塞之地」,北靠隴東高原,南有秦嶺山脈,西邊有六盤山作為屏障,東邊則以函谷關而塞天下之兵,從各個區域進入關中平原難度非常大。
但是關中也有一個敞口,那就是太行山與呂梁山之間夾出的汾河谷地,汾河谷地與關中平原連為一體,從這裡到長安之間唯一的阻擋就是黃河,但是渡河的難度並不大,長安朝向汾河谷地方向門戶大開,幾乎無險可守,所以,如果要定都長安,就必須要守住山西。谷地上最重要的城市就是太原,唐朝由此起家,後也將這裡設置為北都。
圖丨唐朝地圖
如果王朝定都北京,面臨的問題也一樣,北京北邊以燕山為屏障,西邊的自然屏障是太行山。燕山和太行山上因此都修建有長城。
草原遊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時候,可以從兩個方向進行突破,一個是古北口,另一個則是大同。從大同過來的遊牧者既可以向東走,經由張家口、宣化,穿軍都陘過居庸關,也可以經由東南方向,穿蒲陰陘過紫荊關,進入華北平原,直取北京。
因此,如果定都北京,山西同樣是帝國門戶,大同就是必守之重鎮。
圖丨北京北靠燕山,西靠太行
如果站在上帝視角來看中國,就會發現,宋以前中原的人口、財富、文化重心都在長江以北,長江以北最重要的地區是三塊平原,即華北平原、關中平原和汾河谷地,而把這三個平原地區銜接起來的樞紐則是太行山脈。
太行山脈的南端上黨地區在古代被稱為「天下之脊」,居此可以俯視各個方向,是兵家必爭之地。
圖丨太行山
此次前去的唐子溝長城在蒲陰陘附近,蒲陰陘經歷過上百次戰爭,北魏道武帝曾由此出發攻滅後燕,以此為基礎一統北方中國,成吉思汗曾從這裡進攻,打下金朝中都(今北京),瓦刺也在「土木堡之變」後從這裡直逼明朝國都。
圖丨長城露營
圖丨戶外生存
圖丨知識交付
太行山脈之「山西商賈」
大同是中原王朝必守之地,但是守大同也不容易,這裡的資源不能自足地支持大軍,要想守住大同,就必須保證後勤,源源不斷地向大同補給物資。
而這一套補給物資的物流系統,朝廷自建的效率非常低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明朝廷創立了一套制度—開中法。
圖丨山西運城鹽湖—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
簡單來說就是,朝廷將向前線運送物資的任務外包給商人,商人把後勤運到前線後,可以獲得鹽引(古代官府發給鹽商的食鹽運銷許可憑證)。
鹽是古代的專賣物資,民間是不能隨便買賣的,而鹽引就相當於給商人一個憑證,商人可以用鹽引來換鹽,有了鹽,也就有了錢,就能獲取高額的利潤。山西西南部的運城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鹽場之一,商人拿到鹽引之後,相當一部分食鹽就從這裡獲取。
用這個辦法,明朝廷沒付什麼現錢,就建立了完整的北部軍事後勤保障體系。而且北邊有兵,南邊有鹽,整個後勤的財政邏輯也在山西境內運轉了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山西商人角色非常重要,獲益良多,中國歷史上三大商幫之一的晉商的出現,與此有不小關係。
圖丨晉商巨族居所—喬家大院
到了清朝,清朝皇帝經常需要到帝國西部進行一些遠距離戰爭,對於這種遠距離戰爭來說,最關鍵的不是將士有多麼能幹,而是後勤補給能不能跟得上。即能否進行大規模遠距離的物資輸送,這件事官方做起來往往效率很低。
而山西商人由於之前就有長期運輸物資的經驗,他們在建設這種物流系統方面是非常在行的,因此以山西商人為載體,大清建成了遠距離軍事力量投送所需要的物流系統,在這套物流系統的幫助下,帝國得以低成本擴展和鞏固統治疆域。
可以這樣說,沒有山西,就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遼闊疆域。
圖丨山西地形
一條山河知故人。人類歷史的起源和演變離不開上天賦予的條件。太行山脈,這條古老自然之脊,形塑著中國從古至今文化的足跡:
可以說,太行山脈深植於我們的千年歷史,重回走廊,認識太行,讓亙古之音在當代迴蕩。
太行山—燕山山脈的政治走廊,是「走廊」戶外主題行走的第一站。接下來的五座山脈、五條走廊,我們將繼續行走。
9月17-20日,學者施展,河西走廊,繼續出發!(詳情諮詢學術助手—小愛,微信號 eidos6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