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世間偉大的覺者,流傳下來的覺悟法門,讓無數眾生離苦得樂。
許多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佛陀在菩提樹下深觀緣起,徹悟世間真相,可是在流傳下來的佛經中卻很少記載關於宇宙真相的內容,那麼佛陀真的明白了世間宇宙的真相嗎?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一點,佛陀一生宣講的都是知苦滅苦的方法。
在南傳佛教的典籍《中部》裡,佛陀不僅一次的告訴弟子們,自己的一生就是用來傳授知苦滅苦的法門的,並且說修行的最好境界是究竟苦邊。
佛陀不是不宣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是要徹底弄清楚那些,窮極此生也不能完全了解,所以應該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斷除煩惱知苦滅苦上。
佛陀在世的時代,沙門之間經常會進行辯論,而佛陀對於那些關於宇宙或是神人的形上學的問題一概不答。
這些問題與佛陀傳授的教法沒有多大的關係,反而會讓人進入修行的誤區。
不光現代人對這些問題有疑問,佛陀的時代依舊如此。
佛陀避而不答的次數多了,就難免讓人誤解佛陀是不是真的覺悟了。
在無數提問中有一個是佛陀的弟子,名叫鬘童子,他對宇宙的奧秘非常感興趣,就對佛陀提問,佛陀依舊是避而不答,之後鬘童子就放出狠話說,如果佛陀不給自己解釋宇宙的真相,自己就離開僧團去還俗。
佛陀知道機緣已經具備,是時候告訴弟子們自己為什麼不回答形上學的問題了。
我們都知道佛陀在說法的時候非常善用比喻來形象的解釋。
佛陀面對鬘童子的提問同樣用了一個比喻來解釋。
生而為人,不去知苦滅苦,反而去想弄清楚宇宙的真相,就好比一個人中了毒箭,但是他不去馬上把毒箭拔下來解毒,反而是問射中自己的人是誰,他為什麼要射我,誰我的人是什麼種姓,我和他有沒有什麼恩怨等等。可是還沒等到他徹底弄清楚這些問題,就已經毒發身亡了。
佛陀的這個比喻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在輪迴中沉浮就是中了毒箭的人,世間的苦就是這支毒箭,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掉這支毒箭去滅苦,而不是去弄清楚宇宙是什麼,時間有沒有盡頭這些形上學的問題,再沒有弄清楚之前,就繼續在輪迴裡沉浮了。
之後佛陀又告訴鬘童子和眾弟子,跟隨佛陀的方法去知苦滅苦,就可以達到涅槃,而那些佛陀不回答的問題,以後也不會回答。
佛陀的這個故事很明確的告訴了我們,想要弄清楚宇宙的真相是徒勞的,唯有斷除煩究竟苦邊,獲得如來智慧,這些問題也就自然知曉了。
佛陀作為覺悟之路上的偉大導師,不僅將滅苦的法門貫徹到底,還十分的牴觸個人崇拜。
佛陀在晚年的時候會讓弟子們轉移對自己的崇拜,去精進的修行滅苦的方法。
在佛陀即將如於涅槃之時,回答弟子們的問題,也能知曉佛陀是一位偉大的導師,而不是教主。
佛陀告誡弟子們在自己涅槃後,要以戒為師,並且堅持四念處,要安正自己的心境,以智慧的方法的來破處顛倒,斷除煩惱,知苦滅苦。
佛陀的智慧不僅變現他對於教導弟子們的方式上,還未雨綢繆的遇見到了後世許多的錯誤,並在他在世的時候就加以杜絕。
在《中部》記載到,佛陀告訴弟子們,真正的敬奉諸佛,不是用香花頂禮跪拜等方式,而是用正法去修行,這才是最崇高的敬奉。
同時,佛陀還不提倡神通,佔卜這些怪力亂神的事情。
在巴利文大藏經中,佛陀還明確的告訴弟子們,修習佛法是不能超度亡魂的。自己的業報要自己承受,目連救母的故事告訴我們的不是孝道,而是業因果報真實不虛,哪怕是佛陀和阿羅漢,也是不能消除的。
我們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跟隨佛陀的腳步去知苦滅苦,其他的一切都是無用功,唯有究竟苦邊才能證入涅槃。
上文中記述的內容選取了南傳佛教巴利文大藏經《中部》的經文案例,若有出入,望指正!
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為何不趨吉避兇,反而慘死於外道之手?
達摩祖師被他打掉了兩顆門牙,為什麼還會把禪宗的衣缽傳給他呢?
他本是奴隸出身的剃頭匠,又是如何成為佛陀的上首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