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
佛陀是智慧圓滿的導師
那麼,他的導師又是誰呢?
有人也許會回答:
釋迦牟尼佛前世是燃燈佛的弟子
證悟前還曾向六師外道學習過
而在佛陀住世的時候
一位外道聽聞佛法能夠使人解脫
於是慕名而來
他讚美佛法的廣大殊勝
並詢問佛陀:
智者,您的教法如此圓滿,
請問是哪位老師所傳授的呢?
佛陀這樣回答:
我在生生世世中,追隨過的老師不計其數,而我現今成道,是由自己親身實踐所證得的智慧。如果要說我的老師,那便是以下八位讓我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他們分別是殺生、盜竊、邪淫、惡口、飲酒、老、病、死。
——故事來源《佛說八師經》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佛陀為所有佛弟子設立的防護欄,是對言行的基本規範和要求。而老、病、死則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生命現實。
在《佛說無常經》中,佛陀告訴諸比丘,有三種法在世間是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的。這三種法就是老、病、死。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在世間,為眾生宣說修行的方法。
如《法華經》所講的,如來為什麼要到世間上來?「為一大事因緣」。佛在這裡所講的大事因緣就是「無常」,以此來調御剛強難伏、煩惱重重的眾生。我們知道這些道理後,能依教奉行,善調身心,才會真正脫離對老、病、死的恐懼。
宗性法師在《生命的奧妙與真相》一書中分享了佛陀出家、修道的因緣:
在鹿野苑,釋迦牟尼佛第一次給五比丘說法,這也是釋迦牟尼佛第一次在人間給大眾說法。這次說法很重要,後來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都是以這次所說的思想為總綱。
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誕生於印度,開始修行的時候也經歷了很多坎坷。他本人地位很高貴,身份也很特殊,生活條件非常好。正因如此,他在皇宮裡生活時,沒有感受到人間生活的變化和不圓滿。當他慢慢長大後,有幾次出門,在城外分別碰到了示現生老病死的事情。他看到後,心裡開始思考:「除了生老病死外,人生還有什麼?」
其實,釋迦牟尼佛思考的起因,對我們就已經是一種啟示了。為什麼呢?釋迦牟尼佛出城門以後,看到生老病死,就開始思考:「人,怎樣才能擺脫生老病死?」我們普通人也時常看到生老病死,可是一直不覺悟,也從來不想解決這些問題。所以,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成佛,這些就已經是因了。
他跟我們平常人的思維習慣不同,他在那時就已經開始了對生命,對人生的思考。世界上的智者都是少數人。牛頓看見蘋果掉落,就開始琢磨,並且琢磨出道理來,所以能發現地球引力。到今天為止,多少人也看著蘋果掉落,卻沒有想出名堂。所以,這些有智慧、偉大的人不是天生的。他只是在一些小事情上能去思考,追尋,問一個為什麼。
釋迦牟尼佛在觀察到生老病死的現象後,就開始深思:人,生老病死這麼苦,究竟要怎麼辦呢?於是,他就去出家修行,去全印度訪道。印度是產生多種宗教的國度,他前往各地學習,修行,後來還到雪山苦行六年,最後也沒有悟道。於是只好從雪山下來,到了恆河邊,接受了牧女的供養,開始在菩提樹下打坐,才又重新尋找新的方法,最終悟道成佛。
我要問大家的問題是: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了,他悟到什麼了?他怎麼悟的?
據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放棄了以前的苦行,開始覺察到世間的緣起法。所以,他成佛的時候就觀察十二緣起(十二因緣)。他把十二因緣觀察透了,就悟道了。
十二因緣是什麼呢?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就是十二因緣。
他怎麼悟的呢?他從一開始就想:有了無明,就有行;有了行,就有識,一直到後面就有老死,就是我們說的生死,而無明控制了我們的生死。他在四門遊玩的時候,就見到了生死,他出家也是為了要解決這個生死。
怎麼才能不死?就得不生;要不生,就得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取……於是,他一直往後推,推到哪裡?要想沒有後面這一切,就必須要沒有無明。所以,他忽然覺悟到,世界上的所有的煩惱、染汙和障礙,全部是無明造出來的!是無明在總導演這一幕一幕的戲。反過來看,無明是根,是罪魁禍首,是司令。
因此,我們要想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以及種種的不圓滿和缺憾,就必須斷除無明。他忽然想明白了,原來一切這麼簡單!一下子就覺悟了。所以他才感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無明妄想(一作『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我們念經時,可不能就這樣念過去了,要學會思考:為什麼說但因無明妄想而不能證得呢?就是從觀察這個十二因緣所得來的。一切世間不圓滿的因緣,都是無明造成的。只要無明沒有了,自然就解脫生死,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就悟的這個!
我們了解了佛陀出家、修道的因緣
也就知道了
「生命的奧妙與真相」
朝聞道,夕死可矣
一生所尋
不就是宇宙與生命的真相
讓生命的長河流淌得
更加自在與從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