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
莊子說:「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正如那一句,熱鬧是別人的狂歡,孤獨是自己的自由。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獨處,享受一個人的清歡,就算是恬靜,也是萬物的本色。
人這一生,守住自己的本心,朋友不在多,而在於真心,圈子不在於大,而在於合適,人生,懂得清理自己的朋友圈,學會獨處,才是最重要的修行。
陳道明在楊瀾的採訪裡說:
我一上酒桌應酬就是煎熬,尤其是一個人當一個人喝醉了,一句話跟你說了四五遍,一張名片遞給你八次時,你就會感到一種窩火,一種憤怒,特別煩。
很多人心中的陳道明是一個非常「孤芳自賞」的人,其實並不是,他也不是有意地跟圈子保持一定的距離,而是他的性格就是這樣,他的朋友也了解他,因為他覺得自己上酒桌就是一種煎熬,因為他沒啥話說,也不喜歡喝酒,所以對於這樣的一個他來說,在酒桌上的應酬就是一種煎熬。
他曾說,因為競爭,往往就忽略和忘記獨處的美德。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的陳道明,他自己能夠一個人對著窗邊的那臺鋼琴,自己一個人開心與不開心的時候,都會彈奏小曲,就相當於一個情緒的輸出口。
他推掉一些酒席,也是因為覺得沒有必要參與的,就不會浪費時間,還不如把時間留出來自己坐在椅子上靜靜地看一會兒書,這應該是一種不錯的享受。
他在獨處的過程中,不管是通過看書,還是練字,還是彈琴,能夠教化自己,才能真正安安靜靜地去思考。
《圍爐夜話》裡講:」濫交朋友,不如讀書。「
讀書能夠沉澱一個人的氣質,陳道明是一個演員,但他的身上卻流露出文人的氣質,深深地吸引著很多人。
周國平說:「人人們往往把交往看成了一種能力,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種能力。」
一個善於獨處的人,也一定善於學習,善於思考。
陳道明他在獨處的時候,不是單純地讓自己一個人靜靜地不動,而是通過獨處來思考自己的人生,他並認為這樣的獨處,才是一個人的美德。
我想,越優秀的人,越能夠在獨處中堅持自己的內心,守住自己的心,越能夠讓一個人在獨處中找到自我,獲得一處清歡吧。
世人大多眼孔淺顯,只見皮相,未見骨相。而陳道明是兼具皮相和骨相的人。一個人的修養在骨子裡,在日常瑣碎裡,在待人接物上。
對陳道明老師確實是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他是當今萬眾繁華裡的一股清流:靜心,養心……
而喜歡的獨處的人,不是因為不合群,而是想要自己獲得靈魂上的獨立。
像楊絳和錢鍾書一樣,他們一直都在堅守著自己的本心,保持一份清醒,聽從內心的選擇,享受自己的人生精彩。
楊絳和錢鍾書兩個人很少出去應酬,都是在家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讀書,看書,翻譯,寫作。
他們兩個人這輩子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著,從來都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正如楊絳先生說的那一句:「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身居陋室,以物為伴,獨享閒情,最好的風景,就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獨處是一種境界,寧靜而致遠。
《瓦爾登湖》中,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兩年裡,大部分時間是一個人獨自生活,他用行動來得出自己對生活的定義,「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大有妨礙。所以關於奢侈與舒適,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窮人更加簡單和樸素。」
梭羅告訴我們的是,人們可以通過獨處來去放下自己的執念,當我們一味地沉迷在對物質的追求的時候,身體就會顯得很疲憊,人的心情也很焦慮,而適當地讓自己學會獨處,通過放下和降低自己的物慾,從而轉化為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從而他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出並堅持他自己的合適方式,而不要採用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方式。
在獨處的過程中,通過捨棄一些沒必要的東西,放下欲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也能讓自己活得通透。
現在我時常也會一個人走在鄉間小路上,無人打擾,拋開繁雜, 沒有羈絆,沒有纏繞,沒有偽裝,真正地放鬆心情,或大笑或痛哭一場,亦可向路邊的大樹式小草,訴說我不為人知的心事。
以前,我總喜歡往外跑,跟朋友一起玩,熱鬧的地方都喜歡去。
但自從自己在學習了書法以後,總是覺得自己太喜歡那種書法的感覺了!
所以,老是泡在那書寫的海洋裡,寫完一次又一次,寫完一種又一種。總而言之,就是沒有想停下來的想法,除非吃飯了才不得不停下來。
這種獨處,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特別是一個人獨處很安靜的時候,就會聽一些新聞讀報、聽聽音樂,看看書,很沉醉。
獨處可以讓人,心靈歸於平靜,讓人清醒,遠離混濁,了無牽掛,讓自己適當地放緩腳步,讓靈魂停留片刻,不再盲目地奔碌。
獨處是一種能力,靜中固守凝聚力。激發靈感揮智力,學習思考悟真諦。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手握清歡,心掬淡泊,歲月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