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獨處

2020-12-07 騰訊網

來源:儒風大家

莊子說:「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獨處。人這一生,不需要太多朋友,學會獨處,才是最重要的修行。

1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三國時,魏國的管寧和華歆是同窗好友,但性格卻不同:管寧對富貴榮華看得很淡泊,一心鑽研學問;華歆卻羨慕權勢,不願讀書。

有一次,一個大官坐著車子路過,車子裝飾十分豪華,管寧照舊讀書,而華歆趕緊丟下書本出去看,回來後對管寧誇個不停。

正全神貫注看書的管寧卻越聽越反感,他一把拔出身上的刀,把兩人同坐的蓆子割成兩半,使兩人分開坐,表示從此同華歆斷絕朋友關係。

《論語》: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圈子不同,那便沒有必要相融。不需要的酒局就不要去了,不必參加的聚會也停了吧。

格格不入,非要參與,只能彼此尷尬。更何況一個人的圈子質量到底如何,不是因為他到底參與了多少應酬,歸根結底,是他自身有多少能力。

《圍爐夜話》裡講:濫交朋友,不如讀書。

一個人在不斷的讀書中,才能不斷精進。屬於自己的實力,遠遠比熟人之間的「關係」靠譜的多。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最好的人脈,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與其沉迷社交,幻想別人拉自己一把,不如學會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2

不盲目從眾,活出自我

有個寓言故事:

一對夫妻和一頭驢。丈夫牽著驢,妻子騎著驢。路人指指點點,這女人太不像話了,居然讓男人給他牽驢。妻子聽了不好意思,於是和丈夫換了位置。

結果沒走幾步,又有人說:你看,這男的真不像話,讓自己老婆牽驢,大男子主義。這下丈夫又臉紅了,他們決定夫妻一起騎驢。

兩人騎著驢,又沒走幾步路,路人指指點點的更加厲害了:像什麼樣子?兩個人騎這一頭小毛驢,這分明是虐待動物。夫妻倆這下徹底不知所措了,這也不行,那也不對,乾脆,都不騎了。

兩人一起牽著驢走路。可結果呢?

他們夫妻二人還是被路人指指點點:這兩個人真傻,明明有一頭驢子,可誰也不騎,那你們養這牲口,幹嘛用呢?

世界就是這樣,無論做什麼都會有人說三道四,指手畫腳。

你做的再對,也有人說你不對。你做的再好,也有人說你不好。天底下,沒有不被評說的事,也沒有不被議論的人。

眾口難調,何必活在別人的嘴裡?

人心各異,何必按照別人的心意去活?

《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句話:「群體中的個人,不過是眾多沙粒的一顆,可以被風吹到無論什麼地方。」

不合群,不是性格孤僻,而是靈魂上的獨立。他們在來來往往的人潮中,保持著一份清醒,他們不盲目從眾,聽取自己內心的聲音,遵從內心的選擇。

楊絳先生一輩子不合群。

她和錢鍾書兩個人絕少應酬,躲在書齋裡讀書自娛,寫書自樂。

她翻譯的《堂吉訶德》發行百萬冊,是迄今為止最好的翻譯版本,102歲還出版了250萬字的《楊絳文集》。

世人都尊她一聲「先生」。

她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人生曼妙的風景,不是外人的肯定,而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相關焦點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獨處」
    人生在世,幾乎每個人都在學習著如何為人處世,卻往往忽略了如何與自己相處。人生的最高境界,並不是與周圍的人維持著一段恰好的關係,而是「獨處」。為此,他們強迫自己去融入熱鬧的圈子,強迫自己去與人為友,卻不知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獨處」。獨處,看似孤獨寂寞,實則內心豐富,精神豐盈。多少人,為了合群而強求著合群。看似熱鬧,實則內心孤獨。
  • 陳道明: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獨處!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獨處,享受一個人的清歡,就算是恬靜,也是萬物的本色。 人這一生,守住自己的本心,朋友不在多,而在於真心,圈子不在於大,而在於合適,人生,懂得清理自己的朋友圈,學會獨處,才是最重要的修行。
  • 人生的最高境界:忍讓、獨處、包容、真誠
    南懷瑾說:「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高大上的修行,也是平常的生活瑣碎。學會了忍讓、獨處、包容、真誠,你的境界更上一層樓。1.忍讓:忍常人之所不能忍,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讓」是一種氣度,表面上是讓別人贏,實際上自己才是最大的贏家。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學會獨處,遠離喧囂,寧靜而以致遠
    人生,願你能與孤獨握手駐足,享受一個人的寧靜自樂,在車馬喧囂中清閒怡然。人的精華在於靈魂,獨處的能力決定人的生活品質。當我們明白:靈魂終究只能獨行的時候,便會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寂寞和孤獨,從而學會培養自己獨處的能力。
  • 安靜的獨處,人生最美的境界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安靜的獨處,人生最美的境界文/魏巍(江蘇)周國平說: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當一顆心在低劣的熱鬧中變得渾濁之後,它就既沒有能力享受安靜,也沒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歡了。是的,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靜。所以,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擁有一顆澄明的心,即能享受一群人的熱鬧,也能靜心獨處,安頓一個人的時光。因為喜歡讀書、寫作,所以喜歡上了獨處,開始覺得安靜、自在、不拘束、不用遷就他人,後來就成為一種習慣。
  • 慎獨,自律的最高境界,最高級的「 獨處 」
    慎獨,是一種更高級的自律,是中國人幾千年以來最高境界的修身法則。01一個人如果在獨處時能做到光明磊落,沒有私心雜念,那就是真正的君子,修養到家了。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空谷幽蘭》的作者說:「只有當我們獨處時,我們才會更清楚的意識到,我們與萬物同在。」在獨處中修煉自己,是提升自我的一種最好方式,修煉出的是一個更好的自己。人這一生,只有懂得慎言、慎行、慎獨,修煉好三慎,人生路上才能更加安穩從容!《周易》中有這樣一句話:「吉人之辭寡。」精神層次越高的人越是懂得慎言,看破但不說破,知人卻不評人。
  • 獨處,忠於自己,便是聰明人的最高境界
    人生對於是一段孤獨的人生,在這段煩惱的長劇裡對父母來說,也只能是一片段,一段更長的片段,最終我們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漸行漸遠。人在這一生中都是過客,沒有人能真正擁有你一輩子,如果有,那多半是青春時的情話。但即便如此,孤獨也是生命的禮物——不可或缺,不可分割。孤獨喚起回憶,回憶使我們思考。
  • 獨處,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人生的過往都會慢慢沉澱下來,變成一種記憶,藏在心底,但不會很累,也會一點一點忘記。獨處的時候,不是寂寞難耐,反而是快樂的,是在享受一段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光。年輕的時候,總是害怕獨處,喜歡追逐熱鬧。從農村搬到了城市,然後還希望從小城市搬到大城市居住。工作也換了好幾個,但還是嫌棄賺錢太少了,心有不甘,一邊上班一邊尋找更高的平臺。
  • 曾國藩智慧: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慎獨自律」4字
    在2000多年前的著作《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是道出了千百年來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便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一個人能夠在獨處時,依然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兢兢業業,便是君子的行為。慎獨自律,是人生修行的最高最高境界。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這「兩個字」
    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這兩個字「獨處」,學會獨處,是一種生活智慧,甚至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生活高度,取決於他的獨處程度。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點,獨處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如果有人問你,你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想,大多數人都不能回答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 人生的最高境界
    1 做人的最高境界 人生在世,廣闊的胸襟極其重要,心胸開闊,則人生豁達,處處明媚。
  • 人生的四種境界:最高的是「欲求的境界」
    就算是實現了人生最高價值呢?不然。「求知境界」的自由畢竟還是有限的,也遠非人生最高價值之所在。這也就是說,單純的科學不能使人達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所謂「認識必然就是自由」,其實只說了事情的一半。認識了客體的必然性規律之後,還有一個主體(自我)如何對待客觀規律的問題:以被動的態度屈從客觀規律,在客觀規律面前哀鳴悲泣,那就沒有自由;只有以主動的態度,「擁抱必然」,才算得上是自由。
  • 人活到50歲,最高級的生活狀態,就是學會「獨處」
    年輕時大家會認為獨處是悽涼的,不願意自己被時間遺忘,可沉下心來,才發現看似喧囂的場景,終究是過眼煙雲,唯有獨處才能感受真正的自己,才能更隨心所欲的做事。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用在意別人如何議論自己,不需要偽裝自己,也不用討好自己,沒有面具,人生才能自在。
  • 獨處,是一種境界!
    有的人,身處鬧市被人群包圍,卻內心一片孤獨;有的人,遠離人群一個人獨處,卻感覺生活非常的快樂。 獨處,並不是寂寞;狂歡,並不是合群;正所謂,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合群是一群人的孤獨。 在這鬧騰的世間,讓心尋得一塊靜地,安放心靈。
  •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1、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悟」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但智慧,僅僅通過學習,是很難獲取的。一個人的智慧,除了學習,更需要悟,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如何去悟?2、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舍」有舍才有得,捨不得,便不得,捨得,才能得到更多,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舍」。捨得付出,才有收穫;捨得努力,才有回報;捨得善良,方能心安;捨得愛,才能得到更多的愛。
  • 學會獨處(人生美文)
    一個人,想要更好地看清自己,那就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獨處,獨處可以鍛鍊我們的耐力和毅力,可以提高我們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是誰都能夠哦忍受住獨處帶來的那種深深的孤獨與寂寞,當你習慣了與人交際的那種狀態,讓你一下脫離那個區域,往往會讓自己變得莫名的煩躁,想要去不自覺的打破此時此刻的狀態,你擁有了這種能力
  • 朋友可以很多,但學會獨處,才是境界
    獨獨今年,天天呆在家中,讀書,做飯,思索人生。但這樣的日子過得習慣了卻反而覺得人生當如是。就像莊子所說「夫靜虛恬淡無為者,萬物之本也。」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與人為善,那麼他的朋友肯定不少,但是做朋友這件事卻也是門學問,有的人喜歡跟朋友一起做各種各樣的好玩事,喝酒,遊玩,看電影等等,但最理想的朋友是怎樣的呢?
  • 謙大爺于謙,一人我飲酒醉,這才叫人生最高境界——身心皆安
    謙大爺喝的不是酒,喝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叔本華在《要麼孤獨,要麼庸俗》裡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這裡的獨處,就是說的孤獨。
  • 獨處,也是人生一道亮麗的風景
    我習慣了這種意境,也習慣這樣獨處,一個人獨處,可以遠離城市的喧鬧,任憑心靈放飛思緒,靜而易思,思而易悟,剎那間會有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一個人獨處,可以回憶流年往事,有一份靜然心態,面對悲歡,不甘就此沉淪。一個人獨處,靜美油然而生,隨之而來,清靈俊秀,溫馨怡人;一個人獨處,哪怕貧窮也富有,寂寞中透著溫柔。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什麼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就如同一百米的杆子,你爬不上去,說明你沒有功夫和境界。你爬上一百米的杆子後下不來,也是沒有功夫沒有境界。你能夠從地面爬到一百米的杆子,再從一百米的杆子下來,這才叫作最高境界。也就是古人說的「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回到你原來的出發點,這才是每個行業的最高境界。例如學佛的人身上沒有佛氣,經商的人身上沒有商業氣,做學問的人身上沒有書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