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可以很多,但學會獨處,才是境界

2020-12-19 文化學徒

過年至今已有二十來天蝸居在家,天天呆在家中不免有些苦悶,回想往年過春節,每天都是帶著小孩走訪親戚好友,熱鬧非凡。獨獨今年,天天呆在家中,讀書,做飯,思索人生。但這樣的日子過得習慣了卻反而覺得人生當如是。就像莊子所說「夫靜虛恬淡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與人為善,那麼他的朋友肯定不少,但是做朋友這件事卻也是門學問,有的人喜歡跟朋友一起做各種各樣的好玩事,喝酒,遊玩,看電影等等,但最理想的朋友是怎樣的呢?在我看來,最理想的朋友就是能在你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這就是朋友。且看那「朋」字,不正是兩人相互依靠嗎?

只是朋友可以有很多,卻沒有人能時時刻刻陪伴著你,所以,學會獨處,才是境界

看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三國時,魏國的管寧和華歆是同窗好友,但性格卻不同:管寧對富貴榮華看得很淡泊,一心鑽研學問;華歆卻喜歡熱鬧,不願讀書。有一次,一個大官坐著車子路過,車子裝飾十分豪華,管寧照舊讀書,而華歆趕緊丟下書本出去看,回來後對管寧誇個不停。正全神貫注看書的管寧卻越聽越反感,他一把拔出身上的刀,把兩人同坐的蓆子割成兩半,使兩人分開坐,表示從此同華歆斷絕朋友關係。

生活中的我們很多時候就像華歆一般,喜歡熱鬧,不忍寂寞,於是拋棄書本,追逐嬉鬧。但這樣的人卻是失去了真我,盲目地活著。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從內心認識自我,感受生活,活出真我

獨處不僅僅是說一個人住,一個人生活,而是說靈魂上的獨處

楊絳先生這是這樣一個可以在靈魂上獨處的人。楊絳先生一生很少參加聚會,應酬,可能就像《圍爐夜話》裡所說的「濫交朋友,不如讀書」,楊絳先生常常是躲在書齋裡讀書自娛寫書自樂,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令人羨慕,稱讚。直到年老還出版了《楊絳文集》,難怪世人將其奉為「先生」,實在難得。而這樣一位先生,卻也說過「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有首詩寫得十分巧妙,「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樣的場景正是一個人獨處時該有的最美風景,只有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能在獨處時領略到的風景。我想,人生中最歡樂的場景不是呼朋喚友,飲酒作樂,而是獨處時領悟生活,發覺真我的那一瞬間。

生活正如莊子所言「夫靜虛恬淡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剩下幾天假期,該學會獨處了。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每天解讀一句經典,如果有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我一起學習經典,一起提升自己。本文由心夢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朋友~

相關焦點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學會獨處,遠離喧囂,寧靜而以致遠
    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物慾橫流的當下社會,獨處已經是很難的事情。其實,對很多人而言,學會獨處是提升自我修養的最好捷徑。人生因此而與眾不同。我下意識的認為學會獨處的人內心是豐富的,強大的。我感覺與人群消磨很多時候也特累,且毫無意義。更喜歡一個人逛街,想買就買,不用怕耽誤別人的時間,也不願聽別人的參考意見。
  • 陳道明: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獨處!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獨處,享受一個人的清歡,就算是恬靜,也是萬物的本色。 人這一生,守住自己的本心,朋友不在多,而在於真心,圈子不在於大,而在於合適,人生,懂得清理自己的朋友圈,學會獨處,才是最重要的修行。
  • 人生的最高境界:忍讓、獨處、包容、真誠
    做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但凡讓你煩惱的,都是需要捨棄的,讓你開心的,才是你真正需要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高大上的修行,也是平常的生活瑣碎。學會了忍讓、獨處、包容、真誠,你的境界更上一層樓。1.忍讓:忍常人之所不能忍,退一步海闊天空。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獨處」
    只有當你學會了如何與自己獨處,才能夠真正的明白你內心的所求,才能夠一直保持你身心的和諧和內心的平靜。生而為人,每個人都在追求更高級的活法,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為此,他們強迫自己去融入熱鬧的圈子,強迫自己去與人為友,卻不知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獨處」。
  • 獨處,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遠方有什麼,可以極目遠眺,看不到也沒有關係,因為身邊的花花草草都是美麗的,不受誰的約束。當你真的不在乎別人的臉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臉色好看多了,笑容也自然了。自己合群不合群,都隨意。遇到合適的人,就聊一會,互相招呼一聲。如果哪天不喜歡待在一起了,就分開好了。合群是自己的意願,不合群是自己的選擇,哪有那麼多規矩。
  • 人生的最高境界:獨處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獨處。人這一生,不需要太多朋友,學會獨處,才是最重要的修行。 正全神貫注看書的管寧卻越聽越反感,他一把拔出身上的刀,把兩人同坐的蓆子割成兩半,使兩人分開坐,表示從此同華歆斷絕朋友關係。 《論語》: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圈子不同,那便沒有必要相融。不需要的酒局就不要去了,不必參加的聚會也停了吧。
  • 安靜的獨處,人生最美的境界
    安靜的獨處,是做自己最好的方式,順境中,可以進取;逆境中,學會潛伏,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讓自己獨處,避開塵世的喧囂浮躁,更加腳踏實平和地面對生活。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幾乎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獨處,是心理成熟的標誌,是需要磨練的能力。
  • 學會獨處(人生美文)
    一個人,想要更好地看清自己,那就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獨處,獨處可以鍛鍊我們的耐力和毅力,可以提高我們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是誰都能夠哦忍受住獨處帶來的那種深深的孤獨與寂寞,當你習慣了與人交際的那種狀態,讓你一下脫離那個區域,往往會讓自己變得莫名的煩躁,想要去不自覺的打破此時此刻的狀態,你擁有了這種能力
  • 餘生,學會和自己獨處
    小時候,你害怕孤獨不敢獨處,所以你做事,總是要找三兩好友,有朋友在你就很安心,特別是不敢做的事情,只要有朋友在,你總是會努力去嘗試。漸漸地,你發現自己的小夥伴,都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和你漸行漸遠,你不得已開始結識更多的人,融入更多的圈子。於是,你便用盡全力,往人群裡扎,儘管那個圈子並不是自己喜歡的。
  • 「孤獨」是場修行:學會獨處,享受獨處
    在我們的一生中,會遇見很多的事,碰到各種各樣的人。我們期待著能夠從他人的言語或行為中獲取力量,將友情珍藏,然而世態炎涼,要學會辨別真偽。周圍的大多數不過是你生命裡的過客,短暫的擦肩而過後,終是要各自走完這一場生的旅途。
  • 男人才是幸福的寄託?不,學會獨處,才是女人最寶貴的財富
    當孤寂感來襲時,我們會不會忽然反應過來,我們好像只學會了如何取悅別人,而沒有學會該如何取悅自己。愛情固然是美好的,可我們都清楚,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情,大部分的感情總是以分手收場。哪怕是已經對著天地許下過諾言的夫妻,有的最後也逃不過一拍兩散的下場。所以,「學會獨處」才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學問。
  • 成年人學會獨處的必要性
    不去,又顯得格格不入,擔心被同事排擠,被朋友遺忘,被社會孤立。 其實,不是每條微信邀請,都必須回應,你不合群的樣子,也很酷。 獨處的時光,更會讓你發光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為什麼一些人,開車回家到樓下卻要呆半天才下車?
  • 學會與自己獨處也是一種境界
    即便是學會太多,自身並沒有使用知識,那就是無。學會與自己獨處,是基於對知識的學習,理解,運用,領悟。只有讓自己真正的心靜下來,才能感知自我,明知自我,修正自我……獨處不是一個人拒絕生活中的熱鬧,拒絕社交,也不是找一個山洞閉關修煉。獨處是人生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高度保持自我。在生活中感受自我,意識自我,進而使自己享受生活,領會生活。
  • 學會獨處,成為更好的自己
    學會獨處,成為更好的自己作者:西風輕剪 來源:時風閱讀曉風晴暖,燈火闌珊。端坐於窗前,慢品,一盞茶香,一脈心香,一筆靜香。醉了眉間那份孤清,宛一份獨處的時光在燈火下,與心,與夜色獨自纏綿。「獨處是一種檢驗,獨處可以測量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每當我仰望星空,所有的情緒任其流放,一個人的獨處總能讓思緒明澈,心靈也豁然開朗。-擁擠的街角,人來人往,而我的思緒像極一股清流,緩慢流淌,內心有山河湧動,是一個人的盛世狂歡,那份清絕的美,唯有自己才能懂。
  •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學會獨處
    你可能覺得,獨處的人活得很失敗,他們感受不到合群帶來的快樂,但殊不知,他們才是真正的智者,相比較沒有意義的合群,還不如獨處的生活。說到獨處智慧的人,陳道明就是一個,因為懂得獨處,他活出了別樣的風採。很多人不習慣生活的觥籌交錯,他們喜歡停下來和自己對話。當然,獨處的人並不是在某個地方一個人發呆,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用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比如,他們可以看書、練字、彈琴、畫畫,充實自己。懂得獨處的人,都是生活中的智者。
  • 既要學會獨處,也要學會慎獨,這樣才能離成功越來越近
    我們的人生當中不管每天是否忙忙碌碌我們都要學會獨處,其實不管我們自己是否意識到,我們每天都有自己獨處的時間,只是或長或短而已。但是有的人很喜歡這個過程,而有的人則害怕一個人待著。獨處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時光,沒有人會擾亂自己,想怎樣安排,想如何生活,都只要跟隨自己的內心就好。
  •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曾經的年少總是喜歡喧譁,熱鬧,有很多朋友,交情深的,淺的,總是趕赴一場場熱鬧的聚會。然而時光流逝,年齡增長,卻越來越喜歡獨處了,獨處不是孤獨內向,是一種輕鬆,是一種靜靜的美。曾經觥籌交錯推杯換盞,有一些所謂的無關痛癢的朋友,猜著那些無聊的酒令,然後喝得酩酊大醉,真是既傷了身子又浪費了光陰。
  • 學會獨處,學會面對
    我們通常會認為,語言表達能力強,交際能力好的人,在社會上認識的人很多,在對他的事業上也是如虎添翼。但是,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越是高不可攀的人,他們越喜歡獨處。喜歡獨處的人,往往會獲得這三個好處,對他的人生來講,也是有利而無一害的。首先,獨處,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在與他人相處之時,我們都是帶著面具的人。這面具或是和諧,或是高冷。面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具。
  • 獨處,並不是女人最高級的活法,自律的獨處才是
    誠然,小時候的我們都喜歡成群結隊地走在一起,可是後來卻發現,越長大越孤單,你的靈魂始終是獨立於他們他人之外而存在的,終於我們明白了,原來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我們總要學會與自己相處。雖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可是真正需要朋友的時候,你未必有出路。因為我們和別人交朋友實際上是在和對方在進行價值交換,只有對等才有朋友,不對等的情況下,友誼也僅限於「酒肉」吧。還記得當初看《歡樂頌》時很感慨,號稱人際關係超好的樊勝美,她朋友眾多,可是真的遇到了緊急情況,卻沒有一個人是她的「朋友」了。
  • 人為什麼要學會獨處
    點擊進入同城小程序全國創業平臺星標本公眾號,你有機會獲得創業項目獨處,是一種能力。哲學家梭羅曾經遠離塵囂,隻身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後來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獨吧,特別是在風雪天裡。」學生時代的我,總是害怕獨處,吃飯、逛街、泡圖書館,甚至上廁所都一定要拉著別人一起。害怕一個人走在路上時被人投來異樣的目光,那意味著:你性格孤僻、人緣差、沒朋友。所以很多時候,寧願在人群中迷失自我,進行一些無意義的活動,也不願獨處。後來我才知道:人們常常誤解了「獨處」與「孤獨」的界限,因此將獨處與孤立無援、寂寞無助的狀態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