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至今已有二十來天蝸居在家,天天呆在家中不免有些苦悶,回想往年過春節,每天都是帶著小孩走訪親戚好友,熱鬧非凡。獨獨今年,天天呆在家中,讀書,做飯,思索人生。但這樣的日子過得習慣了卻反而覺得人生當如是。就像莊子所說「夫靜虛恬淡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與人為善,那麼他的朋友肯定不少,但是做朋友這件事卻也是門學問,有的人喜歡跟朋友一起做各種各樣的好玩事,喝酒,遊玩,看電影等等,但最理想的朋友是怎樣的呢?在我看來,最理想的朋友就是能在你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這就是朋友。且看那「朋」字,不正是兩人相互依靠嗎?
只是朋友可以有很多,卻沒有人能時時刻刻陪伴著你,所以,學會獨處,才是境界。
看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三國時,魏國的管寧和華歆是同窗好友,但性格卻不同:管寧對富貴榮華看得很淡泊,一心鑽研學問;華歆卻喜歡熱鬧,不願讀書。有一次,一個大官坐著車子路過,車子裝飾十分豪華,管寧照舊讀書,而華歆趕緊丟下書本出去看,回來後對管寧誇個不停。正全神貫注看書的管寧卻越聽越反感,他一把拔出身上的刀,把兩人同坐的蓆子割成兩半,使兩人分開坐,表示從此同華歆斷絕朋友關係。
生活中的我們很多時候就像華歆一般,喜歡熱鬧,不忍寂寞,於是拋棄書本,追逐嬉鬧。但這樣的人卻是失去了真我,盲目地活著。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從內心認識自我,感受生活,活出真我。
獨處不僅僅是說一個人住,一個人生活,而是說靈魂上的獨處。
楊絳先生這是這樣一個可以在靈魂上獨處的人。楊絳先生一生很少參加聚會,應酬,可能就像《圍爐夜話》裡所說的「濫交朋友,不如讀書」,楊絳先生常常是躲在書齋裡讀書自娛寫書自樂,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令人羨慕,稱讚。直到年老還出版了《楊絳文集》,難怪世人將其奉為「先生」,實在難得。而這樣一位先生,卻也說過「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有首詩寫得十分巧妙,「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樣的場景正是一個人獨處時該有的最美風景,只有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能在獨處時領略到的風景。我想,人生中最歡樂的場景不是呼朋喚友,飲酒作樂,而是獨處時領悟生活,發覺真我的那一瞬間。
生活正如莊子所言「夫靜虛恬淡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剩下幾天假期,該學會獨處了。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每天解讀一句經典,如果有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我一起學習經典,一起提升自己。本文由心夢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