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時代的足音(脫貧故事)

2020-12-12 人民網

圖片自上而下分別為紀錄片《決戰脫貧在今朝》、綜藝節目《我們在行動》、電視劇《石頭開花》海報。製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在敘事中寫人,在故事中見精神,是脫貧攻堅主題電視劇、電視節目和紀錄片的共同追求。這些故事注重寫出脫貧攻堅之難、之功、之效,寫出一線扶貧群體和貧困地區百姓之志、之神、之力

今年以來,廣大電視文藝工作者深入脫貧攻堅一線,精心採集生動故事,記錄和再現駐村第一書記的身影、扶貧工作隊的日常、貧困家庭的奮鬥、鄉村建設的發展,展現脫貧攻堅的艱難歷程、萬眾一心的奮鬥狀態和告別貧困的歷史性變化。各家電視臺紛紛推出理論專題、電視劇、紀錄片、綜藝等電視文藝節目,匯合成閃耀螢屏的雄渾「交響」,為脫貧攻堅注入精神動力,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文化支點。

宏大主題與微觀敘事相統一

脫貧攻堅電視文藝具有書寫時代先進思想和偉大實踐的政治站位、歷史方位和主題定位,顯示出同步記錄時代史詩的宏大氣派。這一宏大主題由許多微觀敘事打開,積累了重要的創新經驗。

理論宣傳專題節目《這就是中國》《中國正在說》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踐為載體,生動講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深入分析中國扶貧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體現了全球視野和歷史縱深。紀錄片《決戰脫貧在今朝》《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遍地英雄下夕煙》《大搬遷》《最是一年春好處》《扶貧村裡的年輕人》等,聚焦一個村莊、一戶人家、一位扶貧幹部、一個脫貧故事,在徐徐打開的個體故事中,讓觀眾感受到國家的氣象、時代的發展。電視劇發揚藝術特長,講述各地富有成效的扶貧實踐,比如表現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都不能少》,表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綠水青山帶笑顏》《遍地書香》《我的金山銀山》,表現駐村第一書記帶領村民同心協力脫貧的《花繁葉茂》《最美的鄉村》《楓葉紅了》《石頭開花》等,完成了一次次生動的微觀敘事。

脫貧攻堅主題電視文藝成功將主題宣傳與講好中國故事結合起來,既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和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引領,也追求表達實踐的生動性、生活場景的真實性和個體的命運與情感。創作者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路線。紀錄片《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的主創團隊深入偏遠的貧困鄉村,同步記錄扶貧工作的開展。電視劇和綜藝節目主創也有相當長的深扎時間,以生活為基礎的創作路徑,使作品更具真實感和感染力。這些作品更多使用工筆技法,聚焦人物的內心情感,層層打開難題扣子,形成情節懸念和戲劇衝突。植根宏觀背景的微觀敘事,避免了瑣碎和狹隘,便於在事件推進中觸動情感,引發思考,產生共鳴。

敘事與寫人相統一

敘事與寫人是電視文藝的藝術特徵。在敘事中寫人,在故事中見精神,是脫貧攻堅主題電視劇、電視節目和紀錄片的共同追求。這些故事注重寫出脫貧攻堅之難、之功、之效,寫出一線扶貧群體和貧困地區百姓之志、之神、之力。

電視劇《花繁葉茂》是一例典型。該劇以真實故事為原型,在偏僻的楓香鎮民族村寨背景上,講述了村民如何克服觀念和利益的羈絆、不斷尋找產業脫貧之路和逐步實現鄉村振興的曲折過程,繪製出一幅幅民族鄉村的風情畫,塑造了個性化突出的駐村第一書記群像和村幹部群像、新時代農民群像。綜藝節目《青春在大地》化用真人秀節目形式宣傳脫貧攻堅,以故事 劇場的形式,把脫貧攻堅的艱難過程濃縮在節目時空之中,聚焦青年扶貧幹部群體,再現扶貧故事,刻畫扶貧幹部的形象,表現出扶貧幹部和脫貧村民的精氣神,突出反映脫貧攻堅的成效,以強大的敘事能力和人物刻畫能力贏得不少觀眾的喜愛。六集紀錄片《遍地英雄下夕煙》,聚焦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等主要扶貧模式,描寫260名扶貧先進人物中的35位典型人物,用細膩的鏡頭語言,講述基層扶貧幹部曲折、奮進的扶貧脫貧故事,這些幹部處在脫貧攻堅戰線最前線、最基層,從事細微、基礎的工作,堪稱這一時代進程中的平凡英雄。能把普通的幹部群眾描繪成英雄,源于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守正與創新相統一

「十三五」期間,全國5575萬人擺脫了貧困。電視文藝站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高度審視脫貧攻堅,努力超越過往的成就敘事,建構過程敘事,把主要筆墨放在了如何推進脫貧攻堅,寫出了電視文藝版的脫貧攻堅歷史,形成螢屏上的時代記憶。可貴的是,這些節目穿透事件本身,萃取精神內涵,奮力抒寫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和中國人民團結一致戰勝貧困、追求幸福的奮鬥精神。

電視理論片《這就是中國》以「全面小康:14億人的成功」,深度分析中國扶貧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電視劇《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遍地書香》《綠水青山帶笑顏》以電視劇的藝術語言,表達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以思想充實藝術,以藝術表達思想,實現二者的交融與統一,增強了思想的親近感和藝術的厚重感。

為避免刻板生硬,創作者在藝術創新方面獲得眾多新經驗、新成長。綜藝節目《我們在行動》在節目中切入富有魅力的民族和鄉村文化風情,聚焦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場景,實現了綜藝從舞臺到田野、從娛樂到公益的跨越。同樣是綜藝,《青春在大地》把田野生活的採訪、人物事跡,進行故事化提煉、舞臺情景劇再現,在真實性、觀賞性和感染力上獲得提升。該節目主創說,創作過程本身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只有把生活中的感動和發現凝練成藝術,作品才可能有地氣、靈氣和筋骨。

脫貧攻堅主題電視文藝是近年來的一次重大主題藝術創新行動,創造了主題宣傳與節目創新互促互進的新案例。這充分說明,在守正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更好地守正,主旋律文藝創作能煥發新的光彩。我們期待更多優秀的電視文藝,聆聽新時代的足音,抒寫中華民族的新史詩。

(作者為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3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傾聽時代足音 緊扣時代脈搏
    報告文學是對時代的一種記憶性書寫,其同現實生活、社會變革必然需要建立一種密切的聯繫,傾聽時代足音,緊扣時代脈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人新故事,新成就新氣象,新的生活方式、生存境遇,包括人們的夢想追求、奮鬥犧牲、情感心路、願望訴求、命運變遷等,都可以納入報告文學的表現範圍。
  • 我寫脫貧攻堅故事·張興:記錄時代足音,採寫的腳步停不下來|「戰疫...
    貴州脫貧攻堅戰如火如荼,火熱的現實生活吸引著許多熱血之士,包括張興,他繼續拿起筆,只不過不再是寫新聞報導,而是從社會學、人類學等角度審視貴州脫貧攻堅戰役,走近一個個生動的人,記述一件件鮮活的事。2018年和2019年,他的《大扶貧一線手記》第一部、第二部先後出版發行。
  • 關注|河北:用鏡頭和畫筆記錄脫貧攻堅時代跫音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文藝創作美術攝影作品展引發廣泛關注——用鏡頭和畫筆記錄脫貧攻堅時代跫音2020年12月14日,由省委宣傳部指導,省文聯主辦,省美協、省攝協承辦的「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文藝創作美術攝影作品展,在石家莊市美術館開幕。 河北日報記者曹錚攝太行綿延,大河奔湧。
  • 脫貧攻堅偉大時代的「標本」記錄——讀《我在烏英苗寨這三年》
    這本書以圖為主、圖文並茂展示了黔桂交界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烏英苗寨群眾的生活、勞作、文化、習俗等,作者以見微知著的洞察力,以小見大,用「解剖麻雀」式的「標本記錄」管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個偉大時代背景下的中國農村,講述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在烏英苗寨這三年》用紀實攝影的手法展現了我國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真實現狀,圖片所反映的生活細節、民風民俗,這是受眾平時難以見到的。
  • 文化丨書畫記錄脫貧攻堅偉大曆程!來看這場展覽裡的「貴州脫貧故事」
    文化丨書畫記錄脫貧攻堅偉大曆程!來看這場展覽裡的「貴州脫貧故事」 2020-08-24 1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劇:緊扣時代主題 講好脫貧故事
    電視劇作為傳統的、具有廣闊市場與影響力的傳播載體,一直與時代同步,成為中國脫貧攻堅故事的重要展示窗口。  2020年以來,一大批優秀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閃亮登場,從《一個都不能少》《綠水青山帶笑顏》《花繁葉茂》到《最美的鄉村》《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等,一度引發收視熱潮,屢創收視新高,觀眾口碑良好,為講好中國脫貧故事發揮了重要作用。
  • 脫貧攻堅題材劇創新升級 主題創作抒寫時代故事
    講述年輕人逐夢未來的創業故事的《綠水青山帶笑顏》,聚焦「生態文明」「鄉村振興」兩大主題;《一個都不能少》可以看到年輕的大學生用青春建設自己的家鄉,用智慧和知識扶貧;《落地生根》則聚焦自主創業的退役軍人李書元紮根鄉村,自主創業的故事;而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策劃指導的《石頭開花》則以時代報告劇的嶄新形態,聚焦十個典型脫貧工作難題,反映了貧困地區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在面對貧困挑戰時迸發出的無窮智慧和力量
  • 報告文學:忠實記錄脫貧攻堅偉業
    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為報告文學寫作提供了大量生動豐富的題材資源。近年來湧現的一系列作品,全景記錄了新時代脫貧攻堅行動的歷史進程,大寫了在攻堅克難中形成的中國力量、中國創造和中國精神,生動塑造了「中國脊梁」式的扶貧楷模、脫貧強者,也以全新的文學經驗和有效的文學書寫,豐富了報告文學的內存。
  • 2000餘部影像作品記錄脫貧攻堅歷程
    新華社南昌12月19日電(記者劉彬、王普)「中國夢·脫貧攻堅影像展映」活動19日在江西省南豐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00餘部影視作品,以獨特的光影視覺藝術形式,記錄並見證了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曆程,向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人們致敬。
  • 鏡頭聚焦脫貧故事,《一個都不能少》等20餘部電視劇忠實記錄脫貧路...
    之後的播出表上,中國電視劇還將以更多真摯作品回應時代的重大主題,向世人講好「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3月10日下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召開網絡視頻會議,推進20多部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和播出調度工作。
  • 脫貧攻堅,文學在記錄在鼓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廣大作家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或主動投身於脫貧攻堅,或用心記錄、用情書寫脫貧歷程,發揮了文學的鼓勁和記錄作用。
  • 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開講「脫貧攻堅」壯舉背後的故事
    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開講「脫貧攻堅」壯舉背後的故事文|寶華(珞思影視研究組)繼高口碑的《在一起》之後,又一部時代報告劇和觀眾見面了!以小見大致敬史詩取材典型案例和感人事跡,濃縮不同地區的扶貧特色「時代」強調迅速及時地反映時代主題和時代精神,「報告」強調以真人、真事、真情為基礎來進行藝術創作,「劇」則遵循電視劇的創作規律,以文藝為載體記錄現實,用蘊於真實的萬鈞之力感染人心
  • 「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叢書」10部力作,聚焦中國脫貧故事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總編輯張亞麗介紹,《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叢書》作為被中宣部確定為2020年度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由10部報告文學組成,包括全國報告文學獎獲得者蔣巍的《國家溫度》、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吳克敬的《耕夢索洛灣》、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任林舉的《出泥淖記》、中國圖書獎獲得者哲夫的《愛的禮物》、金盾獎獲得者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覺羅康林的《春風已度玉門關》、何炬學的《太陽出來喜洋洋
  • 歷時四個月採風寫生,中國國家畫院畫家以作品記錄新時代脫貧攻堅的...
    一方面,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中國國家畫院作為創作、研究型單位,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以黨和國家的文藝方針政策為指導,以反映新時代黨和人民的脫貧攻堅事業為目標,通過扶貧主題採風寫生創作項目,切實將文化扶貧、藝術扶貧融入到全社會的脫貧攻堅事業中。
  • 脫貧攻堅,文學在記錄在鼓勁_時政_中國西藏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廣大作家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或主動投身於脫貧攻堅,或用心記錄、用情書寫脫貧歷程,發揮了文學的鼓勁和記錄作用。本期聚焦脫貧攻堅題材文學作品,敬請關注。
  • 留駐時代足音
    □胡忠偉 多年來,李輝始終以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敏銳目光和作家學者的歷史擔當,把筆觸放在現當代文學史、文化史那一位位光輝燦爛的老先生們身上,為他們畫像,為他們立傳,給他們留下了一個時代的音影。
  • 恩施州博物館《武陵足音》展陳掠影
    恩施州博物館《武陵足音》陳列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優勝獎,也是今年湖北省唯一獲獎單位。《武陵足音》在陳展理念與陳列形式上達到國內領先地位,展出不足一年,已為恩施州城市旅遊作出明顯貢獻,共接待遊客29萬多人次。這個獎項的獲得,將會使州博物館《武陵足音》成為再現恩施州人文魅力的又一名片。
  • 世界讀書日出版人薦書·謝亞鵬:記錄偉大時代 講好貴州故事|「戰疫...
    貴州人民出版社黨委副書記謝亞鵬說,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人民出版社圍繞脫貧攻堅主題,策劃推出了一系列主題圖書,可以說主題突出、數量豐富、內容優質。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貴州反貧困叢書」系列(已出版4冊),「大扶貧一線手記」系列(已出版2冊),《貴州脫貧攻堅70年》《第一書記——貴州決勝脫貧攻堅先進群像》《第一書記——貴州脫貧攻堅戰線上的追夢人》《山神與天渠》《迎香記》《在路上》《貴州脫貧攻堅群英譜》《大壩大興》《從脫貧解困邁向鄉村振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貴州「百村調查」》《助力脫貧攻堅 校園攜手田園——貴州「校農結合」扶貧模式研究
  • 書寫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奮鬥之歌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中心《人物·故事》欄目推出24集組合式系列片《脫貧攻堅三部曲》,該系列由《脫貧路上的「第一書記」》、《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小康路上的奮鬥者》組成,將鏡頭對準脫貧攻堅路上的奮鬥者、引領者和建設者,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現了我國脫貧攻堅事業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熱情謳歌了他們以
  • 閱見美好時代
    觀照時代 暢享閱讀本屆書展以「八桂書香·共圓夢想」為主題,通過主題展、推薦書單、閱讀活動等多平臺展示、多渠道推介,引導讀者了解反映國家之需、民族之需、時代之需的主題出版精品圖書,進而感受中國發展的脈搏,聽見時代前進的足音,讓書展成為引領人文價值傳播的「風向標」,傳遞閱讀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