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源遠流長,千百年來長盛不衰。國粹象棋集文化、科學、藝術、競技於一身,不但可以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鍛鍊辨證分析能力和培養頑強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養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生活。
源遠流長的象棋歷史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制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用玉石做成的(相當於骰子大小)象棋,每方共有6顆;比賽的方法是分曹並進,相互進攻,逼迫對方於死路。
關於象棋的起源有多種,混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所以學術界至今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
有說是起源於舜帝時期,相傳舜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此人平日遊手好閒,爭強好鬥,惹事生非。舜實在沒有辦法,就給了象一塊荒地,讓其帶領一些人去開荒,並專門令人發明了一種器具,制定了一套規則,以此開導象,故名「象棋」。這既是善兄弟之「悌」,更是慰父母之「孝」。
也有說是源於神農氏,如元代和尚念《佛祖歷代通載》中就曾記載:「借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還有說是起源於黃帝,等等,不一而足。
延綿不絕的象棋發展
戰國時期,已經有關於象棋的名稱 ,但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以獲得多博籌為勝,不同於吃王為勝的象棋,沒有演化關係。
北周時期,象棋遊戲最早稱為象戲,武帝制《象經》,標誌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後周武帝依當時的象棋編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戲名稱由此而來,象戲名稱由此而來,稱為北周象戲。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
宋代制定現代的象棋型式,北宋時期象棋更平民化,下象棋者更成為一種職業。此時象棋沒有士而有偏、俾兩子。
至南宋象棋一詞才開始指的中國象棋,南宋時,已成為象棋的形式,並有士。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大批著名棋手的湧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1956 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
2009年2月23日 據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批覆棋牌運動管理中心,同意「中國象棋」更名為「象棋」英文譯名採用「Xiangqi」。
博大精深的象棋文化
象棋作為中華民族一項特有產物,它勢必一方面是中國文化智慧的結晶,一方面又能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點而獨具一格。象棋之所以數千年至今不衰, 就是由於它既有一個無限的創造空間, 又有著獨特的、廣博而奧妙無窮的文化內涵。
散落於各城市的中國象棋文化雕塑
2006年5月20日,象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九平十豎的棋盤中,傳承著中國的文化基石——仁、義 、智、禮、信、忠、勇。
象棋中的仁,是勝負的判定,不是將對方殺光殆盡,而是困住敵軍將帥,「將死」便能獲勝;象棋中的義,是七種棋子各司其職,恪守自己的底線和規則,至死不渝,大義凜然;象棋中的禮,在九宮格中。將、帥、親衛,均守在九宮格,不論戰況如何,死守中軍大帳,即是他們的禮節所在;
象棋中的智,是計謀,是策略。馬後炮,車炮抽殺,連環馬,二鬼拍門,咽喉兵,大刀剜心。層出不窮的戰術,無窮無盡的纏鬥,便是象棋的「大智慧」;象棋中的信,是公平競爭。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真丈夫。約定俗成的規矩,靠的就是下棋的雙方,本著君子之風的態度與信任來守護;
象棋中的忠,是所有的棋子在戰鬥結束前,必須竭盡全力維護本方利益,忠君愛國;象棋中的勇,是一往無前,絕不後退半步的兵和卒,背後便是家國,前進,前進,為了心中的道,為了國家,勇往直前。
小小的棋盤,縱橫之間,所蘊含的,是千年的中華文化之道,是仁和義,是禮和智,是信是忠是勇,是我們的文化基石。
來源/網絡(如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