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期望效應是教師招聘考試中常考的知識點,也是我們作為老師必須要知道的一個心理學效應。期望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這來源於古希臘一個美麗的傳說,遠古時候,賽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並希望少女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摯的愛感動了愛神阿勞芙羅狄特,愛神賦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終皮格馬利翁與自己鍾愛的少女結為伉儷。
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
美國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1986年做了個實驗,證明這種期望效應在教育領域上也有所體現。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手們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但這一暗示卻改變了教師的看法,使他們通過眼神、微笑、音調等將信任傳給那些學生,這種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個實驗,後來被譽為「羅森塔爾效應」。
根據羅森塔爾的分析,主要有如下四個社會教育心理機制:一是氣氛,即對他人高度的期望而產生了一種溫暖的、關心的、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氣氛;二是反饋,即教師對寄予期望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讚揚;三是輸入,即教師向學生表明對他們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師指導他的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啟發性的回答,並提供極有幫助的知識材料;四是鼓勵,即對所期望的學生教師總給以各種各樣的鼓勵,不斷朝向期待方向發展。上述羅森塔爾的分析很有道理。
教師的期望效應又分成自我應驗效應和維持性期望效應。自我應驗效應指的是原先錯誤的期望變成現實的行為。教師期望效應通常指的是這一種。維持性期望效應指的是老師認為學生將維持以前的發展模式,而對學生特別是差生的改變視而不見,甚至否認的現象。如以前一直考得特別差得學生在一次考試中考得很好,老師就會懷疑他是不是作弊而得的成績。
【試題再現】
(單選題)1.關於教師期望和教育效果的關係的實驗研究,是l968年進行的,實驗的主持者是( )
A.羅森塔爾 B.史莫克 C.奧蘇貝爾 D.古德
【答案】C。解析:教師期望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有羅森塔爾為實驗的主持者。
(判斷題)2.根據羅森塔爾效應,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一定能產生相應的效應。
【答案】×。解析:根據羅森塔爾的分析,主要有如下四個社會教育心理機制:一是氣氛,即對他人高度的期望而產生了一種溫暖的、關心的、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氣氛;二是反饋,即教師對寄予期望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讚揚;三是輸入,即教師向學生表明對他們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師指導他的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啟發性的回答,並提供極有幫助的知識材料;四是鼓勵,即對所期望的學生教師總給以各種各樣的鼓勵,不斷朝向期待方向發展。所以並不是對學生有期望,就一定有相應的效應,還需要有老師行為的輔助。
(論述題)3.教師的期望、期待、熱情關注等行為可以對學生的心理及行為產生正面的、積極的影響效應。這就是「教師期望效應」。對此,請談談你的理解。
【參考答案】
教師期望效應是一種情感效應,即教師對某個學生形成一定的期望,並針對期望做出一定的衝刺,促使該學生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而最終使預言成為現實。調查表明,學生的智力、情感、個性等發展與教師對其關注程度成正比關係。
首先,教師期望效應具有激勵作用。教師採用激勵方式誘導學生產生內在驅動力,這樣可以把教師的教學要求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從而使學生獲得主動的發展。
其次,教師期望效應具有調整作用。當教師的期望與學生的思想認識達到同一頻率時,師生之間就會產生認識、情感、思維等方面的共鳴。因此,教師期望效應具有調節師生之間關係的作用。
再次,教師期望效應具有轉化作用。教師期望需要教師關注、尊重、理解並相信每一位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轉變以往教育觀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從而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最後,教師期望效應具有支援性作用。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表現出苦悶和急躁,對學習喪失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以心理支援,幫助學生走出困境。
在實際教學應用中,教師切不可對學生期望過高,拔苗助長;或者是期望過低,打消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期望目標必須遵循適度性原則,即期望目標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學生相對較容易達成的目標,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