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5 16:0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朱雅倩
近日,央視新聞報導了河南信陽一名小學二年級教師李芳為保護學生免受摩託三輪車的撞擊,英勇衝上前擋住學生身軀,並因此搶救無效而逝世的新聞。與長時間來媒體空間充斥的諸如「家長不滿成績發群導致教師辭職」、「教師肆意毆打學生」、「高三班主任被家長帶人暴打」、「六安教師討薪」等教師行業戾氣頗重的現象形成鮮明比照。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叫「期待效應」,指的是人們基於某種情境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語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許多優秀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會利用好學生的該效應,多用肯定性的語言和正向期待去激發學生不斷求得進步的心態,這也是許多學生為了不辜負教師的殷切期待,能孜孜不倦不斷更上一層樓的直接動力。而從社會大環境的視角來看,我們輿論環境對於某行業的評價傾向,也會間接影響該行業從事人員的工作心態。
醫患矛盾的緊張和激烈,不僅導致受眾對醫生群體負面媒介刻板印象加重,而且也使得願意選擇醫學專業的學生人數在減少,這其中媒體的過度集中報導不能免責。而教師行業似乎在歩其後塵。
我們總說少年強則國強。可是青少年認知懵懂,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從這個角度來講,應當說是教師強則國強。當師範生們學完了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躍躍欲試地準備進入工作,滿懷憧憬地想像著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人生之幸,打開手機卻發現各種各樣的無奈字眼和聒噪評論,又或者像守候留守兒童的九旬教師這些堅守在教學崗位的教師,不斷聽到外界對教師工作的詬病和吹毛求疵,那麼對於來者和在者,唏噓不已都將成為常態。
教師也需要皮格馬利翁效應,而給予者應當是善於以鼓勵和嘉獎去稀釋教師職業倦怠感的校領導班子,應當是秉承著「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們好」想法的通情達理極度配合的家長群體,更應當是在信息議程設置中地位頗高的傳播媒體,能夠用巧妙適度的報導讓教師能夠在輿論中感受到喘息的餘地。
就像報導這位為了學生甚至放棄生命的李芳教師一樣,正面優秀的教育行業報導要挖掘出其中振奮人心的細節,讓受眾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職業責任中的大無畏精神,而消極逼仄的教師信息儘可能地抱以「求進步」、「求改善」的寬容心態,留有其自我反省的空間。
皮格馬利翁效應具有寬適用性,任何為維持美好生活而用功的行業都需要被激發。當然這並不與新聞報導客觀性的靈魂相牴觸,而是作用於社會整體氣氛調衡的現代智慧媒體的恰當溫存。
(作者為湖州師範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