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一個多情而悲劇的詩人

2020-12-15 詩詞世界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顧城的詩

《避免》

你不願意種花

你說:

「我不願看見它

一點點凋落」

是的

為了避免結束

您避免了一切開

在醒來時

世界都遠了

我需要

最狂的風

和最靜的海

——顧城《世界和我·第八個早晨》

顧城的情

顧城遇見謝燁的時候,顧城二十三歲,正當剛剛好的年齡。似乎愛情裡的遇見,一開始都是浪漫的,顧城與謝燁邂逅在火車上。當時謝燁坐在顧城的旁邊,火車開動的時候,顧城忙著別人說話,並沒有太注意到旁邊的謝燁。火車到達南京站的時候,有人佔了謝燁的位置,謝燁就站到了顧城的旁邊。

一個漂亮的女孩站在顧城的旁邊,二十多歲的他自然是要不自在的,他不自在的站起來,又坐下,不知所措。那天晚上的時候,顧城如願以償的與謝燁說到了話。但他又緊張過頭而不知該與她討論著什麼。於是他給她念詩,又與她討論著電影與小時候的事。

在下火車的那一刻,顧城將寫有他地址的紙條給了謝燁。第二次見面時顧城與謝燁談了哲學,後來到謝燁離開的時候擔心沒有在沒有第三次見面,於是約定寫信給對方。通信四年後,1983年,謝燁與顧城結成連理。

顧城和李英兒是情人關係。顧城的妻子是謝燁,他和謝燁原本是非常相愛的,但英兒介入了他們的感情。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國,顧城和謝燁去了激流島。這時候英兒已經和劉湛秋在一起了,卻同時和顧城保持著聯繫。

奇怪的是謝燁並沒有阻攔,而且在一旁促成這件事。顧城和英兒在一起之後,被英兒吸引。謝燁帶顧城去了德國,期間英兒跟著一個叫老頭的跑了,還結了婚。這是沒有愛情的婚姻,完全為了綠卡,顧城十分痛苦。顧城把他們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叫《英兒》。

顧城的死

1993年10月8日,顧城於紐西蘭激流島因為離婚與其妻謝燁發生衝突,用斧頭砍妻子謝燁,謝燁受傷倒地,過程成謎,顧城在崩潰之中倉促留下四封遺書,隨即上吊於樹上自殺,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

顧城的成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 「童話詩人」。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80年代新詩潮運動的起點。

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賦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並奠定了自己的創作風格。1984年創作的《頌歌世界》底蘊反思,格調冷靜。顧城的《一代人》、《弧線》等詩歌成為朦朧詩論爭中被反覆提及的「朦朧詩作」。

1987年到1993年寫出了唯一的自傳體長篇小說《英兒》。他的詩常以跳躍的短句,迷離的色彩、喃喃自語的獨白,營造一個遠離塵世的童話世界。

80年代初,這時顧城的自我也由對自然的依附轉向對文化的依附。寫作了《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紅衛兵之墓》等具有較強的思辯色彩和社會意識的作品。顧城寫了很多獻給謝燁的詩。這些詩中有著超越現實圄地的異想,努力追求一個物外的、單純的、與世隔絕的世界。

沈奇(當代詩評家):在充滿觀念困擾和功利張望的當代中國大陸詩壇,顧城詩歌之「精神自傳」性的、如「水晶」般純粹與透明的存在,標示著別具意義的精神鑑照與美學價值,輕鬆自如地創造出了一個獨屬顧城所有的詩的世界。當代漢語詩歌藝術在顧城這裡回到了它的本質所在:既是源於生活與生命的創造,又是生活與生命自身的存在方式。

何言宏(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顧城以其孩子般的詩思和語體構造了一個詩的天國,這樣的天國,正因為其高於世界,而又面向著人類,所以在實際上,又與我們的塵世存在著緊張。

顧城的敗

顧城死後,關於他殺妻並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解讀。香港拍過一部電影,叫做《顧城別戀》,由馮德倫飾演顧城。反響一般,知道的人不多。按照顧城在自己的遺作《英兒》一書的內容,人們猜測顧城最後的瘋狂是因為一個追逐利益的女人傷害了他,導致他的崩潰。這個女人在顧城的書中被稱為「英兒」,真名李英,曾經是《詩刊》社的編輯,筆名麥琪,在顧城死後,明確表示,反對顧城在遺作中給她貼上的標籤。

顧城悲劇的深層原因是他的極端個人主義。作為一個人來說,顧城的人生態度像他的詩歌一樣極具特徵,簡單歸納一下就是:極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極端愚昧的大男子主義,極端空想的自由主義,極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顧城就是一個各種極端事物共生的矛盾體,有時候像個天真的孩子,有時候像個瘋狂的暴君。

顧城的悲劇還來自於他在詩歌創作上的失落。他是在中國成名的,他的作品也都是中文作品。離開了中國,顧城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他的英語又不好,從1988年起,顧城開始拒絕學英語,激流島上他是唯一一個不說英語的人。兒子寄養在別人家後,小時候學會的一點漢語漸漸遺忘,顧城與兒子最後已經無法溝通。

他作為詩人的生命,在他決定定居紐西蘭起,就已經死亡了。但是,紐西蘭的激流島,在顧城的眼裡,就是他的桃花源,一個幻想中的烏託邦。然而,詩人身份的死亡結局是顧城不曾預料也不能接受的。他始終抱持著中國社會主義體制下藝術家的優越感和特權意識,但是,在紐西蘭,他能夠發號施令的對象,只有他的家人和情人。一旦情人離去,妻子的崇拜也在明顯消失,顧城感到自己被拋棄了。他認為是全世界拋棄了他。

本文來源: 中本三現代文學園地,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詩人顧城,原來是一個巨嬰,或許不應該稱他為詩人
    這兩個相繼死去的男女,男的叫顧城,女的叫謝燁,他們原是一對夫妻。人們不禁要問,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敏感多情的詩人,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畫了你身邊每一個人,但卻沒有畫你。我覺得你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無法停留。顧城深情熱切的眼神,讓謝燁無法不去關注眼前這個年輕男子。謝燁是活潑的、開朗的,她知道這個笨拙性格有點古怪的男孩,對自己有好感。於是,兩個陌生的年輕人,不知不覺聊起了天。到站的時候,顧城從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撕下一頁紙,匆忙寫下自己的地址。
  • 詩人的悲哀:《顧城的詩顧城的畫》
    僅留意一下詩人的死法,也會讓我們嘆為觀止——普希金,因決鬥而死;拜倫,死於希臘的戰場上;屈原,投江自盡;陶淵明,餓死;謝靈運,梟首;王勃,旅途中溺死;杜甫,很可能是吃牛肉噎死;李煜,死的不明不白;柳永,可以歸納為窮死;海子,山海關外臥軌。有人統計從1987年至今,中國現代詩人中非正常死亡的有21人之多,而本書的作者顧城就是其中之一。
  • 悲劇「巨嬰」詩人!警方要依法將顧城移送精神病院,妻子拒絕籤字
    深入研究過近現代詩人顧城的人都不能否認: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顧城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巨嬰」。「巨嬰」有特定的土壤,顧城變成「巨嬰」,在很大程度上,與和他結婚十年的妻子謝燁有關。作為詩人,顧城是成功的,他的詩作影響了一代人。
  • 從大詩人到殺人犯,顧城為何向妻子舉起屠刀?這場悲劇誰來負責?
    當時的詩壇大家雲集,顧城就是這樣一位閃耀的星星。不同於北島冷峻激昂的風格,顧城的詩中有如孩提般的稚嫩柔美。與其說是詩,更像是一篇篇童話。這些與顧城的幼年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顧城1956年生於北京,而他的父親顧工也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詩人,北師大小學教材中還有著顧工的詩。在如此書香家庭和父親的薰染中,顧城也是表現出了他在詩歌方面獨特的才華。
  • 27年前,童話詩人顧城拿斧頭砍妻後自盡,留下唯一兒子,現狀如何
    ——顧城《避免》在中國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中,有「童話詩人」美譽的顧城永遠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學和精神世界常人難窺探,除了那些如夢似幻、靈秀雋逸的詩句,他謎一般的死亡也給後世留下了一個永久難解的秘密。1993年10月8日,顧城與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發生爭執,隨後顧城用斧頭砍傷謝燁,接著自殺身亡。
  • 詩人顧城:才華橫溢卻深陷三人感情生活,最後殺妻自縊釀成悲劇
    縱觀顧城的一生,並不像他手中所寫詩句那般美好,他才華橫溢而富有思想,卻深陷混亂糾葛的三人感情生活中,到最後竟殘暴地提起斧頭向他的妻子瘋狂砍去,曾經美好熱烈的愛情,續存了十年的婚姻,卻落得殺妻自縊的悲劇結局,不禁令人唏噓。 美好童年造就的天才童話詩人 1956年,顧城,原籍上海,出生於北京。
  • 為什麼顧城砍死了自己的妻子?——朦朧詩領袖詩人的往事
    這個流派的主要詩人有食指,北島,舒婷,芒克,多多,顧城,江河,楊煉,林莽,梁小斌等。其中,顧城是朦朧詩派裡的領袖人物之一。諸如「黑夜給了我黑色眼睛,我卻用他尋找光明」,「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等詩句廣為流傳。然而,由於在1993年10月8日顧城在紐西蘭砍死自己妻子後上吊自殺這件事的發生,也使得他成為了一個飽受爭議的人。
  • 悲劇舞臺:寒三小姐、曹喜蛙與顧城之死
    夢見他參加第二天的詩人會議,腋下夾著一個文件包,在主席臺入座後就滔滔不絕,說什麼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在開會前這幾分鐘就能寫出一首好詩……夢醒後給徐亢講了這個夢,我們都不知道這天就是郭沫若的誕辰日。這分明是紐西蘭希基島土地爺的報告,「在一片死灰之中/走過兩個孩子/一個鮮紅/一個淡綠」,希基島是顧城辭去奧克蘭大學研究員後的隱居地,現在那兒」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小屋是灰色的,秋雨是灰色的……(見顧城《詩刊·感覺》1980.10)這是一個「悲哀的孩子」(見顧城《文學報·簡歷》1983.3.10)沒有了家,又固執地拋卻了槳。
  • 詩人顧城的三人行愛情,用生命的代價釀了一出曠世悲劇
    愛情是耗盡銳氣的激情,長達四年的追逐讓激情褪去,謝燁也正是錯把詩情當愛情,在父母的極力反對下,自己卻仍舊沉迷在少女初遇愛情的欣喜和懵懂中無法自拔,她完完全全被眼前這個閃閃發光的詩人迷住了,以至於讓自己的理智全都拋諸腦後,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更無奈的是眼前的苟且。
  • 著名詩人顧城曾經住在武夷路這裡,目的是……
    顧城約舒婷去踩浪,他掏出一個小紅本,翻開內頁,給舒婷看一張女孩的相片,長長的辮子,明亮的大眼睛,那是謝燁。顧城這一年從北京來到上海,花四千元在武夷路買下一套房子。這是一套居民自行搭建的上下兩層的簡易住房,要經過一條狹窄的夾弄才能走到門前,下面一層大約15平方米,上面一層是更小的閣樓,對面樓房的居民從高處可以將顧城的天井一覽無餘。但這裡距離謝燁在遵義路的家很近。
  • 偏愛童話世界的詩人顧城,最終陷入不可掙脫的迷網中
    詩人顧城獨自坐在孤寂曠美的月亮上窺探人性的一切,以極盡純潔乾淨的文字來告慰這被凡俗浸染的一切,卻也在凡俗情事之中迷亂了雙眼,置身之中難以自拔,最終釀成悲劇!激流島,一切夢幻浪漫的開始,一切悽慘悲劇的終點顧城是一個單純得透的人,他完全不懂得控制自己情感的流露和情緒的表達,以致可以在原配妻子面前做出這種有違倫理的事情來,而謝燁卻也並非是有一個正常人的思維,她寬容大度,卻毫無限制,她放任顧城無底線地胡亂來,乃至使他原本就孤僻的心理就更加孤獨和寂寥。
  • 著名詩人顧城曾經在武夷路上住過……
    顧城約舒婷去踩浪,他掏出一個小紅本,翻開內頁,給舒婷看一張女孩的相片,長長的辮子,明亮的大眼睛,那是謝燁。顧城這一年從北京來到上海,花四千元在武夷路買下一套房子。這是一套居民自行搭建的上下兩層的簡易住房,要經過一條狹窄的夾弄才能走到門前,下面一層大約15平方米,上面一層是更小的閣樓,對面樓房的居民從高處可以將顧城的天井一覽無餘。但這裡距離謝燁在遵義路的家很近。
  • 激流島殺妻後自殺的童話詩人——上帝與魔鬼的結合體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這句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詩句來自詩人顧城的《一代人》,這是他早期的一些詩,但大多是片段句子,記錄對紛亂社會生活的反應。顧城原籍上海,出生在北京,1969年隨父親顧工下放山東農村,1974年回到北京,80年代以後生活在紐西蘭等國。他有很多的著名詩集,如《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等等,他是天才的詩人,是朦朧詩的領軍人物。
  • 詩人之:海子,顧城,朱湘,三位天才詩人,他們為什麼自
    有人說死亡是詩人最好的歸宿。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但在世界文壇的歷史上,確實有許多詩人和作家以自殺的方式為他們的創造職業畫了句號。中國也有很多詩人,比如海子,顧城,朱湘,他們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什麼這三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選擇在風華正茂自殺?
  • 詩人顧城生前情人「英兒」病逝於雪梨 終年50歲
    翻譯成中文即:「LIYING麥琪/中國詩人、作家/劉湛秋的愛妻/一個美麗、快樂的心靈之旅已經結束。/一個帶著所有的理解和認知飛向來世的自由的靈魂。/你是如此地為人所愛。/於2014年1月8日幸福地平靜地離世,享年五十歲。」
  • 童話詩人顧城,在國外尋找童話世界,最終卻死在心中的烏託邦
    同為朦朧詩人的舒婷,將顧城稱為「童話詩人」,縱觀顧城的詩歌你會發現,他總是在尋找,通過對夢的意象、夢的意境的描寫,以逃離現實。他尋覓的結果是什麼呢?如陶潛尋覓田園一般,他追求的是如童話般純粹的童年的美妙與快感。
  • 到底是什麼心理讓詩人顧城殺妻自盡?
    能出名的詩人都是能夠與內心對話的才人。有才華,浪漫,又總帶著憂鬱的眼神。這樣的人總活在夢境中,往往分不清現實與夢想!今天我們來談談顧城,從心理的角度來分析下這樣一位超現實卻最終被現實打敗的人物!在那個全社會都流行看詩的年代,詩人正如今天的直播網紅一般,很受人們追捧。而顧城的才華還在於改變古語詩歌,在西方散文詩方面用詞白話通俗,卻準確,直擊人心。很快,顧城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並應邀出訪歐美,他的名氣如日中天。也正是這種被社會認可的激勵下,他更加痴迷於內心世界,於是開始隱居激流島,專心創作。這個期間,一直都是他的妻子陪伴和照顧她!
  • 詩人顧城殺妻後自縊,讓唯一兒子如何認祖歸宗?
    顧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可能是詩人都有點半痴狂吧,當顧城追求謝燁的時候,一度被謝燁的父母當做神經病,為了追到謝燁,顧城做了一個木箱,每天在他們家門口的木箱裡睡覺。每天那個木箱子像個棺材一樣橫在門前。謝燁父母堅持要顧城去醫院做檢查,證明他不是精神病。顧城一見到醫生,就聊起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他正常的讓醫生崩潰。
  • 因為寂寞:詩人顧城殺妻自縊背後的啟示
    對新詩感興趣的朋友,聽到「顧城」這個名字應該都不會陌生,雖然今天顧城已經很少被提起。1980年開始,中國文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朦朧詩派。顧城就是那個年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唯靈浪漫主義詩人。因他的詩歌以童真稚趣見稱,因而又被稱為「童話詩人」。
  • 詩人之死:海子、顧城、朱湘,三位天才詩人,都為何要自殺
    有人說,死亡是詩人最好的歸宿。其實也不見的是這樣,但在世界文壇史上,的確有很多的詩人、作家,是以自殺的方式,為自己的創造生涯畫上了句號。我國也有不少詩人,如海子、顧城和朱湘,就是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這3位天才詩人,為何要在風華正茂時選擇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