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百年孤獨》:在孤獨與渺小中撕裂

2020-08-29 拾馨苑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獨》,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描述了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人的創奇人生和伴隨一生的孤獨,書中融入了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從樸素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著殖民入侵後的西方思潮的侵蝕,在到一切歸於平靜後的絕望、滅失,正是哥倫比亞,甚至是整個拉丁美洲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這本書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命中注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這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小說結尾留下的一句話。這句話暗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造就了當時特定的人類命運, 凸顯了命運的唯一性。然而,歷史有時總有驚人的相似,《百年孤獨》裡對欲望、權利、財富,甚至亂倫等世俗生活的描寫在每個時代都有相應的縮影,只是《百年孤獨》在這些東西描寫的背後讓我們看到了超越時代的孤獨,直面孤獨的存在是這本書能在每個時代引起共鳴的原因之一,也是我覺得值得花精力去探尋書本魅力的動力。這本著作在展示永恆孤獨的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渺小的殘酷,人類就在孤獨和渺小中撕裂前行。因為人既是孤獨的,更是渺小的。具體如下:

一、眾生千姿百態,只有孤獨是生命永恆的常態。

在《百年孤獨》裡的七代人,作者用相同姓名聯繫著七代人身上的複雜關係,這是一種延續,也是代代相傳的重複。這種直觀的重複營造出明顯的孤獨,是被串聯成線的孤獨痕跡。比如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被綁在慄樹下,任憑多年的風吹雨打,嘴裡還是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話。第二代奧雷裡亞諾上校在明白戰爭無意義後,整日沉浸在小金魚的重複熔鑄中,直至生命的終結。還有其他人,像烏爾蘇拉瞎眼多年卻一直不被發現、蕾梅黛絲不流世俗隨風飛去、麗貝卡幽居暗室幾十年化作乾屍、阿瑪蘭妲經歷兩次深刻愛情卻終生不嫁、桑德索菲亞為家族操持一生卻又從來不被注意到、費爾南達為了家族名譽努力奮鬥最終只能眼睜睜看著巨大的宅子破敗、第六代奧雷裡亞諾喪妻喪子又不得不獨自面對家族的百年歷史……每代人都有獨特的人生發展軌跡,但是在這多樣的命運背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與孤獨的聯繫,不管是逃避孤獨,還是沉溺孤獨,他們這個家族的人都不約而同地與孤獨成長。

而在我們這個時代,這種永恆的孤獨則是成為了日常的、淺薄的、狂歡式的孤獨。現在沉浸在手機裡的人越來越多,手機裡的短視頻,遊戲,以及各種社交軟體早就已經取代了面對面深入的交談。

二、人類是渺小的,猶如被風吹走的沙粒。

渺小不單指個體的生命體積,更包含了時間對生命的遺忘,遺忘後的消失。《百年孤獨》裡的失眠症,從麗貝卡到布恩迪亞一家再到馬孔多鎮,所有的人都患上了失眠症。而且這個「失眠症」發展到後期還有一種可怕的症狀——遺忘。「當患者慢慢習慣了無眠的狀態,就開始淡忘童年的記憶,繼之以食物的名稱和概念,最後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淪為沒有過往的白痴。」還有公司出現,反抗壓榨的3000多勞動人民全部被殺,除了阿爾卡蒂奧四處訴說他親歷的這場大屠殺揭露真相外,其他人對這三千多工人全無記憶。而書裡面的馬孔多不管曾經經歷多少繁榮興衰,最後還是被一陣風吹走,仿佛沒有存在過一般。就如「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

家族七代人的人生,在馬孔多這個城市面前是渺小的,而馬孔多的發展消亡歷史,在整個歷史上又是極其渺小的。讀完《百年孤獨》的最後一句,會有種豁然明朗的感悟,看,不管多麼魔幻的現實社會,還不是敗給了一陣風,就像沒有存在過一樣。

三、渺小與孤獨在魔幻中撕裂,那麼孤獨,渺小,這些生命可悲的存在還值得我們去用力追尋那些美好的事物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值得!

人生是孤獨的,我們可以在孤獨的狀態下尋求內心的平靜,就如阿瑪蘭妲在最後時期縫製殮衣的寧靜。生命是渺小的,我們可以去追求那些巨大價值的事物,縱使在生命消逝之際,依然為擁有過充實美麗的人生覺得驕傲。所以無論是對美好的愛情,或者權利、財富,只要我們取之合理合法,都可以盡情地去尋覓。讓平凡的你在乘風波浪的酸甜苦辣中收穫許多非凡的體驗。

相關焦點

  • 讀《百年孤獨》,體味孤獨百年
    這是一本神奇的書,要麼讀不下去,要麼想要讀無數次。「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記錄在羊皮卷上的這句話完美概括了居住在馬孔多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百年孤獨。「孤獨」二字貫穿全書,貫穿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的一生,它深深地刻在基因裡面,成為了不可逃避的宿命的一部分。孤獨地出生,孤獨地活著,孤獨地死去。
  • 孤獨的燦爛——讀《百年孤獨》有感
    「所有的燦爛時光,最終都要用孤獨償還。」為了不讓自己陷於冗長反覆的人名之中無法脫身,在跨度約一星期的空閒時間,讀完了這本曾令無數人「望而生畏」的《百年孤獨》。儘管我也畫出了家族族譜好迅速串連起前因後果,但用心去讀,其實他們都無可替代,十分獨特。我們偉大的造物者讓世界窺探到了馬孔多的孤獨靈魂。透過一個家族的百年盛衰,透過那一雙雙自降臨人世以來或勇敢,熱情,或冷淡,孤僻的眼睛,閱盡滄桑。他們在與命運抗爭的洪流之中一次次展現出驚人的毅力與天賦,最終卻沒逃出跨越百年的預言。這大概可以歸於一種生活的嘲弄。
  • 讀《百年孤獨》讓我明白:孤獨是軟肋,也是鎧甲
    《百年孤獨》講述的是一個百年家族的興衰史,七代人,曾經轟轟烈烈,卻始終逃不掉的是孤獨。作者在書中並未對他們的孤獨做描述,隻字不提「孤獨」,可是,在字裡行間,我們讀到的孤獨感卻是沁入人心的。很多人表示《百年孤獨》是一本大多數人都看不懂的書,但是讀完這本書的人,又都說這是一本好書。要讀懂這本書絕非易事,人物關係複雜,人物姓名錯綜,再加上書中的怪誕現象常常讓人無法理解。
  • 《百年孤獨》——孤獨中的暗與光
    這本書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每代人都很有能力,但是最終都難逃孤獨的宿命。布恩迪亞家族的名字是繼承制的,男人都叫阿爾卡蒂奧和奧雷裡亞諾,女的都叫蕾梅黛絲、阿瑪蘭妲或烏爾蘇拉。就像這些名字一樣,家族宿命的孤獨也代代傳承,直至消亡。書中的故事離我們很遙遠,但是讀起來又那麼近,總能在某些方面引起共鳴,可能這就是它的偉大之處。
  • 外國文學——《百年孤獨》
    小編可是記得此書上過「十部最難讀的書」的榜單……我們大概可以知道這本書難讀的「難」主要在什麼地方:一是人物繁多,且人名難記。二是情節乏味,令人犯困。許多人在面臨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就崩潰了,完全不知道誰是誰,其實也不能怪讀者,因為百年孤獨裡面的七代人的名字是反覆使用的呀!
  • 初讀《百年孤獨》是啥印象?
    作者 | 舊時月色圖畫難足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百年孤獨這部著作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作。譯者為範曄。以前聽說過百年孤獨這本書。仿佛有那麼一點印象說。百年孤獨不怎麼好懂。所以相隔了那麼那麼久才去找來百年孤獨這部書讀一讀。可是讀這部百年孤獨名著有什麼感覺呢?第一被他奇特的開頭所吸引。後來又被一些離奇的故事所迷住。也為書中人物特別的個性而印象深刻。同時覺得這部書的翻譯非常的好。通篇字詞句的意思都非常的清晰準確無誤。非常非常適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讀著,讀著,總覺得或者是期待後面有什麼神奇的故事發生。這部書之所以引人入勝。
  • 我讀《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就是一本這樣的書,這本書我在高中讀過,但那時,讀書是湊數,別人都讀我也要讀這次,我一連讀了三遍,還不厭倦。細細回想一下是什麼吸引了我,總歸是以下幾點。總深藏著真切的執著與渴望,細細讀後,一個落後的,被遺望,被誤解,被嘲笑的民族,透骨的孤獨盡在鎖碎閒筆中。
  • 《百年孤獨》:百年瞬息即逝,無盡輪迴中體味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
    受此啟發,帶著「探秘」的心情開始品讀這本著作。終於領略到,《百年孤獨》之所以能長期佔領文壇頂尖位置的原因:除了作者生動流暢的文字,書中緊湊不拖沓的情節,讓人讀來欲罷不能,主要還在馬爾克斯對小說的故事主題、敘事描寫方式、以及小說類型獨到的創作能力上,今天就從這三方面來說說我的一點淺見。
  • 《百年孤獨》何以為百年孤獨?
    在沒有讀之前,我就以為這本書很艱澀,實際上在讀的時候,你會被故事中的曲折情節所深深地吸引。一方面是這部書本身寫得極好,奠定了閱讀性的基礎,另一方面又得益於翻譯的再創作很適合國人的閱讀習慣,所以才在閱讀的時候,就像讀國人寫的優秀的小說一樣,很容易看得明白。如果說這部書難懂的話,一次讀不懂的話,再讀也有好些不明白的地方,那麼就不妨繼續讀下去,一直到讀懂為止。
  • 向孤獨而生 享孤獨而活 — 讀《百年孤獨》
    這一次總之是開始認真讀了,顯然是和過去看的所有書,都非常不一樣。很多內容是給家人念完的,直到最後幾章,孩子在床上一邊蹦,一邊笑著問我,「媽媽為什麼你總是不停地說奧雷裡亞諾」?你看這就是文字的魅力。除去了字面意思,它出現的次數就已經說明了一些事情。
  • 讀《百年孤獨》的句子,在深淺不一的孤獨中,得來一份安慰
    文∣閒時翻書君讀到《百年孤獨》中的句子:「生命從來不曾離開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馬爾克斯孤獨的形式若馬爾克斯沒有說錯,孤獨就是人一生中的背負,如同一切劇情總有其落幕,遠離了聚光燈,就接近了孤獨。從形式上說,對孤獨的排斥,是因為我們需要溝通,正如廣告詞裡說:「快樂可以分享。」無論快樂悲傷,溝通的意義都在於理解。
  • 讀《百年孤獨》有感
    第n次拾起《百年孤獨》,這次花了5天終於看完。曾經無數次因為文字晦澀,人名混亂以及看不懂的情愛描寫而放棄,在這個年末卻忽然「懂了」。《百年孤獨》《百年孤獨》中有這樣一句話:"生命中曾經擁有過的燦爛,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 為什麼要讀《百年孤獨》?因為你的生活除了無趣,只剩每日的孤獨
    為什麼要讀《百年孤獨》?因為你的生活除了無趣,只剩每日的孤獨在文壇裡會聽到這樣子的一句話,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寫得太深了,裡面的人名也需要反覆去讀理解,讀他的這一本書太耗費體力與腦力了。不知道你有沒能讀過,是不是這樣子的感覺呢?
  • 讀《百年孤獨》:孤獨,源於愛的缺失
    1馬孔多:百年繁華如一夢《百年孤獨》是一部史詩級的巨著,在小說中,加西亞·馬爾克斯通過講述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描述了小鎮馬孔多百年的興衰。作者用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將一部家族的孤獨史呈現在人們面前。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都不同,但是他們的名字卻又如此相似,作者以此暗示他們的命運——從被捆在樹上的布恩迪亞開始,到最後被螞蟻吃掉的布恩迪亞終結,整個家族在一場荒唐可笑卻又無限荒涼的失落中,陷入了宿命式輪迴。
  • 世間唯有孤獨永恆——讀《百年孤獨》,看孤獨的含義
    01夜闌人靜,時間仿佛凝滯,讀完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最後一頁,悵然若失,瀰漫的孤獨感油然而生,讓人久久不能入眠。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02《百年孤獨》描繪了小鎮馬孔多從有到無的一百多年間的歷史畫卷,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家族中的每個成員的人生經歷都不同,但都詮釋著一種循環往復的孤獨,這種孤獨感貫穿著整部小說。
  • 《百年孤獨》的「孤獨」到底是個什麼孤獨?
    最近幾年我已經很難真正讀進去文學作品了,但是最近遇到《百年孤獨》放佛讓我重新找到了讀文學的快感,每每讀得不忍釋卷,有種特別的魅力吸引著我,其實我很難清楚的說出哪裡好。而核心主題就是孤獨。愛情的孤獨這種孤獨有幾層含義,最明顯的是,愛情的孤獨。主要是因為書中男性心裡沒有愛,只有自大。
  • 《百年孤獨》:布恩迪亞家族中,最孤獨的是藏在家族背後的女人
    《百年孤獨》作為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不朽作品,在世界範圍內的反響很大,《紐約時報》還曾評價《百年孤獨》是繼《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百年孤獨》的高評價也是我決定開始讀這本書的理由。
  • 《百年孤獨》是怎樣的孤獨呢?
    《百年孤獨》讀完了,我不知道自己讀懂了什麼,就像讀一個瘋子的內心世界,沒有什麼是正常的,它顛覆了幾乎一切立足於世界的常識,在倫理道德上更是荒誕不堪。「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這個家族始於一段表兄妹的亂倫,這個家族終於一段姑侄亂倫的結晶。
  • 我眼中的《百年孤獨》
    在讀過的經典中有一部始終讓人難以直面--《百年孤獨》首先說的是這是一部鴻篇巨製,裡面的人物、情節以及它們所表現出來的深層次的東西都讓人無法釋懷。尤其是結尾中這個家族最後一員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作者也把我帶到了無盡的孤獨中,我不僅為這個家族悲痛,也感到了自身存在於此是多麼渺小。一個家族的滅亡並沒有任何的悲歌,而是在時間中逐漸變得羸弱。我也許會是如此,馬爾克斯應該也是如此。我甚至感到了作者內心那份深沉的孤獨與痛。也許再也沒有能超過作者的那份孤獨了,我敬佩作者那份生活的勇氣。
  • 《百年孤獨》:百年一參透,百年一孤獨
    1967年,出版其代表作《百年孤獨》獲得為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1985年,其另一部著作《霍亂時期的愛情》發表出版2014年,馬爾克斯在墨西哥首都逝世,享年87歲。時代背景:從1830年至19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