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獨》,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描述了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人的創奇人生和伴隨一生的孤獨,書中融入了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從樸素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著殖民入侵後的西方思潮的侵蝕,在到一切歸於平靜後的絕望、滅失,正是哥倫比亞,甚至是整個拉丁美洲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這本書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命中注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這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小說結尾留下的一句話。這句話暗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造就了當時特定的人類命運, 凸顯了命運的唯一性。然而,歷史有時總有驚人的相似,《百年孤獨》裡對欲望、權利、財富,甚至亂倫等世俗生活的描寫在每個時代都有相應的縮影,只是《百年孤獨》在這些東西描寫的背後讓我們看到了超越時代的孤獨,直面孤獨的存在是這本書能在每個時代引起共鳴的原因之一,也是我覺得值得花精力去探尋書本魅力的動力。這本著作在展示永恆孤獨的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渺小的殘酷,人類就在孤獨和渺小中撕裂前行。因為人既是孤獨的,更是渺小的。具體如下:
一、眾生千姿百態,只有孤獨是生命永恆的常態。
在《百年孤獨》裡的七代人,作者用相同姓名聯繫著七代人身上的複雜關係,這是一種延續,也是代代相傳的重複。這種直觀的重複營造出明顯的孤獨,是被串聯成線的孤獨痕跡。比如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被綁在慄樹下,任憑多年的風吹雨打,嘴裡還是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話。第二代奧雷裡亞諾上校在明白戰爭無意義後,整日沉浸在小金魚的重複熔鑄中,直至生命的終結。還有其他人,像烏爾蘇拉瞎眼多年卻一直不被發現、蕾梅黛絲不流世俗隨風飛去、麗貝卡幽居暗室幾十年化作乾屍、阿瑪蘭妲經歷兩次深刻愛情卻終生不嫁、桑德索菲亞為家族操持一生卻又從來不被注意到、費爾南達為了家族名譽努力奮鬥最終只能眼睜睜看著巨大的宅子破敗、第六代奧雷裡亞諾喪妻喪子又不得不獨自面對家族的百年歷史……每代人都有獨特的人生發展軌跡,但是在這多樣的命運背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與孤獨的聯繫,不管是逃避孤獨,還是沉溺孤獨,他們這個家族的人都不約而同地與孤獨成長。
而在我們這個時代,這種永恆的孤獨則是成為了日常的、淺薄的、狂歡式的孤獨。現在沉浸在手機裡的人越來越多,手機裡的短視頻,遊戲,以及各種社交軟體早就已經取代了面對面深入的交談。
二、人類是渺小的,猶如被風吹走的沙粒。
渺小不單指個體的生命體積,更包含了時間對生命的遺忘,遺忘後的消失。《百年孤獨》裡的失眠症,從麗貝卡到布恩迪亞一家再到馬孔多鎮,所有的人都患上了失眠症。而且這個「失眠症」發展到後期還有一種可怕的症狀——遺忘。「當患者慢慢習慣了無眠的狀態,就開始淡忘童年的記憶,繼之以食物的名稱和概念,最後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淪為沒有過往的白痴。」還有公司出現,反抗壓榨的3000多勞動人民全部被殺,除了阿爾卡蒂奧四處訴說他親歷的這場大屠殺揭露真相外,其他人對這三千多工人全無記憶。而書裡面的馬孔多不管曾經經歷多少繁榮興衰,最後還是被一陣風吹走,仿佛沒有存在過一般。就如「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
家族七代人的人生,在馬孔多這個城市面前是渺小的,而馬孔多的發展消亡歷史,在整個歷史上又是極其渺小的。讀完《百年孤獨》的最後一句,會有種豁然明朗的感悟,看,不管多麼魔幻的現實社會,還不是敗給了一陣風,就像沒有存在過一樣。
三、渺小與孤獨在魔幻中撕裂,那麼孤獨,渺小,這些生命可悲的存在還值得我們去用力追尋那些美好的事物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值得!
人生是孤獨的,我們可以在孤獨的狀態下尋求內心的平靜,就如阿瑪蘭妲在最後時期縫製殮衣的寧靜。生命是渺小的,我們可以去追求那些巨大價值的事物,縱使在生命消逝之際,依然為擁有過充實美麗的人生覺得驕傲。所以無論是對美好的愛情,或者權利、財富,只要我們取之合理合法,都可以盡情地去尋覓。讓平凡的你在乘風波浪的酸甜苦辣中收穫許多非凡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