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百年孤獨》:孤獨,源於愛的缺失

2020-12-12 好書天天伴

1

馬孔多:百年繁華如一夢

《百年孤獨》是一部史詩級的巨著,在小說中,加西亞·馬爾克斯通過講述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描述了小鎮馬孔多百年的興衰。

馬爾克斯構建了一個宏大的時空,將時間延長到百年,將空間延伸到拉丁美洲,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神奇的世界,描述了一種絕世的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就是馬孔多的歷史,也是19世紀拉丁美洲的一個縮影。經歷七代人的布恩迪亞家族,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過後,就從地球上消失,被人們徹底遺忘,好像從來沒有存在過。

作者用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將一部家族的孤獨史呈現在人們面前。

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都不同,但是他們的名字卻又如此相似,作者以此暗示他們的命運——從被捆在樹上的布恩迪亞開始,到最後被螞蟻吃掉的布恩迪亞終結,整個家族在一場荒唐可笑卻又無限荒涼的失落中,陷入了宿命式輪迴。

百年繁華如一夢。馬孔多的世界,時間在原地轉圈,人生在原地轉圈,似乎一切都只是在轉圈。

2

孤獨的布恩迪亞家族

馬爾克斯的創作主題就是孤獨,他說自己是專門表達孤獨情感的作家。

在馬爾克斯的筆下,布恩迪亞家族成員都打上了深深的 「孤獨 」烙印,就連布恩迪亞上校的十七個兒子,即使遠在海外,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家族特有的孤獨神情。

家族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曾積極地投身到馬孔多的建設中,他希望用科學來推動馬孔多的發展,卻遭到小鎮居民的嘲笑,他試圖得到家人的支持,最後被當做瘋子綁在樹上死去。

百歲老人烏爾蘇拉認真地生活,努力地守護著整個家族,她似乎是小說中最有愛的一個人,但在這個世界中,她卻如此孤獨,步入晚年後,她被家人孤獨地遺忘在角落裡,淪為孩子們的玩偶。

家族靈魂人物布恩迪亞上校起義失敗、理想破滅後,將餘生精力用於製作小金魚,直到孤獨而死。

家族養女麗貝卡成為寡婦後便足不出戶,孤獨的虛度光陰。

阿瑪蘭妲一直期盼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可是她又逃避著愛情,當愛情一次次來臨時,她都選擇了孤獨,將餘生獻給了為自己織裹屍布。

3

孤獨,源於愛的缺失

莫言說:「加西亞·馬爾克斯站在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充滿同情地鳥瞰紛紛攘攘的人類世界。」

馬孔多的世界裡,我們看不到真正的愛,人們似乎只有原始本能,亂倫與縱慾在小說中十分常見;人們之間沒有信任,永遠只有你爭我鬥,這正是導致馬孔多世界孤獨的原因。

馬爾克斯用一個個無愛的生命啟示人們,愛是人生的火把,沒有愛,人們將在黑夜中踽踽獨行。在19世紀的拉丁美洲,人們由於愛的缺失,致使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由此陷入孤獨的困境。

奧雷裡亞諾上校失敗的原因就在於他不懂得愛,愛的缺失直接導致了他起義的失敗、家族的沒落與滅亡。馬爾克斯說:「20世紀仍然是一個不懂愛情和對愛充滿恐懼的年代,對愛的恐懼心理造成愛無能,這是人類最大的不幸。」以奧雷裡亞諾為代表的布恩迪亞家族,由於愛的缺失與無能,使得家族成員無法尋找精神的支柱和歸宿,從而走上死亡之路。

孤獨源於愛的缺失,導致人與人的隔閡,無休無止的內亂,長此以往,國家的命運也像馬孔多一樣,因為戰亂導致毀滅。

4

出路的尋求

馬爾克斯通過一個家族的命運,揭示了人類共有的生存困境——孤獨。要擺脫這種宿命的孤獨,出路在哪裡?

我們要將這個問題交給上帝回答嗎?

加繆說: 「如果上帝存在,一切就都取決於他,而我們就絲毫不能違抗他的意志。如果他不存在,一切就都取決於我們。」

馬爾克斯說「孤獨的反義是團結」。團結意味著對愛的呼喚。那個混亂不堪的時代,作者用這句話,發出了內心的最強音。

當今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繁榮,精神文明卻踟躕不前,形成鮮明的對比。人與人之間似乎越來越缺少信任,人們只關注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內心,卻很少去關注別人的需要,別人的內心。

一個人成熟的標準之一,便是學會如何真正的去愛。弗洛姆說:「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而幼稚的愛則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只有真正的愛,才能化解孤獨與死亡的魔咒,引領人類走向光明的未來。人與人之間如果缺乏愛的能力,那麼滅亡必將成為唯一的歸宿。

作者有意安排一陣颶風捲走馬孔多,也是基於這種想法——一個無愛的世界,只有滅亡,也許才是最好的結局。

相關焦點

  • 讀《百年孤獨》,體味孤獨百年
    這是一本神奇的書,要麼讀不下去,要麼想要讀無數次。「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記錄在羊皮卷上的這句話完美概括了居住在馬孔多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百年孤獨。「孤獨」二字貫穿全書,貫穿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的一生,它深深地刻在基因裡面,成為了不可逃避的宿命的一部分。孤獨地出生,孤獨地活著,孤獨地死去。
  • 孤獨情結:「兩百年的孤獨」與「精神失根的孤獨」
    由於拉丁美洲大陸普遍的、整體的孤獨癥結,濃烈的孤獨情結始終貫穿馬爾克斯的魔幻小說創作。在馬爾克斯那本最著名的描寫「孤獨」的書——《百年孤獨》中,無時無處不在的孤獨情結最終成了布恩迪亞家族乃至馬孔多在地球上消失的根本原因。
  • 莫言的孤獨情結:「兩百年的孤獨」與「精神失根的孤獨」
    ,其癥結源於愛的缺失。拉丁美洲原本的自我封閉、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以及獨裁統治者的暴政,使拉美人民長期處於精神緊張、內心痛苦的狀態,人與人之間毫無信任感可言,包括愛情、同情心、團結精神等人類之間本應普遍存在的情感嚴重缺失。愛是人類內心深處最柔軟、最溫暖的情感,是人類幸福生活的源泉。喪失這份愛意與溫情,人們之間的關係會變得邋遢與冷漠,由此人們的孤獨感便會充斥內心,拉丁美洲從而成為了缺失愛的情感荒漠。
  • 《百年孤獨》的「孤獨」到底是個什麼孤獨?
    最近幾年我已經很難真正讀進去文學作品了,但是最近遇到《百年孤獨》放佛讓我重新找到了讀文學的快感,每每讀得不忍釋卷,有種特別的魅力吸引著我,其實我很難清楚的說出哪裡好。而核心主題就是孤獨。愛情的孤獨這種孤獨有幾層含義,最明顯的是,愛情的孤獨。主要是因為書中男性心裡沒有愛,只有自大。
  • 孤獨的燦爛——讀《百年孤獨》有感
    「所有的燦爛時光,最終都要用孤獨償還。」為了不讓自己陷於冗長反覆的人名之中無法脫身,在跨度約一星期的空閒時間,讀完了這本曾令無數人「望而生畏」的《百年孤獨》。儘管我也畫出了家族族譜好迅速串連起前因後果,但用心去讀,其實他們都無可替代,十分獨特。我們偉大的造物者讓世界窺探到了馬孔多的孤獨靈魂。透過一個家族的百年盛衰,透過那一雙雙自降臨人世以來或勇敢,熱情,或冷淡,孤僻的眼睛,閱盡滄桑。他們在與命運抗爭的洪流之中一次次展現出驚人的毅力與天賦,最終卻沒逃出跨越百年的預言。這大概可以歸於一種生活的嘲弄。
  • 孤獨源於愛,心靈因孤獨而豐盛
    人在孤獨的時候就會想起和自己相知相愛的人,因為其餘的人不僅擾亂我們的孤獨,反而使我們更加孤獨。心靈的孤獨與性格的孤僻是兩回事,孤僻屬於弱者,孤獨屬於強者,前者是懼怕受到傷害,後者是因為精神上的超群卓絕。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而又不陷於孤獨,是不可能的。儘管孤獨是註定的,但仍然會感到孤獨的可怕和難以忍受。
  • 關注孤獨——《百年孤獨》讀後感
              關注孤獨——《百年孤獨》讀後感       馬爾克斯死了,而《百年孤獨
  • 讀《百年孤獨》讓我明白:孤獨是軟肋,也是鎧甲
    《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憑藉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紐約時報》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百年孤獨》講述的是一個百年家族的興衰史,七代人,曾經轟轟烈烈,卻始終逃不掉的是孤獨。作者在書中並未對他們的孤獨做描述,隻字不提「孤獨」,可是,在字裡行間,我們讀到的孤獨感卻是沁入人心的。
  • 《百年孤獨》: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熱鬧,但孤獨的底色都大致相同
    馬爾克斯憑藉《百年孤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們與生俱來的孤僻性格,高傲氣質,每個人愛的能力的缺失,從表面上便顯示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特徵。故事開頭,烏爾蘇拉與丈夫為了擺脫表兄妹會生出帶有豬尾巴的孩子的預言,為了逃避家族的責備與殺人的陰影,逃離了原來的村莊,親手建立了馬孔多小鎮。
  • 讀《百年孤獨》有感:輪迴歲月,永恆孤獨
    」這些智人們承載著超乎眾人的知識分量之外,也要承受孤獨。生未百年,死不孤獨時間,如果放在宇宙的尺度,一百年短得可以忽略不計,而對孤獨的人來說,一天也會無比漫長。時常看到歷經滄桑的老人獨自坐在長椅上,流出渾濁的眼淚。他們甚至是在什麼事都沒有的平靜時刻,也會淚流而出,然後舉起泥路一樣粗糙的手指,將之撣去。
  • 初讀《百年孤獨》是啥印象?
    作者 | 舊時月色圖畫難足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百年孤獨這部著作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作。譯者為範曄。以前聽說過百年孤獨這本書。仿佛有那麼一點印象說。百年孤獨不怎麼好懂。所以相隔了那麼那麼久才去找來百年孤獨這部書讀一讀。可是讀這部百年孤獨名著有什麼感覺呢?第一被他奇特的開頭所吸引。後來又被一些離奇的故事所迷住。也為書中人物特別的個性而印象深刻。同時覺得這部書的翻譯非常的好。通篇字詞句的意思都非常的清晰準確無誤。非常非常適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讀著,讀著,總覺得或者是期待後面有什麼神奇的故事發生。這部書之所以引人入勝。
  • 愛是唯一的解藥——《百年孤獨》讀後感
    我特地買了這本書來讀。書中每一個人物一出場,我都先認真地將那近一米長的名字讀上三遍,再看一下他的父母兄弟是誰,因此花了近一周的時間才讀完。二、孤獨的家族閱畢全書,感覺整本書的脈絡非常清晰。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 《百年孤獨》:百年一參透,百年一孤獨
    1967年,出版其代表作《百年孤獨》獲得為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1985年,其另一部著作《霍亂時期的愛情》發表出版2014年,馬爾克斯在墨西哥首都逝世,享年87歲。時代背景:從1830年至19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
  • 我讀《百年孤獨》
    讀書,我喜歡學金聖歎,喜歡品味書的文採,才情,喜歡讀有滋有味兒看了又看,也看不厭的書,現在,能連看兩遍的書也難得。好看的書象一個性感的絕世美人兒,沒見著,也就算了可一旦翻開書頁,看了一眼想放下已晚了。《百年孤獨》就是一本這樣的書,這本書我在高中讀過,但那時,讀書是湊數,別人都讀我也要讀這次,我一連讀了三遍,還不厭倦。細細回想一下是什麼吸引了我,總歸是以下幾點。
  • 《百年孤獨·思想篇》:打破萬道屏障,仍是百年孤獨
    你將看到,《百年孤獨》如何打破生與死,愛與欲,真與幻之間的萬道屏障,為何在打破一切後,體會到的仍是百年的孤獨。,那種個體的孤獨,家族的孤獨,國家的孤獨,民族的孤獨,在百年繁華下的無盡孤獨,正如書中那句千古名句——「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 《百年孤獨》何以為百年孤獨?
    作者 | 舊時月色圖畫難足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讀書偶得# 《百年孤獨》這部小說,的的確確是世界性的經典。喜歡的人那麼多,那麼多,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在沒有讀之前,我就以為這本書很艱澀,實際上在讀的時候,你會被故事中的曲折情節所深深地吸引。一方面是這部書本身寫得極好,奠定了閱讀性的基礎,另一方面又得益於翻譯的再創作很適合國人的閱讀習慣,所以才在閱讀的時候,就像讀國人寫的優秀的小說一樣,很容易看得明白。如果說這部書難懂的話,一次讀不懂的話,再讀也有好些不明白的地方,那麼就不妨繼續讀下去,一直到讀懂為止。
  • 讀《百年孤獨》:在孤獨與渺小中撕裂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獨》,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描述了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人的創奇人生和伴隨一生的孤獨,書中融入了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
  • 向孤獨而生 享孤獨而活 — 讀《百年孤獨》
    這一次總之是開始認真讀了,顯然是和過去看的所有書,都非常不一樣。很多內容是給家人念完的,直到最後幾章,孩子在床上一邊蹦,一邊笑著問我,「媽媽為什麼你總是不停地說奧雷裡亞諾」?你看這就是文字的魅力。除去了字面意思,它出現的次數就已經說明了一些事情。
  • 讀《百年孤獨》有感
    第n次拾起《百年孤獨》,這次花了5天終於看完。曾經無數次因為文字晦澀,人名混亂以及看不懂的情愛描寫而放棄,在這個年末卻忽然「懂了」。《百年孤獨》《百年孤獨》中有這樣一句話:"生命中曾經擁有過的燦爛,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 《百年孤獨》——孤獨中的暗與光
    這本書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每代人都很有能力,但是最終都難逃孤獨的宿命。布恩迪亞家族的名字是繼承制的,男人都叫阿爾卡蒂奧和奧雷裡亞諾,女的都叫蕾梅黛絲、阿瑪蘭妲或烏爾蘇拉。就像這些名字一樣,家族宿命的孤獨也代代傳承,直至消亡。書中的故事離我們很遙遠,但是讀起來又那麼近,總能在某些方面引起共鳴,可能這就是它的偉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