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和道家文化中的高維智慧

2020-12-11 夏納絲

劉豐老師有一個在墨爾本的開啟高維智慧的演講,個人羅列大致內容如下:

佛教裡「一念一眾生」裡的一「念」,就是高維。

道教裡的「一陰一陽」為無極,也是高維。

低維是高維的投影,高維是投影源。

低維是我們三維所能看到的,高維是我們肉眼不可見的能量,心念,心法。

維度越高,美感越大。

維度越高,內在自由更廣闊。

維度越高,生命回歸自由的本體。

人被眼耳鼻舌身意限制在了三維,最後一個三維去掉,可以得四維智慧。

執著在三維的人,只能投影三維的生命狀態,大大限制了心靈的自由。

周禮系統向三維的人提供了縱向向上的通道:為人之道,為臣之道,為父之道,遵循三維的遊戲規則,可以持續提升。

三維與高維是一個整體,可以互相演變。

三維是知識,高維是智慧,只能從內在得到。知識是智慧的投影。

你要接收一種能量波,必須跟它同頻共振。

當頻率不斷擴展的時候,我們能跟各種頻率共振,交流才能在任意狀態發生,這就是情商,福德。能量頻寬的人,又能提升到更高維度:靈商。

意識與物質能量高度和諧於當下,當下的存在,才能進入高維。不和諧,提升就有阻礙。

自信的臨在,是獲得高維的方法。

開始和結束 ,是三維的認知;緣起和緣滅,屬於四維。

三維的平行實相:夢鏡,前世,來生,幻覺。

沒有標籤的人才是自由的。

評判,是用有限的尺子,評價無限的空間,限制自己的格局。

求同存異,求同尊異,歸同了異,無同無異的區別:

三維(人法地)---四維(地法天)---五維(天法道)---N維(道法自然)

每個人要做的,就是顛覆和超越你的有限認知。

難,是因為願力不夠。

糾紛,不值得浪費。

企業如果是為人的欲望服務,這個企業就是在造業,這種企業乾乾淨淨地死,是最大的福報,因為它在透支生命能量,生命能量的維度很低。

欲:虧欠在山谷。

做事,是為了突破自己,突破認知障礙,獲得內在提升,就是消業。

現代教育只是傳授知識,缺乏生命教育,而未來的出路在於開啟高維智慧。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究竟有哪些區別?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獻文化。二、做人標準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 《西遊記》中,道家和佛家誰更厲害?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現在的佛書中有很多是道教的教義,那時候人們連佛是個啥都不知道。道教,在黃帝和炎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其實我們現在了解的佛門並不是真正的佛門,如果你看過佛教的經典書籍和道教的經典書籍就知道了。
  • 佛家文化屬佛教,道家文化屬道教,儒家文化是不是儒教?
    周遊列國推薦的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禮」與「仁」,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可惜歷盡艱辛(一路修行)也未能實現遠大報抱負。在我看來是他把(學問)強加了一個標準(執著)未能順道,而其弟子都已得道,順道實現了各自的夢想。孔子講「仁道」,中庸之道、大學之道。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禮」和「仁」美學思想的核是:「美」與「善」的統一,所以能流芳百世,為世人尊敬。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雜貨店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文化有不同的主張流派,事實上,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哪種文化都是有眾多流派的,中國文化在唐宋之後就分為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中國現代佛學家南懷瑾曾經將儒家比作糧店,將道家比作藥店,那麼他將佛家比作什麼呢?
  • 儒家—敬,道家—靜,佛家—淨
    :儒家——進取文化;道家——規律文化;佛家——奉獻文化。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從佛家的佛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5、從身心修養來說:儒家——正心,道家——靜心,佛家——明心。在儒家思想中,倫理關係是人與人之間最主要的關係,所以儒家心目中的人不是「社會關係的總合」,而各種倫理關係的總和,把個體視作在各種倫理關係中佔據特定置的人。因此,儒家尤其強調一個人的「份」,即一個人在倫理關係中的特定位置和身份。
  • 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
    我們的信仰不是以宗教形式呈現的,而是以文化理念來呈現。那就是儒釋道合流。中國哲學有別於西方的邏輯性哲學,屬於互參比照性的哲學。中國社會的自古以來也都是情、法、理相融合的社會,中國先賢追求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和諧有序,重視同儕制衡。
  • 《讀懂季克良先生的高維智慧》
    我從這句話中,讀出了一個智者的高維認知。藝術是什麼?它是通神的橋梁。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一代釀酒大師——季克良先生的高維智慧。他沒有把釀酒的過程,當做簡單生產的過程,而是深入酒的本質,用智者的深邃目光,用藝術家的靈感,覺者的悟性,把酒變成絕世的藝術品。
  • 中華文化三家店:儒家、佛家、道家
    對這三家,有這樣一個比喻:儒家像糧食店,可以裝修,但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了;佛家是百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裡面所有,都是人生的必需品,可以提高生命的質量,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輩子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 道家的逍遙子和佛家的掃地僧,一實一虛,金庸真是獨具匠心
    道家和佛家,是中國傳統儒釋道文化的兩個分支,有很多相通之處,也有很多區別。比如,道家修的是今生,佛家修的是來世,道家講求虛靜無為,自我修身,佛家更傾向普度眾生。對於佛道兩家的文化,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可謂融會貫通,獨具匠心,並把其融入到了其武俠作品之中。
  • 封神榜中的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是屬於佛家還是道家?
    在《封神演義》中最有爭議的人物應該就是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了,爭議他們是屬於佛教還是屬於道教。很多讀者認為那接引道人乃是《西遊記》中如來佛祖的前身,是屬於佛家的,但是又有些讀者認為這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乃是玄門創始人鴻鈞老祖的弟子,是屬於道家的。
  • 儒家做事,佛家修心,道家做人,說的太經典了!
    中國文化歷經千年,發展出了三家有代表性的流派,分別為儒家、佛家和道家,具體三家的思想和特點如何呢?一起聽聽大師們的講解和論述。儒家治世、 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大師認為儒者言性,而佛者見性;儒者勞心,而佛者安心;儒者貪生,而佛者解脫;儒者有為,而佛者無為;儒者分別,而佛者平等;儒者治外,而佛者治內。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上古時期,中土是黃帝思想的天下,經過春秋戰國期間老子的傳承,形成了黃老道家思想(黃老之術),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的根基。公元前四世紀老子選擇在中土的中心之地(陝西關中)終老。在經過孔子「燒書斷史」曲筆諱史、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個歷史事件之後,中國形成了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長,漢明帝時引入了佛教。魏晉南北朝長期的混亂格局,使儒家威風掃地。佛教學說與莊子道家玄學、儒學逐漸融合,形成了流派眾多的佛家思想(大乘佛教)。
  • 山神——屬於道家,還是佛家?
    山神屬於道家範疇,與佛教沒有絲毫關係。山神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而佛教直到漢明帝時才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可見,山神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神仙。關於山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先秦時期的《山海經》,裡面記錄了許多有關山神的傳說。古代造神無非兩種方式。一是人造。
  • 道家丹功和佛家禪定功,有哪些異同?
    它借周易丈象把五行、八卦結合起來講人體功能和煉內丹的問題,被稱為萬古丹經王,全真教的丹功主要依據這部經。張紫陽繼承發揮了《參同契》的奧義而寫了《悟真篇》,也是道家丹功最重要的論典。天師道的丹功主要依據《黃庭經》。《黃庭經》在人體生理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周易參同契》在人體功能方面,有特殊的發揮。
  • 佛家 儒家 道家 三家深層次的關係
    儒釋道三家在我們國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三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語出《孟子·公孫丑 上》這裡的浩然之氣,與道家所講充斥全身之氣,無二。孟子曰:氣,體之充也。而且,對於我們中華的文化作用是巨大的。相比儒家,道家在這些方面做得略微少些,但也不是少很多,畢竟歷朝歷代的更替,那一次也少不了道家人物的風採。道家與佛家世人皆知《道德經》,又名《道德真經》。世人也知《莊子》,但有多少人知道《莊子》又被譽為《南華真經》。
  • 打坐:道家和佛家讓自己進入定中的方法
    在不同的修行方法中,他們打坐的姿勢也不同。雖然姿勢不同,但是他們對於打坐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清淨下來,從而進入定中。不過由於每個人的際遇不同,思想中的念頭也各有不同,很多覺得自己打坐很難入定。有的人就想了,到底要怎樣打坐,才能讓自己的思想清靜下來,進入入定的狀態呢?不同的法門中,對於打坐時的思想要求是不同的。比如,道家講究「抱元守一」。
  • 蘇軾:儒家的執著,道家的灑脫,佛家的圓融
    他將三者相互融通,注入自己的生命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形態,為後人欣羨和瞻仰。道家注重自然,將儒家的視野從社會人生延展到浩渺宇宙,讓心靈徜徉於天地萬物之間。蘇軾吸收了道家順應自然的基本思想,曾在詞中寫道「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即使在逆境無可奈何,也持心寧靜,隨遇而安,順其自然。
  • 給欲望洗澡:道家和佛家對待欲望的不同態度,堵之,疏之!
    在中國傳統文化及宗教概念中,洗澡往往具有深刻的內涵,經常被引申為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比如在《莊子·知北遊》中的「澡雪而精神」,比如基督教的洗禮。這種精神上的洗禮,實際上就是給欲望洗澡。關於給欲望洗澡,對於道家和佛家來講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佛家講究「堵之」,道家講究「疏之」。
  •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於國學,國學裡面的重點在於儒釋(佛)道三家。所以我們很容易能得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在於,以儒釋(佛)道三家為代表的傳統思想文化上。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歷經千年,飽經風霜而沒有斷絕。靠的就是儒釋(佛)道三家的傳統思想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這裡要插一個題外話,據某些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
  • 醋,儒家認為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甜的
    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其實醋只是一個參照,潛意識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品咂出什麼樣的味道。1儒家說:醋是酸的儒家認為這個世界是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