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的透射式投影儀到實物投影儀,從多媒體課件到最新的智能交互系統,現代教育技術的日益普及與快速更新不斷拓寬著教學信息的呈現媒介。與之相伴的,是原來的主角——教學板書,已然靠邊站甚至於被遺忘。
一線教師埋頭鑽研技術而不備板書;技術運用是展示課或評比課後的熱議話題,板書使用則少有關注;職前教師教育中開設「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卻缺乏板書技能專項訓練……
凡此種種,都成了常見景象。其實,不論是主觀追求還是被動迎合,置身技術熱的當下更應冷靜思考,現代教育技術是否能夠完全取代板書?
答案若是肯定,板書被淘汰就無法避免,不然,板書另有哪些特別的功能?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本文中,為指向清晰,不妨將發生於教學現場的書寫行為及其呈現於黑(白)板的教學文本稱為傳統板書,以區別於屏幕板書、電子板書、多媒體板書等時興名詞。
一、傳統板書的現實境遇
在教育技術尚不發達的過去,傳統板書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其技能是教師必備的從業基本功。新加坡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李秉彝先生在談及中國的數學教學板書時,曾毫不吝嗇地給予了肯定。
「中國還是維持得非常好。我們有同事就把這個叫作『一板功』,『功夫』的『功』……,就是一塊黑板,上完課就從左上角寫到右下角,那麼它就是一課,一課就在黑板上。這個『一板功』,中國的老師都是高手。你家裡有很多好貨啊……你家裡寶貝多得很!」
反觀今日之課堂,傳統板書在各種「高配」設施和技術「侵略」下已近乎被湮沒。課堂上,精彩紛呈的課件與寥寥數字甚至乾淨無痕的黑板形成鮮明的對比。
如此境況下,有國內學者曾悲觀地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現代電教板書將逐漸代替傳統板書」,甚至判斷「傳統板書若不走向電子板書,板書未來將不復存在」。
就板書研究而言,一方面,雖然國內教育界在20世紀末的10多年間陸續有多本板書學專著問世,但21世紀以來,新專著幾乎銷聲匿跡。
另一方面,高級別教育刊物上歷來鮮見專家學者的相關論述,比之於課堂提問、情境創設、教學語言等教師技能研究之盛況,板書研究是一個相對靜謐的角落。
與此同時,諸多一線教師的思考卻未曾中斷,產出文章的數量還頗為可觀,其中,總結傳統板書價值的文章不在少數。
如有文認為板書具有即時呈現精彩生成,充分展示教學架構,突顯教學核心內容,示範學生寫字等獨特的信息化教學工具無法替代的價值;有文指出用PPT代替黑板板書不僅窄化了教學板書的表現形式,也弱化了教學板書蘊涵的教學示範、傳遞信息、凝練概括等功能,更淡化了板書形成過程的文化薰染作用和美育價值;有文對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教學的作用和意義作了較為深刻的反思,認為在理科教學中,只有結合板書教學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此類文章中的理科教學板書實例,多來自小學數學,如總結小學數學的教學板書作用,將其歸納為凸顯內涵建概念、明示算理建算法、活化內容建策略、彰顯脈絡建體系四個方面。也有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闡述板書「靜、慢、精」的特質,認為板書在很多情況下具有多媒體不可替代的功能。
整體看來,雖然一線教師的思考多在與屏幕板書的對比中肯定傳統板書之部分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如有文就明確指出「PPT和板書並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的替代關係,而應該是相得益彰的互補關係」,但對於這些功能的認識尚不全面,相關的原因闡釋亦缺乏深度。
另外,關於傳統板書除學科教學以外的可能功能,目前還未得到充分的關注。可以確定的是,學科特點影響板書功能,板書功能決定板書的呈現類型和設計要求,因此研究當以特定學科為依託。
二、傳統板書的獨有功能
1901年末,蔡元培在翻譯的《哲學總論》中提道:「教育學中,智育者教智力之應用,德育者教意志之應用,美育者教情感之應用是也。」
1906年6月15日,嚴復在上海青年會發表題為「教授新法」的演說,明確提出了「三育」說:「不佞今夕所談,趨重智、德二育。體育雖重,於此一及,不更及矣。」在翻譯孟德斯鳩《法意》的按語中他指出「東西古哲之言曰:人道之所貴,一曰誠,二曰善,三曰美」。
據此,中國現代早期的「三育」概念有兩種含義,一是德育、智育和體育,二是德育、智育和美育。不論哪一種,都是今日「五育」說的源起。
其中,德育、智育和美育共為心理層面的教育:德育以知、情為手段,以意為目的;智育以情、意為手段,以知為目的;美育以知、意為手段,以情為目的。下文就以數學教學為例,嘗試從德育、美育和智育三個視角來分析傳統板書的獨有功能。
(一)傳統板書的德育與美育功能
1.在板書文化的浸潤中濡染工匠精神
萬事德為先。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靈魂,貫穿於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從「黑髮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半畝方塘長流水,嘔心瀝血育新苗」等描繪教師職業形象的詩句中,不難看出傳統板書孕育著一股恆久正面的精神力量。
因而於德育而言,其貢獻莫過於是讓學生在板書文化的浸潤中濡染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優秀的職業道德文化,工匠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
傳統板書設計時的字斟句酌、拈精撮要,書寫時的熟練自如、落筆成章,擦拭時的勤懇賣力、無懼辛勞,恰是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的體現。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是為各行各業輸送合格的勞動者,傳統板書教學不失為未來勞動者濡染謀生立業所需之工匠精神的渠道。
2.在板書語言的運用中洞見數學之美
板書語言是符號語言與圖畫、圖表、文字等的綜合體。符號語言是由數學的形式化和抽象性融合形成的數學語言,是數學之美的載體。
這說明數學之美可潛藏於精巧構思的板書語言中。如板書語言的綱舉目張及對核心信息的精準提煉,體現了「少少許勝多多許」的簡潔美;如對數學概念多組變式的逐一板書,或是對文字、符號、圖像三種數學對象表徵形式的巧妙使用和嫻熟轉化,詮釋了數學的和諧統一之美;如一題多解(證)、一題(圖)多變和一圖(法)多用等,展示了數學的奇異美;如教師現場作圖的過程,動態呈現了數學圖形的結構美……
內蘊於板書的數學之美不僅有美好的視覺享受,更有興奮的思維體操;如由教師板書或經學生「爬黑板」而得的一題多解(證),其後續的比較、評價,是一個鑑賞漂亮解法的過程;如教師對典型反例或經典證明方法的邊講邊書,是一個帶領學生感悟數學理性之美的過程。
3.在板書呈現的文字間欣賞個性之美
有學者認為,「標準化的東西就不是藝術。打出來的字,雖然每一個都很漂亮,但是整合起來一看,就是模板,根本就不是藝術品。老師的板書為什麼有藝術呢?
因為他(她)有他(她)的個性,這個字彰顯了他(她)的一種個性出來,它就是美的。」換言之,傳統板書,有限方寸間展現的不僅是教師的教學功底,還有教師的藝術才華與個人魅力,它為學生開啟了一道欣賞教師個性之美的窗口。
書寫要求有三個層次:寫對,寫清,寫好。前兩者可用以衡量教師教學的嚴謹細緻程度,這是教師職業所需良好個性的部分。若能在此基礎上達到第三層次的要求,那麼,當一幅帶著或清秀工整或遒勁有力的字體(包括準確、規範、美觀的符號、公式、圖表等)的漂亮板書躍然而現時,給學生帶來的無疑是更為豐富飽滿的美的薰染。
且最終的成品,一幅內容科學、語言規範、構思精巧、色彩和諧的整體性板書,是一張值得駐足凝思、欣賞讚嘆的板報。當然,比之於屏幕板書的繁複精美,傳統板書是直白樸素的,但它所呈現的正是現代教學環境中已難能可貴的返璞歸真之美。
4.在板書行為的過程內體察勞動之美
在傳統板書的書寫過程中,大到師生距離、教師體態,小到教師的面部表情和筆尖動作,無一不在合教學性地發生變化。
如教師聲情並茂地邊講邊書時,不忘與學生作幾次目光交匯;如教師通過圈、勾、點、劃等不同筆觸去幫助學生「咀嚼」重難點;如教師根據內容主次而變換板書速度,又為提問、等待、評價、講解等作時間不等的停頓,由此構成張弛有度、盡在掌控的板書節奏;如教師將板書擦拭得乾淨利索,卻無心拍拍肩頭的粉塵或放鬆下酸疼的胳膊,即又轉身、提筆……
而與教師處於同一時空場域的學生,自然成為能夠近距離、全程化、參與式地觀摩板書過程的觀眾,從中體察為人師者那真實、鮮活又不失藝術性的勞動美。
(二)傳統板書的智育功能
數學教育所能作出的重要貢獻、主要貢獻,就是發展學生的思維,使人變得更聰明。傳統板書在其中本可大有作為,只是諸多功能都易被技術侵襲所遮蔽。
1.在板書呈現的全景上構建認知結構
「不論我們選教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這是在運用知識方面的最低要求,這樣才有助於學生解決在課堂外所遇到的問題和事件。
……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一串不連貫的論據在記憶中僅有短促得可憐的壽命。
……一個人越是具有結構的觀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內容充實和時間較長的學習情節。」
布魯納的經典論述深刻地揭示了學科結構之於教學的重要性。
數學知識具有累積性,前期知識總是隨教學進程而不斷成為後繼知識的基礎,這就要求數學教師需具備學科課程的全局觀,重視知識的融會貫通。
利用傳統板書,教師可對相互關聯的教學內容作精心布局以及長時間甚至整堂課的保留,以便為學生講解、辨析知識間的關係或引導學生去探尋、發現知識間的邏輯。相比之下,篇幅有限又常一閃而過的屏幕板書基本是無能為力的。
2.在思維過程的剖析中經歷知識的「再創造」
數學是思維的科學,數學對思維的訓練是數學最廣泛的「實用性」,這是學習數學的主要原因。然而教科書中準確的定義、邏輯的演繹、嚴密的推理、按部就班的解題步驟等形式化的表達,呈現的是一種冰冷的美麗。照本宣科地教學只為學生帶來囫圇吞棗似的記憶,而無從欣賞這份美麗,更很難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張奠宙等認為,數學教師的任務在於返璞歸真,把數學的形式化邏輯鏈條,恢復為當初數學家發明創新時的火熱思考。
只有經過思考,才能最後理解這份冰冷的美麗。這是一個將數學的學術形態轉化為教育形態的過程,也即弗賴登塔爾的「再創造」思想,即「『創造』既包含了內容又包含了形式,既包含了新的發現又包含了組織。創造,照這裡的理解,是學習過程中的若干步驟。」
所以,數學教學應適當打亂教材順序,大膽暴露數學的實質內涵,重現知識由來的歷程,重視思維過程的剖析,以喚起學生樸素積極的數學思考。機智的教學需要給予學生的思考以及時的可視化和回應,這於事先製作的屏幕板書而言怕是難以勝任之事。
相反,傳統板書的預設性內容雖已在教學設計中確定,細微之處的布局及書寫方式卻可根據教學實況作臨時調整,所有的生成性內容更可得到及時的呈現,操作的簡便靈活使其成為輔助「再創造」過程的不二選擇。
3.在板書設計的留白裡積累基本活動經驗
留白是藝術創作的一種手法,是以空白為載體渲染美的意境,留下遐想的空間,如繪畫創作中的部分畫面不著色調,文學創作中的以虛寫實,話劇表演中的無聲勝有聲。
借用這種手法,數學教學的傳統板書可於重難點處留白,等學生「爬坡」後作強調書寫;於思維疑點處留白,待學生思考後給出解釋;於知識點可比處留白,在學生探尋後留下點睛之筆……還有必要在板書的整體布局中作適當留白,以便及時呈現預設之外的生成性內容。
教師精心設計的留白,為學生提供智力參與和獨立思考的良機,使其在為板書補白的過程中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內隱的基本活動經驗經長期積累後建立起一定的數學直觀或直覺,形成數學思維習慣,使學生能夠在遇到新問題或未知情境時進行獨立判斷。
這是學生學會思考的表現。「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教『怎樣思考』……如果數學的教學不能使學生學會思考,這樣的數學教學毫無意義。」傳統板書之留白,於平凡細微中踐行著數學教育的首要任務,這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
4.在媒介作用的發揮下參與高效互動
師班互動是課堂師生互動行為主體的主要類型。教師通過師班互動傳授知識與方法、討論問題,這樣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板書正是用於開展師班互動的一種高效的教學媒介。一方面,數學教學在「我講你聽,你說我寫」的形式下,教師板書授課內容和學生反饋。前者因數學語言的抽象性使教師的「講」普遍需要文本輔助而少有憑空講授,從而使學生獲得視、聽覺的雙重刺激。
後者在面向全體提問時,教師的邊聽邊書既可以為異口同聲的回答作強調補充,也便於為眾說紛紜的答案作逐一評價。在進行個別提問時,則既能夠為其餘學生清楚地呈現回答者的想法,又利於為尚不完善的想法作後續必要的補充和修正。
總之,簡單的「我講你聽,你說我寫」的教學口令背後,實則是「我講(寫)你聽(看),你說(看)我寫(聽)」的高效的師班互動。
另一方面,在解題教學無法缺席的數學課堂上,鼓勵學生「爬黑板」是開展師班互動的另一種有效方式。「爬黑板」使學生從坐著「說思維」變成站著「寫思維」,使板書行為主體、課堂內人際距離、臺前角色等發生變化,使教學氛圍歡快,學生情緒高昂。此時的板書,溝通的不僅是教與學的行為,亦有教師和學生的心靈。
5.在板書行為的時間內獲得思維緩衝
雖然屏幕板書的使用不乏高效、生動的效果,但是教學手段的運用應以學科性質為第一考量。由於「數學學習是一個思維活動過程和複雜知識建構過程」,數學教學便需要教師有「慢教育」的意識,有人性化的關照,作更多、更長時間的等待。
正因為傳統板書完全地成型於教學現場,所以邊書邊講的教學方式有利於為學生贏得充分的思維緩衝時間。相反地,屏幕板書基本於課前製作完成,其播放往往是以整體為單位的瞬間呈現,即便是用多幅動畫加以間隔,仍然不及一筆一畫的精細,易給學生造成措手不及之感。
數學教學中,倘若在公式推導、定理證明、解題思路分析中不予匹配思維過程的傳統板書,代之以流雲掠過般操作屏幕板書,那麼由此導致的是使學生看不到過程、來不及思考的教學,只能令其在麻木呆滯的觀看中被打亂思維節奏,被迫放棄智力參與和獨立思考。
三、傳統板書的未來實踐路徑
(一)重建師範文化
板書實踐固然需要教師術業精進,但比之於技能錘鍊更重要的,是教師對於傳統板書的文化認同。師範文化曾如空氣般氤氳於傳統師範教育,使學習者得以在身心習染中實現其價值體認。
然而,世紀之交的教師教育改革,在帶來諸多預期的積極成果的同時,也引發出未曾預期的消極後果。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師範文化的消解。這是今日課堂內傳統板書式微的深層內因。
所以,我們既要順應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導向,亦應突出傳統師範教育所強調的培養「合格師資」,在開放化和綜合化的教師教育中重建師範文化,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習者對於其中濃鬱鮮明的部分——傳統板書,逐漸產生思想認識、價值認可與情感認同,從而自覺自愿勤學苦練,直至熟能生巧,彰顯師範本色。
(二)遵循學科特點
課堂教學是否需要板書和板書什麼,屬教學手段選擇與教學內容呈現,這應以學科特點為考量標準。以數學學科為例,其思維科學的本質屬性與高度抽象性的特點,要求學科教師應基於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這一視角去實施板書教學。
例如,板書的呈現結構應貼合知識間關係;書寫順序要順應邏輯關係和思考路徑;概念教學中善用數學對象的多元表徵來調控教學內容的抽象程度;解題教學中巧用線索式板書去引導學生探索解題思路;變式教學中活用板書以實現一題多用、一圖多用,在提高板書效率的同時助益數學知識的架構與黏合;等等。
總之,唯有遵循學科特點作精雕細琢的方略謀劃,傳統板書的獨有功能才可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到淋漓盡致。
(三)重視理論建設
目前一線教師的相關思考,基本是從教學中總結得來的零散經驗。這些經驗雖然實用,但畢竟是個人化的、比較模糊的,不易被表徵、把握與傳授。相反,理論具有解釋的能力,能提供一種深層次交流的語言,更利於為後續研究提供分析框架。
這正如李秉彝先生在肯定「一板功」的同時所諄諄告誡的:「你單單會講會做之後,不夠,就是說你還是要理論化。為什麼要理論化呢?這跟數學一樣,數學假如你一直停留在具體的例子裡面,你不抽象化的話,你就走得不快,走得不遠。」
因此,為了傳統板書能夠歷久彌新、與時俱進地服務於現代教學,學界同仁不妨以填補目前各學科教學論書籍中板書技能的相關空缺為短期目標,以出版新時代的板書學專著為中長期目標,為板書學的理論建設攜手效力。
到底該如何對待傳統板書,是任其消亡還是視之為傳家寶?想必學科差異將使觀點見仁見智。但就數學教學而言,基於前文論述,尤其是傳統板書在智育領域的功能完美契合了數學教育所能作出的最大貢獻,因而當其淪為教學手段的陪襯、被邊緣化甚至逐漸消亡時,數學教師不應等閒視之。
但若完全沿用傳統板書,貌似又冥頑不化,不甚妥當了。畢竟,現代教育技術在情境創設、動態演示、化抽象為直觀、做數學實驗等方面具備傳統板書不可比擬的優勢。
那麼,立足學科本質,關注教育需要,在傳統板書和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間找到適度的平衡才是關鍵。
— 完 —
作者:陸珺/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教育學刊(ID:zgjyxk)
親愛的朋友:
任何領域的任何方面,避免一刀切是科學發展的基礎。
關於板書問題,你怎麼看?
祝好!
智能觀 靈米
2019-8-15 於山東煙臺